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18)
卷一 (18)
1. 子午八法
子者陽也,午者陰也。不曰陰陽而曰子午者,正以見人身任督與天地子午相為流通,故地理南針不離子午,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入門)。
○公孫(衝脈),內關(陰維),臨泣(帶脈),外關(陽維),後谿(督脈),申脈(陽蹺),列缺(任脈),照海(陰蹺)。其陽蹺陽維並督脈屬陽,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其陰蹺陰維任沖帶屬陰,主心腹脅肋在裡之病(入門)。
○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故謂之奇經八穴(入門)。
白話文:
[子午八法]
「子」代表陽,「午」象徵陰。我們不說陰陽,而說子午,這是為了強調人體的任督二脈和天地間的子午線相互流通,如同地磁儀器的指針始終指向子午,這正是陰陽之間自然且微妙的作用。所謂的「八法」,指的是八個奇經八脈上的重要穴位,這些穴位是十二經絡的重要交匯點。
具體來說,這八個穴位包括:公孫(衝脈)、內關(陰維)、臨泣(帶脈)、外關(陽維)、後谿(督脈)、申脈(陽蹺)、列缺(任脈)、照海(陰蹺)。其中,陽蹺、陽維以及督脈屬於陽性,主要負責治療肩膀、背部、腰部和腿部等表面部位的疾病。陰蹺、陰維、任脈、衝脈和帶脈則屬於陰性,主要用來治療心臟、腹部、脅肋等內部器官的疾病。
全身總共有三百六十個穴位,但其實都歸納於手足上的六十六個穴位,而這六十六個穴位又可進一步歸納於上述的八個穴位,因此這八個穴位被稱為「奇經八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