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25)
卷二 (25)
1. 小便
針灸法,癃閉取陰蹺(即照海穴)、大敦、委陽、太鐘、行間、委中、陰陵泉、石門。(甲乙)
小便淋閉,關元(八分)、三陰交(三分即透)、陰谷、陰陵泉、氣海、太谿、陰交。(綱目)
石淋,取關元、氣門、大敦。(東垣)
血淋,取氣海、關元。(東垣)
熱淋,陰陵泉、關元、氣衝。(東垣)
小便滑數,中極灸、腎俞、陰陵泉、氣海、陰谷、三陰交。(綱目)
遺尿不禁,取陰陵泉、陽陵泉、大敦、曲骨。(東垣)
莖中痛,行間(灸三十壯),又取中極、太谿、三陰交、復溜。(資生)
白濁,灸腎俞,又取章門、曲泉、關元、三陰交。(綱目)
婦人轉脬不得尿,取曲骨、關元。(甲乙)
婦人陰中痛,取陰陵泉。(甲乙)
白話文:
[小便問題]
對於小便不暢或無法排尿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針灸治療。具體穴位包括照海穴、大敦穴、委陽穴、太鐘穴、行間穴、委中穴、陰陵泉穴和石門穴。
小便困難,可以針灸關元穴和三陰交穴。
若因結石導致的小便困難,可選用關元穴、氣門穴和大敦穴。
若是血尿,則應針灸氣海穴和關元穴。
熱性尿道炎患者,則應選擇陰陵泉穴、關元穴和氣衝穴。
對於頻繁小便的情況,可以試著針灸中極穴、腎俞穴、陰陵泉穴、氣海穴、陰谷穴和三陰交穴。
對於控制不住的尿失禁,可針灸陰陵泉穴、陽陵泉穴、大敦穴和曲骨穴。
對於尿道疼痛,可灸行間穴30次,並針灸中極穴、太谿穴、三陰交穴和復溜穴。
對於白帶過多,可以灸腎俞穴,並針灸章門穴、曲泉穴、關元穴和三陰交穴。
對於女性無法排尿的問題,可以針灸曲骨穴和關元穴。
對於女性陰部疼痛,可針灸陰陵泉穴。
2. 大便
針灸法大渴飲水多為滑泄,水入即泄,泄而復飲,此無藥當灸大椎三五壯(易老)○泄瀉三五年不愈,灸百會五七壯,即愈(醫養)○久泄痢,灸天樞、氣海,大能止泄(丹溪)○泄痢不止,灸神闕七壯(一云三七壯)關元三十壯(得效)○溏泄,灸臍中為第一,三陰交次之(資生)○泄痢,灸脾俞隨年壯,臍中二十壯,關元百壯,三報二七壯(得效)○飧泄,取陰陵泉、然谷、巨虛上廉、大沖(綱目)○泄瀉如水,手足冷,脈欲絕,臍腹痛,漸漸短氣,灸氣海百壯(得效)○下痢腹痛,便膿血,取丹田、復溜、小腸腧、天樞、腹哀(東垣)○冷痢,關元、窮谷,各灸五十壯(東垣)○裡急後重,取合谷、外關(東垣)○痢不止,取合谷、三里、陰陵泉、中脘、關元、天樞、神闕、中極(綱目)○諸下痢皆可灸大都五壯,商丘、陰陵泉,各三壯(綱目)○大便秘澀,取照海(針入五分,補三呼,瀉六吸,立通)支溝(針半寸,瀉三吸)太白(瀉之綱目)○大便不通,取二間、承山、太白、大鐘、三里、湧泉、崑崙、照海、章門、氣海(綱目)○大小便不通,取大都、環崗、水道(綱目)關格吐逆而小便不通,先灸氣海、天樞,各三七壯,吐止然後用益元散以利小便(正傳)○婦人產後腹脹,大小便不通,取氣海、足三里、關元、三陰交、陰谷(綱目)
外形篇針灸
白話文:
【大便】
-
如果你喝水後立即腹瀉,喝多少水就拉多少,這種情況沒有藥物可以緩解,應該在大椎穴進行鍼灸,灸三到五壯。(易老)
-
如果你持續三到五年的腹瀉都沒有好轉,可以在百會穴進行鍼灸,灸五到七壯,通常會有所改善。(醫養)
-
對於長期的腹瀉或痢疾,可在天樞和氣海穴進行鍼灸,能有效止瀉。(丹溪)
-
若腹瀉或痢疾持續不止,應在神闕穴灸七壯(也有一說爲三七壯),在關元穴灸三十壯。(得效)
-
對於溏泄,臍中穴是首選鍼灸位置,其次是三陰交穴。(資生)
-
若是慢性腹瀉,應分別在脾俞穴灸隨年壯,在臍中穴灸二十壯,在關元穴灸百壯,在三報穴灸二七壯。(得效)
-
餐後立即腹瀉,應選擇陰陵泉、然谷、巨虛上廉和大沖穴進行鍼灸。(綱目)
-
若腹瀉如水,手腳冰涼,脈象微弱,腹部疼痛,呼吸逐漸困難,應在氣海穴灸百壯。(得效)
-
下痢伴腹痛及便膿血,應選擇丹田、復溜、小腸腧、天樞和腹哀穴進行鍼灸。(東垣)
-
對於冷痢,應在關元和窮谷穴各灸五十壯。(東垣)
-
對於裏急後重,應選擇合谷和外關穴進行鍼灸。(東垣)
-
若痢疾持續不止,應選擇合谷、三里、陰陵泉、中脘、關元、天樞、神闕和中極穴進行鍼灸。(綱目)
-
各種類型的下痢都可以在大都穴灸五壯,在商丘和陰陵泉穴各灸三壯。(綱目)
-
若有大便祕結,可在照海穴進行鍼灸,深度爲五分,補三呼,瀉六吸,即可立即通便。(綱目)
-
若大便不通,可選擇二間、承山、太白、大鐘、三里、湧泉、崑崙、照海、章門和氣海穴進行鍼灸。(綱目)
-
若大小便均不通暢,可在大都、環崗和水道穴進行鍼灸。(綱目)
-
關格吐逆且小便不通的情況,應先在氣海和天樞穴各灸三七壯,待嘔吐停止後再使用益元散以利小便。(正傳)
-
產後女性若腹部脹滿,大小便均不通暢,可在氣海、足三里、關元、三陰交和陰谷穴進行鍼灸。(綱目)
以上信息是將古文中描述的鍼灸療法轉化爲現代漢語的解釋。
3. 頭
針灸法:眩暈取神庭、上星、囟會、前頂、後頂、腦空、風池、陽谷、大都、至陰、金門、申脈、足三里(綱目)○○眩暈怕寒,春夏常著綿帽,暫去即發,取百會、上星、風池、豐隆(綱目)○偏正頭痛取絲竹空、風池、合谷、中脘、解谿、足三里(綱目)正頭痛取百會、上星、神庭、太陽、合谷(綱目)○腎厥頭痛灸關元百壯(資生)○厥逆頭痛齒亦痛灸曲鬢七壯(資生)○痰厥頭痛取豐隆(綱目)○頭風頭痛針百會立愈,又灸囟會、前頂、上星、百會(丹心)○腦痛、腦旋、腦瀉、腦熱、腦冷皆灸囟會(資生)○眉稜骨痛取攢竹、合谷、神庭、頭維、解谿(綱目)○醉後頭痛取印堂、攢竹、足三里、風門、膻中(綱目)○一老婦久患頭痛,因視其手足有血絡皆紫黑,遂用針刺出血如墨汁,後刺受病之經得全愈(綱目)○偏頭痛及正頭痛取阿是穴,針之即愈
白話文:
[頭部疾病治療]
針灸療法:對於眩暈的患者,可針刺神庭、上星、囟會、前頂、後頂、腦空、風池、陽谷、大都、至陰、金門、申脈、足三里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若是眩暈且畏寒的人,尤其是春夏時節常需戴著綿帽,一旦脫下便可能發作,可針刺百會、上星、風池、豐隆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針對偏頭痛或正頭痛,可針刺絲竹空、風池、合谷、中脘、解谿、足三里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對於正頭痛的患者,則可針刺百會、上星、神庭、太陽、合谷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腎虛引起的頭痛,可灸治關元穴一百次。(摘自《保生祕要》)
若是頭痛且伴有牙痛,可灸治曲鬢穴七次。(摘自《保生祕要》)
由痰引起的頭痛,可針刺豐隆穴。(摘自《本草綱目》)
頭風或頭痛,針刺百會穴立即見效,再灸治囟會、前頂、上星、百會等穴位。(摘自《丹溪心法》)
腦痛、腦旋、腦瀉、腦熱、腦冷,皆可灸治囟會穴。(摘自《保生祕要》)
眉稜骨痛,可針刺攢竹、合谷、神庭、頭維、解谿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醉酒後的頭痛,可針刺印堂、攢竹、足三里、風門、膻中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有一老婦人長期受頭痛困擾,檢查其手腳上的血管發現顏色皆為紫黑色,於是採用針刺放血的方式,排出如墨汁般的血液,並針刺受病的經絡,最終得以痊癒。(摘自《本草綱目》)
對於偏頭痛或正頭痛,可尋找疼痛點即阿是穴,針刺後即可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