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任脈流注及孔穴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穴名),至咽喉(承漿穴),屬陰脈之海也。中行凡二十四穴(銅人)。○任即妊也,所謂生養之源,女子之主(入門)。

(頤前)承漿一穴,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頷下)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膺上)天突一穴,一名天瞿,一名五戶,在頤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針入五分,留三呼,針宜橫下,不得低,可灸三壯(銅人)。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玉堂一穴 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一名元見,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銅人)。○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綱目)。○在鳩尾上二寸(資生)。○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禁不可針(入門)。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銅人)。○在鳩尾上一寸(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腹中)鳩尾一穴,一名𩩲𩨗,一名尾翳,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之際量取一寸。○此穴灸之,則令人少心力,又健忘,且大難,針大好手方可下針,不然,取氣多令人夭,故並禁針灸(銅人)。

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鳩尾拒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

上脘一穴,一名上管,一名胃脘,在巨闕下一寸三分,去蔽骨三寸,針入八分,先補後瀉,可灸二七壯至百壯(銅人)。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也在臍上四寸(銅人)。○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上下各四寸(資生)。○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銅人)。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五壯(銅人)。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百壯(銅人)。

水分一穴,一名分水,一名中守,在下脘下,臍上一寸,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禁不可針,針則水盡則斃(銅人)。

神闕一穴,一名氣合,在臍中央,禁不可針,可灸百壯(銅人)。○禁針者,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資生)。○針則成水蠱病死(綱目)。○中風不省人事,可灸百

白話文:

任脈起源於人體下方的中極位置,向上經過腹毛邊緣,沿著腹部內側,穿過關元穴位,一直到達喉嚨部位的承漿穴,屬於陰脈的重要部分。任脈沿線共有24個穴位。

  1. 承漿穴:位於下巴前方,嘴脣下方的凹陷處,張嘴即可找到。針灸深度為三分,可進行七次灸療。

  2. 廉泉穴:位於頜下,喉結上方,舌根之間。針灸深度為三分,可進行三次灸療。

  3. 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四寸的凹陷處,針灸深度五分,需留針至三次呼吸,針灸方向需橫向,不能向下,可進行三次灸療。

  4.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仰頭可找到,鍼灸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次灸療。

  5.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可找到,鍼灸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次灸療。

  6.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可找到,鍼灸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次灸療。

  7. 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可找到,鍼灸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次灸療。

  8. 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針灸禁用,可進行七次至四十九次灸療。

  9.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可找到,鍼灸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次灸療。

  10. 鳩尾穴:位於胸骨下端五分的地方,針灸禁用,因爲可能會導致記憶力下降,壽命縮短。

  11.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針灸深度爲六分,留針至七次呼吸,得到氣息後立即瀉氣,可進行七次至四十九次灸療。

  12. 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三分,針灸深度爲八分,先補後瀉,可進行十四次至一百次灸療。

  13. 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針灸深度爲八分,留針至七次呼吸,瀉氣五次吸氣,可進行十四次至一百次灸療。

  14. 建裏穴:位於中脘穴下方一寸,針灸深度爲五分,留針至七次呼吸,可進行五次灸療。

  15. 下脘穴: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針灸深度爲八分,留針至三次呼吸,瀉氣五次吸氣,可進行七次至一百次灸療。

  16. 水分穴:位於下脘穴下方,肚臍上方一寸,針灸深度爲八分,留針至三次呼吸,瀉氣五次吸氣,對於水腫病症灸療效果顯著,可進行七次至一百次灸療,但是禁止針灸,針灸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17. 神闕穴:位於肚臍中心,禁止針灸,可進行一百次灸療,鍼灸可能導致臍部惡瘡,導致死亡。中風昏迷時可以進行一百次灸療。

2. 督脈

3. 督脈流注及孔穴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中行凡二十七穴(銅人)。○督之為言都也,陽脈都會,男子之主也(入門)。

(鼻下)素髎一穴,一名面正,在鼻柱上端,一云準頭,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鼻柱下)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中,直唇取之,針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風水面腫,針此穴即愈(銅人)。

(唇上)銳端一穴,在唇上端,一云在上唇中央尖尖上,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唇內)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銅人)。○在唇內齒上縫中央(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入門)。

(額上)神庭一穴,在額前,直鼻上,入髮際五分,可灸七壯,禁不可針(入門)。

(額上)上星一穴,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銅人)。○在額顱上,鼻直中,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是穴也。○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不宜多灸(銅人)。

(額上)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止灸,禁不可針(銅人)。

(額上)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針入一分,可灸二壯,至七七壯(銅人)。

(額上)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銅人)。

(頂後)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頂後)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頂後)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禁不可針,令人啞,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銅人)。

(項後)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入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大筋內,宛宛中(銅人)。○在項後,髮際上一寸,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針入二分,禁不可灸(銅人)。

(項後)啞門一穴,一名舌腫,一名舌厭,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宛宛中,入系舌本,仰頭取之(銅人)。○在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去風府一寸(資生)。○針入二分,禁不可灸,令人啞(銅人)。

(背脊)大椎一穴,在項後,第一椎上陷中,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隨年為壯(銅人)。○凡灸椎骨,當灸骨節突處,方驗,灸節下,當骨則無驗,以魚肉骨參之,其言為可信,盡依其言,當骨節灸之(資生)。○椎皆作節,下皆作外(入門)。

白話文:

[督脈流動與穴位]

督脈起源於身體最下方的腧穴,沿著脊椎內部向上延伸,直到風府穴,進入腦部,再往上到達頭頂,然後沿著額頭到達鼻子,屬於陽脈的重要部分,中線共有二十七個穴位。(根據銅人模型)

在鼻子下方的「素髎」穴,又稱為「面正」,位於鼻樑的頂端,另一說法是在鼻尖,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使用灸法。

在鼻子下方的「水溝」穴,又稱為「人中」,位於鼻樑下方的人中部位,就在嘴脣的正上方,針刺深度為三分,保持五次呼吸,可以進行三次灸療,對於面部浮腫或中風有療效。

在嘴脣上方的「銳端」穴,又稱為「上脣尖」,位於上脣中央的尖端,針刺深度為三分,保持六次呼吸,可以進行三次灸療。

在嘴脣內側的「齦交」穴,位於上牙齒和嘴脣內側的牙齦縫隙中,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三次灸療。

在額頭上的「神庭」穴,位於額頭前方,直對鼻子上方,進入髮際五分處,可以進行七次灸療,禁止針刺。

在額頭上的「上星」穴,位於神庭穴後方,進入髮際一寸處。

在額頭上的「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可以進行多次灸療,灸療初期可能不會感到疼痛,但疾病消失後就會感到疼痛,此時應停止灸療,禁止針刺。

在額頭上的「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的骨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一分,可以進行兩次灸療,最多可達七七壯。

在額頭上的「百會」穴,又稱為「三陽五會」、「天滿」,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頭頂中央的旋毛中,可以容納一粒豆子,針刺深度為二分,得氣後即可放鬆,可以進行七次灸療,頭頂皮膚薄,灸療不宜過度。

在頭頂後方的「後頂」穴,又稱為「交沖」,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枕骨上方,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五次灸療。

在頭頂後方的「強間」穴,又稱為「大羽」,位於後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五次灸療。

在頭頂後方的「腦戶」穴,又稱為「匝風」、「合顱」,位於枕骨上方,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禁止針刺,可能會導致失語,可以進行七次灸療,但也不能隨意灸療。

在頸後的「風府」穴,又稱為「舌本」,位於頸部髮際一寸處,腦戶穴後方一寸五分,頸部大筋內的凹陷中。

在頸後的「啞門」穴,又稱為「舌腫」、「舌厭」,位於風府穴後方五分,進入髮際五分的凹陷中,連接到舌根,抬頭取穴。

在頸後脊椎的「大椎」穴,位於頸後第一椎骨上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五分,保持三次呼吸,放鬆五次呼吸,灸療次數可按年齡計算。對於椎骨的灸療,應在椎骨節點突起處施灸,效果更佳,如果在節點下方或骨頭上施灸則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