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耳部

耳屬腎,左主氣,右主血。耳塞噪者,九竅不通。○又曰:心主竅,心氣通,耳氣通於腎,故心病則耳噪而鳴,不能聽遠聲。

耳鳴不能聽遠,心俞三十壯。

耳痛耳鳴,以葦筒長五寸,切斷一頭,插耳孔,以泥面密封於筒之口畔而外出,筒頭安艾灸七壯,左取右,右取左。

又方:取蒼朮,以四稜鐵銷穿孔如竹筒一,如前葦筒法灸三七壯,有大效。

耳聾:先刺百會,次刺合谷、腕骨中渚、後谿、下三里、絕骨、崑崙,並久留針,腎俞二七壯,至隨年為壯。

虛勞羸瘦耳聾,腎俞三七壯,心俞三十壯。

白話文:

[耳部]

耳朵與腎臟相關聯,左耳主要反映氣的狀態,右耳主要反映血的情況。如果耳朵堵塞或有噪音,可能代表身體的九竅運作不暢。

另外,心臟主宰著人體的竅穴,當心臟功能良好,耳朵的氣流也會順暢。因此,當心臟出現問題時,耳朵可能會產生嗡嗡聲,難以聽到遠處的聲音。

對於耳鳴且聽力不佳的情況,可以在心俞穴施灸三十次。

針對耳痛及耳鳴,可以使用五寸長的蘆葦管,將一端切開,插入耳孔,然後用泥封住管口,確保密封性,再在管的另一端放置艾草進行灸療七次,如果是左耳問題就對右耳操作,反之亦然。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蒼朮,用一個形狀像竹筒的四邊形鐵銷穿孔,按照蘆葦管的方法進行灸療二十一(三七)次,效果非常顯著。

對於耳聾,首先應針刺百會穴,接著分別針刺合谷、腕骨、中渚、後谿、下三里、絕骨、崑崙等穴位,並且讓針留在這些穴位上一段時間,再在腎俞穴施灸十四次,灸療次數可根據年齡調整。

若是因虛弱和消瘦導致的耳聾,應在腎俞穴施灸二十一(三七)次,在心俞穴施灸三十次。

2. 目部

目屬肝,心生血,肝臟之目得血而能視,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目睛屬五臟精采,黑睛屬肝,白晴屬肺,白黑間脾胃,瞳子屬俞,眼胞屬脾,上弦膀胱,下弦脾胃,內眥屬膀胱及大腸,外眥膽與小腸,內外眥並屬心經,各隨其經治之,無不神效。

迎風冷淚,睛明、腕骨、風池、頭維、上星、迎香。

風目眶爛,太陽、當陽、尺懌,皆針,棄血如糞,神效。

目生白翳,先看翳膜出處,隨經逐日通氣,則無不神效。

又方:肝俞七壯,第九椎節上七壯,合谷、外關、睛明、崑崙,並久留針。○大牢骨九壯,吹火滅,手大指內側橫紋頭,各三壯,手小指本節尖,各三壯。○耳尖七壯,不宜多灸。

目睛痛無淚,中脘、內庭,皆久留針,即瀉,神效。

眼眶上下有青黑色,尺澤針三分,神效。

瞳子突出,湧泉、然谷、太陽、大沖、合谷、百會、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肝俞、腎俞。

大人小兒雀目,肝俞七壯,手大指甲後第一節橫紋頭,白肉際,各灸一壯。

白話文:

【眼睛部位】

眼睛與肝臟相關,心臟製造血液,當眼睛得到血液供應時,就能視物;手掌得到血液時,就能抓握;腳部得到血液時,就能行走。

眼睛的明亮度反映了五臟的精華,黑色的眼珠與肝臟相關,白色的眼珠與肺臟相關,黑白眼珠之間的部分反映脾胃狀況,瞳孔與俞穴相關,眼皮與脾臟相關,上眼瞼與膀胱相關,下眼瞼與脾胃相關,眼角內側與膀胱和大腸相關,眼角外側與膽和小腸相關,內外眼角都與心經相關,針對不同的經絡治療,都能產生神奇的效果。

若眼睛遇風流淚,可針刺睛明、腕骨、風池、頭維、上星、迎香等穴位。

若是風邪引起的眼睛紅腫,可針刺太陽、當陽、尺懌等穴位,並排除淤血,效果極佳。

如果眼睛長出白色的障礙物,首先要找出障礙物的來源,再根據經絡每日疏通氣血,這樣就會有奇效。

另一種方法是灸療肝俞穴七次,位於第九椎節上方,再灸療合谷、外關、睛明、崑崙等穴位,並長時間留針。另外,大牢骨灸療九次,吹熄火後,在手指大拇指內側的橫紋頭和小指本節尖各灸療三次。耳尖灸療七次,但不宜過多。

若眼睛疼痛但無淚,可針刺中脘、內庭等穴位,並長時間留針,然後放血,效果極佳。

如果眼眶上下出現青黑色,可在尺澤針刺三分深,效果極佳。

若瞳孔突出,可針刺湧泉、然谷、太陽、大沖、合谷、百會、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肝俞、腎俞等穴位。

對於成人或兒童的夜盲症,可灸療肝俞穴七次,並在手大指甲後的第一節橫紋頭和白肉交界處各灸療一次。

3. 口部

口屬脾,鼻屬肺,上齒上齶齦及唇屬胃,下齒下齦及唇屬大腸。○督脈任脈主中行,各隨其經治之,萬無一失。

胃熱則主口臭,肺熱喉辛,脾熱口甜,膽熱口苦嘔苦,心熱口苦,肝熱口酸,腎熱口咸,胃熱口淡。

口中生瘡承漿、勞宮。

唇腫內關、神門、合谷、下三里、內庭、三陰交。

口中如膠大溪。

口中出血不止,上星五十壯,風府針三分,口鼻並出血亦灸上星。

唇吻不收合谷、下三里。

口苦下三里、絕骨然穀、神門。

重舌、舌裂、舌強,舌者心之竅也,神門隱曰三陰交。

口噤牙車不開,上關、頰車、阿是。

白話文:

[口部]

在中醫理論中,口與脾臟相應,鼻子對應肺,上排的牙齒、齦和嘴脣與胃相聯,而下排的牙齒、齦和嘴脣則與大腸相應。督脈和任脈負責身體的中線運作,只要根據這些經絡來治療,便不會出錯。

如果胃有熱氣,就會導致口臭;肺熱會引起喉嚨疼痛;脾熱會使口中有甜味;膽熱會讓人感到口苦且想嘔吐;心熱也會讓人口苦;肝熱會使口中有酸味;腎熱則會讓口中有鹹味;胃熱會使口淡無味。

口內生瘡,可以按壓承漿穴、勞宮穴。

嘴脣腫脹,可按內關穴、神門穴、合谷穴、下三里穴、內庭穴、三陰交穴。

若口中有如膠狀物,可以刺激大溪穴。

如果口中出血不止,可以在上星穴灸五十壯,或在風府穴針刺三分深,若是口鼻同時出血,也可以灸上星穴。

若嘴脣不能閉合,可以按合谷穴、下三里穴。

口苦,可按壓下三里穴、絕骨穴、然穀穴、神門穴。

若出現舌頭重疊、舌頭裂開或舌頭僵硬,這通常與心臟有關,因為舌頭是心臟的開竅部位,可按神門穴,又稱為三陰交穴。

如果嘴巴緊閉,牙關打不開,可以按上關穴、頰車穴、阿是穴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