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16)
卷二 (16)
1. 後陰
針灸法痔疾取足太陽即承山穴取督脈即長強穴(靈樞)○五痔便血灸春中百壯又灸回氣百壯(得效)○治痔平立量脊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或年深更於椎骨兩旁各一寸灸七壯除根(得效)○痔痛取承筋飛陽委中承扶攢竹會陰商丘(甲乙)○治諸痔及腸風取脊十四椎下各開一寸灸之久痔尤效(入門)○脫肛取大腸俞百會長強肩井合谷氣衝(綱目)○脫肛灸臍中隨年壯又灸橫骨百壯又灸脊窮骨上七壯(得效)○痔瘡先取頭垢捏成餅子安痔頭上其上又安大蒜片以艾灸之(丹心)○痔漏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餅子如錢大安漏上以艾灸令微熱干則易新餅再灸明日又灸直至肉平為效(丹心)○一人行路得痔疾狀如胡瓜貫於腸頭熱如火僵仆不能起有人教之先以槐枝濃煎湯洗患處以艾炷灸其上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因瀉鮮血雖一時暫痛其疾如失(本草)
雜病篇針灸
白話文:
-
針灸法治療痔疾,取足太陽穴承山穴,督脈穴長強穴。(《靈樞》)
-
五痔便血,在春季灸春中穴一百壯,再灸回氣穴一百壯。(有效)
-
治療痔瘡,平躺,讓脊椎與肚臍平齊,在椎骨上灸七壯。如果時間較長,可在椎骨兩邊各一寸處灸七壯,以除根。(有效)
-
痔瘡疼痛,取承筋穴、飛陽穴、委中穴、承扶穴、攢竹穴、會陰穴、商丘穴。(《甲乙經》)
-
治療各種痔瘡和腸風,取脊椎十四椎下,各開一寸,灸之。久痔尤效。(《入門》)
-
脫肛,取大腸俞穴、百會穴、長強穴、肩井穴、合谷穴、氣衝穴。(《綱目》)
-
脫肛,灸臍中,按年齡壯。再灸橫骨一百壯,再灸脊窮骨上七壯。(有效)
-
痔瘡,先取頭垢,捏成餅子,貼在痔瘡上。其上再貼蒜片,以艾灸之。(《丹心》)
-
痔漏,用附子末和津液混合,做成銅錢大的餅子,貼在漏口上,以艾灸之。令微熱,幹則更換新餅,再灸。明日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丹心》)
-
有一個人走路時得了痔瘡,形狀像胡瓜,貫於腸頭,熱如火,僵仆不能起。有人教他先用槐枝濃煎湯洗患處,以艾柱灸其上三五壯,忽然覺得一道熱氣入腸中,因瀉鮮血,雖一時暫痛,但其疾如失。(《本草》)
2. 風
針灸法治中風,莫如續命湯之類,然此可扶持初病,若欲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中風皆因脈道不利,血氣閉塞也,灸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故可收全功。(得效)
白話文:
針灸療法治療中風,沒有比續命湯類的藥物更好了,然而這些藥物只能緩解初期的症狀,想要完全康復,用艾灸治療是最好的。中風都是因為經脈不通暢,血氣閉塞造成的,艾灸可以打通經脈,使血氣流通,因此可以完全康復。(取得療效)
○中風痰盛,聲如曳鋸,服藥不下,宜灸臍下氣海關元二三百壯,亦可轉死回生。五臟氣絕危證,亦宜灸之。(綱目)
白話文:
-
中風痰盛,聲如曳鋸,服藥不下:中風時,痰液大量積聚,呼吸音像拉鋸一樣,服藥也不能下嚥。
-
宜灸臍下氣海關元二三百壯:應灸臍下氣海穴、關元穴各兩三百壯。
-
亦可轉死回生:也有可能將瀕死之人救活。
-
五臟氣絕危證,亦宜灸之:五臟氣息衰絕,危及生命的證候,也應該灸治。
○凡人非時足脛上及手食指次指忽痠疼麻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急灸三里絕骨各三壯,春秋報灸,常令兩腳有灸瘡為妙。(資生)
白話文:
一般說來,平時沒有腿腳上的問題,也沒有手食指和中指突然感到痠痛麻痺,過很久才緩解,這時就是中風的前兆。趕快在足三里和絕骨穴各艾灸三壯,如果在春秋兩季定期艾灸,經常保持腿上有艾灸的瘡疤,就是最好的方法。(《資生經》)
○凡人不信此法,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臟故也,風病者不可不知。(綱目)
○凡覺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風中府之候,宜灸百會曲鬢肩髃曲池風市三里絕骨。(資生)
○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將風中藏之候,宜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三里。(資生)
○治風七穴,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曲池,一方加有風池合谷肩髃環跳,凡九穴。(資生)
○凡中風皆灸之。
○卒中風喎斜誕塞不省,宜灸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三里絕骨耳前髮際大椎風池,凡十二穴。(事本)
○中風目戴上不能視,灸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立愈。(綱目)
○口眼喎斜,宜灸聽會頰車地倉,又法喎向右者灸左喎陷中,喎向左者灸右喎陷中,各二七壯,立愈。(綱目)
○半身不遂,宜灸百會囟會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絕骨。(資生)
○口噤宜針人中頰車百會承漿合谷翳風,灸亦可。(綱目)
○失音不語,宜針啞門人中天突湧泉神門支溝風府。(綱目)
○半身不遂環跳為要穴。(綱目)
白話文:
如果有人不相信針灸療法,拒絕接受灸治,突然暴斃,這就叫做風入臟腑,是風病的表現,所以對於風病一定要了解針灸療法。
如果感到手腳麻木或疼痛,過了一段時間才消失,這是將要被風侵犯身體的徵兆,應該灸百會、曲鬢、肩髃、曲池、風市、三里和絕骨穴。
如果感到心神恍惚,思緒不寧,或者手腳麻痺,這是將要被風侵入內臟的徵兆,應該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和三里穴。
治療風病的七個主要穴位是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和曲池,有些方法會另外加上風池、合谷、肩髃和環跳,總共九個穴位。
凡是中風都應該用針灸治療。
如果突然中風,口眼歪斜,說話不清,神志不清,應該灸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三里、絕骨、耳前髮際、大椎和風池,總共十二個穴位。
如果中風導致眼睛向上看,看不見東西,應該灸第二和第五椎骨上的穴位,每個穴位灸七壯,同時施灸,效果立竿見影。
如果口眼歪斜,應該灸聽會、頰車和地倉穴,另外一種方法是,如果歪斜方向是右邊,就灸左邊歪斜凹陷處,如果歪斜方向是左邊,就灸右邊歪斜凹陷處,每個穴位灸二七壯,效果立竿見影。
如果半身不遂,應該灸百會、囟會、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和絕骨穴。
如果口不能張開,應該針刺人中、頰車、百會、承漿、合谷、翳風穴,也可以用灸法。
如果失聲不能說話,應該針刺啞門、人中、天突、湧泉、神門、支溝和風府穴。
半身不遂,環跳穴是主要穴位。
○治中風偏枯,大接經從陽引陰,至陰與湧泉中衝與關衝竅陰與大敦少商與商陽厲兌與隱白少衝與少澤。○大接經從陰引陽,少商與商陽厲兌與隱白少衝與少澤至陰與湧泉中衝與關衝竅陰與大敦,凡此十二經井穴也。羅謙甫治趙僧判中藏,刺十二井穴愈,又治張安撫中藏,灸十二井穴愈。(鑑實)
白話文:
治療中風偏癱,大接經從陽經引到陰經,從至陰穴、湧泉穴到中衝穴、關衝穴,從竅陰穴到大敦穴,從少商穴到商陽穴,從厲兌穴到隱白穴,從少衝穴到少澤穴。
大接經從陰經引到陽經,從少商穴到商陽穴,從厲兌穴到隱白穴,從少衝穴到少澤穴,從至陰穴到湧泉穴,從中衝穴到關衝穴,從竅陰穴到大敦穴。
凡此十二經的井穴。羅謙甫醫生治療趙僧判中的中藏病,刺十二個井穴而痊癒。又治療張安撫中的中藏病,灸十二個井穴而痊癒。(鑑實)
○骨痹取太谿委中,筋痹取太衝陽陵泉,脈痹取太陵少海,肉痹取太白三里,皮痹取太淵合谷。(綱目)
○痹病宜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俞,言針後以應效為度數,痛處為俞穴,非取諸經定穴也。(靈樞)
○治歷節風亦如上法,但於痛處灸三七壯亦佳。(千金)
○百節痠疼,實無所知,以三稜針刺絕骨出血立愈。(東垣)
白話文:
骨頭疼痛,取太溪、委中穴;筋絡疼痛,取太衝、陽陵泉穴;血管疼痛,取太陵、少海穴;肌肉疼痛,取太白、三里穴;皮膚疼痛,取太淵、合谷穴。治療痹病,宜用火針深刺,以針刺後的感受作為判斷,疼痛處即為穴位,不必拘泥於經絡上的特定穴位。治療關節疼痛,也可參考上述方法,但可在疼痛處灸艾,效果更佳。四肢百節痠痛,原因不明,可用三稜針刺入骨頭,使血流出,可立即痊癒。
3. 寒
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白話文:
針灸法:
-
傷寒初得一二天,頭痛、寒熱,應該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有效)。
-
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
-
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
-
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立即出針,此穴發汗很有效)。
復溜、瀉商丘、腕骨、陽谷、俠谿、厲兌、勞宮、風池、魚際、經渠、內庭,又十二經榮穴皆可刺(綱目)。○傷寒汗多不上眼,內庭、合谷、復溜俱瀉(綱目)。○傷寒頭痛,太陽證刺完骨、京骨,陽明證刺合谷、衝陽,少陽證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云岐)。
白話文:
-
復溜、瀉商丘、腕骨、陽谷、俠谿、厲兌、勞宮、風池、魚際、經渠、內庭,以及十二經絡的榮穴都可以刺(綱目)。
-
感染風寒出汗多不上眼,需要刺內庭、合谷、復溜(綱目)。
-
感染風寒頭痛,太陽病證刺完骨、京骨,陽明病證刺合谷、衝陽,少陽病證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雲岐)。
○傷寒結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次刺左間使穴,名曰雙關刺,次刺左行間穴,左邊結胸立效,上亦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立愈(綱目)。○傷寒胸痛,取期門、大陵(綱目)。○傷寒脅痛,取支溝、陽陵泉(綱目)。○傷寒陰證腹痛,灸足小指外側上紋尖各三壯,男左女右(回春)。
白話文:
-
傷寒結胸:先讓病人仰臥,用手按壓其胸骨下正痛處左邊,用毫針刺左邊的支溝穴,然後刺左邊的間使穴,這個方法叫做雙關刺,接著刺左邊的行間穴,針對左邊的結胸,馬上就會有效,上面的結胸也按照上面的方法刺針,慢慢呼吸,停留針灸的時間,立即痊癒(本草綱目)。
-
傷寒胸痛:取期門穴、大陵穴(本草綱目)。
-
傷寒脅痛:取支溝穴、陽陵泉穴(本草綱目)。
-
傷寒陰證腹痛:用艾灸足小指外側上紋路的尖端,各灸三壯,男性灸左邊,女性灸右邊(回春)。
○傷寒陰毒危極,藥餌無功,速灸臍中三百壯,又灸氣海、關元各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效(本事)。○又法陰證已極,玉莖縮入,速令人捉定,急將艾丸綠豆大,放在陰莖口上灸三壯,其莖即出(回春)。○傷寒手足厥冷,取大都(針入一分)。○傷寒六脈俱無,取復溜(補之大回六脈),合谷、中極、支溝(一寸半,此穴和脈絕穴),巨闕(二寸三分),氣衝(灸七壯,綱目)。○傷寒熱退後再發熱,取風門、合谷、行間、絕骨(云岐)。
白話文:
○傷寒陰毒危重,藥物治療無效,快速在肚臍灸三百壯,再灸氣海、關元各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治療效果。(本事)
○又有一種方法是陰證已經極為嚴重,玉莖縮入,快速讓旁邊的人固定住,緊急將艾丸綠豆大小,放在陰莖口上灸三壯,玉莖就會出來(回春)。
○傷寒手腳冰冷,取大都(針刺入一分)。
○傷寒六脈全無,取復溜(補之大回六脈),合谷、中極、支溝(一寸半,此穴和脈絕穴),巨闕(二寸三分),氣衝(灸七壯,綱目)。
○傷寒退熱後又發熱,取風門、合谷、行間、絕骨(雲岐)。
○傷寒熱病五十九刺法: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熱逆也。謂頭中行,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也。兩旁謂,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十穴也。又兩旁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白話文:
傷寒熱病五十九刺法:
-
頭上五行,也稱五穴,是用以發散諸陽熱逆。頭中行包括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個穴位。
-
兩旁,是指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十個穴位。
-
又兩旁,是指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個穴位。
-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疏瀉胸中之熱。
-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疏瀉胃中之熱。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膺俞即中府穴,背俞即風門穴,髃骨即肩髃穴,髓空即腰俞穴也,內經)。○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白話文: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瀉四肢的熱氣。
○五臟俞旁五個穴位,這十個穴位,可以瀉五臟的熱氣。(膺俞即是中府穴,背俞即是風門穴,髃骨即是肩髃穴,髓空即是腰俞穴,這出自《內經》。)
○熱病不能針刺的有九種:
第一種是汗不出,顴骨發紅,打呃不止的人會死亡。
第二種是腹瀉不止,腹部脹滿的很厲害的人會死亡。
第三種是眼睛看不清楚,發熱不止的人會死亡。
○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痙者腰折、瘛瘲、齒噤齘也(靈樞)。
白話文:
○4. 老人、嬰兒,發熱而且腹滿的,會死。
○5. 不出汗,嘔吐下血的,會死。
○6. 舌根腐爛,高燒不退的,會死。
○7. 咳嗽而流鼻血,不出汗,汗不出到腳底的,會死。
○8. 骨髓發熱的,會死。
○9. 發熱而痙攣的,會死。痙攣包括腰折、瘛瘲、牙關緊閉等症狀(出自《靈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