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17)
卷二 (17)
1. 濕
針法:濕病禁艾灸,惟濕痹及濕熱腳氣痿證宜施針以通經絡之氣為佳(俗方)
白話文:
針法:濕病不宜使用艾灸,只有濕痹和濕熱引起的腳氣痿症,適合用針灸來疏通經絡的氣血。
2. 火
針灸法:骨蒸勞熱取膏肓、三里(綱目)○骨蒸勞熱、形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穴,無有不安(正傳)○體熱勞瘦取魄戶(綱目)○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湧泉三壯或五壯,立安(海藏)○骨蒸熱、板齒乾燥,取大椎灸之(綱目)○身熱如火,足冷如冰,灸陽輔(易老)
白話文:
針灸方法:
-
骨蒸勞熱,取膏肓、三里穴。(本草綱目)
-
骨蒸勞熱,形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穴,沒有不好轉的。(正傳)
-
體熱勞瘦,取魄戶穴。(本草綱目)
-
兩手大熱為骨厥,好像在火中,可以灸湧泉穴三壯或五壯,立刻好轉。(海藏)
-
骨蒸熱,板齒乾燥,取大椎穴灸之。(本草綱目)
-
身熱如火,足冷如冰,灸陽輔穴。(易老)
3. 內傷
針灸法:胃弱不思飲食,取三里、三陰交。○三焦邪熱不嗜食,取關元(綱目)。○全不思食,取然谷出血立飢。○飢不能食,飲食不下,取章門、期門(東垣)。○飲食不多,心腹膨脹,面色痿黃,世謂脾腎病,宜灸中脘(資生)。○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章門、太倉(資生)。
白話文:
針灸方法:
-
胃弱不想吃東西,取三里、三陰交穴。
-
三焦有邪熱不想吃東西,取關元穴(綱目)。
-
完全不想吃東西,取然谷穴出血立馬會感到飢餓。
-
飢餓卻吃不下東西,飲食不下,取章門、期門穴(東垣)。
-
吃不多,心腹膨脹,面色蠟黃,世人稱之為脾腎病,宜灸中脘穴(資生)。
-
吃得多但身體消瘦,稱為食晦,先取脾俞穴,後取章門、太倉穴(資生)。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刺法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靈樞)。○胃病飲食不下,取三里(東垣)。○吐宿汁、吞酸,取章門、神光(東垣)。
白話文:
○飲食無法正常吞嚥,胃部胸膈閉塞,病邪滯留在胃脘,上脘針刺則可以抑止病邪,而下脘針刺則可以使病邪散去。(《靈樞》)
○胃病伴有飲食不下,取三里穴治療。(《東垣》)
○嘔吐宿食,吞酸水,取章門、神光穴治療。(《東垣》)
4. 虛勞
針灸法:五勞羸瘦,取足三里。○體熱勞嗽,瀉魄戶。○虛勞骨蒸盜汗,瀉陰郄(綱目)。○真氣不足,灸氣海(資生)。○虛勞百證,宜灸膏肓俞穴、患門穴、崔氏四花穴,此(針法詳見針灸門)無所不療。○此等灸法皆陽虛所宜。華佗云:風虛、冷熱,惟有虛者不宜灸。
白話文:
針灸方法:
-
五勞羸瘦,刺激足三里的穴道。
-
身體過熱,咳嗽,刺激魄戶的穴道。
-
虛勞,骨頭發熱,盜汗,刺激陰郄的穴道。
-
真氣不足,艾灸氣海的穴道。
-
虛勞百症,適合艾灸膏肓俞穴、患門穴、崔氏四花穴,這些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針灸的詳細方法請參閱針灸門)。
-
這些艾灸方法都適合陽虛的人。華佗說:風虛、冷熱,只有虛症的人不宜艾灸。
但方書云:虛損勞瘵,只宜早灸膏肓四穴,云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雖灸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入門)。○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丹心)。
白話文:
但是醫方書中說:人體虛弱、勞累、肺癆的人,只宜在勞損虛弱未形成的前期灸膏肓四穴。如果身體瘦弱兼有發熱,即使灸也只宜灸內關、三里穴,以消除痰火。年輕人想要讓身體強壯,不宜灸(入門穴)。○大病後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是為了補陽,陽氣生長,陰氣也就增長了(丹心穴)。
5. 霍亂
針法乾霍亂刺委中(穴名)出血或十指頭(諸經方穴)出血皆是良法(正傳)○絞腸沙證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溫水於病者膝腕上拍打,有紫黑點處以針刺去惡血即愈驗。○又法用麻弦小行弓蘸香油或熱水刮手足胸背額項即愈驗。○乾霍亂者乃寒濕太甚,脾被絆而不能動,氣被鬱而不能行,所以卒痛而手足厥冷,俗名絞腸沙者,蓋言痛之甚也。
白話文:
針灸法中的乾霍亂,刺委中穴出血或者十指上的諸經方穴出血,都是好的方法。絞腸痧症狀是手腳冰冷,腹痛難忍,可以用手沾溫水在病人的膝蓋和小腿上拍打,如果有紫黑色的點,就用針刺破放出壞血,就會立竿見影。另外一種方法是,可以用麻弦的小弓,塗上香油或熱水在手腳、胸背、額頭和脖子刮,也會立竿見影。乾霍亂是因為寒濕太盛,脾臟受阻礙而不能運作,氣鬱結而不能運行,所以突然疼痛,手腳冰冷,俗稱絞腸痧,是形容疼痛的嚴重程度。
北方刺青筋以出氣血,南方刮胸背手足以行氣血,俱能散病,然出氣血不如行氣血之為愈也(丹心)。○又治絞腸沙刺血法詳見救急門(入門)。
白話文:
北方用針刺青筋,可引出氣血,南方用刮痧刮胸背和手腳,可使氣血運行。都能夠治療疾病,但引出氣血不如行氣血的效果好。(出自《丹心》)
另外,治療絞腸痧的刺血方法,可在《救急門》中找到詳細的介紹。(出自《入門》)
灸法霍亂轉筋入腹,手足厥冷,氣欲絕,以鹽填臍中,大艾炷灸之,不計壯數,立效(得效)。○霍亂已死而腹中有暖氣者,作上法灸之亦蘇(醫鑑)。○又法灸氣海二七壯妙(得效)。○霍亂吐瀉不止,垂死灸天樞氣海中脘立愈(正傳)。○霍亂諸法不效,灸大椎即效(綱目)。○霍亂已死但有暖氣者,灸承筋七壯立蘇(綱目)。
白話文:
- 霍亂轉筋入腹,手腳冰冷,氣息微弱,可以使用鹽填塞肚臍中,然後用大艾灸,不計算灸多少次,立竿見影(可以治好)。
*如果霍亂已經死亡,但腹部還有溫暖的氣息,使用上述方法灸肚臍,也可以使人復活(出自《醫鑑》)。
- 另一種方法是灸氣海穴二七壯,也是非常好的(有效果)。
- 霍亂嘔吐腹瀉不止,瀕臨死亡,灸天樞、氣海、中脘穴,立馬治好(出自《正傳》)。
- 霍亂用各種方法都無效,灸大椎穴就可以治好(出自《綱目》)。
- 霍亂已經死亡,但腹部還有溫暖的氣息,灸承筋穴七壯,立馬復活(出自《綱目》)。
6. 嘔吐
針灸法:嘔吐無度,並乾嘔不止,尺澤、大陵皆灸三壯,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壯,又灸間使三十壯。若四肢厥冷,脈沉絕,灸間使便通,此回生起死之法(得效)。○善嘔嘔有苦者,邪在膽,通在胃,取三里、陽陵泉(內經)。○吐食不化,取上脘、中脘、下脘(東垣)。○反胃神效:膏肓俞灸百壯,膻中、三里各灸七壯(回春)。
白話文:
針灸療法:
-
嘔吐不止、乾嘔不止,針灸尺澤、大陵各三壯,乳下一寸灸三十壯,間使灸三十壯。如果四肢厥冷、脈搏沉絕,灸間使就會通暢,這是生死之間的救命方法(有效)。
-
經常嘔吐有苦味,邪氣在膽,通在胃,針灸三里、陽陵泉(出自《內經》)。
-
嘔吐食物不消化,針灸上脘、中脘、下脘(出自《東垣》)。
-
反胃特效:膏肓俞灸百壯,膻中、三里各灸七壯(出自《回春》)。
○又取勞宮、中魁、腕骨、心俞、中脘(綱目)。○今日食明日吐,取心俞、膈俞、膻中、巨闕、中脘(綱目)。○五噎五膈,取天突、膻中、心俞、上脘、中脘、下脘、脾俞、胃俞、通關、中魁、大陵、三里(綱目)。○反胃灸肩井三壯,即愈,乃神灸也(回春)。○又取水分、氣海灸之(資生)。
白話文:
○另外取勞宮、中魁、腕骨、心兪、中脘(《綱目》)。
○今日吃下去,明天就吐出來,可取心兪、膈兪、膻中、巨闕、中脘(《綱目》)。
○五噎五膈(飲食不能通行,叫做噎;氣息不通,叫做膈),可取天突、膻中、心兪、上脘、中脘、下脘、脾兪、胃兪、通關、中魁、大陵、三里(《綱目》)。
○反胃用灸法灸肩井三壯,立刻治癒,這就是神灸法(《回春》)。
○另外取水分、氣海灸之(《資生》)。
7. 咳嗽
針灸法咳嗽有痰宜灸天突、肺俞以泄火熱、瀉肺氣(丹心)○咳嗽上氣多吐冷痰灸肺俞五十壯,又灸兩乳下黑白肉際各百壯○咳嗽聲破喉嘶灸天突五十壯(得效)○久患喘嗽夜不得臥,夏月亦衣裌溫背心,是膏肓病也,灸之而愈(資生)○久嗽宜灸膏肓,次灸肺俞(資生)○喘急灸肺俞十一壯、天突七壯(得效)○傷寒咳甚灸天突即瘥(資生)○遠年咳嗽灸直骨穴即愈,如不愈其病不可治矣,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醫鑑)○哮喘灸肺俞,又取天突、膻中、璇璣、腧府、乳根、氣海(資生)○喘滿痰實如膠取太谿○咳喘不得臥取雲門、太淵(綱目)○咳嗽寒痰取列缺(綱目)○氣逆發噦取膻中、中脘、肺俞、三里、行間(綱目)○吃逆服藥無效灸中脘、膻中、期門必效(綱目)○吃逆灸關元七壯立愈(綱目)○又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婦人即屈乳頭向下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火到肌即瘥,一云其穴當取乳下骨間動脈處是也(得效)○咳逆不止灸乳根二穴即止如神,又灸臍下氣海五壯或七壯亦立止(正傳)○肺脹痰嗽不得臥,但可一邊眠者,可左側者灸右足三陰交,可右側者灸左足三陰交立安(丹心)
白話文:
針灸法咳嗽有痰的宜灸天突穴、肺俞穴,以宣洩火熱、瀉掉肺氣(丹心)。
咳嗽氣喘多,且吐出冷痰的,灸肺俞穴五十壯,再灸兩胸下緣黑白交接處各百壯。
咳嗽聲音嘶啞的,灸天突穴五十壯(有效)。
長期患有喘咳症,晚上不能躺下睡覺,夏季也穿著厚衣服暖背心,這是膏肓症候,灸之能治癒(資生)。
咳嗽日久,宜灸膏肓穴,其次灸肺俞穴(資生)。
氣喘呼吸急促的,取肺俞穴,灸十一壯;取天突穴,灸七壯(有效)。
傷寒,咳嗽嚴重者,取天突穴,灸之即愈(資生)。
多年咳嗽,取直骨穴灸之即愈,若不愈其病將難以治癒,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子取左穴,女子取右穴(醫鑑)。
哮喘,取肺俞穴,並取天突穴、膻中穴、璇璣穴、腧府穴、乳根穴、氣海穴(資生)。
喘滿有痰成膠狀的,取太谿穴。
咳喘不能躺臥的,取雲門穴、太淵穴(綱目)。
咳嗽寒痰的,取列缺穴(綱目)。
氣逆嘔吐的,取膻中穴、中脘穴、肺俞穴、三里穴、行間穴(綱目)。
呃逆吃藥無效的,取中脘穴、膻中穴、期門穴,灸之必效(綱目)。
呃逆,取關元穴灸七壯,立即痊癒(綱目)。
又有一種方法,在乳房下約一指處,與乳頭正對,骨縫凹陷部位,女性即屈乳頭向下測量,乳頭齊平處是該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子取左穴,女子取右穴,火溫到達皮下即愈,另有說法是穴取在乳房下骨縫動脈處(有效)。
咳嗽嘔逆不止的,取乳根穴兩穴灸之即止如神,再灸臍下氣海穴五壯或七壯也能立止(正傳)。
肺脹有痰咳嗽不能躺臥,只能側躺的人,可左側躺的取右足三陰交穴灸之,可右側躺的取左足三陰交穴灸之,立安(丹心)。
8. 積聚
針灸法:奔豚上氣,心痛欲絕,急以溫湯浸手足,數數易之,仍灸氣海、關元、期門、章門各百壯,中極五十壯(得效)。
白話文:
針灸療法:血脈急速運行,氣流上升,心臟疼痛欲絕,緊急以溫熱的水浸泡手腳,頻頻更換熱水,再灸氣海、關元、期門、章門各一百次,中極五十次(即可見效)。
○癥瘕灸足踝後宛宛中,灸隨年壯,又灸氣海百壯,中脘二百壯(得效)。
○癥瘕積地,先於塊上針之,甚者又於塊首一針,塊尾一針,立應,針訖灸之,又灸三里(綱目)。
○積聚取中脘、懸樞、脾俞、商曲、補尺澤、太谿(綱目)。
○伏梁取上脘、三里。
○息賁取巨闕、期門。
○奔豚取玉泉(即中極穴)章門(甲乙)。
○積塊取章門、中脘、氣海、天樞、上脘、通谷(綱目)。
○專治痞塊取痞根穴,穴在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白話文:
針對癥瘕,可以灸足踝後方宛宛穴,灸的次數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也可以灸氣海穴一百壯,中脘穴二百壯,效果很好。
對於癥瘕積聚,先在腫塊上針灸,嚴重者在腫塊頭部和尾部各針灸一次,立即見效。針灸完畢後,再灸三里穴。
積聚症取中脘、懸樞、脾俞、商曲、補尺澤、太谿穴。
伏梁症取上脘、三里穴。
息賁症取巨闕、期門穴。
奔豚症取玉泉(即中極穴)、章門穴。
積塊症取章門、中脘、氣海、天樞、上脘、通谷穴。
專治痞塊,取痞根穴,該穴位於第十三椎下,左右各開三寸半,多灸左側,如果左右都有痞塊,則左右都要灸。
○又法用稈心量患人足大指齊,量至足後跟中住,將此稈從尾骨尖量至稈盡處,兩旁各開一韭葉許,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針三分,灸七壯,神效。
○又法於足第二指岐又處灸五七壯,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後一晚夕覺腹中響動,是驗也(入門)。
白話文: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秸稈的芯,量患處的大拇指齊平,再量到腳後跟的中間住,將這根秸稈從尾骨尖處量到秸稈的盡頭,兩旁各撥開一個韭葉寬的口子,在左邊艾灸右邊,在右邊艾灸左邊,針刺三分,艾灸七壯,效果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