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口舌

針灸法:口瘡取承漿、合谷、人中、長強,又取金津、玉液各出血(綱目)○又取委中、瀉後谿,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二經之表(綱目)○膽俞、小腸俞各灸七壯,又刺大沖、勞宮(東垣)○舌腫難言,取廉泉、金津、玉液各以三稜出血,又取天突、少商、然穀、風府(綱目)○舌卷,取液門、二間(綱目)○舌縱涎下,取陰谷(綱目)○舌急,取啞門,舌緩,取風府(資生)○凡舌腫脹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惟舌下廉泉穴禁針(回春)○緊唇不能開合,針手虎口,男左女右,又灸承漿三壯(得效)○凡舌腫,舌下必有噤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少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三因)○舌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脈,血不止則死。若誤刺,以銅箸火燒烙之,或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

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得效)

白話文:

針灸法:

  1. 口瘡:取承漿穴、合谷穴、人中穴、長強穴。此外,取金津穴、玉液穴,各出血。(綱目)

  2. 口瘡:取委中穴、瀉後谿穴。這兩個穴位是心火經和腎水經的表穴。(綱目)

  3. 膽俞穴、小腸俞穴各灸七壯。此外,刺大沖穴、勞宮穴。(東垣)

  4. 舌腫難言:取廉泉穴、金津穴、玉液穴,各以三稜針出血。此外,取天突穴、少商穴、然穀穴、風府穴。(綱目)

  5. 舌卷:取液門穴、二間穴。(綱目)

  6. 舌縱涎下:取陰谷穴。(綱目)

  7. 舌急:取啞門穴。舌緩:取風府穴。(資生)

  8. 凡舌腫脹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唯獨舌下廉泉穴禁止針刺。(回春)

  9. 緊脣不能開合:針手虎口。男性取左手,女性取右手。此外,灸承漿穴三壯。(得效)

  10. 凡舌腫,舌下必定有噤蟲狀,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部稍白。可以用燒熱的鐵器烙它,烙在頭部即可消除。(三因)

  11. 舌腫如豬胞,用針刺舌下兩旁的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脈,血不止則死。若誤刺,用銅箸燒熱烙之,或用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

2. 牙齒

針灸法靈樞曰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上齒痛亦如之。齒痛惡清飲取手陽明,下齒痛亦如之。○手陽明有入口偏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足太陽有入口偏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得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主齒寒痛宜取此。(內經)○牙痛牙槽取太谿灸之,治上牙齒痛二間灸之,治下牙痛委中針之。

白話文:

《靈樞》說:如果是牙痛不怕喝冷飲的,取足陽明穴;上牙痛也是如此。如果是牙痛怕喝冷飲的,取手陽明穴;下牙痛也是如此。

●手陽明穴有偏向一側的牙齒,叫做大迎穴,治療下牙齲齒時取這個穴位。足太陽穴有偏向一側的牙齒,叫做角孫穴,治療上牙齲齒時取這個穴位。(有效)

●手陽明穴的別名叫做偏歷穴,主治牙齒寒冷疼痛,應當取這個穴位。(《內經》)

●牙痛、牙槽取太谿穴灸之,治療上牙齒痛二間灸之,治療下牙痛委中針之。

又足內踝兩尖灸之,治上牙痛。龍玄在列缺上青脈中灸之,治下牙痛。承漿風府合谷內庭治上牙痛。(綱目)○齒痛灸列缺七壯永不疼,又灸肩髃七壯,又灸耳垂下牙盡骨上三壯。(得效)○齒痛以線量手中指至掌後橫紋折為四分,去三分,將一分於橫紋後臂中灸三壯,隨左右。

白話文:

再灸足內踝骨的兩個尖端,可以治療上排牙齒疼痛。在手虎口的青脈上灸龍玄穴,可以治療下排牙齒疼痛。「承漿穴」、「風府穴」、「合谷穴」、「內庭穴」一起灸可以治療上排牙齒疼痛。(本草綱目)

如果牙齒疼痛,可以灸列缺穴七壯,就可以永遠消除疼痛。另外,也可以灸肩髃穴七壯。另外還可以灸耳垂和下顎骨上的三壯。(得效方)

牙齒疼痛的治療方法,是用線條測量中指,計算手心中止部橫紋至掌後橫紋的距離分成四份,除去其中三分之一,將四分之一的位置於橫紋後肌間灸三壯,左右皆同。

(得效)○牙疼屈手大指本節後陷中灸三壯,初灸覺牙疼,再灸覺牙有聲,三灸疼止永不復作,恐是陽谿穴也。左疼灸右,右疼灸左。(資生)○牙疼百藥不效,灸兩耳當三壯立止。(回春)○口齒蝕生瘡灸承漿。(正傳)

白話文:

(得效)牙齒疼痛,屈曲手指,以大拇指的本節後方的陷中穴灸三壯,第一次灸時會感覺牙齒更痛,第二次灸時會感覺牙齒有聲音,第三次灸時疼痛就會停止,而且不再復發,這個穴位應該是陽谿穴。左邊牙齒疼痛就灸右邊,右邊牙齒疼痛就灸左邊。

(資生)牙齒疼痛,無論什麼藥都無效,灸兩耳當穴道,一次灸三壯,立刻停止疼痛。

(回春)口齒潰爛生瘡,灸承漿穴。

(正傳)牙齒洞穴腐爛,灸關門穴道。(關門穴在手指外側,手腕關節上方約3指處)

3. 咽喉

針灸法:喉閉少商、合谷、尺澤皆針之(丹心)○咽痹因惡血不散故也,砭出惡血最為上策(綱目)○咽喉腫痹,針風府主咽喉諸病及毒氣歸心等項惡證無不效,又針少商咽喉腫痛皆治之,又針合谷,又針上星治頰腫、纏喉風等證,又針足三里(得效)○喉痹刺手少陰即神門穴(綱目)○喉閉刺手足少陽井即關衝、竅陰(東垣)○喉痹、乳蛾取少商、照海、大沖(東垣)○咽喉閉塞取照海(靈樞)○牙關不開取陽靈穴出血即愈(得效)○喉痹取豐隆、湧泉、關衝、少商、隱白、少衝(綱目)○累年喉痹,男左女右手大指甲第一節灸二三小壯(丹心)○根腳咽喉常發者,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七壯、二七尤妙(得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宜取之(靈樞)

白話文:

喉嚨閉塞時,可以針刺少商、合谷、尺澤穴。咽喉腫痛是因為瘀血不散,用砭石放血最有效。針刺風府穴可以治療咽喉腫痛、毒氣入心等症狀,針刺少商穴可以治療咽喉腫痛,針刺合谷穴可以治療頰腫、纏喉風等症狀,針刺上星穴可以治療頰腫、纏喉風等症狀,針刺足三里穴也有效。喉嚨閉塞時,可以針刺手少陰經的神門穴。喉嚨閉塞時,可以針刺手足少陽經的井穴,也就是關衝穴、竅陰穴。喉嚨閉塞、乳蛾時,可以取少商、照海、大沖穴。咽喉閉塞時,可以取照海穴。牙關緊閉時,可以針刺陽靈穴放血,就能治癒。喉嚨閉塞時,可以取豐隆、湧泉、關衝、少商、隱白、少衝穴。多年喉嚨閉塞的患者,男性針刺左手大拇指第一節,女性針刺右手大拇指第一節,灸二到三壯。經常患咽喉疾病的人,可以在耳垂珠下方半寸,靠近腮骨的地方灸七壯,灸二到七壯效果更好。足陽明經的別名叫做豐隆,如果病氣逆上導致喉嚨閉塞或突然失聲,應該針刺豐隆穴。

4. 頸項

針灸法項強取承漿、風府(《綱目》)○頸項強痛取通天、百會、風池、完骨、啞門、大杼(《甲乙》)○頸項痛取後谿(《綱目》)○頸腫取手陽明

白話文:

  1. 針灸治療項強,取承漿、風府穴。(《綱目》)

  2. 頸項疼痛,取通天、百會、風池、完骨、啞門、大杼穴。(《甲乙》)

  3. 頸項疼痛,取手陽明穴。(《綱目》)

5.

針灸法脊膂強痛,取人中(綱目)。○肩背疼,取手三里(綱目)。○背痛連胛,取五樞、崑崙、懸鐘、肩井及胛縫穴,在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綱目)。○背疼,乃作勞所致,惟膏肓為要穴。或背上先疼,遂牽引肩上而疼者,乃膏肓為患,當灸膏肓俞及肩井,可愈(資生)。

白話文:

針灸治療脊椎強壯疼痛的方法,取人中穴位(綱目)。 ○ 肩背疼痛,取手三里穴位(綱目)。 ○ 背部疼痛伴有肩胛骨疼痛,取五樞、崑崙、懸鐘、肩井及胛縫穴位,位於背部骨頭下面,直通腋下縫隙尖端和手臂,取二寸半,瀉六吸(綱目)。 ○ 背部疼痛,是勞作所致,膏肓穴是重點的穴位。或者背部先疼痛,然後牽引到肩膀上疼痛的,是膏肓穴引起的,應該灸膏肓俞穴和肩井穴,可以治癒(資生)。

6.

針灸法九種:心痛取間使、靈道、公孫、大沖、足三里、陰陵泉(綱目)○卒心痛取然谷、上脘、氣海、湧泉、間使、支溝、足三里、大敦、獨陰(綱目)○胃脘痛取足三里(靈樞)○病在膺必灸刺魂門(資生)○陰維為病苦心痛取內關(難經)○手足主之病實則心痛取內關(綱目)○心痛引背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委陽(靈樞)○心脾痛取巨闕、上脘、中脘(綱目)○厥心痛即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大都、太白、太谿、行間、大沖、魚際、太淵(靈樞)○蟲心痛灸上脘、中脘、陰都(得效)○血心痛取期門(綱目)○傷寒結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次刺左間使,名曰雙關刺,次刺左行間,左一壁結胸立效,右畔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即時愈(綱目)○心胸痞:湧泉、太谿、中衝、太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綱目)○結胸身黃取湧泉(綱目)○結胸灸法:巴豆十粒去皮研細,黃連末一錢上,以津唾和成餅填臍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灸了溫陽浸手帕拭之,恐生瘡(綱目)○一切心腹、胸脅、腰背苦痛:川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用熟艾餔餅上,發火燒艾,痛即止(醫鑑)

白話文:

針灸法有九種:

  1. 心痛取穴:間使、靈道、公孫、大沖、足三里、陰陵泉。

  2. 卒心痛取穴:然谷、上脘、氣海、湧泉、間使、支溝、足三里、大敦、獨陰。

  3. 胃脘痛取穴:足三里。

  4. 病在膺部,應灸刺魂門穴。

  5. 陰維為病,苦心痛,取穴:內關。

  6. 手足主之病實,則心痛,取穴:內關。

  7. 心痛引背,取穴:京骨、崑崙。若效果不佳,再取穴:然谷、委陽。

  8. 心脾痛取穴:巨闕、上脘、中脘。

  9. 厥心痛,即腎心痛,先取穴:京骨、崑崙。若效果不佳,再取穴:然谷、大都、太白、太谿、行間、大沖、魚際、太淵。

  10. 蟲心痛取穴:上脘、中脘、陰都。

  11. 血心痛取穴:期門。

  12. 傷寒結胸,先使病人俯臥,在左下腹疼痛處按揉,然後用毫針刺左畔支溝穴、左間使穴,稱為雙關刺,再刺左行間穴,左一壁結胸可立見效。右畔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即可痊癒。

  13. 心胸痞阻取穴:湧泉、太谿、中衝、太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

  14. 結胸身黃取穴:湧泉。

  15. 結胸灸法:取巴豆十粒去皮研細,加黃連末一錢,用津唾和成餅狀,貼於肚臍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響,疾病即可消除。不拘壯數,病去為度。灸後用溫陽浸手帕拭之,以免生瘡。

  16. 一切心腹、胸脅、腰背苦痛:將川椒研成細末,用醋和成餅狀,貼於疼痛處,再用熟艾絨灸餅上,燃燒艾絨,疼痛即可停止。

7.

針灸法:妒乳取太淵。○乳癰取膺窗、乳中、乳根、巨虛下廉、太衝、復溜。○乳癰諸藥不能止痛,足三里穴,針入五分,痛立止。(《綱目》)

白話文:

針灸方法:治療妒乳性疾病,選取足太淵穴。治療乳癰性疾病,選取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巨虛穴下廉部位、太衝穴、復溜穴。如果乳癰性疾病諸藥皆無法止痛,可用腳三里穴,刺入五分,即能止痛。(《綱目》)

8.

針灸法:腹痛取內關、支溝、照海、巨闕、足三間(綱目)○臍腹痛取陰陵泉、大沖、足三里、支溝、中脘、關元、天樞、公孫、三陰交、陰谷。腹中切痛取公孫(靈樞)○臍中痛、溏泄灸神闕即效○積痛取氣海、中脘、隱白(綱目)○臍腹痛甚灸獨陰神效(得效)

白話文:

針灸法:

  • 腹痛:取穴內關、支溝、照海、巨闕、足三間。
  • 臍腹疼痛:取穴陰陵泉、大沖、足三里、支溝、中脘、關元、天樞、公孫、三陰交、陰谷。
  • 腹中切痛:取穴公孫。
  • 臍中痛、溏泄:灸穴神闕,即可見效。
  • 積痛:取穴氣海、中脘、隱白。
  • 臍腹痛甚:灸穴獨陰,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