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折量法
頭有頭部尺寸,腹有腹部尺寸,橫直尺寸俱不同,各有其要;惟背部、手足部並以同身寸取之。
白話文:
[丈量方法]
人體的頭部有其特定的大小尺寸,腹部亦有其專屬的大小尺寸,橫向與縱向的尺寸都不相同,各自有其重要性;只有背部和四肢的部分,會使用同身寸(即根據個人身體比例來丈量)的方式來計算尺寸。
3. 頭部
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寸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以眉心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髮際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用。
頭部橫寸,以眼內眥角比至外眥角為一寸用,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共四寸半。
白話文:
[頭部]
在頭部的長度計算上,從前額的髮際線到後頸的髮際線總長可折算為一尺二寸,如果前額髮際線不明顯,則可以從眉心往上量三寸;若後頸髮際線不明顯,則從大椎骨往上量三寸。假使前後髮際線皆不明顯,則整體長度約為一尺八寸來使用。
頭部的橫向長度,從眼睛內側眼角到外側眼角的距離定義為一寸。從神庭穴到曲差穴,再從曲差穴到本神穴,最後由本神穴到頭維穴,這些距離加起來共有四寸半。
4. 背部
自大椎下至尾骶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
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除脊骨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第三行挾脊各三寸,除脊骨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旁。
白話文:
從大椎穴開始直到尾骶,總共有二十一個椎骨,全部加起來等於三尺長。上段七個椎骨,每個椎骨約為一寸四分一釐,加起來總長為九寸八分七釐;中段七個椎骨,每個椎骨約為一寸六分一釐(第十四個椎骨與肚臍齊平,加起來總長為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段七個椎骨,每個椎骨約為一寸二分六釐。
第二行的穴位距離脊椎各一寸半,除去脊骨寬度一寸,總長度為四寸,左右兩邊各佔兩寸;第三行的穴位距離脊椎各三寸,同樣除去脊骨寬度一寸,總長度為七寸,左右兩邊各佔三寸五釐。
5. 膺部
自天突至膻中為準,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
白話文:
從天突穴到膻中穴這段距離,標準上算是六寸八分長;從這個基準往下量一寸六分的地方就是中庭穴。若由上方的天突穴開始測量直到中庭穴,總計會是八寸四分的距離。
6. 腹部中行
自心蔽骨下至臍,共折作八寸。人若無蔽骨者,取岐骨下至臍心,共折作九寸取之。
自臍中至毛際橫骨橫紋,折作五寸用。
膺部腹部橫寸並用,乳間橫折作八寸用。
白話文:
[腹部的測量方式]
從心臟下方的胸骨(蔽骨)到肚臍,這段距離大約是八寸。如果某人沒有明顯的胸骨,則可從胸骨下端(岐骨)到肚臍中心,這段距離大約為九寸來做為參考。
從肚臘中心到下腹部的橫骨(即恥骨上方的水平線),這段距離大約是五寸。
胸部和腹部的橫向尺寸也適用於此,兩乳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當作是八寸來使用。
7. 頭面部
頭者諸陽之會,故曰頭無冷痛,欲以針治宜刺手足諸陽經,不宜頭部者,何也?針者能於引氣,若刺頭部,則諸陽之氣並鬱於頭,其熱難可止抑,抑或為不省人事者,必須引瀉手足諸陽經,故曰揚湯止沸,莫如抽薪。若氣不能引氣者,或痰厥頭痛者,必灸頭部穴乃能獲痊者,何則?艾之性熱者,灸之則使其熱發散,寒者灸之則使其寒。溫和入藥則上行,艾灸則下行故也。
手之三陽從手走之,頭足之三陽從頭走之。足足陽明胃經,面絡入上齒挾口,下交承漿,下頤前至耳前,循喉嚨。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上下陽明經皆挾鼻孔也。欲瀉諸陽之氣,先刺百會,次引諸陽熱氣使之下行,比之如開硯滴之上孔也。
若熱極不能下氣者,以細繫頸,則頭額太陽及當陽血絡自現,即以三稜針貫刺其血絡,棄血如糞,神效。○此法與惜血如金之言大不同,然奇效良方之法也。老人不宜多出血,然可以出血者施。
頭痛及眼疾赤目等症,全用瀉去,其他諸症宜平補平瀉。
傷風為熱者,乃風為木,木生火故也。
頭目臃腫,胸脅肢滿,肘內血絡及陷谷,多出血立瘥。
偏頭痛,目䀮䀮不可忍,風池頭維本神,患左治右,患右治左,皆留針十呼引氣即瘥,神效。○兩眼外眥上銳發動脈,各灸三壯立效。
面蒼黑,行間中封,腎俞肝俞尺澤合谷下三里。
頭面風癉,發作一二日,赤腫形如火爛,突起如棒子,或如潤太,因漸廣大,氣息奄奄,急以三稜針亂刺當處及四畔赤暈,不計其數,多出惡血,片時即蘇,色變如常,翌日更觀未盡處及新量針刺,隨腫隨針,則神效,宜臨機應變。
白話文:
[頭面部]
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因此有句話說「頭部不會有冷痛」,若想用針灸治療,應該刺手和腳上的各種陽經,而不是直接針刺頭部,這是為什麼呢?針灸能夠調節氣血,如果直接在頭部施針,會使得所有陽經的氣都聚集在頭部,這樣頭部的熱氣就難以抑制,甚至可能讓人失去意識。因此,我們要通過引瀉手和腳的陽經來治療,這就像煮水時要讓水停止沸騰,最好的方法不是把水舀起來,而是將火熄滅一樣。如果病人的氣無法被引導,或是因為痰厥導致頭痛,這種情況下必須在頭部的穴位進行艾灸才能痊癒,這是因為艾草的性質是熱的,艾灸能使熱氣發散,對冷的部位使用艾灸則能驅寒。藥物溫和的會向上行,而艾灸的熱力則會向下傳遞。
手的三條陽經從手延伸到頭部,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延伸到腳。腳的陽明胃經,臉部的絡脈進入上排牙齒,然後夾住嘴巴,向下交會於承漿穴,再向下到下巴前方,一直到耳朵前面,沿著喉嚨。手的陽明大腸經,進入下排牙齒,夾住嘴巴,交會於人中穴,左側連接到右側,右側連接到左側,再向上夾住鼻孔。上下兩條陽明經都會夾住鼻孔。如果想要瀉掉所有的陽氣,首先應該刺百會穴,再引導所有的陽熱氣向下流動,這就好像打開硯臺上方的小孔一樣。
如果熱氣極度旺盛,無法讓氣下降,可以在脖子上纏一條細線,這樣頭部太陽穴以及當陽穴附近的血絡就會顯現出來,這時候可以用三稜針穿刺這些血絡,排出像糞便一樣的血液,效果神奇。這個方法和「血如金」的說法完全不同,但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老年人不適合大量放血,但如果病情允許,可以使用放血的方式治療。
對於頭痛和眼睛疾病,如紅眼症等,全部都需要瀉去熱氣。其他的疾病,則需要平補和平瀉。
風邪導致的熱感,是由於風屬木,木生火所致。
頭部和眼睛浮腫,胸部和脅肋部感到脹滿,肘部的血絡以及陷谷穴,如果大量出血,病情立刻會好轉。
偏頭痛,眼睛瞇著看東西,無法忍受,風池穴、頭維穴、本神穴,如果左邊痛就在右邊治療,右邊痛就在左邊治療,留針十分鐘,引導氣血流通,病情立刻會好轉,效果神奇。兩眼外側眼角上方的動脈,各灸三次,立刻見效。
面色蒼白或黑色,可以針刺行間穴、中封穴、腎俞穴、肝俞穴、尺澤穴、合谷穴、下三里穴。
頭面部的風癲,發作一兩天,皮膚紅腫像是被火燒過,突起像是棒子,或者像是濕疹,逐漸擴大,呼吸微弱,應立即用三稜針在患處以及四周紅腫的地方亂刺,不計其數地放出惡血,片刻之後就會恢復,面色也會恢復正常,第二天再觀察未完全治癒的地方以及新出現的紅腫,隨時用針灸治療,效果神奇,需要根據病情靈活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