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小便

針灸法癃閉取陰蹺(即照海穴)大敦委陽太鐘行間委中陰陵泉石門(甲乙)

○小便淋閉關元(八分)三陰交(三分即透)陰谷陰陵泉氣海太谿陰交(綱目)

○石淋取關元氣門大敦(東垣)

○血淋取氣海關元(東垣)

○熱淋陰陵泉關元氣衝(東垣)

○小便滑數中極灸腎俞陰陵泉氣海陰谷三陰交(綱目)

○遺尿不禁取陰陵泉陽陵泉大敦曲骨(東垣)

○莖中痛行間(灸三十壯)又取中極太谿三陰交復溜(資生)

○白濁灸腎俞又取章門曲泉關元三陰交(綱目)

○婦人轉脬不得尿取曲骨關元(甲乙)

○婦人陰中痛取陰陵泉(甲乙)

白話文:

[小便問題]

對於小便不暢或無法排尿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針灸治療。具體穴位包括照海穴、大敦穴、委陽穴、太鐘穴、行間穴、委中穴、陰陵泉穴和石門穴。

小便困難,可以針灸關元穴和三陰交穴。

若因結石導致的小便困難,可選用關元穴、氣門穴和大敦穴。

若是血尿,則應針灸氣海穴和關元穴。

熱性尿道炎患者,則應選擇陰陵泉穴、關元穴和氣衝穴。

對於頻繁小便的情況,可以試著針灸中極穴、腎俞穴、陰陵泉穴、氣海穴、陰谷穴和三陰交穴。

對於控制不住的尿失禁,可針灸陰陵泉穴、陽陵泉穴、大敦穴和曲骨穴。

對於尿道疼痛,可灸行間穴30次,並針灸中極穴、太谿穴、三陰交穴和復溜穴。

對於白帶過多,可以灸腎俞穴,並針灸章門穴、曲泉穴、關元穴和三陰交穴。

對於女性無法排尿的問題,可以針灸曲骨穴和關元穴。

對於女性陰部疼痛,可針灸陰陵泉穴。

2. 大便

針灸法大渴飲水多為滑泄,水入即泄,泄而復飲,此無藥當灸大椎三五壯(易老)○泄瀉三五年不愈,灸百會五七壯,即愈(醫養)○久泄痢,灸天樞、氣海,大能止泄(丹溪)○泄痢不止,灸神闕七壯(一云三七壯)關元三十壯(得效)○溏泄,灸臍中為第一,三陰交次之(資生)○泄痢,灸脾俞隨年壯,臍中二十壯,關元百壯,三報二七壯(得效)○飧泄,取陰陵泉、然谷、巨虛上廉、大沖(綱目)○泄瀉如水,手足冷,脈欲絕,臍腹痛,漸漸短氣,灸氣海百壯(得效)○下痢腹痛,便膿血,取丹田、復溜、小腸腧、天樞、腹哀(東垣)○冷痢,關元、窮谷,各灸五十壯(東垣)○裡急後重,取合谷、外關(東垣)○痢不止,取合谷、三里、陰陵泉、中脘、關元、天樞、神闕、中極(綱目)○諸下痢皆可灸大都五壯,商丘、陰陵泉,各三壯(綱目)○大便秘澀,取照海(針入五分,補三呼,瀉六吸,立通)支溝(針半寸,瀉三吸)太白(瀉之綱目)○大便不通,取二間、承山、太白、大鐘、三里、湧泉、崑崙、照海、章門、氣海(綱目)○大小便不通,取大都、環崗、水道(綱目)關格吐逆而小便不通,先灸氣海、天樞,各三七壯,吐止然後用益元散以利小便(正傳)○婦人產後腹脹,大小便不通,取氣海、足三里、關元、三陰交、陰谷(綱目)

外形篇針灸

白話文:

【大便】

  1. 如果你喝水後立即腹瀉,喝多少水就拉多少,這種情況沒有藥物可以緩解,應該在大椎穴進行鍼灸,灸三到五壯。(易老)

  2. 如果你持續三到五年的腹瀉都沒有好轉,可以在百會穴進行鍼灸,灸五到七壯,通常會有所改善。(醫養)

  3. 對於長期的腹瀉或痢疾,可在天樞和氣海穴進行鍼灸,能有效止瀉。(丹溪)

  4. 若腹瀉或痢疾持續不止,應在神闕穴灸七壯(也有一說爲三七壯),在關元穴灸三十壯。(得效)

  5. 對於溏泄,臍中穴是首選鍼灸位置,其次是三陰交穴。(資生)

  6. 若是慢性腹瀉,應分別在脾俞穴灸隨年壯,在臍中穴灸二十壯,在關元穴灸百壯,在三報穴灸二七壯。(得效)

  7. 餐後立即腹瀉,應選擇陰陵泉、然谷、巨虛上廉和大沖穴進行鍼灸。(綱目)

  8. 若腹瀉如水,手腳冰涼,脈象微弱,腹部疼痛,呼吸逐漸困難,應在氣海穴灸百壯。(得效)

  9. 下痢伴腹痛及便膿血,應選擇丹田、復溜、小腸腧、天樞和腹哀穴進行鍼灸。(東垣)

  10. 對於冷痢,應在關元和窮谷穴各灸五十壯。(東垣)

  11. 對於裏急後重,應選擇合谷和外關穴進行鍼灸。(東垣)

  12. 若痢疾持續不止,應選擇合谷、三里、陰陵泉、中脘、關元、天樞、神闕和中極穴進行鍼灸。(綱目)

  13. 各種類型的下痢都可以在大都穴灸五壯,在商丘和陰陵泉穴各灸三壯。(綱目)

  14. 若有大便祕結,可在照海穴進行鍼灸,深度爲五分,補三呼,瀉六吸,即可立即通便。(綱目)

  15. 若大便不通,可選擇二間、承山、太白、大鐘、三里、湧泉、崑崙、照海、章門和氣海穴進行鍼灸。(綱目)

  16. 若大小便均不通暢,可在大都、環崗和水道穴進行鍼灸。(綱目)

  17. 關格吐逆且小便不通的情況,應先在氣海和天樞穴各灸三七壯,待嘔吐停止後再使用益元散以利小便。(正傳)

  18. 產後女性若腹部脹滿,大小便均不通暢,可在氣海、足三里、關元、三陰交和陰谷穴進行鍼灸。(綱目)

以上信息是將古文中描述的鍼灸療法轉化爲現代漢語的解釋。

3.

針灸法:眩暈取神庭、上星、囟會、前頂、後頂、腦空、風池、陽谷、大都、至陰、金門、申脈、足三里(綱目)○○眩暈怕寒,春夏常著綿帽,暫去即發,取百會、上星、風池、豐隆(綱目)○偏正頭痛取絲竹空、風池、合谷、中脘、解谿、足三里(綱目)正頭痛取百會、上星、神庭、太陽、合谷(綱目)○腎厥頭痛灸關元百壯(資生)○厥逆頭痛齒亦痛灸曲鬢七壯(資生)○痰厥頭痛取豐隆(綱目)○頭風頭痛針百會立愈,又灸囟會、前頂、上星、百會(丹心)○腦痛、腦旋、腦瀉、腦熱、腦冷皆灸囟會(資生)○眉稜骨痛取攢竹、合谷、神庭、頭維、解谿(綱目)○醉後頭痛取印堂、攢竹、足三里、風門、膻中(綱目)○一老婦久患頭痛,因視其手足有血絡皆紫黑,遂用針刺出血如墨汁,後刺受病之經得全愈(綱目)○偏頭痛及正頭痛取阿是穴,針之即愈

白話文:

[頭部疾病治療]

針灸療法:對於眩暈的患者,可針刺神庭、上星、囟會、前頂、後頂、腦空、風池、陽谷、大都、至陰、金門、申脈、足三里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若是眩暈且畏寒的人,尤其是春夏時節常需戴著綿帽,一旦脫下便可能發作,可針刺百會、上星、風池、豐隆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針對偏頭痛或正頭痛,可針刺絲竹空、風池、合谷、中脘、解谿、足三里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對於正頭痛的患者,則可針刺百會、上星、神庭、太陽、合谷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腎虛引起的頭痛,可灸治關元穴一百次。(摘自《保生祕要》)

若是頭痛且伴有牙痛,可灸治曲鬢穴七次。(摘自《保生祕要》)

由痰引起的頭痛,可針刺豐隆穴。(摘自《本草綱目》)

頭風或頭痛,針刺百會穴立即見效,再灸治囟會、前頂、上星、百會等穴位。(摘自《丹溪心法》)

腦痛、腦旋、腦瀉、腦熱、腦冷,皆可灸治囟會穴。(摘自《保生祕要》)

眉稜骨痛,可針刺攢竹、合谷、神庭、頭維、解谿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醉酒後的頭痛,可針刺印堂、攢竹、足三里、風門、膻中等穴位。(摘自《本草綱目》)

有一老婦人長期受頭痛困擾,檢查其手腳上的血管發現顏色皆為紫黑色,於是採用針刺放血的方式,排出如墨汁般的血液,並針刺受病的經絡,最終得以痊癒。(摘自《本草綱目》)

對於偏頭痛或正頭痛,可尋找疼痛點即阿是穴,針刺後即可緩解症狀。

4.

針灸法眼睛痛取風府、風池、通里、合谷、申脈、照海、大敦、竅陰、至陰(綱目)○目赤腫翳、羞明、隱澀,取上星、百會、攢竹、絲竹空、睛明、瞳子髎、太陽、合谷,又以草莖刺鼻孔出血數升即愈(子和)眼暴赤腫痛,取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出血即愈,又取光明、地五會(綱目)○諸障翳,取睛明、四白、太陽、百會、商陽、厲兌、光明各出血,合谷、三里、命門、肝俞、光明各灸之(綱目)○內障,取足厥陰、足少陰、陽蹺(綱目)○去翳法,以鵝翎切之,近黑睛及當白睛攪之,膜自聚上,以針釣挽之,割去即明見物,以綿著眼斷血三日瘥(千金)○胬肉攀睛,取睛明、風池、期門、太陽出血(綱目)○爛弦風,取太骨空灸九壯,以口吹火滅,小骨空灸七壯亦吹火滅,又以三稜針刺眶外出血即愈(綱目)○迎風冷淚眵蔑黑花,取大骨空、小骨空灸之,吹火滅,又取臨泣、合谷(綱目)○青盲,灸巨髎,又取肝俞、命門、商陽(得效) 目昏暗,灸三里,針承泣,又取肝俞、瞳子髎(綱目) 雀目,取神庭、上星、前頂、百會、睛明出血即愈,又取肝俞、照海(綱目)○暴盲不見物,針攢竹及頂前五穴,又刺鼻中大出血立明(子和)○眼腫痛睛欲出,須八關大刺手十指間出血即愈(易老)眼戴上不能視,灸脊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立愈(實鑑)

白話文:

[眼睛]

如果眼睛疼痛,可以考慮使用鍼灸治療在風府、風池、通裏、合谷、申脈、照海、大敦、竅陰、至陰這些穴位。(綱目)

若眼睛紅腫有翳、怕光、感覺不適,可以在上星、百會、攢竹、絲竹空、睛明、瞳子髎、太陽、合谷這些穴位進行鍼灸,也可以用草莖刺激鼻孔,使其出血數升,症狀即可緩解。(子和)

對於突然出現的眼睛紅腫疼痛,可以在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這些穴位放血治療,另外還可以在光明、地五會這些穴位進行鍼灸。(綱目)

對於各種眼疾導致的障礙和翳,可以在睛明、四白、太陽、百會、商陽、厲兌、光明這些穴位放血,同時在合谷、三里、命門、肝俞、光明這些穴位進行灸療。(綱目)

對於內障,可以選擇足厥陰、足少陰、陽蹺這些穴位進行鍼灸。(綱目)

要去除眼翳,可以用鵝毛輕輕切開,接近黑睛或白睛攪拌,使薄膜自動聚集,然後用針鉤拉,割除後即可恢復正常視力,之後用棉布遮住眼睛,止血三天即可恢復。(千金)

對於胬肉攀睛,可以在睛明、風池、期門、太陽這些穴位放血。(綱目)

對於爛弦風,可以在太骨空灸九次,然後用嘴吹滅火焰;在小骨空灸七次,同樣吹滅火焰;再用三棱針刺入眼眶外側出血,即可治癒。(綱目)

對於迎風冷淚、眵蔑黑花,可以在大骨空、小骨空這些穴位進行灸療,然後吹滅火焰;同時在臨泣、合谷這些穴位進行鍼灸。(綱目)

對於青盲,可以灸巨髎,或者在肝俞、命門、商陽這些穴位進行鍼灸。(得效)

對於目昏暗,可以在三里這個穴位進行灸療,在承泣這個穴位進行鍼灸,或者在肝俞、瞳子髎這些穴位進行鍼灸。(綱目)

對於雀目,可以在神庭、上星、前頂、百會、睛明這些穴位放血治療,或者在肝俞、照海這些穴位進行鍼灸。(綱目)

對於突然失明,無法視物,可以在攢竹和頭頂前部的五個穴位進行鍼灸,同時在鼻中大出血,立即可恢復視力。(子和)

對於眼睛腫痛,感覺眼球即將突出,需要在八關、大刺、手十指間這些穴位進行放血治療。(易老)

對於眼戴上無法視物,可以在脊柱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灸七次,同時下火,即可立即恢復。(實鑑)

5.

針灸法耳鳴取液門、耳門、中渚、上關、完骨、臨泣、陽谷、前谷、後谿、陽谿、偏歷、合谷、太陵、太谿、金門。○耳聾取中渚、外關、禾髎、聽會、聽宮、合谷、商陽、中衝。○暴聾取天牖、四瀆。○灸耳暴聾蒼朮長七分,一頭切平,一頭削尖,將尖頭插耳中,於平頭上灸七壯,重者二七壯,覺耳內熱即效。(綱目)

白話文:

對於耳鳴,可以採用針灸療法,主要穴位有液門、耳門、中渚、上關、完骨、臨泣、陽谷、前谷、後谿、陽谿、偏歷、合谷、太陵、太谿、金門。

對於耳聾,主要針灸的穴位為中渚、外關、禾髎、聽會、聽宮、合谷、商陽、中衝。

對於突然發生的耳聾,主要針灸的穴位為天牖、四瀆。

至於灸療治突然耳聾,可以用長七分的蒼朮,其中一端切平,另一端削尖,將尖的一端插入耳朵裡,在平的一端進行灸療,一般灸七次,嚴重者可灸十四次,當感覺到耳內發熱,即表示療效開始顯現。此方法出自《本草綱目》。

6.

針灸法鼻流清涕、濁涕灸上星二七壯,又取人中、風府,不愈又取百會、風池、風門、大椎(綱目)。鼻塞不聞香臭,取迎香、上星、合谷,不愈灸人中、風府、百勞、前谷(綱目)。○鼻流臭穢,取上星、曲差、合谷、人中、迎香(綱目)。○鼻中瘜肉,取風池、風門、風府、人中、禾髎(東垣)。○鼻涕多宜灸囟會、前頂、迎香(資生)。

白話文:

對於鼻子流清涕或濁涕的情況,可以使用針灸療法,主要灸治上星穴,每次灸七壯,還可以選擇人中和風府穴。如果症狀仍未改善,可再灸治百會、風池、風門、大椎等穴位。

若是鼻子堵塞,無法分辨香臭氣味,可以針刺迎香、上星和合谷穴。如果仍無效,則應灸治人中、風府、百勞和前谷等穴位。

對於鼻子流臭穢分泌物的情況,可以針刺上星、曲差、合谷、人中和迎香等穴位。

對於鼻內有瘜肉的問題,可以選擇風池、風門、風府、人中和禾髎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

對於鼻涕過多的問題,適合灸治囟會、前頂和迎香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