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8)
卷一 (8)
1. 任脈
起於會陰穴,終於承漿穴
承漿在頤前唇稜下宛宛中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膻中在兩乳間陷中,量乳間正中,仰臥取之針(禁)灸(七壯至七七壯)
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陷中,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至臍,共九寸,用針(三分)
巨闕心募在鳩尾下一寸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中脘胃募在臍上四寸,足陽明經所過,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速出針)灸(三七壯至百壯)
水分在臍上一寸,治水腫灸良,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百壯)
神闕一名氣合,當臍中是,針(禁)灸(百壯)
陰交在臍下一寸,治女子月事不調,針(八分,得氣即瀉)灸(百壯)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男子生氣之海也,針(八分,得氣即瀉,後補)灸(百壯)
石門三焦募一名丹田在臍下二寸針(禁針,婦人則終身絕子)灸(七壯至百壯)
關元小腸募在臍下三寸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百壯至三百壯)
中極膀胱募一名玉泉在關元下一寸,婦人齦緒四度針即有子針(八分,留十呼,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
曲骨在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針(二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起始於會陰穴,終止於承漿穴。
承漿穴位於下顎前方,嘴脣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感覺到氣感後即可施以瀉法,灸法則為七壯至四十九壯。
膻中穴在兩乳之間的凹陷中,仰躺時可找到此點,此穴禁止針刺,灸法為七壯至四十九壯。
鳩尾穴位於胸骨下緣五分處,若無胸骨,可從胸骨最突出點往下量一寸至肚臍,總長約九寸,針刺深度為三分。
巨闕穴,又稱心募穴,在鳩尾穴下方一寸,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七次呼吸,感覺到氣感後立即施以瀉法,灸法為七壯至四十九壯。
中脘穴,又稱胃募穴,在肚臍上方四寸,足陽明經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八分,留針七次呼吸,瀉五次吸氣,迅速拔針,灸法為二十一壯至一百壯。
水分穴在肚臍上方一寸,對治療水腫有良好效果,針刺深度為八分,留針三次呼吸,瀉五次吸氣,灸法為七壯至一百壯。
神闕穴,又稱氣合穴,位於肚臍中心,禁止針刺,灸法為一百壯。
陰交穴在肚臍下方一寸,用於調節女性月經不調,針刺深度為八分,感覺到氣感後立即施以瀉法,灸法為一百壯。
氣海穴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被認為是男性生氣之海,針刺深度為八分,感覺到氣感後先瀉後補,灸法為一百壯。
石門穴,又稱三焦募穴,也叫丹田,在肚臍下方二寸,此穴禁止針刺,特別對於女性,可能會導致終生不孕,灸法為七壯至一百壯。
關元穴,又稱小腸募穴,在肚臘下方三寸,針刺深度為八分,留針三次呼吸,瀉五次吸氣,灸法為一百壯至三百壯。
中極穴,又稱膀胱募穴,也叫玉泉穴,在關元穴下方一寸,對於女性而言,針刺四次後可能懷孕,針刺深度為八分,留針十次呼吸後立即瀉法,灸法為一百壯至三百壯。
曲骨穴在恥骨上方,毛髮邊緣的凹陷處,可觸及動脈跳動,針刺深度為二分,灸法為七壯至四十九壯。
2. 十二經並榮腧經合旁通
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所出為井。謂終日常汲而未嘗損,終日泉注而未嘗溢。今言井者,不損不溢,常如此焉,故名。
榮者,水始出,其原流之尚微,故所流者為滎。腧者,水上而注下,下復承流,故為腧。原者,三焦所行之原也。三焦者,元氣之別名,故所過為原。
經者,水行經而過,故所行為經。
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為合。謂其經脈自此而入臟,與諸經相合也。
白話文:
內容如下:
井,就像春天在東方一樣,萬物開始生長,所以起始點被稱作井。意思是像井水一樣,無論是整天汲取它也不會減少,整天泉水湧出也不會溢出。現在所說的井,就是這種不會損耗也不會溢出的狀態,所以取名為井。
榮,就像是水流剛開始出現,它的源頭和流動還非常細微,所以流動的部分被稱作榮。腧,就像是水流從上向下流,下面又承接了流水,所以被稱作腧。原,是三焦運行的起點。三焦,是元氣的另一種稱呼,所以經過的地方被稱為原。
經,就像是水流經過,所以行進的路線被稱為經。
合,就像是冬天在北方一樣,陽氣進入臟腑,所以被稱為合。意思是指經脈從這裡進入臟腑,與其他經脈相結合。
3. 十五絡所生病
手太陰絡、足太陰絡、手少陰絡、足少陰絡、手厥陰絡、足厥陰絡、手太陽絡、足太陽絡、手少陽絡、足少陽絡、手陽明絡、足陽明絡、任脈之絡、督脈之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自經分派而別走他經者也(入門)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走太陽,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少陰之別名曰太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別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厥陰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別走少陽,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項強,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在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在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在腕後二寸外,別走心主,繞臂注胸中,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在腕後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繞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在外踝上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頂,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靈樞)
任脈之別名曰會陰,在兩陰間,下鳩尾,散於腹,其病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也(靈樞)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在脊骶端,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其病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也(靈樞)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
白話文:
[十五絡脈疾病]
手太陰絡脈,又名列缺,從手腕上方的間隙開始,距離手腕一寸半的地方,分支走向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並行,直入手掌,散佈在魚際部位。若此絡脈實證,則會出現手指尖銳疼痛和手掌發熱;虛證則會打哈欠、頻尿,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足太陰絡脈,又名公孫,位於關節後方一寸處,分支走向足陽明經,其中一部分進入腸胃絡脈。若氣逆則可能出現霍亂症狀;實證則腸中劇痛;虛證則可能鼓脹,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手少陰絡脈,又名通裏,距離手腕一寸半,分支走向手太陽經,沿經脈進入心臟,聯繫舌頭,屬於眼系。實證則可能胸膈阻塞;虛證則可能失語,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足少陰絡脈,又名太鍾,位於腳踝後繞跟部,分支走向足太陽經,其中一部分沿着經脈上行至心包,下部分別貫穿腰脊。若氣逆則可能煩悶;實證則可能尿閉;虛證則可能腰痛,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手厥陰絡脈,又名內關,距離手腕兩寸,分支走向手少陽經,從兩根肌腱間穿出,沿經脈上行,繫於心包,絡於心系。實證則可能心痛;虛證則可能頸部強直,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足厥陰絡脈,又名蠡溝,位於內踝上五寸,分支走向足少陽經,其中一部分沿脛骨上行至睾丸,結於莖部。若氣逆則可能睾丸腫脹,突然出現疝氣;實證則可能勃起;虛證則可能突然發癢,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手太陽絡脈,又名支正,位於手腕後五寸,分支走向手少陰經,其中一部分上行至肘部,絡於肩髃。實證則可能關節鬆弛,肘部功能喪失;虛證則可能生長疣,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足太陽絡脈,又名飛陽,位於外踝上七寸,分支走向足少陰經,實證則可能鼻塞,頭痛背痛;虛證則可能鼻出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手少陽絡脈,又名外關,位於手腕後二寸外側,分支走向心主經,繞臂注入胸中。實證則可能肘部痙攣;虛證則可能無力,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足少陽絡脈,又名光明,位於外踝上五寸,分支走向足厥陰經,下部絡於足跗。實證則可能厥冷;虛證則可能肌肉萎縮,無法站立,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手陽明絡脈,又名偏歷,位於手腕後三寸,分支走向手太陰經,其中一部分沿手臂環繞肩髃,上行至頰部,偏至牙齒。另一部分進入耳朵,與宗脈匯合。實證則可能齲齒和耳聾;虛證則可能牙齒寒冷,食道阻塞,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足陽明絡脈,又名豐隆,位於外踝上八寸,分支走向足太陰經,其中一部分沿脛骨外側上行,絡於頭頂,匯合各經之氣,下行絡於咽喉。若氣逆則可能喉嚨麻痹,突然失聲;實證則可能精神異常;虛證則可能足部無力,小腿萎縮,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任脈的大分支,又名會陰,位於兩陰之間,向下至鳩尾穴,散佈於腹部。實證則可能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可能瘙癢,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督脈的大分支,又名長強,位於脊柱骶端,夾脊向上至項部,分散於頭部上下,當肩胛左右,分支走向足太陽經,進入貫膂。實證則可能脊椎僵硬;虛證則可能頭部沉重,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
脾臟的大絡脈,又名大包,位於淵腋穴下三寸,分佈...(此處原文似乎被截斷)
4. 脈病有是動有所生病
難經曰:經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病也。
白話文:
《難經》裡提到:經脈的運作會有直接的反應,也會導致特定的疾病。原本一條脈的問題怎麼會變成兩種病症呢?事實上,所謂的「是動」指的是氣的運行,而「所生的病」則指的是血的問題。當邪氣影響到氣的運行,就會出現「是動」的症狀;當邪氣影響到血的循環,就會產生「所生病」的狀況。
氣的功能是溫煦身體,血的功能是滋潤身體。如果氣滯留在某處無法流動,那就是氣先發生了問題;如果血停滯不前,不能充分滋潤身體,那就是血後來出現的問題。所以,最先表現出來的是「是動」的症狀,接著才會出現「所生病」的狀況。
5.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經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入門)○絡穴俱在兩經中間,乃交經過絡之處也。(入門)○刺臟腑經絡四病皆不同,十五絡病至淺在表也,十二經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臟病至深在裡也,故治法有難易焉。
至於絡又各不同,十五絡之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而橫貫兩經之間者,所為支而橫者為絡是也。繆刺之絡乃病邪流溢,大絡不得入貫經腧而其痛與經脈繆處,乃絡病經不病者也。血絡之絡乃皮膚所見,或赤或青或黑之絡,而小者如針,大者如筋也。以淺深言之,血絡至淺,繆刺者次之,十五絡近里而貫經腧也。
(綱目)
白話文: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在中醫學理中,經脈是主幹,而橫向分出的部分則稱為絡脈,絡脈再細分的分支則被命名為孫絡脈。如果這些脈絡中的血液過多,導致脈象顯得強盛,就應當及時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可採用放血或針灸等手段來疏導過剩的血液;若是脈絡虛弱,則應服用藥物來滋補調養。
經脈就好比是直徑,是主要的運行通道,而從經脈分出的旁支則被稱為絡脈。
絡穴都位於兩條經脈的中間位置,是經脈互相交錯連接的地方。
在針刺治療臟腑、經絡四種疾病時,其方法都有所不同。其中,十五絡的病變是最表層的,十二經的病變較深一些,六腑的病變更深,而五臟的病變則是深入到身體內部,因此在治療上難度也會相對增加。
再進一步說,絡脈本身又有不同類型。十五絡的絡脈,是陰經與陽經相互連接,橫跨於兩經之間的脈絡,即所謂「支而橫者為絡」。繆刺的絡脈,指的是病邪擴散,大絡無法正常進入經脈腧穴,疼痛部位與正常的經脈不相吻合,這就是所謂的絡病而非經病。血絡的絡脈,是在皮膚表面可見的紅色、青色或黑色的脈絡,小的如針尖,大的如肌腱。從深淺程度來說,血絡最表淺,繆刺絡脈次之,而十五絡則靠近身體內部,且貫穿經脈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