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足少陰腎經

少血多氣

湧泉井木也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取之,穴在宛宛中,針(五分),灸(三壯)

然谷榮火也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針(三分,禁血),灸(三壯)

大溪腧土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照海在足內踝下白肉際,治陰挺出,針(三分),灸(七壯)

復溜經金也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陰谷合水也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治男子如蠱女子如妊之證,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血少氣多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針灸足少陰腎經的穴位。

湧泉穴,類型為井穴,五行屬木,位於腳底心凹陷處,當你彎曲腳趾時可找到此穴,位於腳掌的中心位置。針刺深度為五分,可用艾灸三次。

然谷穴,類型為榮穴,五行屬火,位於腳內側踝骨前方,在大骨下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但需注意不可出血,可用艾灸三次。

大溪穴,類型為腧穴,五行屬土,位於腳內側踝骨後方,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三次。

照海穴,位於腳內側踝骨下方的皮膚與肌肉交界處,用於治療女性子宮脫垂等問題。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七次。

復溜穴,類型為經穴,五行屬金,位於腳內側踝骨上方兩寸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針刺時需停留到完成三次呼吸,可用艾灸五次。

陰谷穴,類型為合穴,五行屬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肌肉下方,小肌肉上方。按壓時可感到此穴,當彎曲膝蓋時更易找到。此穴可用於治療男性如蠱惑症狀,女性如懷孕症狀。針刺深度為四分,針刺時需停留到完成七次呼吸,可用艾灸三次。

2. 手厥陰心包經

多血少氣

中衝井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

勞宮榮火,也在手掌中央兩骨間,以屈無名指著端處是穴針(二分)灸(三壯)

大陵腧土,也在掌後橫紋中兩筋間陷中,即是穴針(五分)灸(三壯)

內關在手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間使經金,也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曲澤合水,也在肘內前廉陷中,屈肘橫紋頭是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

這段描述的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幾個穴位位置與針灸深度:

  1. 中衝井木穴:位於中指指尖,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一分。

  2. 勞宮榮火穴:在手掌中央,位於兩根主要骨骼之間,當你彎曲無名指時,指頭抵達的位置即為穴位,針刺深度為二分,灸法使用三壯。

  3. 大陵腧土穴:在手腕後方的橫紋中間,兩條主要肌肉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五分,灸法使用三壯。

  4. 內關穴:位於手腕後方橫紋往上兩寸,在兩條主要肌肉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五分,灸法使用三壯。

  5. 間使經金穴:在手腕後方橫紋往上三寸,在兩條主要肌肉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法使用五壯。

  6. 曲澤合水穴:在肘部前方的凹陷中,當你彎曲肘部時,橫紋頭端即是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需停留七次呼吸時間,灸法使用三壯。

3. 手少陽三焦經

少血多氣

關衝井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治翳膜證,針(一分),灸(一壯)

液門榮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間本節前陷中,屈拳取之,針(二分),灸(三壯)

中渚腧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針(一分),灸(三壯)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外關在手表腕上二寸兩骨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支溝經火也在手表腕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

天井合土也在肘外大骨後兩筋間,肘後一寸陷中,屈肘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翳風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七分),灸(七壯)

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三呼,即瀉),灸(禁)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下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特徵是血少氣多。

關衝穴,位於手小指旁邊的無名指末端,距離指甲角如同一張韭菜葉的厚度,可用來治療眼睛有障礙物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針刺時深度約一分,可進行艾灸一次。

液門穴,位於手小指旁邊的無名指之間,靠近掌根部的凹陷處,握拳時更容易找到。針刺時深度約二分,可進行艾灸三次。

中渚穴,位於手小指旁邊的無名指根部後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約一分,可進行艾灸三次。

陽池穴,位於手腕上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約二分,並需停留至呼吸三次,可進行艾灸三次。

外關穴,位於手腕上方兩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約三分,並需停留至呼吸七次,可進行艾灸三次。

支溝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肌腱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約二分,可進行艾灸十四次。

天井穴,位於肘部外側的大骨後方,兩肌腱之間,肘彎後方一寸的凹陷處,彎曲肘部時更容易找到。針刺時深度約三分,可進行艾灸三次。

翳風穴,位於耳朵後方的凹陷處,按壓時會引起耳內感覺。針刺時深度約七分,可進行艾灸七次。

絲竹空穴,又稱目髎穴,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約三分,並需停留至呼吸三次後立即出針,不宜進行艾灸。

耳門穴,位於耳朵前方,當耳朵缺隙下方的突起肉處。針刺時深度約三分,並需停留至呼吸三次,可進行艾灸三次。」

4. 足少陽膽經

少血多氣

竅陰井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三壯)

俠谿榮水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前岐骨間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臨泣腧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去俠谿一寸五分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臨泣三寸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懸鐘一名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絕壟前動脈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或七壯)

陽輔經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上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分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陽陵泉合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尖骨前陷中針(六分,久留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環跳在髀樞中硯子骨下陷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針(一十,留十呼),灸(五十壯)

京門腎募在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日月膽募在期門下五分針(七分),灸(五壯)

肩井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是針(五分,禁深刺),灸(七壯)

風池在腦空後髮際陷中,去耳根一寸五分針(七分,留七呼),灸(七壯)

目窗去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

臨泣在目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目上入髮際四分針(三分),灸(七壯)

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針(一分,禁深),灸(七壯)

聽會在耳前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取之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補),灸(五壯至七七壯,十日後更灸)

瞳子髎在目外眥三分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風市別穴在膝上外廉兩筋間,正立舒兩手垂下著當中指頭盡處是,自膝上五寸也針(五分),灸(七壯)

當陽別穴在直目上髮際血絡針(出血)

白話文:

這條經絡的特點是血少氣多。

  1. 竇陰穴,位於腳的小趾旁邊的第二趾末端,離趾甲角像韭葉寬度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一分,可灸三壯。
  2. 俠谿穴,位於腳小趾旁邊的第二趾根部前面,在兩塊骨頭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3. 臨泣穴,位於腳小趾旁邊的第二趾根部後方,距離俠谿穴一寸五分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分,可灸三壯。
  4. 丘墟穴,位於腳外踝下方,距離臨泣穴三寸,針刺深度為五分,需停留七個呼吸,可灸三壯。
  5. 懸鐘穴,又名絕骨穴,位於腳外踝上方三寸,靠近骨頭前的動脈中,針刺深度為六分,需停留七個呼吸,可灸三壯或七壯。
  6. 陽輔穴,位於腳外踝上方四寸,靠近輔骨前,距離丘墟穴七分,針刺深度為五分,需停留七個呼吸,可灸三壯。
  7.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骨尖前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六分,需長時間停留,待感覺到氣感再施以瀉法,可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8. 環跳穴,位於大腿轉動點的硯子骨下方的凹陷處,需側臥,伸直下方的腳,彎曲上方的腳來找到此穴,針刺深度為十分,需停留十個呼吸,可灸五十壯。
  9. 京門穴,位於腰椎監骨中間的季肋部位,靠近脊椎,針刺深度為三分,需停留七個呼吸,可灸三壯。
  10. 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針刺深度為七分,可灸五壯。
  11. 肩井穴,位於肩膀上方的凹陷處,缺盆上方大骨前一寸半,用三指按壓找到穴位,中指下的凹陷即是,針刺深度爲五分,避免深入,可灸七壯。
  12. 風池穴,位於腦後髮際線的凹陷處,距離耳朵根部一寸五分,針刺深度爲七分,需停留七個呼吸,可灸七壯。
  13.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針刺深度爲三分,可灸五壯。
  14. 臨泣穴,位於眼睛直上方,進入髮際線五分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爲三分,需停留七個呼吸,待感覺到氣感再施以瀉法。
  15. 本神穴,位於曲差穴旁一寸五分,眼睛上方進入髮際線四分,針刺深度爲三分,可灸七壯。
  16. 客主人穴,又名上關穴,位於耳朵前方,顴骨上方,開口時有一個孔動脈宛宛中,針刺深度爲一分,避免深入,可灸七壯。
  17. 聽會穴,位於耳朵前方,上關穴下方一寸的動脈宛宛中,張開嘴巴可以找到此穴,針刺深度爲七分,需停留三個呼吸,待感覺到氣感再施以瀉法,不進行補法,可灸五壯至四十九壯,十天後再灸。
  18. 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眼角三分處的凹陷,針刺深度爲三分,可灸三壯。
  19. 風市穴,位於膝蓋上方外側的兩塊肌肉之間,站立雙手自然垂下,中指指尖所觸及的地方即是,距離膝蓋上方五寸,針刺深度爲五分,可灸七壯。
  20. 當陽穴,位於眼睛上方髮際線的血絡處,針刺出血即可。

5. 足厥陰肝經

多血少氣

大敦井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如前三毛中針(六分留六呼)灸(三壯)

行間榮火,也在足大指外間動脈應手陷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太衝腧土,也在足大指外間本節後二寸陷中,男病診訣死生處也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中封經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伸足取之,筋前陷中是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泉合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中,屈膝取之針(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章門脾募,在季肋端,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其動脈中,用乳間寸針(六分)灸(七壯至二七壯,一云百壯)

期門肝募,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間縫中,用乳間寸針(四分)灸(三壯至七壯)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這條經絡特點為血多氣少。

大敦穴,位於腳拇趾末端,距離趾甲約如韭菜葉寬度,位於趾甲旁的毛髮叢中,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等同六次呼吸,艾灸三壯。

行間穴,位於腳拇趾外側間隙,動脈可觸及的位置,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等同七次呼吸,艾灸三壯。

太衝穴,位於腳拇趾外側,第一蹠骨節後方二寸的凹陷處,此穴對於男性疾病診斷和預測生死有重要價值,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等同十次呼吸,艾灸三壯。

中封穴,位於腳內側踝骨前方一寸處,伸展腳部時,可於筋肉前的凹陷找到,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時間等同七次呼吸,艾灸三壯。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的凹陷處,彎曲膝蓋時可找到,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等同十次呼吸,艾灸三壯。

章門穴,即脾臟募穴,位於季肋部,肚臍向上兩寸,兩側各六寸的位置,側躺時彎曲上方的腿伸直下方的腿,尋找動脈所在位置,針刺深度為六分,艾灸可從七壯到十四壯,另有一說可達一百壯。

期門穴,即肝臟募穴,位於乳房旁一寸半,直下再一寸半,第二根肋骨間的縫隙中,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從三壯到七壯。

6. 督脈

起於長強穴,終於人中穴

素髎在鼻柱之端,針(一分)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陷中,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三七壯,一云七七壯)

神庭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針(禁),灸(七壯至三七壯,一云七七壯)

上星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刺泄諸陽熱氣,針(一分),灸(七壯,不宜多)

百會在頂中央旋毛中,自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也,針(二分,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不宜多)

風府,一名舌本,在頂髮際二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針(三分),灸(禁),啞門在頂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三分,灸(禁,灸則啞)

大椎在小骨下第一椎節下陷中,針(五分),灸(隨年壯)

神道在第五椎下間,俯而取之,治小兒風癇瘛瘲,灸(七壯至百壯)

腰俞,一名腰戶,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腹挺地,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之,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起始於長強穴,終止於人中穴。

素髎穴位於鼻子末端,針刺深度為一分。

水溝穴,又稱人中穴,位於鼻子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四分,停留五次呼吸時間,感覺到氣到就進行排氣,艾灸可做七次至二十一次,有說法是四十九次。

神庭穴在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約五分的位置,此穴不適合針刺,艾灸可做七次至二十一次,有說法是四十九次。

上星穴在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約一寸的地方,用來排出各陽經的熱氣,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七次,不宜過多。

百會穴在頭頂中央有旋轉毛髮的部位,從前髮際算起五寸,後髮際算起七寸,針刺深度為二分,感覺到氣到就進行排氣,艾灸可做七次至四十九次,不宜過多。

風府穴,又稱舌本穴,位於頭頂髮際兩寸,大筋內的凹陷處,快速說話時肉會立起,停止說話時肉會下降,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不適合艾灸,啞門穴在頭頂後方進入髮際五分的凹陷處,抬起頭來就可以找到它,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不適合艾灸,艾灸可能會導致啞音。

大椎穴在頸椎最下面的第一個椎節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可做隨年齡增加的次數。

神道穴在第五個椎節下方的空間,彎腰時可以找到它,可用來治療小兒風癇、瘛瘲等疾病,艾灸可做七次至一百次。

腰俞穴,又稱腰戶穴,位於第二十一個椎節下方的凹陷處,腹部緊貼地面,雙手疊在一起支撐額頭,放鬆四肢,然後再進行治療,針刺深度為八分,停留三次呼吸時間,排氣五次呼吸時間,艾灸可做七次至四十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