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12)
卷一 (12)
1. 別穴
不出於銅人而散見諸書,故謂之別穴(入門)
神聰四穴在百會左右前後四面各相去各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入三分。
膝眼四穴在膝蓋骨頭下兩旁陷中,主膝臏痠痛,針入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
白話文:
不出自銅人像而在其他書籍中分散記載的穴位,稱為別穴(入門)。
神聰四個穴位位於百會穴的前後左右四側,各距一寸,主要治療頭風、目眩、風癇、狂亂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
膝眼四個穴位位於膝蓋骨下方兩側的凹陷處,主要治療膝蓋酸痛,針刺深度為五分,需停留三個呼吸時間,禁止使用艾灸。
旁廷二穴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後二寸陷中,俗名注布,舉腋取之,主卒中惡飛屍遁疰,胸脅滿,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白話文:
旁廷二穴位於腋下四肋之間,上下均與乳頭正對,在乳頭後方二寸的凹陷之中,俗名為注布,需要舉起腋下才能採穴,主治卒中惡、飛屍遁疰、胸脅滿脹,針灸深度為五分,灸法壯數為五十壯。
長谷二穴在脅臍旁相去各五寸,一名循元,主泄痢不嗜食,可灸三十壯。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三宗骨,主泄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腸繞二穴,挾玉泉相去二寸,主大便閉,灸隨年數。
環岡二穴在小腸腧下二寸橫紋間,主大小便不通,灸七壯。
八關八穴在手十指間,治大熱眼痛睛欲出,針刺出血即愈。
闌門二穴在玉莖旁二寸,治疝氣衝心欲絕,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白話文:
長谷穴位於肋骨下緣與肚臍之間,各距離五寸的地方,又名循元穴,可以治療腹瀉、不愛吃東西,可以用艾灸三十壯。
下腰穴位於八髎穴正中央的脊骨上,又名三宗骨,可以治療腹瀉、排出膿血,可以用艾灸五十壯。
腸繞穴位於玉泉穴旁邊,距離兩寸的地方,可以治療便秘,可以用艾灸,灸的壯數依照年齡。
環岡穴位於小腸俞穴下方兩寸的橫紋之間,可以治療大小便不通,可以用艾灸七壯。
八關穴位於雙手十根手指之間,可以治療發燒、眼睛疼痛、眼球突出,用針刺出血就能治好。
闌門穴位於玉莖旁邊兩寸的地方,可以治療疝氣、心慌欲絕,用針刺入兩寸半,可以用艾灸二十七壯。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節下橫紋,一云在足大指次指下中節橫紋當中,主心腹痛及疝痛欲死,當中灸五壯,男左女右,極妙。
白話文:
獨陰穴位於足第二趾關節下橫紋處,另有一說是在足部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中間關節橫紋居中處。主治心腹疼痛及疝氣疼痛欲死。在穴位中灸五壯,男性灸左腳、女性灸右腳,效果極好。
胞門子戶各一穴,胞門在關元左旁二寸,子戶在關元右旁二寸,俱主婦人無子,各灸五十壯。
金津玉液二穴在舌下兩旁脈,主舌腫喉痹,以三稜針出血即愈。
大骨穴二穴在手大指第二節尖上,可灸九壯,如下法:
小骨穴在手小指二節尖上,治眼疾及爛弦風,灸九壯,以口吹火滅。
太陽二穴在兩額角眉後紫脈上,治頭風及偏頭痛,針出血,一云即瞳子髎也。
明堂二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主頭風鼻塞多涕,針入二分,一云即上星穴也。
眉沖二穴,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主五癇頭痛鼻塞,針入二分,不可灸。
榮池二穴在足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一名陰陽穴,主赤白帶下,針入三分,灸三十壯。
漏陰二穴在足內踝下五分,微有動脈,主赤白帶下,針入一分,灸三十壯。
中魁二穴在手中指第二節尖上,主五噎吞酸嘔吐,灸五壯,以口吹火滅。
血郄二穴,即百蟲窠,在膝內廉上膝三寸陷中,主腎臟風瘡,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止。
白話文:
胞門、子戶各有一個穴位,胞門位於關元穴左側兩寸,子戶位於關元穴右側兩寸,都專治婦女不孕,各灸五十壯。
金津、玉液兩個穴位在舌頭下方兩側的脈絡上,主治舌頭腫脹、喉嚨發炎,用三稜針放血即可痊癒。
大骨穴兩個穴位位於手拇指第二節尖端,可灸九壯,方法如下:
小骨穴位於手小指第二節尖端,治療眼疾和爛弦風,灸九壯,用口吹滅火。
太陽穴兩個穴位位於兩側額角眉後紫脈上,治療頭風和偏頭痛,針刺出血,又稱瞳子髎。
明堂穴兩個穴位位於鼻子上方直入髮際一寸處,主治頭風、鼻塞、流鼻涕,針刺二分,又稱上星穴。
眉沖穴兩個穴位,又名小竹,位於兩眉頭直上入髮際處,主治五癇、頭痛、鼻塞,針刺二分,不可灸。
榮池穴兩個穴位,又名陰陽穴,位於腳內踝前後兩側的池中脈絡上,主治赤白帶下,針刺三分,灸三十壯。
漏陰穴兩個穴位位於腳內踝下方五分處,微有動脈,主治赤白帶下,針刺一分,灸三十壯。
中魁穴兩個穴位位於手中指第二節尖端,主治五噎、吞酸、嘔吐,灸五壯,用口吹滅火。
血郄穴兩個穴位,又稱百蟲窠,位於膝蓋內側上膝三寸凹陷處,主治腎臟風瘡,針刺二寸半,灸二七壯止。
腰眼二穴,令病人解去上體衣服,於腰上兩旁微陷處,謂之腰眼穴,直身平立,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灸之,瘵蟲或吐出或瀉下即安。○此法名遇仙灸,治瘵捷法也(丹心)。○先一日點定腰眼穴,至半夜子時交癸亥日期便灸七壯,若灸九壯至十一壯尤妙(醫鑑)。
白話文:
治療瘵病時,找到病人腰部兩側微微凹陷處,稱為腰眼穴,用筆標記後,讓病人平躺,用艾灸灼燒腰眼穴七壯,瘵蟲就會吐出來或排出體外,病症便會痊癒。這個方法叫做遇仙灸,是治療瘵病的快速方法。建議在灸療前一天就標記好腰眼穴,半夜子時交癸亥日期的時候灸七壯,如果灸九到十一壯效果更好。
通關二穴在中腕旁各五分,主五噎,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九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
白話文:
通關穴位於手腕正中,旁邊各五分。主治五噎,針刺深度八分,左旋轉針頭能促進飲食,右旋轉針頭能調和脾胃。此穴一針可有四種療效,九次針刺後很久才感到脾胃運化食物,感到針頭動了就是針刺有效。
2. 諸藥灸法
豉餅灸法治疽瘡不起發取豆豉和椒薑鹽蔥爛搗捏作餅子厚薄如折三錢以來安瘡頭上灸之若覺太熱即抬起又安其上若餅子干更換新者灸之若膿已成慎不可灸(精義)
白話文:
豉餅灸法治療疽瘡沒有發展:
- 將豆豉、花椒、生薑、鹽、蔥切碎搗爛,捏成餅狀,厚度如三錢硬幣。
- 將餅狀物放在瘡口上灸,如果感覺太熱,就將餅狀物取下,等涼了再放上。
- 如果餅狀物變乾,就換上新的繼續灸。
- 如果膿已經形成,就要停止灸。
白話文:
-
把餅狀物放在傷口上施灸,如果覺得太熱,就先拿開,等冷卻後再放上。
-
若餅狀物乾了,就換新的繼續施灸。
-
如果膿已經出現,就應該停止施灸。
硫黃灸法治諸瘡久不瘥變成瘻取硫黃一塊可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上燒用叉尖挑起點硫黃令著三五遍取膿水乾瘥為度(精義)
白話文:
用硫黃灸法來治療各種瘡、久治不癒並化成瘻管。取一塊硫黃塊,與瘡口的大小相稱,放在瘡口處。另取少許硫黃放到火上燒,用叉子的尖端挑起,點燃硫黃,使它燃燒三四遍,直到膿水乾涸,瘡口癒合為止。(精妙之處)
隔蒜灸法治癰疽腫毒大痛或不痛麻木先以濕紙覆其上候先干處為瘡以獨頭蒜切片三分厚安瘡頭上艾炷灸之每五炷換蒜片如瘡大有十餘頭作一處生者以蒜搗爛攤患處鋪艾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此援引郁毒之法的有回生之功若瘡色白不起發不作膿不問日期最宜多灸(入門)
白話文:
隔蒜灸法適用於治療癰疽腫毒,不論疼痛或麻木不痛。先以濕紙覆蓋在瘡口上,待濕紙先乾的地方就是瘡口,然後將獨頭蒜切成三分厚的蒜片,放在瘡口上,再用艾灸灸之,每五炷艾灸後更換一片蒜片。如果瘡口很大,有十幾個頭一起生長,則將蒜搗爛,塗抹在患處,再用艾灸灸之。如果疼痛,則灸至不痛;如果沒有疼痛,則灸至疼痛。這種方法可以引發體內的毒素,使毒素排出體外,以達到治癒疾病的效果。如果瘡口顏色發白,不發作,不化膿,則不論日期,都應該多灸。
桑枝灸法治發背不起發不腐桑枝燃著吹息火焰以火頭灸患處日三五次每次片時取瘀肉腐動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圍如陰瘡臁瘡瘰癧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入門)
白話文:
桑枝灸治發背,背部生疽不生膿,不腐爛。用桑樹枝點燃後吹熄火焰,用火的熾熱頭部灼燒患處,每天三次或五次,每次灸一會兒,以瘀肉腐爛、膿液排出為準。如果腐肉已脫落,新肉長得慢,應該灸周圍。像陰疽、瘰癧、流注等久治不癒的瘡癤,尤其適合用這種方法灸治。(入門)
附子灸法治腦瘻諸癰腫堅牢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小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附子欲干輒更唾濕之常令附子熱徹附子欲干輒更之氣入腫中無不愈(資生)
白話文:
用附子灸法來治療腦瘻(腫瘡)和各類堅硬牢固的腫瘡。先把附子削成像棋子一樣,厚薄一致,直接敷在腫瘡上,用一點唾液弄濕附子,然後用艾條灸附子,使熱量徹底滲透。如果附子將要變乾,就再用唾液弄濕,一直保持附子溫熱,熱量徹底滲透。這樣,附子的藥氣就會進入腫瘡中,沒有治不好的。
黃土灸法凡發背率多於背兩胛間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人皆慢忽不為治不過十日逐至於死急取淨黃土和水為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貼瘡上以大艾炷安餅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灸七餅即瘥如錢許大可日夜不住灸之以瘥為度(資生)
白話文:
黃土灸法。凡是患發背率的人,多數在背部兩胛骨之間首先出現如粟米大的小疙瘩,或疼或癢。人們常常漫不經心地忽視了它的存在,沒有及時地治療。不超過十天,就會發展到難以救治的地步。因此,應緊急取來潔淨的黃土,用水調和成泥,捏成餅狀,厚度二分,寬度一寸半,貼敷在患處,再將大艾炷放置在餅上進行灸治,一炷艾灸完畢,更換一個新的餅。如果患處如粟米大,灸七個餅狀物即可痊癒;如果患處像銅錢那麼大,就可以晝夜不間斷地灸下去,直到痊癒為止。(出自《資生經》)
3. 雞足針法
靈樞云:病重者雞足取之。其法正人一針,左右斜入二針,如雞之足有三爪也。(綱目)
白話文:
《靈樞》說:病情嚴重的時候,可以用雞足針法。這種方法是在正中插入一針,兩側斜向各插入一針,就像雞的腳有三個爪子一樣。
4. 擇針灸吉日法
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矣。若遇卒急暴病,不可拘於此法。通人達士豈拘此哉。(資生)
白話文:
要執行針灸治療,首先要了解施針時的年紀、宜忌和人體經絡所在,這些因素配合好就可以進行治療。然而,如果遇到突發急症,就不要拘泥於這些方法。聰明且有學問的人怎麼會受這些限制呢?(資生篇)
○千金云:凡癰疽疔腫、喉痹、客忤,尤為急覺病,即宜便治。又中風卒急之證,須速救療。此論甚當。夫急難之際,命在須臾,必待吉日後治,則已淪於鬼錄矣。此所以不可拘於避忌也。惟平居治病於未形,選天德、月德等日服藥、針灸可也。(資生)
白話文:
- 《千金方》說:凡是癰疽疔瘡、喉痹、客忤,都屬於發作急促的疾病,應立即治療。還有中風發作緊急的證候,一定要迅速救治。這些論述都很恰當。在危急時刻,性命危在旦夕,如果等到吉日才治療,恐怕已經命歸黃泉了。所以,在緊急情況下,不能拘泥於避忌。只有在平時治病於未發作之時,選擇天德、月德等吉日服藥、針灸是適宜的。
5. 太乙徙立於中宮朝八風占吉凶
帝曰候八正柰何?少師曰候此者當以冬至之日,太乙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所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髮腠理者也。○風從太乙所居之方來者為實風,主生長萬物。其從沖後來者為虛風,主殺害傷人。故聖人謹候虛風而避之。今言風從南方來者,夏至為實風,太乙所居之方故也。
白話文:
皇帝問:「觀察八正的方法是什麼?」少師回答說:「觀察八正應該在冬至日那天,太乙星位於葉蟄宮。到那天,老天必定會以風雨來回應。所謂的風,都是能吹壞房屋、折斷樹木、揚起沙石、吹起毛髮和腠理的風。從太乙星所在的方向吹來的風是實風,主掌萬物生長。從沖虛而來的風是虛風,主掌殺害和傷害人。所以聖人謹慎地觀察虛風並避開它。現在說南方來的風,夏至日是實風,因為這是太乙星所在的方向。
冬至為虛風者,以其沖太乙者故也。余方仿此(靈樞)。○其以夜半至者,萬民皆臥而不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多病(靈樞)。
白話文:
冬至開始出現虛風,是太乙上天的緣故。我根據《靈樞》仿造了這個方子。冬至當天以夜半時間到來的,那麼全國的人都倒頭睡覺而無犯錯,所以那一年裡全國人民生病的很少。若冬至當天是在白天到來的,那麼全國的人民就會怠惰放縱而遭到虛風的侵入,所以生病的人就會增多。《靈樞》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為熱。○夏至為實風,冬至為虛風(靈樞)。
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立秋為實風,立春為虛風(靈樞)。
白話文:
風從南方來,這種風叫做大弱風,這種風傷害人的時候,在體內會侵犯心臟,在體外會侵犯脈絡,它的氣性主要是熱。○夏至時節盛行的是實風,冬至時節盛行的是虛風。(《靈樞》)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秋分為實風,春分為虛風(靈樞)。
白話文:
從西方颳來的風,叫做剛風。它對人體的傷害,內在於肺,外在於皮膚,它的特性是乾燥。秋分時節的風是實體的,春分時節的風是虛體的。(出自《靈樞》)
風從西北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立冬為實風,立夏為虛風(靈樞)。
白話文:
風從西北來,這種風叫做折風。折風傷害人的時候,在體內侵犯小腸,在體外侵犯手太陽經脈。折風感染的脈絡不通暢,就會發生腦溢血;折風感染的脈絡閉塞,就會形成結石;折風感染的脈絡完全不通暢,就會突然死亡。立冬時節感染的風是實風,立夏時節感染的風是虛風。(《靈樞》)。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冬至為實風,夏至為虛風(靈樞)。
白話文:
北風,名為大剛風,它可以侵傷到人體,其主要侵犯的是腎,體外則表現在骨頭和肩背的筋絡,其氣以寒氣為主。冬至到來時是實風,而夏至到來時是虛風。
風從東北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陽,外在於兩肋腋骨下及肢節。○立春為實風,立秋為虛風(靈樞)。
白話文:
風從東北方向吹來,稱為兇風,它傷害人體時,在內部積聚在大陽經,在外部則在兩肋的腋下和四肢關節。○立春時節的風為實風,立秋時節的風為虛風(根據《靈樞》記載)。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溫。○春分為實風,秋分為虛風(靈樞)。
白話文:
風從東方刮來,叫做「嬰兒風」,它傷害人體時,在內臟方面影響肝臟,在外在方面則會影響筋脈,其特性則掌管身體的溫熱。春季發生的風是「實風」,秋季發生的風是「虛風」。
風從東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於肌肉,其氣主體重。○立夏為實風,立冬為虛風(靈樞)。
白話文:
風從東南方向吹來,叫做弱風,這種風對人體的傷害是,內裡影響胃部,外在影響肌肉,它的性質為身體困重。○立夏是實風,立冬是虛風(出自《靈樞》)。
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虛邪者謂八節之虛風也。以從虛之鄉來襲虛而入為病,故謂之八正虛邪也。以身之虛逢時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靈樞)。
白話文:
八正指八節的正氣。虛邪指八節的虛風。虛邪藉著身體虛弱之處乘虛而入,形成疾病,所以稱之為八正虛邪。身體的虛弱與時令的虛弱相結合,形成雙重的虛弱,其風毒之氣到達骨髓,就會損傷五臟。所以聖人避風就像避開箭石一樣(出自《靈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