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11)
卷一 (11)
1. 手太陰肺經
多氣少血
少商井木也在手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出血),灸(禁)
魚際滎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白肉際針(三分留三呼),灸(禁)
太淵腧土也在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經渠經金也在寸口陷中動脈應手針(三分留三呼),灸(傷神)
列缺在腕側上一寸半,以手交叉頭指末筋骨罅中動脈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
孔最在腕上七寸,治熱病汗不出灸三壯即出汗針(三分),灸(三壯)
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中禁針深針(三分),灸(五壯)
中府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針(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這條經絡特點是氣多於血。
少商穴,位於手指大拇指尖端,距離指甲角旁如韭葉寬度的地方,可用針刺到一分深度讓其微出血,但不建議使用艾灸。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根部後方內側,在肌膚與肌肉交界處的白色區域,可用針刺到三分深度,保持三呼吸的時間,但不建議使用艾灸。
太淵穴,位於手掌後方內側,橫紋頭動脈凹陷中,可用針刺到二分深度,艾灸則需控制在三次。
經渠穴,位於手腕內側,寸口動脈凹陷中,可用針刺到三分深度,保持三呼吸的時間,艾灸可能會傷害精神。
列缺穴,位於手腕上方一寸半的位置,當雙手交叉時,會在食指末端的筋骨縫隙中找到動脈,可用針刺到三分深度,保持三呼吸的時間,並在瀉氣時保持五次吸氣,艾灸則可使用七次。
孔最穴,位於手腕上方七寸的位置,對於治療熱病、促進排汗有效,艾灸三次即能促使排汗,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則可使用三次。
尺澤穴,位於肘彎中間,動脈中,不建議深度針刺,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則可使用五次。
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乳頭上方三肋間的動脈處,可用針刺到五分深度,保持五次呼吸的時間,艾灸則可使用五次。
2. 手陽明大腸經
多氣多血
商陽井金,也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治青盲,左取右,右取左,針(一分,留一呼),灸(三壯)
二間滎水,也在手大指次指內側,本節前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三間腧木,也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針(三分,留六呼,妊損胎),灸(三壯)
陽谿經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拱胸取之,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池合土,也在肘外輔骨橫紋頭陷中,拱胸取之,針(七分,先瀉後補),灸(三壯)
肩髃,在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背取之,針(五分),灸(七壯至七七壯,禁多)
迎香,在挾鼻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灸(禁)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
這條經絡的特性是氣血旺盛。
商陽穴,位於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可用於治療視力模糊,若是左眼問題則取右側穴位,反之亦然,針刺時深度為一分,保持一個呼吸的時間,艾灸則做三次。
二間穴,位於食指內側,第一關節前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三分,艾灸同樣做三次。
三間穴,位於食指本節後方內側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三分,保持三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也是三次。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食指和拇指之間的骨縫中,針刺時深度為三分,保持六個呼吸的時間,但懷孕婦女慎用,艾灸三次。
陽谿穴,又稱中魁,位於手腕上方兩根肌腱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三分,保持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次。
曲池穴,位於肘部外側的骨縫中,橫紋頭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七分,先瀉後補,艾灸三次。
肩髃穴,位於肩膀末端兩骨間的凹陷處,抬臂可找到,針刺時深度為五分,艾灸七次至四十九次,但不宜過量。
迎香穴,位於鼻孔旁邊五分的位置,針刺時深度為三分,保持三個呼吸的時間,但不建議艾灸。
3. 足陽明胃經
神庭針(三分)灸(三壯)
多氣多血
厲兌井金也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內庭滎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陷谷腧木也在大指次指本節後,去內庭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衝陽胃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間動脈上針(五分),灸(三壯)
解谿經火也在衝陽後一寸五分,系鞋帶處針(五分),灸(三壯)
三里合土也在膝蓋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陷中針(八分),灸(三壯)
氣衝在鼠鼷上橫紋下,橫取乳間寸之二寸許動脈中,治陰丸蹇縮針(禁),灸(七壯至七七壯立愈)
天樞一名長溪,魂魄之舍,在挾臍旁二寸針(五分留七呼,一云禁),灸(百壯)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罅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頭維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各寸半,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額角入髮際,耳前上一寸五分是神庭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
神庭穴:可用針刺至三分深,或用艾灸三次。
-
此經絡特徵為氣血旺盛。
-
厲兌穴,位於腳拇趾旁第二趾尖端,距趾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針刺可至一分深,艾灸一次。
-
內庭穴,位於腳拇趾旁第二趾外側的凹陷中,針刺可至三分深,艾灸三次。
-
陷谷穴,位於第二趾根部後方,內庭穴後二寸的凹陷中,針刺時需留針至七次呼吸,深度三分,艾灸三次。
-
衝陽穴,位於腳背上方五寸,離陷谷穴三寸的骨間動脈上,針刺可至五分深,艾灸三次。
-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一寸五分,即繫鞋帶處,針刺可至五分深,艾灸三次。
-
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兩筋之間的凹陷中,針刺可至八分深,艾灸三次。
-
氣衝穴,位於鼠蹊部上方,橫紋下的動脈中,治療睪丸收縮,但針刺禁止,艾灸七次至四十九次即可痊癒。
-
天樞穴,又名長溪,是魂魄之所,位於肚臍旁二寸,針刺需留針至七次呼吸,深度五分,艾灸一百次。
-
大迎穴,位於下巴前方一寸二分,骨縫中的動脈上,針刺需留針至七次呼吸,深度三分,艾灸三次。
-
頭維穴,從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頭維穴各相隔一寸半,神庭穴至頭維穴總共四寸半。位在額角入髮際,耳前上方一寸五分,針刺可至三分深,艾灸三次。
4. 足太陰脾經
多氣少血
隱白井木也在足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婦人月事不止愈。針(二分),灸(三壯,一云禁)
大都滎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太白腧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大都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商丘經金也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除踝骨三寸骨下陷中。針(三分,孕婦則禁),灸(三壯)
陰陵泉合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內側陷中,曲膝取之。針(五分),灸(禁)
血海在膝臏上內廉二寸白肉際。針(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這段文字描述了足太陰脾經上幾個重要的穴位位置、主治及針灸方法。
-
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的地方。對婦女月經不止有療效。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三壯,但有一種說法是禁止艾灸的。
-
大都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後方內側,於肌肉和皮膚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
太白穴:在腳內側的骨頭下方,大都穴後一寸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
公孫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後一寸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
商丘穴:在腳內踝骨下方稍微前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
三陰交穴:在腳內踝骨上方三寸,去除踝骨後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但孕婦不宜針刺,艾灸三壯。
-
陰陵泉穴:在膝蓋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中,彎膝可找到。針刺深度為五分,但不適合艾灸。
-
血海穴:在膝蓋上方內側兩寸,位於肌肉和皮膚交界處。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