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手臂

脾主四末,四末即四肢也。手足諸瘡腫痛,背屬脾胃。凡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也。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緩骨消。治在三陰三陽之脈,病在左治右,在右治左,在裡治表,在表治里,在上治下,在腹治背,是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之法也。

手臂筋攣痠痛,專廢食飲,不省人事者,醫者以左手大拇指堅按筋結作痛處,使不得動移,即以針貫刺其筋結處,鋒應於傷筋,則痠痛不可忍處是天應穴也。隨痛隨針,神效。不然則再針。○凡針經絡諸穴,無逾於此法也。針傷筋則即瘥,針不傷筋則即蹇,即還刺其穴則少歇矣。

手足指節蹉跌痠痛,久不愈,屈其傷指,限皮骨內縮,即以圓利針深刺其約紋虛空而拔。諸節傷同。

肘節痠痛,使病人屈肘,曲池穴至近橫紋空虛,以針深刺,穿出肘下外皮,慎勿犯筋,不至十日自瘥,神效。

肩痛累月,肩節如膠連接,不能舉,取肩下腋上兩間空虛,針刺,針鋒幾至穿出皮外,一如治肘之法,慎勿犯骨,兼刺筋結處,神效。

落傷打撲傷,各隨其經針刺,又取天應穴。針刺後,多入艾氣,使其瘀血和解。

兩臂及胸轉筋,大陵七壯,膻中巨闕尺澤,並治手足筋急。

臂細無力,肩髃曲池列缺尺澤支溝中渚。

肘腕痠痛重,內關外關絕骨神門合谷中脘針,若筋急刺天應穴,無不即效。

手臂善動,曲澤七壯,太衝肝俞神門。

手掌熱,內關列缺曲池通里神門後谿。

臂內廉痛,皮癢,曲池肺俞脾俞神門針中脘針。

手五指不能屈伸,曲池下三里外關支溝合谷中腕針絕骨中渚,叉手大指內廉第一節橫紋頭一壯,神效。

腋腫行間神門太淵絕骨膽俞腕骨。

左手足無力,神闕百壯,如不愈加灸五百壯。

兩手大熱,如在火中,湧泉灸五壯,立效。

白話文:

[手臂]

中醫認為脾臟主管四肢。所有手腳的創傷、腫脹、疼痛,背後都與脾胃有關。任何疼痛、癢、創傷都歸因於心臟的火氣。寒冷過度會導致肌肉緊繃、骨頭疼痛;過熱則會讓肌肉鬆弛、骨骼退化。治療上,需針對陰脈和陽脈進行,疾病在左邊就治右邊,反之亦然;疾病在身體內部就從表面治療,反之亦然;疾病在上方就從下方治療,反之亦然;在腹部的疾病就從背部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療法。

當手臂肌肉緊繃、痠痛到無法正常飲食、失去意識時,醫生會用左手大拇指用力按住造成疼痛的肌肉結節,讓它無法移動,然後用針穿透刺入肌肉結節,當針尖碰到受損的肌肉時,那種無法忍受的痠痛感就是「天應穴」的位置。隨疼痛隨針刺,效果神奇。如果沒有效果,就再針一次。針刺經絡上的穴位,沒有比這個方法更有效的了。針刺傷到肌肉,疼痛立刻減緩;針刺未傷到肌肉,效果不佳,只需回到原穴位再針刺,就會有所緩解。

手指關節挫傷、痠痛,久久未癒,彎曲受傷的手指,皮膚和骨骼內縮,這時可用圓利針深入約紋虛空處拔除。其他關節受傷也適用同樣的方法。

肘部痠痛,讓患者彎曲肘部,找到曲池穴靠近橫紋的空隙,用針深入刺入,穿出肘下外側皮膚,小心不要傷到筋膜,十日內自然痊癒,效果神奇。

肩部疼痛數月,肩關節像被黏合在一起,無法抬起,找到肩下腋上兩側的空隙,針刺,針尖幾乎要穿出皮膚外,就像治療肘部的方法一樣,小心不要傷到骨骼,同時針刺筋結處,效果神奇。

跌打損傷,根據不同經絡針刺,同時找到「天應穴」。針刺後,多使用艾灸,讓瘀血得以和解。

兩臂及胸部轉筋,大陵穴灸七次,膻中、巨闕、尺澤,可以治療手腳的筋急。

手臂纖細無力,可針刺肩髃、曲池、列缺、尺澤、支溝、中渚。

肘腕痠痛沉重,內關、外關、絕骨、神門、合谷、中脘針刺,如果筋急,針刺「天應穴」,無不馬上見效。

手臂易動,曲澤穴灸七次,太衝、肝俞、神門。

手掌發熱,內關、列缺、曲池、通裏、神門、後谿針刺。

手臂內側疼痛,皮膚瘙癢,曲池、肺俞、脾俞、神門針刺,中脘針刺。

手指無法彎曲或伸直,曲池下三里、外關、支溝、合谷、中腕針刺、絕骨、中渚,交叉雙手大拇指內側第一節橫紋頭灸一次,效果神奇。

腋下腫脹,行間、神門、太淵、絕骨、膽俞、腕骨針刺。

左側手腳無力,神闕灸一百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再灸五百次。

雙手極熱,感覺像在火中,湧泉穴灸五次,立刻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