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7)
卷二 (7)
1. 腰背
腰背痛者,腎氣虛弱而當風坐臥觸冷之致也。臟病不離其處,腑病居處無常。膀胱經及肝膽經主之。宜用缸灸,每處針刺,每處缸灸七次,神效。
腰痛不能屈伸,腎俞、委中、尾穹骨上一寸七壯,自處左右各一寸七壯。○又方曲蘓橫紋頭四處各三壯,四穴並一時吹火,使之一時自滅。一處灸不到,其疾不愈。○又方令患人正立,以竹柱地而豎,量臍記之。將其竹著後脊骨,於其竹上灸隨年壯,後即藏其竹,勿令病人得知。
腰脊疼痛溺濁,章門百壯、膀胱俞、腎俞、委中、次髎、氣海百壯。
腰痛腹鳴,胃俞年壯、大腸俞、三陰交、太谿、太衝、神闕百壯。
老人腰痛,命門三壯、腎俞年壯。
腰背傴僂,肺俞、期門各三七壯、風池七壯。
又方脊骨旁左右突起浮高處,以針深刺灸五百壯至七八百壯。若病歇則不必盡其數矣。
腰腫痛,崑崙、委中、太衝、通里、章門。
白話文:
[腰背]
腰背疼痛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腎氣虛弱,再加上受風、坐臥姿勢不當或接觸到寒冷所導致的。內臟疾病通常位置固定,而腑部疾病的位置則較為多變。這種情況主要與膀胱經和肝膽經有關。治療方式推薦使用缸灸,每個部位先針刺再進行缸灸七次,效果非常好。
如果腰痛到無法彎腰或伸直,可以在腎俞、委中、尾椎上方一寸的地方各灸七壯,左右兩側同樣位置也各灸七壯。另一種方法是在曲蘗橫紋頭的四個地方各灸三壯,四個穴位同時點火,讓它們同一時間自然熄滅。如果有一處沒有灸到,病情可能不會好轉。還有一種方法是讓患者站直,用一根竹子插在地上使其垂直,然後從肚臍量起做記號。將這根竹子放在患者的後脊骨上,在竹子上灸,灸的壯數等同於患者的年齡,之後將竹子收起來,不要讓患者知道。
如果腰脊疼痛且尿液混濁,可以灸章門百壯、膀胱俞、腎俞、委中、次髎、氣海百壯。
如果腰痛且腹部有鳴聲,可以灸胃俞年壯、大腸俞、三陰交、太谿、太衝、神闕百壯。
對於老年人的腰痛,可以在命門灸三壯、腎俞灸年壯。
對於腰背彎曲的情況,可以灸肺俞、期門各三七壯、風池七壯。
另一種方法是在脊骨兩旁突出且浮高的地方,用針深入刺灸,灸五百壯至七八百壯。如果病情緩解就不必再繼續了。
如果腰部腫脹且疼痛,可以灸崑崙、委中、太衝、通裏、章門。
2. 腳膝
所患皆由於腎氣虛弱而寒冷外束之致也。諸節皆屬膽、諸骨皆屬腎、四末屬脾胃。
腳痠不能屈伸、難久立、陰蹺三壯、中脘針、兩曲蘓橫紋頭五壯、兩人分左右同吹滅入一處、灸不到則其疾不瘳也。
腳足轉筋不忍、內筋急內踝尖七壯、外筋急外踝尖七壯。○承山在兌腨腸分肉間陷中、二七壯。
腳足內外踝紅腫、日久不膿不瘥、灸騎竹馬穴七壯、若不愈更灸和介氏之法、神效。
腳氣中脘針、三陰交灸、針後勿為飽食、經七日更針、神效。
又方腹下股間必有結核、以針貫刺灸針孔三七壯、立效。
手足筋攣蹇澀、以圓利針貫刺其筋四五處、後令人強扶病人、病處伸者屈之、屈者伸之、以瘥為度、神效。
鶴膝風膝如大瓢而膝之上下皆細、身熱痛、中腕委中風池並針、神效。
足掌疼崑崙針。
骨髓冷痛 大杼絕骨復溜申脈厲兌腎俞。
腳足寒冷不可忍、以熱手久按、冷徹於手則是痼冷也、腎俞大杼下三里絕骨太衝太谿陰蹺各七壯至三七壯。○或用灸瓦上安艾熨之。
肌膚溫而病人自言寒冷不可忍者是氣不通也、即針十宣八邪穴立效。○一身同然。
膝上腫痛身屈不行、陰陵泉七壯至七七壯、中脘針、無不效。
諸節痛陰陵泉膽俞風池絕骨。
便毒太衝太谿照海僕參並針。
又方當處以墨筆書其病人之父姓名則不數日不膿立瘥。
又方以圓針貫刺其核灸三七壯永瘥。
四肢不收怠惰嗜臥、脾俞三陰交章門照海中腕針解谿。
四肢轉筋湧泉委中絕骨大杼太衝合谷下三里。
白話文:
這些病症大多是由於腎臟機能虛弱,再加上外部寒氣侵襲導致的。所有關節問題都與膽臟有關,所有骨骼問題都與腎臟相關,四肢末端的問題則歸屬於脾胃。
如果腳部痠痛到無法屈伸,或是站立困難,可以刺激陰蹺穴三次,中脘穴進行針刺,兩側曲蘇穴橫紋頭部位刺激五次,再由兩邊分別向中心點吹氣,若未達到療效,則需進行灸療。
如果腳部或足部肌肉緊繃疼痛,內側肌肉緊繃可在內踝尖部刺激七次,外側肌肉緊繃在外踝尖部刺激七次。承山穴位於小腿肚肌間的凹陷中,可進行十四次刺激。
腳部或足部內外踝紅腫,長時間未能化膿好轉,可以灸療騎竹馬穴七次,如果還未痊癒,則採用和介氏的灸療方法,效果極佳。
腳氣問題,中脘穴進行針刺,三陰交穴進行灸療,針刺後不要立即大量進食,一週後再進行針刺,效果極佳。
另一種治療方法,腹部下方及大腿間可能出現結節,以針穿透並灸刺針孔二十一次,立刻見效。
手腳肌肉緊繃,使用圓利針穿透刺擊肌肉四五處,再讓人強力協助患者,對患病部位做伸展動作,將原本彎曲的拉直,原本拉直的彎曲,直到病情改善,效果極佳。
鶴膝風症狀,膝蓋像個大瓢,上下部分卻細小,身體發熱且疼痛,中腕、委中、風池等穴位進行針刺,效果極佳。
足掌疼痛,崑崙穴進行針刺。
骨髓寒冷疼痛,大杼、絕骨、復溜、申脈、厲兌、腎俞等穴位進行灸療。
腳部或足部寒冷到無法忍受,可用熱手長時間按摩,若手心感覺到冷意,表示是嚴重的寒冷,腎俞、大杼、下三里、絕骨、太衝、太谿、陰蹺等穴位各灸療七次到二十一次。或者將艾草放在瓦片上,加熱後熨貼患部。
皮膚溫暖但患者自述寒冷到無法忍受,這是因為氣血不暢,立即針刺十宣、八邪穴,立刻見效。
膝蓋上方腫痛,無法彎曲行走,陰陵泉穴灸療七次到四十九次,中脘穴進行針刺,無不見效。
所有關節疼痛,陰陵泉、膽俞、風池、絕骨等穴位。
便祕問題,太衝、太谿、照海、僕參等穴位進行針刺。
另一種治療方法,在患者父親的名字上用墨筆寫下,不出幾天,病況就會停止惡化,不會形成膿包。
另一種治療方法,使用圓針穿透結節灸療二十一次,可永遠痊癒。
四肢無力、怠惰、嗜睡,脾俞、三陰交、章門、照海、中脘等穴位進行針刺,解谿穴。
四肢肌肉緊繃,湧泉、委中、絕骨、大杼、太衝、合谷、下三里等穴位。
3. 風部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正氣引邪為喎僻,乃酒色過度,飲食失節之致也。肥人多濕,瘦人多火。
凡人未中風之前,足脛痠疼,頑痹良久乃解,此將中風之候也。急灸三里、絕骨左右四穴各三壯,用薄荷、桃柳葉煎水淋洗,使灸瘡發膿。若春好秋更灸,秋好春更灸。
灸忌生冷、豬、雞、酒、面、房勞等物,慎觸風,又忌發怒。若不慎攝則雖鬼莫能救。
言語謇澀、半身不遂,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下三里、絕骨、曲池、列缺、合谷、委中、太衝、照海、肝俞、支溝間使,觀證勢加減,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口眼喎斜;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又方;以葦筒長五寸,一頭插於耳孔,以泥面密封筒之四畔,令不得泄氣,其一頭上安艾灸七壯,至二七壯,一如上法換治。
偏風口喎,間使左取右,右取左,灸三七壯,立瘥,神效。灸後令患人吹火,則乃知口正,此其驗也。
卒惡風不語,肉痹不知人,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三百壯,立瘥。
遍身癢如蟲行,不可忍,肘尖七壯,曲池、神門針、合谷、三陰交。
歷節風,風池、絕骨、膽俞。
中風口噤痰塞,如引鉅聲,氣海、關元各三壯,又灸哮喘套頭法,在咳嗽部。
角弓反張,天突,先針膻中、太衝、肝俞(委中)、崑崙、大椎、百會。
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大。
夫中風有五不治者,開口閤眼、散手、遺尿、魚口、氣喘、喉中雷鳴、直視、模衣,皆惡症也。
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各不同焉,或中臟或中腑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源而來害。
中臟者,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言語謇澀是也。
中腑者,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疼痛,言語不變是也。先看形體及臟腑之症候,詳察治之。
肝中無汗惡寒,色青,名曰怒中。
心中多汗驚怕,色赤,名曰思慮中。
肺中多汗惡風,色白,名曰氣中。
腎中多汗身冷,色黑,名曰氣勞中。
脾中多汗身熱,色黃,名曰喜中。
膽中眼目牽連,酣睡不醒,色綠,名曰驚中。
胃中飲食不下,痰涎上壅,色淡黃,名曰食後中。
五臟之病,各灸五臟俞穴。
太息善悲,行間、丘墟、神門、下三里,日月在期門下五分。
白話文:
[風部]
所有的風病,包括頭暈和肢體顫抖,都與肝臟有關。當身體正氣不足,容易導致邪氣入侵,這通常是由過度飲酒、縱欲,或是飲食不規律所引起的。肥胖的人易受濕氣影響,而體型瘦削的人則較容易上火。
人在中風之前,可能會感到小腿痠痛,長期麻木,這是即將中風的徵兆。應立即灸療三里、絕骨兩側的四個穴位,每處灸三次。同時使用薄荷、桃葉和柳葉煎煮的水進行淋洗,促進灸瘡發膿。如果春季情況良好,秋季再進行灸療;反之,如果秋季狀況較佳,則在春季再次灸療。
灸療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豬肉、雞肉、酒精、麵食,以及避免性生活。也要小心不要著涼,並且避免情緒激動。如果不遵守這些規範,即使有再高明的醫術,也難以救治。
對於口齒不清、半身不遂的患者,可以灸療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下三里、絕骨、曲池、列缺、合谷、委中、太衝、照海、肝俞、支溝等穴位,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灸療的次數,如果病在左邊,灸右邊;反之,如果病在右邊,灸左邊。
對於口眼歪斜的情況,可以灸療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等穴位,每處灸三到七次。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五寸長的蘆葦筒,一端插入耳孔,用泥封住筒的四周,確保不漏氣,另一端放上艾草灸七次,到第二次灸療時,同樣使用上述的方法進行治療。
對於半邊臉部歪斜,可以在左邊取右邊的穴位,或是在右邊取左邊的穴位,每處灸三到七次,立刻就能見效,非常神奇。灸療後讓患者試著吹火,如果口部已恢復正常,就能知道療效如何。
對於突然受到惡風侵襲,無法說話,肌肉麻木失去知覺的患者,可以在第五個脊椎節點下方的神道穴灸療三百次,立刻就能見效。
全身瘙癢如同有蟲子爬行,無法忍受,可以在肘尖灸七次,曲池、神門針刺,合谷、三陰交等穴位。
對於類風濕關節炎,可以灸療風池、絕骨、膽俞等穴位。
對於中風口閉、痰多的患者,可以在氣海、關元各灸三次,還可以使用哮喘套頭法,具體方法請參考咳嗽部。
對於角弓反張的情況,可以在天突穴先針刺膻中、太衝、肝俞、委中、崑崙、大椎、百會等穴位。
對於中風眼睛向上翻,無法說話的患者,可以在第二個和第五個脊椎上方各灸七次,艾炷大小如同半個棗核。
有五種情況的中風是無法治療的:張口、閉眼、手散開、小便失禁、嘴脣緊閉、呼吸困難、喉嚨裡有雷鳴般的聲音、直視、摸索衣服,這些都是嚴重的症狀。
風病是許多疾病的根源,但它的變化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影響內臟,有的影響腑臟,有的由痰引起,有的由氣血不調引起,有的由情緒激動引起,有的由歡樂引起,它們會跟隨不同的源頭對身體造成傷害。
影響內臟的風病,患者會失去意識,口中有大量痰液,喉嚨裡有雷鳴般的聲音,四肢無力,無法感覺疼痛,說話困難。
影響腑臟的風病,患者會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能夠感覺疼痛,但是說話沒有改變。首先應該觀察患者的外觀和臟腑的症狀,然後詳細地進行治療。
肝臟疾病患者,無汗,怕冷,面色蒼白,稱為「怒中」。
心臟疾病患者,多汗,容易驚嚇,面色紅潤,稱為「思慮中」。
肺臟疾病患者,多汗,怕風,面色蒼白,稱為「氣中」。
腎臟疾病患者,多汗,身體冰冷,面色烏黑,稱為「氣勞中」。
脾臟疾病患者,多汗,身體發熱,面色黃褐,稱為「喜中」。
膽囊疾病患者,眼睛和麪部肌肉抽搐,深度睡眠不易醒來,面色綠色,稱為「驚中」。
胃臟疾病患者,飲食不下,口中有大量痰液,面色淡黃,稱為「食後中」。
對於五臟的疾病,可以分別灸療五臟的俞穴。
對於常嘆氣,善於悲傷的患者,可以灸療行間、丘墟、神門、下三里等穴位,日月穴位於期門下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