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20)
卷二 (20)
1. 小兒
針灸法:小兒初生臍風撮口諸藥不效,然谷針入三分或灸三壯立效(三因)○癲癇驚風神庭灸七壯,鼻上入髮際三分宛宛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又取百會瘈脈(綱目)○癲癇瘛瘲兩蹺主之,男陽女陰,晝發治陽蹺申脈,夜發治陰蹺照海各灸二七壯(易老)○急慢驚灸印堂○急慢驚風危極不可灸者,先當兩乳頭黑肉上,男左女右灸二壯○次灸髮際眉心百會各一壯○手足大指當甲角,以物縛兩手足一處,以灸騎縫灸,男近左邊,女近右邊,半甲半肉之間灸三壯,先腳後手,亦可治陰陽諸癇,艾炷如小麥大(得效)○慢驚慢脾逆惡證候,諸藥不效者,如有太衝脈,則取百會穴灸之,神效(直指)○小兒卒然腹皮青黑而死,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各半寸,並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灸五壯,仍酒和胡粉塗腹上,干則易(得效)○小兒龜背灸肺俞膈俞各主五壯,止炷如小麥(得效)○小兒龜胸,取兩乳前各一寸五分,上兩行三骨罅間,凡六處各灸三壯,炷如小麥,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依此法灸之,無效(綱目)○囟門不合,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各灸三壯,灸瘡未發先合(綱目)○小兒癖氣中脘章門各灸七壯(綱目)○灸癖法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骶骨將手揣摸脊骨兩旁,有白筋發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上,穴上以艾炷安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也(回春)○小兒瘧久不愈,內庭灸一壯,大椎百會各灸隨年壯(綱目)○小兒霍亂,男左女右第二腳指上灸三壯,即愈(得效)○小兒雀目灸兩手大指甲後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壯○疳眼灸合谷各一壯(綱目)○小兒脫肛灸尾骶骨尖上一壯,又灸臍中三壯,百會七壯(綱目)
白話文:
[小兒]
針灸療法:新生兒若出現臍風、撮口等症狀,使用各種藥物都無效時,可以試著在然谷穴位針刺三分深,或是進行三次溫灸,通常能見到明顯效果。對於癲癇、驚風等疾病,神庭穴可進行七次溫灸,再於鼻上方髮際三分處找到宛宛中穴,進行三次溫灸,艾炷大小約為小麥粒。此外,百會穴也是治療癲癇和瘛瘲的重要穴位。
對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別針對陽蹺和陰蹺進行治療,白天發作就治療陽蹺的申脈穴,夜晚發作則治療陰蹺的照海穴,每次灸七次。
對於急性和慢性驚風,印堂穴是灸療的好選擇。如果病情嚴重到無法進行灸療,可以先在兩乳頭下方的黑肉上,根據性別選擇左或右側,灸兩次。接著在髮際和眉心的百會穴各灸一次。
在手指和腳趾甲角旁,靠近甲與肉交界處,男左女右,各灸三次,先灸腳趾後灸手指,此法亦適用於其他陰陽癇病。艾炷大小約為小麥粒。
對於慢性驚風、脾臟逆惡等重症,若藥物無效,可以檢查太衝脈是否正常,若有,則在百會穴進行灸療,效果顯著。
若小兒腹部皮膚突然變青黑,並出現死亡跡象,應立即在肚臍上下左右各半寸及鳩尾骨下1寸處,共五處各灸五次,同時用酒調和胡粉塗抹腹部,乾了再塗。
對於小兒背部龜狀畸形,可在肺俞、膈俞穴各灸五次,艾炷大小約為小麥粒。
對於小兒胸部隆起,需在兩乳前方各一寸五分,上兩行三骨間隙處,共六處各灸三次,艾炷大小約為小麥粒,春夏從下往上灸,秋冬反之,否則效果不佳。
對於囟門未能閉合的小兒,可在肚臍上下各五分處的兩個穴位,各灸三次,灸傷未愈前通常可見到閉合。
對於小兒脾氣,可在中脘、章門穴各灸七次。
在小兒背部脊椎中段,尾骶骨兩側有白筋跳動處,每處用三枚銅錢壓住,然後在銅錢孔中放入艾炷,各灸七次,這是治療脾氣的根本,因為這是血液流經的部位。
對於長期未愈的小兒瘧疾,可在內庭穴灸一次,在大椎、百會穴各灸多次,灸壯數與年齡相等。
對於小兒霍亂,可在男左女右的第二腳趾上灸三次,即可康復。
對於小兒夜盲症,可在兩手大拇指指甲後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灸一次。
對於小兒眼睛病變,可在合谷穴各灸一次。
對於小兒脫肛,可在尾骶骨尖上灸一次,臍中灸三次,百會穴灸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