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8)
卷二 (8)
1. 癲癇
癲癇:百會、神庭各七壯、鬼眼三壯、陽谿間使三十壯、神門、心俞百壯、肺俞百壯、申脈、尺澤、太衝皆灸、曲池七壯。
又方:陰莖頭尿孔上宛宛中三七壯,著火哀乞即瘥,不問男女,重者七七壯,輕者五壯、七壯。
又方:足大指本節內紋及獨陰穴各七壯。
狂言喜笑:陽谿下三里、神門、陽谷、水溝、列缺、大陵、支溝、神庭、間使百勞。
鬼邪:間使,仍針後十三穴:
一、鬼宮人中穴;二、鬼信手大指甲下入肉三分;三、鬼壘足大指爪甲下入肉二分;四、鬼心大淵穴入半寸。若是邪蠱便自言說由來往驗,有實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穴不言便通下排穴;五、申脈火針七鋥二三下;六、鬼枕大椎上入髮際一寸;七、鬼床耳前髮際穴;八、鬼市承漿穴;九、鬼營勞宮穴;十、鬼堂上星穴火針七鋥;十一、鬼莊陰下縫灸三壯;十二、鬼臣曲池火針;十三、鬼封舌下一寸縫。
見鬼:陽谷。
夢壓:商丘、三陰交。
善哭:百會、水溝。
風癲及發狂欲走、稱神自高、悲泣呻吟、謂邪崇也、先針間使、後十三穴。
罵詈不息、身稱鬼語:心俞百壯、鬼眼後谿、大陵、勞宮、湧泉各三壯、風府。
又方:灸唇吻頭白肉際一壯,又灸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壯。
狐魅顛狂:鬼眼三七壯、神庭百壯。
羊癇:吐舌目瞪、聲如羊鳴:天井、巨闕、百會、神庭、湧泉、大椎各灸,又九椎節下間三壯、手大指爪甲合結四隅各三壯、妙。
牛癇:直視腹脹:鳩尾、大椎各三壯。
馬癇:張口搖頭反張:僕參、風府、臍中各三壯、金門、百會、神庭並灸。
犬癇:勞宮、申脈各三壯。
雞癇:善驚反折手掣自搖:靈道三壯、金門、針足臨泣、內庭各三壯。
豬癇:如屍厥、吐沫:崑崙、僕參、湧泉、勞宮、水溝各三壯、百會、率谷、腕骨各三壯、內踝尖三壯。
五癇:吐沫、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狀如鳥鳴、心悶不喜問語:鳩尾灸。
目戴上不識:囟會、行間、巨闕皆灸。
白話文:
對於癲癇病的治療,可灸的穴位有:百會、神庭各灸七次,鬼眼灸三次,陽谿和間使各灸三十次,神門、心俞、肺俞各灸一百次,申脈、尺澤、太衝都要灸,曲池則灸七次。
另一種方法是,在陰莖頭部尿孔上方的凹陷處灸三七次,一旦點火灸治,病人就會哀求停止,病情會有所改善,此法不分男女。對於病情嚴重者,可灸七七次;病情輕微者,灸五次或七次即可。
另一種方法是,灸足大拇指根部的紋理和獨陰穴各七次。
對於出現胡言亂語、喜笑無常的情況,可灸的穴位有:陽谿下的三里、神門、陽谷、水溝、列缺、大陵、支溝、神庭、間使和百勞。
對於鬼邪所致的病,主要灸間使穴,同時針灸以下十三個穴位:
- 鬼宮穴(即人中穴);
- 鬼信穴(位於手指大指甲下入肉三分);
- 鬼壘穴(位於腳大拇指指甲下入肉二分);
- 鬼心穴(即大淵穴,深入半寸)。 如果是因為邪蠱所導致的疾病,患者會自行陳述其來源,需據實相待並給予適當的治療。男性應從左側開始針灸,女性則從右側開始。如果多個穴位都未能見效,可以試著灸其它的穴位。
- 申脈穴,使用火針灸七次,每次兩到三下;
- 鬼枕穴(位於大椎上方,頭髮邊緣一寸的位置);
- 鬼牀穴(位於耳朵前方的髮際);
- 鬼市穴(即承漿穴);
- 鬼營穴(即勞宮穴);
- 鬼堂穴(即上星穴),使用火針灸七次;
- 鬼莊穴(位於陰部下方的縫隙,灸三次);
- 鬼臣穴(即曲池穴),使用火針灸;
- 鬼封穴(位於舌下的一寸位置)。
對於見鬼的症狀,可灸陽谷穴。
對於被夢魘壓迫的狀況,可灸商丘、三陰交穴。
對於經常哭泣的情況,可灸百會、水溝穴。
對於風癲和發狂想要奔跑、自稱神明、悲泣呻吟的情況,認為是由邪祟所致,首先灸間使穴,再灸上述十三個穴位。
對於罵人不停、身體表現出鬼魂語言的情況,可灸心俞穴一百次,鬼眼穴、後谿穴、大陵穴、勞宮穴、湧泉穴各灸三次,以及風府穴。
另一種方法是,灸嘴脣上方的白肉交界處一次,再灸嘴脣內側中央的肉弦上一次。
對於狐狸精作祟導致的精神失常,可灸鬼眼穴三七次,神庭穴一百次。
對於羊癇病(吐舌頭、眼睛瞪大、聲音像羊叫),可灸天井、巨闕、百會、神庭、湧泉、大椎穴,再在第九個脊椎節下方灸三次,以及手指大拇指指甲合縫的四角各灸三次,效果極佳。
對於牛癇病(直視前方、腹部膨脹),可灸鳩尾、大椎穴各三次。
對於馬癇病(張嘴搖頭),可灸僕參、風府、肚臍中間各三次,以及金門、百會、神庭穴。
對於犬癇病,可灸勞宮、申脈穴各三次。
對於雞癇病(易受驚嚇、手腳抽搐),可灸靈道穴三次,金門穴、足臨泣穴、內庭穴各灸三次。
對於豬癇病(類似猝死、口吐泡沫),可灸崑崙、僕參、湧泉、勞宮、水溝穴各三次,以及百會、率谷、腕骨穴各灸三次,內踝尖端灸三次。
對於五癇病(口吐泡沫),可灸後谿、神門、心俞穴各一百次,鬼眼穴四個位置各灸三次,間使穴。
對於像鳥鳴般的聲音、心情鬱悶不想說話的情況,可灸鳩尾穴。
對於眼睛上翻無法辨認的情況,可灸囟會、行間、巨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