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制九針法

內經日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注云:熱在頭身,宜鑱針;分肉氣滿,宜圓針;脈氣虛少,宜鍉針;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鈹針;謂陰陽去暴痹,宜圓利針;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長針;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者,宜大針。此之謂各有所宜也。針形有九,敘之於下:

一曰鑱針

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主瀉陽氣。(靈樞)○平半寸,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主熱在頭分。(易老)

二曰圓針

長一寸六分,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靈樞)○鋒如卵形,肉分氣病,宜用此。(易老)

三曰鍉針

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易老)○脈氣虛少者宜此。(易老)

四曰鋒針

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易老)○瀉熱出血,發泄痼疾。(易老)

五曰鈹針

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以取大膿。(易老)○一名破針,用以破癰腫,出膿血。(易老)

六曰圓利針

長一寸六分,大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易老)○尖如毫,且圓利,調陰陽,去暴氣。(易老)

七曰毫針

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以取痛痹。(易老)○尖如蚊虻喙,調經絡,去痛痹。(易老)

八曰長針

長七寸,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易老)○鋒利,故取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易老)

九曰大針

長四寸,尖如挺,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木。(易老)○一名淬針,取風虛舍於骨解,皮膚之間者。(易老)

白話文:

【制九針法】

《內經》提到,掌握虛實的關鍵,九針是最精妙的,因為每種針都有其適用的情況。簡單來說,頭部或身體的熱症,適合使用鑱針;肌肉間氣滿的情況,適合使用圓針;脈氣虛弱的,適合使用鍉針;若需排除熱毒或出血,治療長期疾病,則選擇鋒針;破除膿腫,排出膿血,可用鈹針;調和陰陽,去除突然的痹痛,可選圓利針;針對經絡中的痛痹,應使用毫針;若痹痛深入骨縫,位於腰背脊椎間,長針是最佳選擇;若是風邪侵入骨縫與皮膚間,大針能發揮效用。

以下依序介紹九種針型:

一、鑱針

長度為一寸六分,針頭較大而針尾尖銳,主要用於排除過剩的陽氣。

二、圓針

同樣長一寸六分,針身呈卵形,適合摩擦肌膚間隙,但不能傷及肌肉,用於排除肌膚間的氣。

三、鍉針

長三寸半,針尖細如黍粟,適合輕壓脈搏,以引導氣血運行。

四、鋒針

長一寸六分,有三個邊緣,用來排除長期疾病。

五、鈹針

長四寸,寬二分半,針尖如劍,用於抽取大量膿液。

六、圓利針

長一寸六分,針身粗壯且圓且銳,中段略大,用於排除突然的氣。

七、毫針

長三寸六分,針尖細如蚊蠅口器,緩慢而平穩地插入,用於抽取痛痹。

八、長針

長七寸,針尖銳利且針身薄,用於抽取遠處的痹痛。

九、大針

長四寸,針尖堅固,針尖微圓,用於排除關節的風濕。另一種稱呼為淬針,用於排除風邪侵入骨縫與皮膚間的虛弱情況。

3. 煉針法

取久用馬銜鐵作針最妙(精要)○煮針取烏頭、巴豆肉各一兩、麻黃五錢、木鱉子肉十個、烏梅五個,上將針藥同入銀石器內水煮一日出洗之,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以皂角水洗之,再於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菘子油塗之,常近人氣為妙(得效)。

白話文:

[製作針具的方法]

選用長期使用的馬嚼鐵來打造針是最理想的選擇。首先,取烏頭、巴豆肉各一兩,麻黃五錢,木鱉子肉十個,烏梅五個,將這些藥材與針一同放入銀石器皿中,用水煮上一天,然後取出清洗。接著,再取止痛藥如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同樣地,像前面一樣,將針和這些藥材一起用水煮上一天,然後取出,用皁角水清洗。

之後,將針在狗肉中煮一天,並用瓦屑將針磨光磨直,確保其形狀完美且尖端平滑。最後,將菘子油塗抹在針上,經常讓針接觸人的氣息,這樣能使針更加靈敏,效果更佳。

這就是整個針具的製作過程。

4. 四時針法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並焉。(內經)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內經)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蓋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刺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也。(難經)

白話文:

[四時針法]

春季時,人體的氣血主要活動在經脈中;夏季時,則轉移到更細小的孫絡;長夏(季夏)時,氣血活動在肌肉層;秋季時,則活動在皮膚表層;冬季時,氣血深入到骨髓中。因此,外來的邪氣往往隨著四季的不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治病時,必須根據當時的經絡氣血狀態來排除邪氣,這樣纔不會產生亂氣。如果方法錯誤,就會導致亂氣滋生,甚至多種亂氣混雜在一起。

疾病的表現有表淺和深沉之分,針灸治療的深度也要相應地調整,務必要達到疾病所在的位置,不能超過或不及。如果針刺過深,可能會傷害到內臟;如果針刺太淺,則可能無法有效驅除病邪,甚至讓病邪趁虛而入。如果針刺的深度不恰當,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影響內臟功能,引發嚴重的後遺症。

春夏兩季,因為天地間的陽氣上升,人體的氣血也隨之上升,所以針灸治療時應該採用淺刺。秋冬兩季,天地間的陽氣下降,人體的氣血也隨之下降,所以針灸治療時應該採用深刺。

5. 針刺淺深法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刺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刺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刺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刺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刺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求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靈樞)

○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入門)

白話文:

[針刺深度法則]

對於足陽明經絡,針刺應深入六分,並停留直到病人完成十次呼吸;對於足太陽經絡,針刺應深入五分,並停留直到病人完成七次呼吸;對於足少陽經絡,針刺應深入四分,並停留直到病人完成五次呼吸;對於足太陰經絡,針刺應深入三分,並停留直到病人完成四次呼吸;對於足少陰經絡,針刺應深入二分,並停留直到病人完成三次呼吸;對於足厥陰經絡,針刺應深入一分,並停留直到病人完成二次呼吸。

至於手部的陰陽經絡,因為接受氣血的路徑較短,氣血循環較快,所以針刺的深度都不可超過二分,且停留的時間都不應超過一次呼吸。

(靈樞)

一般而言,對於上半身以及靠近骨頭的位置,針刺應淺,而艾灸的次數也應減少;對於下半身以及肌肉厚實的地方,針刺可以深入一些,艾灸的次數多一些也無大礙。(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