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2)
卷一 (2)
1. 制艾法
艾葉主灸者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曝乾,以覆道者為佳,經陳久方可用。(入門)端午日日未出時,於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輒採之,以灸殊有效,又云三月三日艾用灸極妙。(類聚)
○取陳久黃艾葉,不以多少,入臼內用木杵輕搗令熟,以細節隔去青滓,再搗再節,直至柔細黃熟為度,用之。(局方)
○艾熟搗去青,取白入硫黃揉之,用尤妙。(入門)
白話文:
[製作艾草的方法]
在農曆三月三或五月五這兩天,採摘艾草的葉子並曬乾,最好選擇長在道路旁的艾草,要存放一段時間後才能使用。特別是在端午節那天,在太陽未升起之前,尋找形狀像人的艾草來採摘,用來做灸療效果特別好。另有一說,三月三日採摘的艾草用來做灸療非常有效。
取存放已久且色澤黃亮的艾葉,數量不限,放入石臼中用木杵輕輕搗碎使其變得柔軟,然後用篩子過濾去掉綠色的渣滓,再搗再過濾,直到艾葉變得柔細且呈黃色為止,這樣就可以使用了。
將成熟的艾草搗碎去掉綠色的部分,只取白色的部分,加入硫磺揉搓,這樣的艾草用來做灸療效果更佳。
2. 作艾炷法
艾炷根下廣三分,長亦三分。若減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亦不能除病。強壯人亦可稍增令。大小兒則可如小麥大或如雀糞大。(局方)
○艾炷依小竹箸頭作之。其病脈粗細狀如巨線,但令當脈灸之。艾炷雖小亦能愈疾,如腹內疝瘕痃癖氣塊伏梁等疾。惟須大艾炷也。(入門)
白話文:
[製作艾炷的方法]
艾炷的底部直徑應為三分,高度同樣也是三分。如果少於這個尺寸,就無法完全覆蓋穴位,精確地對準經脈,這樣火氣無法有效傳導,自然也就無法達到治病的效果。對於身體強壯的人,可以適當地增加艾炷的大小。而對於小孩,艾炷的大小可以縮小到像小麥粒或是麻雀糞便的大小。
艾炷的形狀應該仿照小竹筷子的頂端來製作。在治療疾病時,我們會發現脈絡的粗細形狀就像是粗線一樣,只要讓艾炷對準這些脈絡進行灸療即可。即便艾炷很小,它也能夠治癒疾病,例如腹內的結石、腫瘤、氣塊等疾病。但對於這些疾病,我們通常需要使用較大的艾炷。(入門)
3. 取火法
古來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松、桑、棗、柏、竹、枳、榆、橘。今則不用木火,只以清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以來,且無疼痛。用蠟燭更佳。○又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為良。次有火照耀日,以艾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可火照,即火鏡也(局方)。
○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人以鐵鈍刀擊石,先以紙灰為火丸在下承之,亦得火可用(資生)。
白話文:
[取得火源的方法]
自古以來,使用火療治病時,會避開八種木材來生火:松樹、桑樹、棗樹、柏樹、竹子、枳樹、榆樹、橘樹。但現在不再限制使用木頭生火,而是改用清油點燈,再以燈火燒艾草的莖部來進行灸療,這樣既能滋潤灸傷部位,又能減輕痛楚,直到痊癒。若使用蠟燭效果更佳。
另一種方法是利用陽光聚焦產生火源,將艾草放在陽光聚焦點上,即可引火,這種火源用於灸療效果良好。其次,也可以利用鏡子反射陽光,同樣將艾草放在焦點處,也能引出火來,這就是所謂的「火鏡」(出自《局方》)。
無論如何,取得火源最理想的方式是敲打石頭產生火花。現代人通常會用鈍鐵刀擊打石頭,事先在下方放一團紙灰,當產生火花時,紙灰就能被點燃,成為可用的火源。(出自《資生》)
4. 下火灸時法
凡下火灸時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得針灸,慎之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也。若遇陰雨風雪,暫時且停,候待晴明乃可灸之。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食生冷硬物,及思慮愁憂,嗔怒呼罵,喪葬嘆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千金)
白話文:
關於進行下火灸的適當時機,應該是在每天的正午後才進行,因為這時候陰氣尚未到達,進行火灸的話效果會更顯著。如果在午前,也就是天剛亮的時候,人體的元氣比較虛弱,容易使人感到頭暈目眩,這時候是不宜進行針灸的,請務必謹慎。
以上是一般的原則,但在緊急情況下就不能完全照搬了。若遇到陰雨、風雪等惡劣天氣,最好先暫停,等到天氣放晴再進行火灸。在進行火灸時,切記不要在非常餓或剛吃完飯的情況下進行,也不能喝酒,吃生冷或硬的食物,同時也要避免過度思考、憂鬱、憤怒、罵人,甚至參加喪禮、嘆息等一切可能帶來負面情緒的活動,這樣才能確保火灸的效果。(出自《千金方》)
5. 灸法
治病大法,冬宜溫及灸(仲景)。○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入門)。○靈樞曰:「陷下則灸之。」東垣云:「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知陽氣下陷也。」○又曰:「陷下則徒灸之。」徒灸謂不針只灸也(綱目)。經云:「陷下則灸之者,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
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內經云:「北方之人宜灸焫,為冬寒太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東垣)。○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
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入門)。○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雖云多灸,陰虛有火者不宜,惟四肢穴最妙。(入門)。○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乃先上後下也。(千金)。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
(明堂)。○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入門)。
白話文:
[灸法]
治療疾病的大法則,在冬天應採用溫熱和艾灸的方式(仲景說)。凡是疾病,藥物無法完全發揮效果,針刺也難以達到療效時,這時必須使用灸法(入門)。
《靈樞》提到:「如果身體有凹陷或萎縮的情況,應採用灸法。」李東垣表示:「身體出現凹陷或萎縮,代表皮膚和毛髮無法抵禦風寒,顯示陽氣已陷入身體內部。」
他又說:「對於這種凹陷或萎縮的情況,應單純使用灸法。」單純灸法指的是不進行針刺,只進行灸法(綱目)。經典提到:「對於凹陷或萎縮的情況,採用灸法的原因是天地之間除了陰氣和陽氣之外,別無其他。
陽氣通常存在於外在和上方,陰氣則存在於內在和下方。現在所說的凹陷或萎縮,是指陽氣陷入到陰血中,即陰氣反覆蓋在陽氣上方,當脈象和症狀都顯示體表寒冷時,應採用灸法。」《內經》提到:「北方人適合採用灸法,因為冬季的寒氣過盛,導致體內的陽氣潛藏,這時都應採用灸法。」(東垣)
對於體虛的人,採用灸法可以藉助火氣來增強體內的陽氣。對於體質壯實的人,採用灸法可以使邪氣隨著火氣向外發散。對於寒性體質的人,採用灸法可以恢復體內的溫暖。
對於熱性體質的人,採用灸法可以引導體內的鬱熱之氣向外發散,這符合火性燥烈的原理。(入門)
頭部和麪部是多條陽經的交匯處,胸部和膈肌是兩處火熱的地方,不適合頻繁採用灸法。背部和腹部雖然被認為適合採用灸法,但對於陰虛有火的人並不適用,只有四肢的穴位最適合採用灸法。(入門)
一般來說,採用灸法應先灸陽經,再灸陰經,先從頭部開始,然後向左逐漸向下,接著再從頭部開始,向右逐漸向下,這就是先灸上半身,再灸下半身的原則。(千金)
採用灸法應先灸上半身,再灸下半身,先灸少量穴位,再灸大量穴位。(明堂)
採用灸法應先灸陽經,再灸陰經,先灸上半身,再灸下半身,先灸少量穴位,再灸大量穴位。(入門)
6. 壯數多少法
著艾一炷如人丁壯之力,故謂之壯。○凡頭頂止於七壯,至七七壯而止。○鳩尾、巨闕雖是胸腹穴,灸不過四七壯,若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若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細瘦,即令人短壽(資生)。○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資生)。
○凡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過七壯,炷如雀屎(資生)。
白話文:
使用艾草進行灸療,其用量的單位稱為「壯」,就像人丁的力氣一樣,因此被稱為壯。
對於頭頂部的穴位,灸療的壯數不應超過七壯,最多到七七壯為止。
即使像鳩尾、巨闕這樣的胸腹部穴位,灸療的壯數也不應超過四七壯,否則會導致患者永遠失去心力。如同頭部的穴位如果灸療過度,會讓人喪失精神;手臂和腳部的穴位如果灸療過多,會使人體內的血液和脈絡枯竭,四肢變得細弱無力。一旦失去了精神,再加上身體變得細瘦,很可能會縮短壽命。
四肢部位的穴位主要是為了去除風邪,不宜進行過多的灸療,壯數從七壯到七七壯為止,不能超出這個範圍,應該根據患者的年齡來決定灸療的壯數。
對於七天以上,一歲以下的小孩,灸療的壯數不應超過七壯,使用的艾炷大小應該像雀屎一樣。
括號中的「資生」是指這段文字出自《資生經》一書。
7. 發灸瘡法
凡著灸療病,雖然數足,若不得瘡發膿出,其疾不愈。如灸瘡不發,取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局方)○又取赤皮蔥三五莖,去其青,於煻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三日自發膿出,即愈。(局方)○凡著艾灸,得灸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灸後過數三日不發,可於瘡上再灸兩三壯,即發。(資生)
白話文:
[發灸瘡法]
凡是使用灸療來治病,就算灸的次數已經夠了,如果沒有讓灸瘡化膿冒出,疾病是不會痊癒的。假設灸瘡無法化膿,可以拿舊鞋底來灸,然後用熱度去熨燙,大約三天就會開始化膿,疾病自然就會好。
另一種方法是取三到五根紅皮蔥,去掉青色的部分,在炭灰火中烤熟,然後搗碎並趁熱熨燙灸瘡十幾次,同樣地,三天後就會自動化膿,病就會好了。
通常使用艾草灸療,如果灸瘡能夠化膿,所患的病就會好,反之,如果灸瘡沒有化膿,疾病就不會痊癒。在灸療後如果過了幾天還是沒有化膿的跡象,可以在瘡上再進行兩三次的灸療,應該就會開始化膿了。
8. 療灸瘡法
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溫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若灸瘡退痂後,取東南桃枝及青嫩柳枝等分煎湯溫洗灸瘡,能護灸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潰者,加胡荽煎洗,自能生好肉。若疼痛不可忍,加黃連煎洗,立有神效。(局方)
○凡貼灸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貓兒腹下毛更佳。(資生)
○灸瘡不瘥,牛屎燒熱灰敷之。○曰茅香花搗敷之。○楸葉或根皮搗為末敷之。(本草)
○灸瘡久不合,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同煎膏貼之。(丹心)
○灸瘡腫痛,取薤白切與豬脂及苦酒浸經宿,微火煎去滓敷之。○伏龍肝煎水令熱淋漬之。(本草)
○灸瘡出血不止,藍青布燒灰敷之。○鱧腸草搗敷之。○百草霜、蚌粉為末干糝。(本草)
○灸瘡久不瘥,宜用內托黃耆丸、止痛生肌散。(諸方)
內托黃耆丸
治針灸傷經絡流膿不止,久不瘥,黃耆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一兩,上為末,以綠豆粉四兩、薑汁煮糊和丸,梧子大,熟水下五、七十丸。(得效)
止痛生肌散
治同上,牡蠣粉五錢、寒木石煆、滑石各二錢,上為末,先以藥水洗後摻之。(資生)
白話文:
[治療灸瘡的方法]
只要是利用艾灸治療疾病後,應當立即使用紅色蔥皮與薄荷煎煮成溫熱的湯液來淋洗灸瘡,這樣能夠促使體內的風邪從瘡口排出,同時保證經脈在瘡下暢通無阻。如果灸瘡脫痂之後,可以取東南方向生長的桃樹樹枝以及青嫩的柳樹樹枝,兩者等量煎煮成湯液溫洗灸瘡,這能保護灸瘡處免受各種風邪侵襲。如果瘡口內黑色潰爛,應加入香菜一同煎煮清洗,自然會生成健康的肉質。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可加入黃連煎煮清洗,立即見效。
貼敷灸瘡時,春季用柳絮,夏季用竹膜,秋季用新綿,冬季則用兔子腹部的白色細毛,而貓腹部的毛更佳。
如果灸瘡長久不愈,可以用燒熱的牛糞灰敷在上面。或者搗碎茅香花敷在瘡口。也可以將楸葉或根皮搗碎成粉末敷在上面。
對於灸瘡長期無法癒合的情況,可以使用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與香油一起煎煮成膏狀貼敷。
對於灸瘡腫痛的情況,可以將薤白切片,與豬脂及醋浸泡過夜,再以小火煎煮去除渣滓後敷在患處。或者用伏龍肝煎水,趁熱淋在瘡口。
如果灸瘡出血不止,可以將藍青布燒成灰敷在上面。或者搗碎鱧腸草敷在瘡口。也可以將百草霜、蚌粉研磨成粉末撒在瘡口。
對於灸瘡長久不愈的情況,推薦使用內託黃芪丸與止痛生肌散。
【內託黃芪丸】
用於鍼灸損傷經絡導致膿液不斷流出,且長久無法痊癒的情況。主要成分包括黃芪(8兩)、當歸(3兩)、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1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綠豆粉4兩,並用薑汁煮成糊狀和丸,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50-70丸,用溫水送服。
【止痛生肌散】
用途與內託黃芪丸相同,主要成分包括牡蠣粉5錢、寒木石煅、滑石各2錢。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首先用水藥清洗患處後,再將粉末撒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