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火針法

性畏艾灸者當用火針,以針置火中令熱刺之,即火針也(資生)○凡諸穴忌灸之處,以針置火中命熱繆刺之,即效,乃知火不負人之說(資生)○內經有燔針法,即火針也(內經)

白話文:

[火針療法]

對於那些害怕或不適應艾灸的人,可以使用火針法。具體做法是:將針放入火中加熱,然後用這根熱針進行刺穴,這就是所謂的火針法。

無論在哪個穴位,若該處不適合使用灸法,也可以選擇火針法。只需將針在火中燒熱後,精準地刺入穴位,即可達到療效。由此可見,只要適當使用,火不會辜負人,能成為治病的良方。

《黃帝內經》中記載了一種叫做「燔針法」的療法,這實際上就是火針法。

2. 點穴法

凡點穴時須得身體平直,四肢無令拳縮,坐點無令俯仰,立點無令傾側,孔穴不正則徒燒其肌肉,虛忍痛楚無益於事。(千金)

○凡點穴坐點則坐灸,立點則立灸,臥點則臥灸,坐立皆宜端直,若一動則不得真穴。(入門)

○古者用繩度量,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亦有用蠟紙條量者,但薄篾易折,蠟紙亦黏手,惟取稻稈心量卻易,尤勝於用紙之伸縮也。(資生)

○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子細安詳用心者,乃得真穴耳。(千金)

○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果當其處,不問孔穴,下手即得便快,即云阿是灸刺皆驗,入門雲天應穴是也。(資生)

白話文:

[點穴法]

在進行點穴時,必須保持身體平直,四肢不能蜷縮,若坐著點穴,身體不可前後搖晃;站立點穴時,身體也不能左右傾斜。如果穴位找不準,只會白白燒燙到肌肉,忍受無謂的痛苦,對病情沒有幫助。(千金)

一般來說,點穴時,坐著就坐灸,站著就立灸,躺著就臥灸,無論何種姿勢,都應該保持端正,只要一動,就找不到真正的穴位。(入門)

古代使用繩子來測量穴位位置,繩子容易拉長或縮短,導致取穴不準確。現在以薄竹片來量測穴位間的距離,治療疾病更加精確,也有使用蠟紙條的,但薄竹片容易斷裂,蠟紙條又會黏手,用稻稈心來量測,既方便又比紙張更穩定。(資生)

人有年齡大小,身體有高矮胖瘦,因此在量測穴位時,都需細心考慮,再加以調整。同時,要以手去感受肌肉紋理、關節縫隙、凹陷處,以及患者感到舒適的位置,這樣細心考量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穴位。(千金)

在吳蜀地區,多採用灸法,有一種叫「阿是穴」的方法,即讓人捏住患處,如果找到正確位置,不管是不是常規的穴位,只要一按下去,患者就會感覺舒適,這種方法,不管是灸還是針刺,都很有效,入門書籍中稱之為「天應穴」。(資生)

3. 量分寸法

取病人男左女右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應取穴及作炷分寸並依此法(局方)。○取男左女右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相去為一寸,是謂同身寸,療病多愈,今以為準的銅人曰,取中指內文為一寸,內經曰同身寸是也(資生)。○竇漢卿同身寸法,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交兩角為一寸。

○取中指內側為同身寸者大法也,若取頭部、膺腧部、背部、腹部同身寸外,又各有活法,不可執一也(綱目)。○手足部並用同身寸取之(神應)。

頭部寸

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取眉心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髮際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神應)。○頭部橫寸以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並同此法。○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各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神應)。

膺腧部寸

兩乳橫折作八寸,並用此法取之,自天突至膻中直折作六字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神應)。

背部寸

大椎穴下至尾骶骨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十四椎前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椎每一寸二分六釐。○背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背第三行挾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旁(神應)。

腹部寸

自中行心蔽骨下至臍共折作八寸,人若無心蔽骨者,取岐骨下至臍心,共折作九寸。○臍中至毛際橫骨折作五寸取之。○膺部、腹部橫寸並用乳間八寸法取之(神應)。

人身尺寸

人有長七尺五寸者,發以下至頤一尺。○結喉至𩩲骭(鳩尾骨也)一尺三寸。○𩩲骭至天樞八寸。○天樞(穴名)至橫骨六寸半。○橫骨至內輔上廉一尺八寸。○內輔上廉至下廉三寸半。○內輔下廉至內踝一尺三寸。○內踝至地三寸。○又膝膕至跗屬一尺六寸。○跗屬至地三寸。

○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四寸。○本節至末四寸半(靈樞)。

一夫法

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下節橫過為一夫也(資生)。

白話文:

[量分寸法]

在量度人體穴位時,需依據患者性別選取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第二節內側,測量從兩橫紋之間的距離爲一寸,這個標準適用於確定穴位位置和艾炷大小(局方)。具體來說,就是將男性左手中指或女性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側的兩個橫紋之間的距離定爲一寸,這被稱爲“同身寸”,在治療疾病時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現今以此作爲銅人模型的標準,並與《內經》中的同身寸概念一致(資生)。

竇漢卿提出的同身寸法,是以中指和大指相交彎曲成環狀,測量內側兩角之間的距離爲一寸。

以中指內側作爲同身寸的標準是一個普遍原則,但針對頭部、胸腹部、背部等不同部位的同身寸,還應有靈活變通的方法,不能一味固守一個標準(綱目)。四肢部位則統一使用同身寸進行量測(神應)。

頭部寸

從前額髮際到後腦髮際,可以劃分爲十二段,總長爲一尺二寸。如果前額髮際不明顯,則從前額中心向上量三寸;如果後腦髮際不明顯,則從大椎穴向上量三寸;如果前後髮際均不明顯,則總長可視爲一尺八寸(神應)。頭部橫向的尺寸,以兩眼內眼角至外眼角的距離爲一寸,都遵循這個方法。從神庭穴到曲差穴,曲差穴到本神穴,以及本神穴到頭維穴,各爲一寸半,從神庭穴到頭維穴總共爲四寸半(神應)。

胸腹部寸

兩乳之間的水平線可劃分爲八寸。從天突穴到膻中穴垂直方向劃分爲六寸八分,再向下量一寸六分即爲中庭穴,從天突穴到中庭穴總共爲八寸四分(神應)。

背部寸

從大椎穴到尾骶骨共有二十一椎,全部劃分爲三尺。上七椎每椎爲一寸四分一釐,合計爲九寸八分七釐。中間七椎每椎爲一寸六分一釐,第十四椎前方與肚臍平齊,合計爲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椎每椎爲一寸二分六釐。背部第二排的穴位離脊椎各一寸半,除了脊椎一寸之外,兩側共可劃分爲四寸。背部第三排的穴位離脊椎各三寸,除了脊椎一寸之外,兩側共可劃分爲七寸(神應)。

腹部寸

從胸骨下緣至肚臍的垂直方向劃分爲八寸,如果某人沒有明顯的胸骨,則從劍突下緣至肚臍劃分爲九寸。肚臍到恥骨聯合的水平線劃分爲五寸。胸部和腹部的橫向尺寸,都按照兩乳間八寸的方法來量取(神應)。

人身尺寸

人的身高約七尺五寸,從頭頂到下巴爲一尺。從喉結到劍突(鳩尾骨)爲一尺三寸。從劍突到天樞穴爲八寸。從天樞穴到恥骨聯合爲六寸半。從恥骨聯合到大腿內側上緣爲一尺八寸。從大腿內側上緣到下緣爲三寸半。從大腿內側下緣到內踝骨爲一尺三寸。從內踝骨到地面爲三寸。此外,從膝蓋後窩到腳跟爲一尺六寸。從腳跟到地面爲三寸。

另外,肩膀到肘部爲一尺七寸。肘部到手腕爲一尺二寸半。手腕到中指根部爲四寸。從中指根部到指尖爲四寸半(靈樞)。

一夫法

測量一夫的標準方法,是將手掌攤開並伸展四指,以四指上下關節的橫寬爲一夫(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