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4)
卷一 (4)
1. 針法有瀉無補
針刺雖有補瀉之法,予恐但有瀉而無補焉。經謂瀉者迎而奪之,以針迎其經脈之來氣而出之,固可以瀉實也。謂補者隨而濟之,以針隨其經脈之去氣而留之,未必能補虛也。不然,內經何以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無刺大勞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驚人。」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不可刺。
白話文:
針灸雖然有補瀉之法,但我擔心只有瀉法而沒有補法。經書上說瀉法是迎著氣而刺,用針迎著經脈的來氣並將其刺出,這當然可以瀉除實證。可是補法是順著氣而刺,用針順著經脈的去氣並將其留住,這未必能補虛。不然,內經為什麼說:「不要刺熇熇之熱,不要刺渾渾之脈,不要刺漉漉之汗,不要刺大勞之,不要刺大飢之人,不要刺大渴之人,不要刺新飽之人,不要刺大驚之人。」又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即是陰陽皆不足,不可刺。」
刺之則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等語,皆有瀉無補之謂也。凡虛損危病久病,俱不宜用針。(入門)
白話文:
如果使用針灸治療,就會嚴重的耗損氣血,年齡大的人會因此而死亡,年齡輕的人也會變得體弱多病,再也無法恢復健康了。」像這樣的話,都是說放血治療而沒有補益的作用。凡是體虛損傷、危險疾病、久治不癒的疾病,都不適合使用針灸治療。(入門)
2. 灸補瀉法
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滅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用口吹之,風主散故也(丹心)。○以火補者毋吹其火,其火須自滅也,火瀉者疾吹其火傳至艾,須其火滅也(靈樞)。
白話文:
灸法治療疾病具有補瀉火的作用。如果需要補火,可將艾柱燒透至肉,再將灰燼掃去,用嘴吹滅,因為風性散熱。如果需要瀉火,則要迅速地吹滅艾火,使火滅到艾柱,需要把火吹滅。
3. 針灸禁忌
凡針刺之禁:
○新內勿刺,已刺勿內。
○已刺勿醉,已醉勿刺。
○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新勞勿刺,已刺勿勞。
○已飽勿刺,已刺勿飽。
○已飢勿刺,已刺勿飢。
○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久乃刺之。(靈樞)
白話文:
針灸時,以下情況要避免:
剛吃飽飯不要針灸,針灸後也不要吃太飽。
剛喝醉酒不要針灸,針灸後也不要喝酒。
剛生氣不要針灸,針灸後也不要生氣。
剛勞累不要針灸,針灸後也不要勞累。
剛餓肚子不要針灸,針灸後也不要餓肚子。
剛口渴不要針灸,針灸後也不要口渴。
遇到驚嚇的人,要等他平靜下來才能針灸。
乘車趕路來的人,要先躺下休息一會,等他像吃過飯一樣休息後才能針灸。步行趕路來的人,要先坐下休息一會,等他像走了十里路一樣休息後才能針灸。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內經)
白話文:
喝酒過量、大發雷霆、過度勞累、剛飽飯、飢餓難耐、口渴難忍、驚嚇過度,這些情況都不要針灸。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白話文:
○微弱而緩慢的脈象, 須慎重不可灸, 因為火屬邪, 則會造成煩躁逆亂的現象, 追虛逐實, 血散於脈中, 火氣即使微小, 內攻的力量卻很大, 可能燒焦骨頭, 傷害筋腱, 血液難以恢復。
○脈浮應以汗解,用火灸之,則邪無從出,因火而盛,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虛虛,因火而動,必咽燥吐唾血。(仲景)
白話文:
脈象浮起,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使用火灸,那麼邪氣就無法排出,反而會因為火灸而更加旺盛,從腰部以下必定會感到沈重和痠痛,這種情況稱為火逆。
脈象浮且有熱,卻反而用了火灸,這是本來已經實證更實、虛證更虛的情況,由於火灸的影響,必定會出現咽喉乾燥、吐唾液帶血的症狀。
4. 針要得術
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靈樞)○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靈樞)
白話文:
五臟出現疾病,就像是被刺傷、受到汙染、結塊或閉塞一樣。善於使用針灸的人,可以把這些疾病消除,就像拔出刺、洗掉汙垢、解開結、疏通閉塞一樣。即使疾病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也可以完全治癒。那些說某種疾病無法治癒的人,實際上是因為他們不具備相應的治療方法。
寒與熱相對抗,要能使它們協調起來;虛與實相鄰,要能使它們通暢;左右不調和,要能使它們恢復平衡;上焦氣不足,要能推動它向上升揚;下焦氣不足,要能收藏它向下沉降;陰陽都虛弱,要能用火來溫補。
5. 針有上工中工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曰: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難經》)
白話文:
高明的醫生在疾病未發作之前就開始治療,普通的醫生在疾病發作後才開始治療,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在疾病未發作之前治療,是說看到肝臟有病,就知道肝臟的病會傳染給脾臟,所以先把脾臟的元氣補足,不讓肝臟的邪氣侵犯脾臟,所以說是在疾病未發作之前就開始治療。普通的醫生看到肝臟有病,卻不知道肝病會傳染給脾臟,只一心治療肝臟,所以說是在疾病發作後才開始治療。
6. 針入著肉
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靈樞》)
白話文:
黃帝說:針刺入後,肌肉會緊貼著針,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是因為針刺入時帶有熱氣,使得針變熱;針變熱之後,肌肉就會緊貼在針上,所以會變得牢固。
7. 針灸法
內經曰無刺大勞,無刺大飢,無刺大飽,無刺大醉,無刺大驚,無刺大怒。人又曰:形氣不足者,久病虛損者,針刺則重竭其氣。又曰:針入如芒,氣出如車軸,是謂針之有瀉無補也。凡灸平朝及午後,則穀氣虛乏,須施於日午。大概脈絡有若細線,以竹箸頭作炷,但令當脈灸之,亦能愈疾。
白話文:
中醫古籍《內經》說,不要針刺過度疲勞的人,不要針刺過度飢餓的人,不要針刺過度飽足的人,不要針刺過度醉酒的人,不要針刺過度驚嚇的人,不要針刺過度憤怒的人。還有一種說法是:身體虛弱的人,長期患病虛弱的人,針刺會更加損耗他們的元氣。還有說法是:針刺入皮膚就像芒刺一樣,針取出的時候,元氣就會像車軸一樣流出,這說明針刺只能瀉火,不能補氣。通常灸療適合在早上和下午進行,因為穀氣虛弱,應在中午進行。一般來說,經脈細如細線,可以用竹箸頭做艾炷,只要對準經脈灸治,也能治癒疾病。
是以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故七壯至七七壯而止,不得過隨年數。臍下久冷,疝瘕氣塊伏梁積氣之證,則宜艾炷大。故曰腹背宜灸五百壯。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而止。若大炷多灸,則令人永無心力。頭頂穴多灸,則失精神。臂腳穴多灸,則血脈枯渴,四肢細瘦無力,又失精神。
蓋穴有淺深,淺穴多灸,則必傷筋力,故不過三壯、五壯、七壯而止。可不慎哉!
白話文:
所以四肢只要去除風邪,不宜多灸,所以七壯到七七壯就停止,不可超過隨年紀的壯數。臍下長時間寒冷,疝氣、腫塊、伏梁積氣等症狀,則宜艾炷大。所以說腹背應灸五百壯。像巨闕、鳩尾,雖然是胸腹部位的穴位,灸也不超過七七壯就停止。如果大炷多灸,就會使人永遠沒有體力。頭頂穴多灸,就會失去精神。臂腳穴多灸,就會使血脈枯渴,四肢細瘦無力,也會失去精神。
8. 禁忌
生冷、雞、豬、酒、面、房勞、炙爆等物
9. 灸後治法
灸瘡無汗則未易發膿,用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因用鹽湯和麥末如泥,形如厚棋子著布上敷貼灸瘡若干,更用鹽湯水潤其布上即膿,俗名灸花。
白話文:
灸瘡如果不流汗,就不容易化膿,可以用薄荷、桃柳葉煎湯清洗,然後用鹽湯和麥子粉末混合成泥狀,形狀像厚的棋子,敷在布上,貼在灸瘡處,再用鹽湯水打濕布上,就會化膿,俗稱灸花。
10. 灸後有熱
取柳奇生煎服服瘥
灸瘡久未合痛甚者(用人糞燒灰細研作末,先以鹽湯洗瘡後糝當處即愈,又黃土細細和鹽湯水如泥厚貼當處效)
白話文:
如果灸瘡長時間沒有癒合並且疼痛劇烈,可以用人糞燒成灰,研磨成細末。首先用鹽水清洗瘡口,然後將人糞灰末敷在瘡口處,就會馬上癒合。另外,還可以將黃土研磨成細末,與鹽水混合成泥狀,敷在瘡口處,也有效。
11. 禁針穴
神庭 腦戶 囟會 玉枕 絡卻 承靈
顱息 角孫 承泣 神道 靈臺 雲門
肩井 膻中 缺盆 上關 鳩尾 五里
青靈 合谷 神闕 橫骨 氣衝 箕門
承筋 水分 會陰 石門 人迎 乳中
然谷 伏兔 三陰交 三陽絡
白話文:
神庭、腦戶、囟會、玉枕、絡卻、承靈、顱息、角孫、承泣、神道、靈臺、雲門、肩井、膻中、缺盆、上關、鳩尾、五里、青靈、合谷、神闕、橫骨、氣衝、箕門、承筋、水分、會陰、石門、人迎、乳中、然谷、伏兔、三陰交、三陽絡。
12. 禁灸穴
啞門 風府 天柱 承光 臨泣 頭維
攢竹 睛明 素髎 禾髎 迎香 顴髎
下關 人迎 天牖 天府 周榮 淵腋
乳中 鳩尾 腹哀 肩貞 陽池 中衝
少商 魚際 經渠 陽關 脊中 隱白
漏谷 條口 犢鼻 陰市 伏兔 髀關
申脈 委中 殷門 心俞 承泣 承扶
瘈脈 耳門 石門 腦戶 絲竹空 地五會
白環俞
白話文:
啞門、風府、天柱、承光、臨泣、頭維、攢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顴髎、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腋、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衝、少商、魚際、經渠、陽關、脊中、隱白、漏谷、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心俞、承泣、承扶、瘈脈、耳門、石門、腦戶、絲竹空、地五會、白環俞。
13. 別穴
雖不出銅人經而散載諸方,故謂之別穴。
神聰四穴在百會前後左右各去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三分)。
當陽二穴在直目上入髮際一寸,血絡,主風眩不識人鼻塞症,針(三分)。
太陽二穴在兩額角眉後青絡,治偏頭風,針(出血)。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主頭風鼻塞多涕,上星穴是。
眉沖二穴在目外眥上銳發動脈,主五癇頭痛鼻塞,針(二分)。
鼻準—穴在鼻柱尖,主鼻上酒㾴,針(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卷耳取之,治目生白膜,灸(七壯,不宜多灸)。
白話文:
雖然這些穴位沒有記載在《銅人經》中,但卻散見於各個醫方,因此被稱為別穴。
神聰穴有四個,分別位於百會穴的前後左右各一寸處,主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等症,針刺深度為三分。
當陽穴有兩個,位於直目穴向上入髮際一寸處,主治風眩、不識人、鼻塞等症,針刺深度為三分。
太陽穴有兩個,位於兩側額角眉後青絡處,主治偏頭風,針刺深度以出血為宜。
明堂穴位於鼻直上入髮際一寸處,主治頭風、鼻塞、多涕等症,此穴又稱為上星穴。
眉沖穴有兩個,位於目外眥上銳發動脈處,主治五癇、頭痛、鼻塞等症,針刺深度為二分。
鼻準穴位於鼻柱尖處,主治鼻上酒㾴,針刺深度以出血為宜。
耳尖穴有兩個,位於耳尖處,捲耳取之,主治目生白膜,灸治,灸七壯,不宜多灸。
聚泉一穴在舌,以舌出口外使直,有縫陷中,治哮喘咳嗽久不愈,用生薑切薄片搭舌上中,灸七壯,不宜多灸。○熱喘用雄黃末少許和艾炷灸。○冷喘用款冬花末少許和艾炷灸。灸畢即用生薑茶清微呷下。若舌胎舌強,少刺出血。
白話文:
聚泉穴位於舌頭上,將舌頭伸出口外使直,在舌頭中央有一條縫隙,是治療哮喘、咳嗽久治不癒的穴位;將生薑切成薄片放在舌中間,用艾灸灸七壯,不宜灸太多壯。
如果是熱喘,可以用少許雄黃粉末和艾炷灸。
如果是冷喘,可以用少許款冬花粉末和艾炷灸。
灸完後,立即用生薑茶清微呷下。
如果舌苔太厚或舌頭太硬,則用少許針刺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脈上,治消渴。
阿是穴,謂當處也,又名天應穴也。
崇骨一穴在大椎上第一小椎是也。
白話文:
海泉穴位於舌頭下方中央的脈絡上,可以治療糖尿病。
阿是穴指的是局部穴位,又稱為天應穴。
崇骨穴位於大椎骨上方的第一個小椎骨處。
百勞二穴在大椎向髮際二寸,點記,將其二寸中折墨記,橫布於先點上,左右兩端盡處是,治瘰癧,灸七壯,神效。
白話文:
百勞二穴位於大椎向上二寸處,先點記,取二寸的中點做記號,以水平線連接先前點記,左右兩端盡頭處就是百勞二穴。治療瘰癧,灸七壯,效果顯著。
精宮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各開三寸半,治夢遺,灸(七壯,神效)。
胛縫二穴在肩胛端腋縫尖,主治肩背痛連胛,針(三分)。
環岡二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紋間,治大便不通,灸(七壯)。
白話文:
精宮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各三寸半的位置,治療夢中遺精,施灸七次有神奇的效果。
胛縫兩個穴位位於肩胛骨末端腋窩的縫隙尖端,主治肩背疼痛連及肩胛骨,針刺深度為三分。
環岡兩個穴位位於小腸俞穴下方兩寸的橫紋之間,治療大便不通,施灸七次。
腰眼二穴,令病人解去衣服,直身正立於腰上脊骨兩旁有微陷處是謂腰眼穴也,先計癸亥日前一日預點,至夜半子時交為癸亥日期,便使病人伏床著面而臥,以小艾炷灸七壯,九壯至十一壯,瘵蟲吐出或瀉下則焚蟲即安,此法之名遇仙灸。○治瘵之捷法也。
白話文:
腰眼穴:讓病人脫掉衣服,直立站立,在腰椎兩側有凹陷的地反是腰眼穴。事前先算出癸亥日前一天,等到半夜子時交接爲癸亥日期,讓病人俯臥在牀上,用小艾條灸七壯,九壯或十一壯,瘵蟲吐出或瀉下後,再將瘵蟲燒掉,病人就會感到舒服。這種方法的名稱叫做遇仙灸,是治療瘵病的捷徑。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曰三宗,治泄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回氣一穴在脊窮骨上,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壯)。
囊底一穴在陰囊下十字紋,主治腎臟風瘡及小腸疝氣,一切腎病,灸(七壯)。
闌門二穴在玉莖旁各二寸,治疝氣衝心欲絕,針(二分半),灸(二七壯)。
腸繞二穴在挾玉泉相去各二寸,主大便閉塞,灸(以年為壯)。
肩柱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主治瘰癧及手不舉,灸(七壯)。
肘尖二穴在屈肘骨尖,治瘰癧,又治腸癰,灸則膿下肛門,灸(百壯)。
龍玄二穴在列缺之後青絡中,治下牙痛,一云在側腕上交叉脈,灸(七壯)。
呂細二穴在足內踝尖,主治上牙痛,灸(二七壯)。
中泉二穴在手脘陽谿陽池之中,兩筋間陷中,治心痛,腹中諸氣塊,灸(七壯)。
白話文:
下腰正中央脊骨上有一個穴位叫三宗,能治泄瀉、下膿血,用艾灸,灸五十壯。
脊椎骨最末端有一個穴位叫回氣,能治五痔、便血、失禁,用艾灸,灸一百壯。
陰囊下方十字紋處有一個穴位叫囊底,能治腎臟風瘡、小腸疝氣以及各種腎病,用艾灸,灸七壯。
玉莖兩側各兩寸處有兩個穴位叫闌門,能治疝氣衝心欲絕,用針刺,針深二分半,用艾灸,灸二十七壯。
玉泉穴兩側各兩寸處有兩個穴位叫腸繞,能治大便閉塞,用艾灸,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
肩膀末端骨頭尖處有兩個穴位叫肩柱,能治瘰癧以及手臂抬不起來,用艾灸,灸七壯。
屈肘骨頭尖處有兩個穴位叫肘尖,能治瘰癧以及腸癰,用艾灸,膿液會從肛門排出,灸一百壯。
列缺穴後方青筋中,有兩個穴位叫龍玄,能治下牙痛,也有人說在手腕側邊交叉脈處,用艾灸,灸七壯。
腳內踝尖處有兩個穴位叫呂細,能治上牙痛,用艾灸,灸二十七壯。
手腕陽谿穴、陽池穴之間兩筋凹陷處有兩個穴位叫中泉,能治心痛、腹中氣塊,用艾灸,灸七壯。
三白四穴在掌後橫紋上四寸,手厥陰脈也,兩脈相併而一穴在兩筋中,又一穴在大筋外,主痔漏下血,癢,針(三分,瀉兩吸),灸(三壯)。
白話文:
三白四穴位於手掌後的橫紋上方四寸處,屬於手厥陰脈。兩條經脈相鄰,其中一穴位於兩條筋脈之間,另一穴位於大筋之外。此穴主治痔瘡、漏下血、瘙癢。針灸治療:針刺三分,瀉兩吸;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