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壯數多少法

著艾一炷如人丁壯之力,故謂之壯。○凡頭頂止於七壯,至七七壯而止。○鳩尾、巨闕雖是胸腹穴,灸不過四七壯,若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若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細瘦,即令人短壽(資生)。○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資生)。

○凡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過七壯,炷如雀屎(資生)。

白話文:

使用艾草進行灸療,其用量的單位稱為「壯」,就像人丁的力氣一樣,因此被稱為壯。

對於頭頂部的穴位,灸療的壯數不應超過七壯,最多到七七壯為止。

即使像鳩尾、巨闕這樣的胸腹部穴位,灸療的壯數也不應超過四七壯,否則會導致患者永遠失去心力。如同頭部的穴位如果灸療過度,會讓人喪失精神;手臂和腳部的穴位如果灸療過多,會使人體內的血液和脈絡枯竭,四肢變得細弱無力。一旦失去了精神,再加上身體變得細瘦,很可能會縮短壽命。

四肢部位的穴位主要是為了去除風邪,不宜進行過多的灸療,壯數從七壯到七七壯為止,不能超出這個範圍,應該根據患者的年齡來決定灸療的壯數。

對於七天以上,一歲以下的小孩,灸療的壯數不應超過七壯,使用的艾炷大小應該像雀屎一樣。

括號中的「資生」是指這段文字出自《資生經》一書。

2. 發灸瘡法

凡著灸療病,雖然數足,若不得瘡發膿出,其疾不愈。如灸瘡不發,取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局方)○又取赤皮蔥三五莖,去其青,於煻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三日自發膿出,即愈。(局方)○凡著艾灸,得灸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灸後過數三日不發,可於瘡上再灸兩三壯,即發。(資生)

白話文:

[發灸瘡法]

凡是使用灸療來治病,就算灸的次數已經夠了,如果沒有讓灸瘡化膿冒出,疾病是不會痊癒的。假設灸瘡無法化膿,可以拿舊鞋底來灸,然後用熱度去熨燙,大約三天就會開始化膿,疾病自然就會好。

另一種方法是取三到五根紅皮蔥,去掉青色的部分,在炭灰火中烤熟,然後搗碎並趁熱熨燙灸瘡十幾次,同樣地,三天後就會自動化膿,病就會好了。

通常使用艾草灸療,如果灸瘡能夠化膿,所患的病就會好,反之,如果灸瘡沒有化膿,疾病就不會痊癒。在灸療後如果過了幾天還是沒有化膿的跡象,可以在瘡上再進行兩三次的灸療,應該就會開始化膿了。

3. 療灸瘡法

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溫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若灸瘡退痂後,取東南桃枝及青嫩柳枝等分煎湯溫洗灸瘡,能護灸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潰者,加胡荽煎洗,自能生好肉。若疼痛不可忍,加黃連煎洗,立有神效。(局方)

○凡貼灸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貓兒腹下毛更佳。(資生)

○灸瘡不瘥,牛屎燒熱灰敷之。○曰茅香花搗敷之。○楸葉或根皮搗為末敷之。(本草)

○灸瘡久不合,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同煎膏貼之。(丹心)

○灸瘡腫痛,取薤白切與豬脂及苦酒浸經宿,微火煎去滓敷之。○伏龍肝煎水令熱淋漬之。(本草)

○灸瘡出血不止,藍青布燒灰敷之。○鱧腸草搗敷之。○百草霜、蚌粉為末干糝。(本草)

○灸瘡久不瘥,宜用內托黃耆丸、止痛生肌散。(諸方)

內托黃耆丸

治針灸傷經絡流膿不止,久不瘥,黃耆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一兩,上為末,以綠豆粉四兩、薑汁煮糊和丸,梧子大,熟水下五、七十丸。(得效)

止痛生肌散

治同上,牡蠣粉五錢、寒木石煆、滑石各二錢,上為末,先以藥水洗後摻之。(資生)

白話文:

[治療灸瘡的方法]

只要是利用艾灸治療疾病後,應當立即使用紅色蔥皮與薄荷煎煮成溫熱的湯液來淋洗灸瘡,這樣能夠促使體內的風邪從瘡口排出,同時保證經脈在瘡下暢通無阻。如果灸瘡脫痂之後,可以取東南方向生長的桃樹樹枝以及青嫩的柳樹樹枝,兩者等量煎煮成湯液溫洗灸瘡,這能保護灸瘡處免受各種風邪侵襲。如果瘡口內黑色潰爛,應加入香菜一同煎煮清洗,自然會生成健康的肉質。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可加入黃連煎煮清洗,立即見效。

貼敷灸瘡時,春季用柳絮,夏季用竹膜,秋季用新綿,冬季則用兔子腹部的白色細毛,而貓腹部的毛更佳。

如果灸瘡長久不愈,可以用燒熱的牛糞灰敷在上面。或者搗碎茅香花敷在瘡口。也可以將楸葉或根皮搗碎成粉末敷在上面。

對於灸瘡長期無法癒合的情況,可以使用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與香油一起煎煮成膏狀貼敷。

對於灸瘡腫痛的情況,可以將薤白切片,與豬脂及醋浸泡過夜,再以小火煎煮去除渣滓後敷在患處。或者用伏龍肝煎水,趁熱淋在瘡口。

如果灸瘡出血不止,可以將藍青布燒成灰敷在上面。或者搗碎鱧腸草敷在瘡口。也可以將百草霜、蚌粉研磨成粉末撒在瘡口。

對於灸瘡長久不愈的情況,推薦使用內託黃芪丸與止痛生肌散。

【內託黃芪丸】

用於鍼灸損傷經絡導致膿液不斷流出,且長久無法痊癒的情況。主要成分包括黃芪(8兩)、當歸(3兩)、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1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綠豆粉4兩,並用薑汁煮成糊狀和丸,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50-70丸,用溫水送服。

【止痛生肌散】

用途與內託黃芪丸相同,主要成分包括牡蠣粉5錢、寒木石煅、滑石各2錢。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首先用水藥清洗患處後,再將粉末撒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