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手少陰心經流注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肢者,從心系上挾咽喉,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少海穴)。海循臂內後廉(靈道穴),抵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入掌內後廉(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自此交入手太陽)。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午時,自太包交與極泉,循臂行至小指少衝穴止(入門)。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開始於心臟,往外連接心臟相關的組織,穿過膈肌並連結到小腸。其中一分支,從心臟相關組織往上夾著咽喉,連接到眼睛。其主幹部分,則是從心臟相關組織往上,再往肺部下行,穿出腋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行走於太陰肺經和心包經後方,下降到肘部內側的少海穴。再沿著前臂內側後緣的靈道穴,到達手掌後方尖骨的盡頭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後緣的少府穴,沿著小指的內側,終點在小指末端的少衝穴,從這裡交接到手太陽小腸經。

如果這條脈絡出現問題,會導致喉嚨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等症狀,這被稱為臂厥。

主要由心臟疾病引起的病症有: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和麻痺、手掌心熱感強烈。若是在寸口脈搏測量,脈象比人迎脈大兩倍,可能是實證;若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可能為虛證。

在午時,從脾經的太包穴交接至心經的極泉穴,沿著手臂運行至小指的少衝穴結束。

2. 手少陰心經左右凡一十八穴

少衝二穴,一名經始,在手小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可灸二壯(銅人)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手少陰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二分,可灸五壯(銅人)

神門二穴,一名銳沖,一名中都,都在掌後銳骨之端,動脈陷中,手少陰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銅人)

○內經言心臟堅固,邪不能容,故手少陰獨無輸,其外經病而臟不病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是也(綱目)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

○在掌後五分,動脈中,手少陰郄,針入三分,可灸七壯(入門)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手少陰絡別走太陽,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靈通二穴,在掌後一寸五分,手少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少海二穴,一名曲折,在肘內廉節後陷中(銅人)

○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綱目)

○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動脈應手,屈肘得之(資生)

○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曲手向頭取之(入門)

○手少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可灸七壯,禁不可針(銅人)

極泉二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處,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左右共十八個穴位]

  1. 少衝穴,又稱為經始穴,位於手掌小指末端內側,距離指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少陰脈起始的地方,屬於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可以施灸兩壯。

  2. 少府穴,位於手掌小指根部後方的凹陷處,與勞宮穴垂直對應。這是手少陰脈流過的地方,屬於營穴,針刺深度為二分,可以施灸五壯。

  3. 神門穴,又名銳沖穴或中都穴,都在手掌後方尖骨的末端,在動脈凹陷中。這是手少陰脈注入的地方,屬於輸穴,針刺深度為三分,需停留至七次呼吸,可以施灸七壯。

  4.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方動脈中,離手腕五分處。

  5. 通裏穴,位於手腕後方一寸處,手少陰絡從這裡分支走向太陽脈,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施灸三壯。

  6. 靈通穴,位於手掌後方一寸五分處,手少陰脈從這裡行進,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施灸三壯。

  7. 少海穴,又稱曲折穴,位於肘彎內側關節後的凹陷處。

  8. 青靈穴,位於肘上方三寸,伸展手臂舉高時可找到,只適合施灸七壯,禁止針刺。

  9.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下肌肉之間,動脈進入胸部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施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