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二 (12)
卷二 (12)
1. 食不化
飢飽失時,脾胃不和之致。脾胃實則消穀善飢,脾胃虛則癖食不消。
飲食倍多,身漸羸瘦,痃癖腹痛,脾俞三壯至年壯,章門、期門、太白、中脘針。
腹脹不嗜食,食不化,中脘針,肝俞七壯,胃俞年壯,脾俞三壯。
飲食困憊,四肢怠惰,煩熱嗜臥,脾俞、然谷、腎俞、解谿。
嘔逆不得食,心俞百壯,只針中脘穴,神效。
食積善渴,勞宮、中渚、支溝、中脘。
惡聞食氣,下三里、中脘針。
傷飽瘦黃,章門、中脘針,神效。
翻胃,公孫、中脘針。
白話文:
[消化不良]
這是因為飲食不定時,導致脾胃運作失調所引起的。當脾胃功能強盛時,會有很強的胃口;但脾胃虛弱時,即使吃了食物也無法消化。
吃的食物比平時多很多,身體卻越來越瘦弱,甚至出現腹部脹痛的問題,這時應在脾俞穴施針三次到一年數次,章門穴、期門穴、太白穴、中脘穴也要施針。
如果腹部脹大,對食物失去興趣,吃了食物後又消化不良,可在中脘穴施針,肝俞穴施針七次,胃俞穴施針一年數次,脾俞穴施針三次。
若飲食後感到疲倦,四肢無力,有煩躁和發熱感,喜歡躺著休息,可在脾俞穴、然谷穴、腎俞穴、解谿穴施針。
如果常有噁心反胃,吃不下食物的情況,可以在心俞穴施針一百次,單針中脘穴,效果神奇。
若食物積滯在胃裡,常感覺口渴,可在勞宮穴、中渚穴、支溝穴、中脘穴施針。
如果對食物的氣味感到厭惡,可在下三里穴、中脘穴施針。
若是因過飽而身體瘦弱,皮膚黃色,可在章門穴、中脘穴施針,效果神奇。
若患有反胃症狀,可在公孫穴、中脘穴施針。
2. 黃疸
多因脾胃不和,通身面目悉黃,或大便黑血,小便黃。食疸者頭眩心煩,酒疸者目黃鼻塞,心中及足下熱。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小腹滿急,小便難,難治也。大概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寒熱,小便白濁,渴則難治,不渴則可治也。
腎疸風門五壯,腎俞年壯少澤一壯,三陰交三壯,至三十壯,合谷三壯。
黃疸百勞三七壯,下三里中脘針神效。
酒疸身目俱黃,心痛面赤斑,小便不利,公孫膽俞至陽委中腕骨中脘神門小腸俞。
三十六黃疸方云,先灸脾俞心俞各三壯,次灸合谷三壯,次灸氣海百壯,只針中脘穴神效。
女勞疸公孫關元腎俞然谷至陽,在七椎下俯而取之三壯。
食疸下三里神門間使列缺中腕針。
白話文:
[黃疸]
大多數情況是因為脾胃運作不協調,導致全身包括臉部和眼睛都呈現黃色,有的時候會有大便帶黑血,小便顏色黃的症狀。如果是飲食引起的黃疸,可能會有頭暈、心煩的問題;如果是喝酒過量引起的黃疸,眼睛會發黃,鼻子不通,心裡和腳底會感到熱。如果是由於過度勞累或性行為過度引發的黃疸,額頭會變黑,身體呈現黃色,小腹有飽脹感且緊繃,小便困難,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大體上,各種黃疸病狀,如果出現口淡無味、心悸、耳鳴、腳軟、忽冷忽熱、小便混濁、口渴等症狀,治療起來較為困難,反之,若無口渴的症狀,則相對容易治療。
對於腎臟相關的黃疸,可以考慮在風門、腎俞、年壯、少澤、三陰交、至三十、合谷這些部位進行艾灸。
黃疸患者,如果全身皮膚和眼睛都黃,可以在百勞穴做三七壯的艾灸,再在下三里和中脘穴進行針刺,效果神奇。
如果是因喝酒過量引發的黃疸,患者可能全身和眼睛都黃,心痛,臉色紅且有斑點,小便不順,可以考慮在公孫、膽俞、至陽、委中、腕骨、中脘、神門、小腸俞這些穴位進行治療。
根據一個三十六黃疸方的說法,首先應在脾俞、心俞穴各做三壯的艾灸,然後在合谷穴做三壯的艾灸,再在氣海穴做百壯的艾灸,只需在中脘穴進行針刺,效果非常神奇。
如果是因過度勞累或性行為過度引發的黃疸,可以在公孫、關元、腎俞、然谷、至陽穴進行艾灸,其中至陽穴位於第七胸椎下方,需俯身才能找到位置,每次做三壯的艾灸。
如果是飲食引起的黃疸,可以考慮在下三里、神門、間使、列缺、中腕穴進行針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