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2)

1. 背部

即出如蠶狀,灸之即死。魂舍在挾臍兩旁相去一寸。

主治小腸瀉痢膿血,灸百壯。小兒減之。

後腋下穴。

治頸漏,灸背後兩邊腋下後,文頭灸隨年壯。

脊背五穴。

治大人癲疾、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上及下窮骨尖二處,乃以繩度量上下中折,復量至脊骨上點記之,共三處。畢復斷此繩,取其半者為三折,而三合如△字樣,以上角對中央一穴,其二角正夾脊兩邊同灸之,凡五處也,各百壯。(千金翼)

巨闕俞,第四椎名巨闕。

主胸膈中氣,灸隨年壯。

督俞,在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禁針可灸。一名高蓋。

氣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針三分,留六呼可灸。

關元俞,在十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針三分,留六呼可灸。

治瀉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

夾脊穴。

治霍亂轉筋,令病者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牽兩肘尖,當脊間繩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壯,無不瘥者,此華佗法。

下極俞,在第十五椎,名下極俞。

主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飲、澼注下,灸隨年壯。(千金翼)

十七椎穴。

轉胞腰痛,灸十七椎五十壯。(千金翼)

回氣,在脊窮骨上赤白肉下。

主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壯。○若灸窮骨惟多為佳。(千金翼)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三宗骨。

主治瀉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環岡二穴,在小腸腧下二寸橫紋間。

主大小便不通,灸七壯。

胛縫二穴,在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

主治肩背痛,連針入三分瀉二吸。

精宮,在背第十四椎下各開三寸。

專主夢遺,灸七壯,神效。

崇骨,在大椎上第一小椎是也。

肩柱,在肩端起骨尖。

主治瘰癧及手不舉,灸七壯。

濁浴,俠膽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濁浴。

主治胸中膽病,恐畏多驚,少力口苦無味,灸隨年壯。

腰眼,其法令病人平眠,以筆於兩腰眼宛宛中點二穴,各灸七壯。此穴諸書所無,而居家必用,載三云其累試屢驗。

主治諸勞瘵已深之難治者,於癸亥日二更盡入三更時,令病人平眠,取穴灸三壯。○一專治傳屍勞瘵,已至滅門絕戶者有之。此症因寒熱煎作,血凝氣滯,有化而為蟲者,內食臟腑,每致傳人,百方難治,惟灸可攻。其法於癸亥日二更後,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母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舉手同上略轉後些,則腰間兩旁自有微陷可見,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謂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後上床合面而臥,用小艾炷灸七壯,或九壯,十一壯尤好。其蟲即出如蠶狀,灸之即死。

白話文:

[背部治療]

若背部出現像蠶一樣的突起,一旦進行火灸,會導致死亡。魂魄所在的穴位在肚臘兩側,距離約一寸的位置。

主要治療小腸瀉痢帶血,可以火灸一百次。小孩的灸療次數應減少。

腋下後方的穴位。

治療頸部漏瘍,火灸背部,兩腋後方以及頭部紋路的穴位,次數根據年齡調整。

脊背的五個穴位。

治療成人癲癇和兒童的驚癇,火灸第二根脊椎上方以及尾椎尖端兩處,再用繩子量測兩點之間的距離,找到中點,再次量測到脊椎骨上做標記,總共有三個點。再將繩子剪斷,取一半分成三等分,形成三角形,將頂點對準中間的穴位,其餘兩個角正好夾住脊椎兩側,總共五個位置,每個位置灸一百次。(參考自《千金翼》)

巨闕俞穴,位於第四根脊椎,稱為巨闕。

主要治療胸膈中的氣,火灸次數根據年齡決定。

督俞穴,在第六根脊椎下方兩側各兩寸的地方,不適合針刺,但可以火灸。又名高蓋。

氣海俞穴,在第十五根脊椎下方兩側各兩寸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也可以火灸。

關元俞穴,在第十七根脊椎下方兩側各兩寸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也可以火灸。

這些穴位主要治療瀉痢、虛脹、排尿困難,以及婦女的瘕聚等疾病。

夾脊穴。

治療霍亂轉筋,讓患者臉朝下躺著,雙手伸直貼身,用繩子橫向拉扯兩肘尖,當繩子與脊椎交界處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火灸一百次,效果顯著,這是華佗的方法。

下極俞穴,在第十五根脊椎,名為下極俞。

主要治療腹部疾病、腰痛、膀胱寒冷、水瀉,火灸次數根據年齡決定。(參考自《千金翼》)

第十七根脊椎的穴位。

治療轉胞腰痛,火灸第十七根脊椎五十次。(參考自《千金翼》)

回氣穴,在尾椎上方紅白肉交界處。

主要治療五種痔瘡出血、大便失禁,火灸一百次。若火灸尾椎,次數越多越好。(參考自《千金翼》)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椎上,名為三宗骨。

主要治療瀉痢帶膿血,火灸五十次。

環岡二穴,在小腸腧下方二寸的橫紋之間。

主要治療大小便不通,火灸七次。

胛縫二穴,在背端骨下方,沿腋縫尖及手臂方向。

主要治療肩背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二次呼吸的時間。

精宮穴,在第十四根脊椎下方,兩側各開三寸。

主要治療夢遺,火灸七次,效果神奇。

崇骨穴,在大椎上方第一根小椎骨的位置。

肩柱穴,在肩膀末端的起骨尖。

主要治療瘰癧和手不能舉,火灸七次。

濁浴穴,在膽俞穴旁邊,相距五寸,名為濁浴。

主要治療膽病、恐懼、力弱、口苦無味,火灸次數根據年齡決定。

腰眼穴,讓患者平躺,用筆在兩腰眼的凹陷處點兩個穴位,各灸七次。這個穴位在其他書籍中沒有提及,但在家中經常使用,據說經過多次驗證有效。

主要治療嚴重的勞損,難以治療的情況,在癸亥日深夜進入三更時分,讓患者平躺,找到穴位火灸三次。專門治療傳染性勞損,已經到了滅門絕戶的地步。這種疾病由於寒熱煎熬,血液凝固,氣血阻滯,有的會變成蟲子,內部侵蝕臟腑,常常傳染給他人,很難治療,只有火灸可以攻破。方法是在癸亥日深夜,將近半夜時分,六神齊聚的時刻,不要讓人知道,讓患者脫下下半身衣物,雙手向上略向後轉,腰部兩側自然會有微凹的部位,稱為鬼眼穴,也就是俗稱的腰眼。保持身體直立,用墨點做好標記,然後上牀臉朝下躺著,用小艾炷灸七次,或九次,十一次更好。這時,蟲子會像蠶一樣被排出,一旦進行火灸,就會死亡。

2. 手部

一分灸七壯,大骨在手大指第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針。

主治內瘴久痛及吐瀉。

拳尖在中指本節前骨尖上,握拳取之。

主治風眼翳膜疼痛,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炷如小麥。

五虎在手十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得之。

主治手指拘攣。

中魁在手中指第二節前骨尖上,握指得之。○又曰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灸二七壯,蓋陽谿穴也。

手中指第一節穴。

治牙齒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

中泉在手腕外間,陽池陽谿中間陷中,灸七壯。

主治胸中氣滿不得臥,肺脹滿彭彭然,目中白翳,掌中熱,胃氣上逆,唾血及心腹中諸氣痛。○又治少腹積聚,腰脊周痹,咳嗽,大便難,腎俞以年壯,肺俞、大腸、肝俞、太衝各七壯,中泉、獨陰、曲池同。

手掌後白肉際穴。

主治霍亂轉筋,在兩臂及胸中,灸手掌後白肉際七壯。

虎口。

治小兒唇緊,灸此穴男左女右七壯,兼承漿三壯。○煩熱頭疼,針三分。○心痛,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手足髓孔,手髓孔在腕後尖骨頭宛宛中,腳髓孔左足外踝後一寸。

俱主痿退風,半身不遂,可灸百壯。

兩手研子骨。

治踠豆瘡,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

河口。

治狂走驚癇,灸河口五十壯,在手腕後陷中動脈。

肘尖。

治腸癰,屈兩肘尖骨頭,各灸百壯,則下膿血者自愈。○又云正灸肘頭銳骨。

八關八穴。

在手十指間。

治大熱眼痛,睛欲出,針刺出血即愈。

小骨空穴在手小指二節尖上。

治眼疾及爛弦風眼,灸九壯,以口吹火滅。

二白四穴在掌後橫紋上四寸,手厥陰脈,兩穴相併,一穴在兩筋中,一穴在大筋外。

主治痔漏下血癢痛,針入三分瀉兩吸。

龍元二穴在列缺上青脈中。

主治下牙痛,灸七壯。○兼合谷、下三里、神門、列缺各三壯,呂細二七壯,治牙頰痛。

奪命在曲澤上。

主治目昏暈,針三分,禁灸。

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間虎口赤白肉際,屈掌取之。

主治頭風及牙疼痛,針一分,灸七壯。

上都二穴在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

主治手臂紅腫,針一分,灸七壯。

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之間本節前岐骨間。

治手臂紅腫,針一分,灸三壯。

下都二穴在手小指無名指之間本節前岐骨間,針一分,灸三壯。

四縫左右十六穴,在手四指內中節橫紋紫脈上,針一分,灸七壯。

白話文:

[手部]

  1. 一分灸七壯:位置在大拇指第二節前方的尖端上,當彎曲手指時,正好位於骨節中點,適合用灸法七壯,但禁止針刺。

  2. 大骨:位置在中指根節前方的骨尖上,只要握拳就能找到。適合治療內瘴引起的長期疼痛和吐瀉。

  3. 拳尖:位置在無名指背側間,也就是本節前方的骨尖上,同樣握拳就能找到。適合治療手指拘攣。

  4. 中魁:位置在中指第二節前方的骨尖上,或在手腕中側的兩筋間陷中,適合灸法七壯。

  5. 手中指第一節:適用於牙齒疼痛,灸法七壯能立即緩解疼痛。

  6. 中泉:位置在手腕外側,陽池和陽谿中間的陷中,適合灸法七壯。

  7. 手掌後白肉際:適用於霍亂引起的轉筋,灸法七壯能緩解症狀。

  8. 虎口:適用於小兒脣緊、煩熱頭疼、心痛等症狀。

  9. 手髓孔:位置在手腕後方的尖骨頭中,適用於半身不遂等病症,可灸上百壯。

  10. 兩手研子骨:適用於踠豆瘡,灸法三壯。

  11. 河口:位置在手腕後方的陷中動脈,適用於狂走驚癇,灸法五十壯。

  12. 肘尖:適用於腸癰,各灸百壯。

  13. 小骨空穴:位置在小指第二節尖上,適用於眼疾,灸法九壯。

  14. 二白四穴:位置在掌後橫紋上四寸,適用於痔漏下血癢痛,針刺三分。

  15. 龍元二穴:位置在列缺上青脈中,適用於下牙痛,灸法七壯。

  16. 奪命:位置在曲澤上方,適用於目昏暈,針刺三分,但禁止灸法。

  17. 大都二穴:位置在大拇指與次指間虎口赤白肉際,適用於頭風和牙痛,針刺一分,灸法七壯。

  18. 上都二穴:位置在食指和中指本節岐骨間,適用於手臂紅腫,針刺一分,灸法七壯。

  19. 中都二穴:位置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本節前岐骨間,適用於手臂紅腫,針刺一分,灸法三壯。

  20. 下都二穴:位置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本節前岐骨間,針刺一分,灸法三壯。

  21. 四縫左右十六穴:位置在手四指內中節橫紋紫脈上,針刺一分,灸法七壯。

3. 足部

瘓不能行走灸鶴頂七壯膝眼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刺五分,禁灸。

主治膝冷痛不已。○兼髖骨,治腳腿腫痛。

髖骨在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

主治兩腳膝紅腫痛,寒濕走注,白虎歷節風痛,腿風不能舉動。

風市在後。

交儀

治婦人漏下赤白,月水不利,灸交儀穴在內踝上五寸。

營池

主婦人下血漏赤白,灸營池四穴三十壯,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上脈,一名陰陽。

漏陰

治婦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陰三十壯,穴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脈上。

足太陰太陽穴

治婦人逆產,足先出,刺太陰入三分,足入乃出針,穴在內踝後白肉際,骨陷宛宛中,胞衣不出,刺足太陽入四分,在外踝後一寸,宛宛中。

足踝

治小兒重舌,灸右足踝上七壯。○又云灸兩足外踝上七壯。○又治齒頭,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上七壯。○又治轉筋十指拘攣,灸足外踝骨上七壯。○又治翻胃吐食,灸內踝下稍斜向前有穴三壯,或曰向前一指。○又治諸惡漏中冷瘜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六壯。

外踝尖在外踝尖上三寸。

主治外轉筋,可灸七壯,或刺出血。

踝尖在足內踝尖上。

主治下牙痛。○又曰腳足轉筋不忍,內筋急內踝尖七壯,外筋急外踝尖七壯。

內崑崙在足內踝後陷中。

主治轉筋,針入六分,氣至瀉之。

承命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中。

治狂邪驚癇,灸三十壯,一日七壯。

足踵

治霍亂轉筋,灸湧泉三七壯,如不止,灸足腫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

陰陽穴在足拇指下屈里表頭白肉際。

治婦人下漏赤白,注瀉,灸隨年壯,三報之。

獨陰在足第二趾下橫紋中。

主治乾嘔吐伏梁,奔豚,積聚,小腸疝氣,死胎,胎衣不下,胸痛,吐冷酸水,太衝三壯,內關二壯,獨陰五壯,足大指內初節橫紋中三壯,尾窮骨五十壯。○治臍下結塊如盆,關元間使各三十壯,太衝太谿三陰交各三壯,腎俞以年壯,獨陰五壯。○陰卵偏大入腹,灸太衝,獨陰,三陰交,關元,足第二指上穴,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隨年壯,治水病。

手足小指穴

主治食注,灸手小指尖頭,男左女右,隨年壯。○又治消渴症,初灸兩手足小指頭及項椎,隨年壯,又灸膀胱俞橫三間寸,灸之亦隨年壯,五日亦報之,又治㿗疝,灸手小指端七壯,左灸右,右灸左。

血郄,即百蟲窠,在膝內廉上,膝三寸陷中。

主腎臟風瘡,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止。

氣端在足十指端。

主腳氣,日灸三壯,神效。

鶴頂在膝蓋骨尖上。

主兩足癱瘓不能行走,灸鶴頂七壯。

白話文:

[足部]

若腳部無力到無法行走,可在鶴頂位置進行艾灸七次,鶴頂位於膝蓋骨上方尖點處。但要注意,膝眼位置,就在膝蓋骨下方兩側凹陷處,此處只適合針刺五分深,禁止在此處艾灸。

主要治療膝蓋冷痛持續不減的情況。同時對於髖骨部位,能治療腳腿腫痛。

髖骨的位置在膝蓋上方,梁丘旁邊向外一寸的地方。

主要治療雙腳膝蓋紅腫疼痛、寒濕引起的疼痛、白虎歷節風痛以及腿部風濕導致行動不便。

風市穴在後方。

交儀穴可治療婦女月經不調,顏色赤白交錯,月經來潮不順,此穴在內踝骨往上五寸處,可用艾灸。

營池穴針對婦女下血漏赤白,需艾灸三十次,穴道在內踝骨前後兩側池上脈,又名為陰陽。

漏陰穴可治療婦女下血漏赤白,四肢痠痛,需艾灸三十次,穴道在內踝骨下五分,微動脈上。

足太陰太陽穴可治療婦女分娩困難,若是足先出,可針刺太陰穴,進針三分,待足進入子宮再拔針,穴道在內踝骨後方白肉邊緣,骨陷宛宛中;若是胎盤未出,則針刺足太陽穴,進針四分,穴道在外踝骨後一寸,宛宛中。

足踝穴可治療小孩重舌,可在右足踝上方艾灸七次。另據說,也可在雙足外踝上方艾灸七次。此穴還能治療牙痛,可在外踝骨上方高骨前交脈上艾灸七次。此外,也能治療轉筋十指拘攣,可在足外踝骨上艾灸七次。還能治療反胃吐食,可在內踝下稍斜向前的穴位艾灸三次,或往前一指處。最後,還能治療各種惡性漏血、中冷瘜肉,可在足內踝上艾灸三次,兩年內可增至六次。

外踝尖穴在外踝尖上方三寸處,主要治療外轉筋,可艾灸七次,或針刺出血。

踝尖穴在足內踝尖上方,主要治療下牙痛。另據說,也可治療腳足轉筋,若內筋緊張,則在內踝尖艾灸七次;若外筋緊張,則在外踝尖艾灸七次。

內崑崙穴在足內踝後方凹陷處,主要治療轉筋,針刺深度六分,待氣至後施以瀉法。

承命穴在內踝後方往上三寸,動脈中,主要治療狂邪驚癇,需艾灸三十次,一天可艾灸七次。

足踵穴可治療霍亂轉筋,可在湧泉穴艾灸三次七次,若情況未改善,則在足腫聚筋上白肉際艾灸七次,即可立即痊癒。

陰陽穴在足大拇趾下方彎曲裡側表頭白肉邊緣,主要治療婦女下漏赤白,可根據年齡艾灸,需連續灸三次。

獨陰穴在足第二趾下方橫紋中,主要治療乾嘔吐伏梁、奔豚、積聚、小腸疝氣、死胎、胎衣不下、胸痛、吐冷酸水等症狀,可配合太衝穴灸三壯、內關穴灸二壯、獨陰穴灸五壯、足大指內初節橫紋中灸三壯、尾窮骨灸五十壯。此外,也能治療臍下結塊如盆,可配合關元、間使各灸三十壯、太衝、太谿、三陰交各灸三壯、腎俞灸根據年齡壯、獨陰灸五壯。最後,也能治療陰卵偏大入腹,可灸太衝、獨陰、三陰交、關元、足第二指上穴,灸足第二指上一寸,根據年齡壯,主要治療水腫。

手足小指穴主要治療食慾不振,可在手小指尖頭艾灸,男性灸左手,女性灸右手,根據年齡壯。此外,也能治療消渴症,初時可灸兩手足小指頭及項椎,根據年齡壯,再灸膀胱俞橫三間寸,艾灸次數也根據年齡壯,每五天灸一次,連續灸三次,最後,也能治療㿗疝,可在手小指端艾灸七次,左側灸右側,右側灸左側。

血郄穴,又稱百蟲窠,位於膝內側上方,膝三寸凹陷中,主要治療腎臟風瘡,針刺深度二寸半,艾灸二七壯即可停止。

氣端穴在足十指末端,主要治療腳氣,每天艾灸三次,效果極佳。

鶴頂穴在膝蓋骨尖上,主要治療雙足癱瘓無法行走,需艾灸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