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足少陰腎經流注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出然骨之下(然谷穴),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別入跟中(太鍾穴),以上腨內(復溜穴),出膕內廉(陰谷穴),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自此交入手心主)。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麵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灸則強食生肉(勉強飲食以生肌肉),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酉時自至陰與湧泉循膝上行至胸腧府穴止(入門)。○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靈樞)。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運行】

足少陰腎經開始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趨往足底心(湧泉穴),再由足弓下(然谷穴)穿出,沿著內踝後方(太谿穴),並在腳跟中部分出(太鍾穴)。此後,它向上經過小腿內側(復溜穴),穿越膝蓋內側(陰谷穴),再上行至大腿內側後方,穿透脊椎連接腎臟,並與膀胱相聯繫。其中一條直線路徑,從腎臟上行,穿透肝和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兩側,夾住舌頭根部。另一分支,從肺部出發,聯繫心臟,注入胸腔(從此處交接到手心主)。

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雖餓但不想吃東西,臉色發黑像炭一樣,咳嗽或吐痰時可能夾雜血絲,呼吸時喉嚨會發出聲音且呼吸困難,坐下時又想站起來,眼睛視線模糊,好像看不見東西,心臟感覺懸空,就像飢餓狀態一樣。如果氣力不足,容易感到恐懼,心裡忐忑不安,好像有人要逮捕自己,這種情況被稱為「骨厥」。如果主要問題出在腎臟,可能出現口腔發熱、舌頭乾燥、咽喉腫脹、呼吸困難、咽喉乾燥及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腸胃問題、脊椎、臀部、大腿內側後方疼痛、四肢無力、嗜睡、腳底發熱且疼痛等症狀。

對於這些問題,應當強迫自己多進食,以增強肌肉,鬆開腰帶,散開頭髮,拄著粗壯的柺杖,穿厚重的鞋子,大步行走的人,其手腕內側的脈搏會比一般人強烈三倍。如果是虛弱的情況,手腕內側的脈搏反而會比一般人微弱(靈樞所述)。在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這條經脈會從至陰穴開始,循著膝蓋上方,上行至胸部的腧府穴結束(入門)。足少陰腎經的根在湧泉穴,結在廉泉穴(靈樞所述)。

2. 足少陰腎經左右凡五十四穴

湧泉二穴,在足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銅人)○湧泉者,足心也,跑而取之(靈樞)○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資生)○在腳掌中心(入門)○足少陰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若灸廢人行動(資生)

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銅人)○然谷者,然骨之下者(靈樞)○在內踝前直下一寸(資生)○足少陰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三分,留三呼,不宜見血,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可灸三壯(靈樞)

太谿二穴,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銅人)○在內踝後五分,跟骨間動脈陷中(入門)足少陰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凡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銅人)

太鍾二穴,在足跟後沖中,太谿下五分,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容爪甲陰蹺脈所生(銅人)○令患人穩坐,足底相對,赤白肉際陷中(綱目)○在內踝下四分微前小骨下(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水泉二穴,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足少陰郄,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復溜二穴,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銅人)○在內踝後上二寸,動脈中(入門)○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靈樞)○足少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銅人)

交信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前,筋骨開腨陰蹺之郄也(銅人)○在內踝上二寸,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陷中(入門)○針入四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二寸,腨分中陰維之郄(銅人)○在骨後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針入二分,可灸五壯(入門)

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銅人)○在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有動脈,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靈樞)○足少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銅人)○在橫骨中央,宛曲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銅人)

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銅人)○挾丹田旁一寸半,又云在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穴(資生)○針入一寸,可灸五壯(入門)

中注二穴,在肓腧下一寸,針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肓腧二穴,在商谷下一寸,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左右共五十四個穴位】

湧泉:兩側各一,位於腳底凹陷中,當你彎曲腳趾時,會發現腳底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處。這是足底的心臟位置,取穴時要讓腳趾彎曲。這個穴位位於腳掌中心,腳底白色肉質和紅色皮膚交界處。它是足少陰脈的起始點,像井一樣。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保持七次呼吸時間,但是不建議進行灸療,因為可能會影響人的活動能力。

然谷:兩側各一,別名龍淵,位於腳內踝前,大骨下陷處。這是足部「然骨」下方的穴位。在內踝前方直下一寸的位置。這是足少陰脈的流動點,像榮華一樣。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保持三次呼吸時間,不應該看到出血,如果針刺出血,會讓人立即感到飢餓想吃東西,可以進行灸療三次。

太谿:兩側各一,別名呂細,位於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動脈陷處。在內踝後五分,跟骨間動脈陷處。這是足少陰脈的注入點,像腧穴一樣。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保持七次呼吸時間,可以進行灸療三次。一個人如果有這個脈動,就表示他還有生命,如果沒有,可能就會死亡。

太鍾:兩側各一,位於腳跟後方的衝中,太谿下方五分。這是足少陰脈的絡別走太陽的穴位。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二分,保持七次呼吸時間,可以進行灸療三次。

照海:兩側各一,位於腳內踝下方,爪甲下方,這是陰蹺脈的生成處。讓病人穩定地坐下,腳底相對,赤白肉際陷處。在內踝下方四分微前小骨下。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灸療七次。

水泉:兩側各一,位於太谿下方一寸,在內踝下方,這是足少陰脈的郄穴。針灸時,針入深度為四分,可以進行灸療五次。

復溜:兩側各一,別名伏白、昌陽,位於腳內踝上方二寸,筋骨陷處。在內踝後方上方二寸,動脈中。這是足少陰脈的行進路徑,像經絡一樣。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保持三次呼吸時間,可以進行灸療五次。

交信:兩側各一,位於腳內踝上方二寸,少陰前方,太陰後廉前,筋骨開處,這是陰蹺脈的郄穴。在內踝上方二寸,復溜前方,三陰交後方,筋骨間陷處。針灸時,針入深度為四分,保持五次呼吸時間,可以進行灸療三次。

築賓:兩側各一,位於內踝上方二寸,腨分中,這是陰維脈的郄穴。在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屈膝取穴。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二分,可以進行灸療五次。

陰谷:兩側各一,位於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在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有一條動脈,用手按壓會有反應,屈膝時可找到。這是足少陰脈的進入點,像合穴一樣。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保持七次呼吸時間,可以進行灸療三次。

橫骨:兩側各一,別名下極,位於大赫下方一寸。在橫骨中央,宛曲如仰月陷處,曲骨外一寸半。可以進行灸療三次,但是禁止針刺。

大赫:兩側各一,別名陰維、陰關,位於氣穴下方一寸。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灸療五次。

氣穴:兩側各一,別名胞門、子戶,位於四滿下方一寸。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灸療五次。

四滿:兩側各一,別名髓府,位於中注下方一寸。挾丹田旁一寸半,另一種說法是在心下八寸,臍下橫紋就是穴位。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一寸,可以進行灸療五次。

中注:兩側各一,位於肓腧下方一寸。針灸時,針入深度為一寸,可以進行灸療五次。

肓腧:兩側各一,位於商谷下方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