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16)
卷一 (16)
1. 脈病有是動有所生病
難經曰:經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病也。
白話文:
《難經》裡提到:經脈的運作會有直接的反應,也會導致特定的疾病。原本一條脈的問題怎麼會變成兩種病症呢?事實上,所謂的「是動」指的是氣的運行,而「所生的病」則指的是血的問題。當邪氣影響到氣的運行,就會出現「是動」的症狀;當邪氣影響到血的循環,就會產生「所生病」的狀況。
氣的功能是溫煦身體,血的功能是滋潤身體。如果氣滯留在某處無法流動,那就是氣先發生了問題;如果血停滯不前,不能充分滋潤身體,那就是血後來出現的問題。所以,最先表現出來的是「是動」的症狀,接著才會出現「所生病」的狀況。
2.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經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入門)○絡穴俱在兩經中間,乃交經過絡之處也。(入門)○刺臟腑經絡四病皆不同,十五絡病至淺在表也,十二經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臟病至深在裡也,故治法有難易焉。
至於絡又各不同,十五絡之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而橫貫兩經之間者,所為支而橫者為絡是也。繆刺之絡乃病邪流溢,大絡不得入貫經腧而其痛與經脈繆處,乃絡病經不病者也。血絡之絡乃皮膚所見,或赤或青或黑之絡,而小者如針,大者如筋也。以淺深言之,血絡至淺,繆刺者次之,十五絡近里而貫經腧也。
(綱目)
白話文: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在中醫學理中,經脈是主幹,而橫向分出的部分則稱為絡脈,絡脈再細分的分支則被命名為孫絡脈。如果這些脈絡中的血液過多,導致脈象顯得強盛,就應當及時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可採用放血或針灸等手段來疏導過剩的血液;若是脈絡虛弱,則應服用藥物來滋補調養。
經脈就好比是直徑,是主要的運行通道,而從經脈分出的旁支則被稱為絡脈。
絡穴都位於兩條經脈的中間位置,是經脈互相交錯連接的地方。
在針刺治療臟腑、經絡四種疾病時,其方法都有所不同。其中,十五絡的病變是最表層的,十二經的病變較深一些,六腑的病變更深,而五臟的病變則是深入到身體內部,因此在治療上難度也會相對增加。
再進一步說,絡脈本身又有不同類型。十五絡的絡脈,是陰經與陽經相互連接,橫跨於兩經之間的脈絡,即所謂「支而橫者為絡」。繆刺的絡脈,指的是病邪擴散,大絡無法正常進入經脈腧穴,疼痛部位與正常的經脈不相吻合,這就是所謂的絡病而非經病。血絡的絡脈,是在皮膚表面可見的紅色、青色或黑色的脈絡,小的如針尖,大的如肌腱。從深淺程度來說,血絡最表淺,繆刺絡脈次之,而十五絡則靠近身體內部,且貫穿經脈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