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1. 卷二
2. 折量法
頭有頭部尺寸,腹有腹部尺寸,橫直尺寸俱不同,各有其要;惟背部、手足部並以同身寸取之。
白話文:
[丈量方法]
人體的頭部有其特定的大小尺寸,腹部亦有其專屬的大小尺寸,橫向與縱向的尺寸都不相同,各自有其重要性;只有背部和四肢的部分,會使用同身寸(即根據個人身體比例來丈量)的方式來計算尺寸。
3. 頭部
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寸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以眉心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髮際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用。
頭部橫寸,以眼內眥角比至外眥角為一寸用,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共四寸半。
白話文:
[頭部]
在頭部的長度計算上,從前額的髮際線到後頸的髮際線總長可折算為一尺二寸,如果前額髮際線不明顯,則可以從眉心往上量三寸;若後頸髮際線不明顯,則從大椎骨往上量三寸。假使前後髮際線皆不明顯,則整體長度約為一尺八寸來使用。
頭部的橫向長度,從眼睛內側眼角到外側眼角的距離定義為一寸。從神庭穴到曲差穴,再從曲差穴到本神穴,最後由本神穴到頭維穴,這些距離加起來共有四寸半。
4. 背部
自大椎下至尾骶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
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除脊骨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第三行挾脊各三寸,除脊骨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旁。
白話文:
從大椎穴開始直到尾骶,總共有二十一個椎骨,全部加起來等於三尺長。上段七個椎骨,每個椎骨約為一寸四分一釐,加起來總長為九寸八分七釐;中段七個椎骨,每個椎骨約為一寸六分一釐(第十四個椎骨與肚臍齊平,加起來總長為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段七個椎骨,每個椎骨約為一寸二分六釐。
第二行的穴位距離脊椎各一寸半,除去脊骨寬度一寸,總長度為四寸,左右兩邊各佔兩寸;第三行的穴位距離脊椎各三寸,同樣除去脊骨寬度一寸,總長度為七寸,左右兩邊各佔三寸五釐。
5. 膺部
自天突至膻中為準,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
白話文:
從天突穴到膻中穴這段距離,標準上算是六寸八分長;從這個基準往下量一寸六分的地方就是中庭穴。若由上方的天突穴開始測量直到中庭穴,總計會是八寸四分的距離。
6. 腹部中行
自心蔽骨下至臍,共折作八寸。人若無蔽骨者,取岐骨下至臍心,共折作九寸取之。
自臍中至毛際橫骨橫紋,折作五寸用。
膺部腹部橫寸並用,乳間橫折作八寸用。
白話文:
[腹部的測量方式]
從心臟下方的胸骨(蔽骨)到肚臍,這段距離大約是八寸。如果某人沒有明顯的胸骨,則可從胸骨下端(岐骨)到肚臍中心,這段距離大約為九寸來做為參考。
從肚臘中心到下腹部的橫骨(即恥骨上方的水平線),這段距離大約是五寸。
胸部和腹部的橫向尺寸也適用於此,兩乳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當作是八寸來使用。
7. 頭面部
頭者諸陽之會,故曰頭無冷痛,欲以針治宜刺手足諸陽經,不宜頭部者,何也?針者能於引氣,若刺頭部,則諸陽之氣並鬱於頭,其熱難可止抑,抑或為不省人事者,必須引瀉手足諸陽經,故曰揚湯止沸,莫如抽薪。若氣不能引氣者,或痰厥頭痛者,必灸頭部穴乃能獲痊者,何則?艾之性熱者,灸之則使其熱發散,寒者灸之則使其寒。溫和入藥則上行,艾灸則下行故也。
手之三陽從手走之,頭足之三陽從頭走之。足足陽明胃經,面絡入上齒挾口,下交承漿,下頤前至耳前,循喉嚨。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上下陽明經皆挾鼻孔也。欲瀉諸陽之氣,先刺百會,次引諸陽熱氣使之下行,比之如開硯滴之上孔也。
若熱極不能下氣者,以細繫頸,則頭額太陽及當陽血絡自現,即以三稜針貫刺其血絡,棄血如糞,神效。○此法與惜血如金之言大不同,然奇效良方之法也。老人不宜多出血,然可以出血者施。
頭痛及眼疾赤目等症,全用瀉去,其他諸症宜平補平瀉。
傷風為熱者,乃風為木,木生火故也。
頭目臃腫,胸脅肢滿,肘內血絡及陷谷,多出血立瘥。
偏頭痛,目䀮䀮不可忍,風池頭維本神,患左治右,患右治左,皆留針十呼引氣即瘥,神效。○兩眼外眥上銳發動脈,各灸三壯立效。
面蒼黑,行間中封,腎俞肝俞尺澤合谷下三里。
頭面風癉,發作一二日,赤腫形如火爛,突起如棒子,或如潤太,因漸廣大,氣息奄奄,急以三稜針亂刺當處及四畔赤暈,不計其數,多出惡血,片時即蘇,色變如常,翌日更觀未盡處及新量針刺,隨腫隨針,則神效,宜臨機應變。
白話文:
[頭面部]
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因此有句話說「頭部不會有冷痛」,若想用針灸治療,應該刺手和腳上的各種陽經,而不是直接針刺頭部,這是為什麼呢?針灸能夠調節氣血,如果直接在頭部施針,會使得所有陽經的氣都聚集在頭部,這樣頭部的熱氣就難以抑制,甚至可能讓人失去意識。因此,我們要通過引瀉手和腳的陽經來治療,這就像煮水時要讓水停止沸騰,最好的方法不是把水舀起來,而是將火熄滅一樣。如果病人的氣無法被引導,或是因為痰厥導致頭痛,這種情況下必須在頭部的穴位進行艾灸才能痊癒,這是因為艾草的性質是熱的,艾灸能使熱氣發散,對冷的部位使用艾灸則能驅寒。藥物溫和的會向上行,而艾灸的熱力則會向下傳遞。
手的三條陽經從手延伸到頭部,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延伸到腳。腳的陽明胃經,臉部的絡脈進入上排牙齒,然後夾住嘴巴,向下交會於承漿穴,再向下到下巴前方,一直到耳朵前面,沿著喉嚨。手的陽明大腸經,進入下排牙齒,夾住嘴巴,交會於人中穴,左側連接到右側,右側連接到左側,再向上夾住鼻孔。上下兩條陽明經都會夾住鼻孔。如果想要瀉掉所有的陽氣,首先應該刺百會穴,再引導所有的陽熱氣向下流動,這就好像打開硯臺上方的小孔一樣。
如果熱氣極度旺盛,無法讓氣下降,可以在脖子上纏一條細線,這樣頭部太陽穴以及當陽穴附近的血絡就會顯現出來,這時候可以用三稜針穿刺這些血絡,排出像糞便一樣的血液,效果神奇。這個方法和「血如金」的說法完全不同,但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老年人不適合大量放血,但如果病情允許,可以使用放血的方式治療。
對於頭痛和眼睛疾病,如紅眼症等,全部都需要瀉去熱氣。其他的疾病,則需要平補和平瀉。
風邪導致的熱感,是由於風屬木,木生火所致。
頭部和眼睛浮腫,胸部和脅肋部感到脹滿,肘部的血絡以及陷谷穴,如果大量出血,病情立刻會好轉。
偏頭痛,眼睛瞇著看東西,無法忍受,風池穴、頭維穴、本神穴,如果左邊痛就在右邊治療,右邊痛就在左邊治療,留針十分鐘,引導氣血流通,病情立刻會好轉,效果神奇。兩眼外側眼角上方的動脈,各灸三次,立刻見效。
面色蒼白或黑色,可以針刺行間穴、中封穴、腎俞穴、肝俞穴、尺澤穴、合谷穴、下三里穴。
頭面部的風癲,發作一兩天,皮膚紅腫像是被火燒過,突起像是棒子,或者像是濕疹,逐漸擴大,呼吸微弱,應立即用三稜針在患處以及四周紅腫的地方亂刺,不計其數地放出惡血,片刻之後就會恢復,面色也會恢復正常,第二天再觀察未完全治癒的地方以及新出現的紅腫,隨時用針灸治療,效果神奇,需要根據病情靈活應變。
8. 耳部
耳屬腎,左主氣,右主血。耳塞噪者,九竅不通。○又曰:心主竅,心氣通,耳氣通於腎,故心病則耳噪而鳴,不能聽遠聲。
耳鳴不能聽遠,心俞三十壯。
耳痛耳鳴,以葦筒長五寸,切斷一頭,插耳孔,以泥面密封於筒之口畔而外出,筒頭安艾灸七壯,左取右,右取左。
又方:取蒼朮,以四稜鐵銷穿孔如竹筒一,如前葦筒法灸三七壯,有大效。
耳聾:先刺百會,次刺合谷、腕骨中渚、後谿、下三里、絕骨、崑崙,並久留針,腎俞二七壯,至隨年為壯。
虛勞羸瘦耳聾,腎俞三七壯,心俞三十壯。
白話文:
[耳部]
耳朵與腎臟相關聯,左耳主要反映氣的狀態,右耳主要反映血的情況。如果耳朵堵塞或有噪音,可能代表身體的九竅運作不暢。
另外,心臟主宰著人體的竅穴,當心臟功能良好,耳朵的氣流也會順暢。因此,當心臟出現問題時,耳朵可能會產生嗡嗡聲,難以聽到遠處的聲音。
對於耳鳴且聽力不佳的情況,可以在心俞穴施灸三十次。
針對耳痛及耳鳴,可以使用五寸長的蘆葦管,將一端切開,插入耳孔,然後用泥封住管口,確保密封性,再在管的另一端放置艾草進行灸療七次,如果是左耳問題就對右耳操作,反之亦然。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蒼朮,用一個形狀像竹筒的四邊形鐵銷穿孔,按照蘆葦管的方法進行灸療二十一(三七)次,效果非常顯著。
對於耳聾,首先應針刺百會穴,接著分別針刺合谷、腕骨、中渚、後谿、下三里、絕骨、崑崙等穴位,並且讓針留在這些穴位上一段時間,再在腎俞穴施灸十四次,灸療次數可根據年齡調整。
若是因虛弱和消瘦導致的耳聾,應在腎俞穴施灸二十一(三七)次,在心俞穴施灸三十次。
9. 目部
目屬肝,心生血,肝臟之目得血而能視,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目睛屬五臟精采,黑睛屬肝,白晴屬肺,白黑間脾胃,瞳子屬俞,眼胞屬脾,上弦膀胱,下弦脾胃,內眥屬膀胱及大腸,外眥膽與小腸,內外眥並屬心經,各隨其經治之,無不神效。
迎風冷淚,睛明、腕骨、風池、頭維、上星、迎香。
風目眶爛,太陽、當陽、尺懌,皆針,棄血如糞,神效。
目生白翳,先看翳膜出處,隨經逐日通氣,則無不神效。
又方:肝俞七壯,第九椎節上七壯,合谷、外關、睛明、崑崙,並久留針。○大牢骨九壯,吹火滅,手大指內側橫紋頭,各三壯,手小指本節尖,各三壯。○耳尖七壯,不宜多灸。
目睛痛無淚,中脘、內庭,皆久留針,即瀉,神效。
眼眶上下有青黑色,尺澤針三分,神效。
瞳子突出,湧泉、然谷、太陽、大沖、合谷、百會、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肝俞、腎俞。
大人小兒雀目,肝俞七壯,手大指甲後第一節橫紋頭,白肉際,各灸一壯。
白話文:
【眼睛部位】
眼睛與肝臟相關,心臟製造血液,當眼睛得到血液供應時,就能視物;手掌得到血液時,就能抓握;腳部得到血液時,就能行走。
眼睛的明亮度反映了五臟的精華,黑色的眼珠與肝臟相關,白色的眼珠與肺臟相關,黑白眼珠之間的部分反映脾胃狀況,瞳孔與俞穴相關,眼皮與脾臟相關,上眼瞼與膀胱相關,下眼瞼與脾胃相關,眼角內側與膀胱和大腸相關,眼角外側與膽和小腸相關,內外眼角都與心經相關,針對不同的經絡治療,都能產生神奇的效果。
若眼睛遇風流淚,可針刺睛明、腕骨、風池、頭維、上星、迎香等穴位。
若是風邪引起的眼睛紅腫,可針刺太陽、當陽、尺懌等穴位,並排除淤血,效果極佳。
如果眼睛長出白色的障礙物,首先要找出障礙物的來源,再根據經絡每日疏通氣血,這樣就會有奇效。
另一種方法是灸療肝俞穴七次,位於第九椎節上方,再灸療合谷、外關、睛明、崑崙等穴位,並長時間留針。另外,大牢骨灸療九次,吹熄火後,在手指大拇指內側的橫紋頭和小指本節尖各灸療三次。耳尖灸療七次,但不宜過多。
若眼睛疼痛但無淚,可針刺中脘、內庭等穴位,並長時間留針,然後放血,效果極佳。
如果眼眶上下出現青黑色,可在尺澤針刺三分深,效果極佳。
若瞳孔突出,可針刺湧泉、然谷、太陽、大沖、合谷、百會、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肝俞、腎俞等穴位。
對於成人或兒童的夜盲症,可灸療肝俞穴七次,並在手大指甲後的第一節橫紋頭和白肉交界處各灸療一次。
10. 口部
口屬脾,鼻屬肺,上齒上齶齦及唇屬胃,下齒下齦及唇屬大腸。○督脈任脈主中行,各隨其經治之,萬無一失。
胃熱則主口臭,肺熱喉辛,脾熱口甜,膽熱口苦嘔苦,心熱口苦,肝熱口酸,腎熱口咸,胃熱口淡。
口中生瘡承漿、勞宮。
唇腫內關、神門、合谷、下三里、內庭、三陰交。
口中如膠大溪。
口中出血不止,上星五十壯,風府針三分,口鼻並出血亦灸上星。
唇吻不收合谷、下三里。
口苦下三里、絕骨然穀、神門。
重舌、舌裂、舌強,舌者心之竅也,神門隱曰三陰交。
口噤牙車不開,上關、頰車、阿是。
白話文:
[口部]
在中醫理論中,口與脾臟相應,鼻子對應肺,上排的牙齒、齦和嘴脣與胃相聯,而下排的牙齒、齦和嘴脣則與大腸相應。督脈和任脈負責身體的中線運作,只要根據這些經絡來治療,便不會出錯。
如果胃有熱氣,就會導致口臭;肺熱會引起喉嚨疼痛;脾熱會使口中有甜味;膽熱會讓人感到口苦且想嘔吐;心熱也會讓人口苦;肝熱會使口中有酸味;腎熱則會讓口中有鹹味;胃熱會使口淡無味。
口內生瘡,可以按壓承漿穴、勞宮穴。
嘴脣腫脹,可按內關穴、神門穴、合谷穴、下三里穴、內庭穴、三陰交穴。
若口中有如膠狀物,可以刺激大溪穴。
如果口中出血不止,可以在上星穴灸五十壯,或在風府穴針刺三分深,若是口鼻同時出血,也可以灸上星穴。
若嘴脣不能閉合,可以按合谷穴、下三里穴。
口苦,可按壓下三里穴、絕骨穴、然穀穴、神門穴。
若出現舌頭重疊、舌頭裂開或舌頭僵硬,這通常與心臟有關,因為舌頭是心臟的開竅部位,可按神門穴,又稱為三陰交穴。
如果嘴巴緊閉,牙關打不開,可以按上關穴、頰車穴、阿是穴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