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一 (14)
卷一 (14)
1. 足厥陰肝經
多血少氣
大敦井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如前三毛中針(六分留六呼)灸(三壯)
行間榮火,也在足大指外間動脈應手陷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太衝腧土,也在足大指外間本節後二寸陷中,男病診訣死生處也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中封經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伸足取之,筋前陷中是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泉合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中,屈膝取之針(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章門脾募,在季肋端,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其動脈中,用乳間寸針(六分)灸(七壯至二七壯,一云百壯)
期門肝募,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間縫中,用乳間寸針(四分)灸(三壯至七壯)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這條經絡特點為血多氣少。
大敦穴,位於腳拇趾末端,距離趾甲約如韭菜葉寬度,位於趾甲旁的毛髮叢中,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等同六次呼吸,艾灸三壯。
行間穴,位於腳拇趾外側間隙,動脈可觸及的位置,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等同七次呼吸,艾灸三壯。
太衝穴,位於腳拇趾外側,第一蹠骨節後方二寸的凹陷處,此穴對於男性疾病診斷和預測生死有重要價值,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等同十次呼吸,艾灸三壯。
中封穴,位於腳內側踝骨前方一寸處,伸展腳部時,可於筋肉前的凹陷找到,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時間等同七次呼吸,艾灸三壯。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的凹陷處,彎曲膝蓋時可找到,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等同十次呼吸,艾灸三壯。
章門穴,即脾臟募穴,位於季肋部,肚臍向上兩寸,兩側各六寸的位置,側躺時彎曲上方的腿伸直下方的腿,尋找動脈所在位置,針刺深度為六分,艾灸可從七壯到十四壯,另有一說可達一百壯。
期門穴,即肝臟募穴,位於乳房旁一寸半,直下再一寸半,第二根肋骨間的縫隙中,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從三壯到七壯。
2. 督脈
起於長強穴,終於人中穴
素髎在鼻柱之端,針(一分)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陷中,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三七壯,一云七七壯)
神庭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針(禁),灸(七壯至三七壯,一云七七壯)
上星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刺泄諸陽熱氣,針(一分),灸(七壯,不宜多)
百會在頂中央旋毛中,自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也,針(二分,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不宜多)
風府,一名舌本,在頂髮際二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針(三分),灸(禁),啞門在頂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三分,灸(禁,灸則啞)
大椎在小骨下第一椎節下陷中,針(五分),灸(隨年壯)
神道在第五椎下間,俯而取之,治小兒風癇瘛瘲,灸(七壯至百壯)
腰俞,一名腰戶,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腹挺地,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之,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起始於長強穴,終止於人中穴。
素髎穴位於鼻子末端,針刺深度為一分。
水溝穴,又稱人中穴,位於鼻子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四分,停留五次呼吸時間,感覺到氣到就進行排氣,艾灸可做七次至二十一次,有說法是四十九次。
神庭穴在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約五分的位置,此穴不適合針刺,艾灸可做七次至二十一次,有說法是四十九次。
上星穴在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約一寸的地方,用來排出各陽經的熱氣,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七次,不宜過多。
百會穴在頭頂中央有旋轉毛髮的部位,從前髮際算起五寸,後髮際算起七寸,針刺深度為二分,感覺到氣到就進行排氣,艾灸可做七次至四十九次,不宜過多。
風府穴,又稱舌本穴,位於頭頂髮際兩寸,大筋內的凹陷處,快速說話時肉會立起,停止說話時肉會下降,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不適合艾灸,啞門穴在頭頂後方進入髮際五分的凹陷處,抬起頭來就可以找到它,針刺深度為三分,此穴不適合艾灸,艾灸可能會導致啞音。
大椎穴在頸椎最下面的第一個椎節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可做隨年齡增加的次數。
神道穴在第五個椎節下方的空間,彎腰時可以找到它,可用來治療小兒風癇、瘛瘲等疾病,艾灸可做七次至一百次。
腰俞穴,又稱腰戶穴,位於第二十一個椎節下方的凹陷處,腹部緊貼地面,雙手疊在一起支撐額頭,放鬆四肢,然後再進行治療,針刺深度為八分,停留三次呼吸時間,排氣五次呼吸時間,艾灸可做七次至四十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