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集成》~ 卷四 (1)
卷四 (1)
1. 腹部
長谷在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脊。
主治下痢不嗜食,食不消,灸五十壯,三報之。(千金)羸瘦食不化,灸長谷、胃俞、俠臍旁各二寸,各七壯。
腸遺俠中極旁相去二寸半。
治大便難,灸隨年壯。(千金)
肓募以乳頭斜度至臍中,乃屈去其半,從乳下量至盡處是穴。
主治結氣囊里,針藥不及者,灸隨年壯。
脅堂在腋下骨間陷中,舉腋取之。
主治胸腋氣滿,噦噫喘逆,目黃遠視䀮䀮,可灸五壯。
身交在少腹下橫紋中。
治白崩中,灸少腹橫紋當臍孔直下一百壯,及治胞落㿗,須三報之。○又治大小便不通。○又治尿床者,可灸七壯。
通關通關二穴在中脘穴旁各五分。
主治五噎,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下針良久後覺脾磨食,又覺針動為一效,次覺針病根腹中作聲為第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四覺氣流。
直骨在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是穴也。婦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頭所到處,正穴也。
主治遠年咳嗽,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不可瘥,誤其咳即愈,不愈不可治。
陰都在臍下一寸五分,兩旁相去各三寸,針五分。
子宮二穴在中極兩旁各五分。
胞門、子戶、氣門。
子藏門塞,不受精,妊娠不成,若隋胎胞漏見赤,灸胞門五十壯,關元左邊二寸是也,右邊名子戶,若胞衣不出,及子死腹中,或腹中積聚,皆針入胞門一寸。○胎孕不成,灸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各五十壯,又漏胎下血不禁,灸百壯。
臍下六寸兩旁各開一寸是穴,灸三七壯,內關、太衝三壯,獨陰五壯,治冷氣衝心疼。
臍旁穴。
以臘繩量患人口兩角為一寸,作三折成三角,以一角安臍心,兩角在臍下兩旁盡處,點記灸二七壯,治冷心痛立瘥。○治奔豚氣繞臍上衝,灸二七壯,兩丸蹇塞亦灸,左取右,右取左,並灸氣衝七壯。
經中穴在臍下寸半,兩旁各三寸。
治大小便不通,灸百壯,胞門五十壯,營沖三壯,大腸俞三壯,膀胱俞三壯,丹田二七壯。
腸繞二穴在挾玉泉兩旁相去各二寸。
主治大便閉塞,灸以年為壯。
白話文:
[腹部]
長谷穴位於肚臍兩側,距離大約5寸,另一名稱爲循脊。
主要治療下痢,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建議灸五十壯,需進行三次療程。(參照千金方)對於身體瘦弱,食物不易消化的狀況,灸長谷、胃俞、以及肚臍兩側各兩寸的位置,各七壯。
腸遺穴位於中極穴旁側,相距約2.5寸。
主要治療排便困難,灸的次數視年齡而定。(參照千金方)
肓募穴位於乳頭對下的位置,先從乳頭斜向肚臍,再彎折一半距離,從乳下量至盡頭即是穴點。
主要治療結氣在睾丸內,針藥無法治療時,灸的次數視年齡而定。
脅堂穴位於腋下骨間的凹陷處,舉起腋下即可找到。
主要治療胸腋部脹滿,打嗝,呼吸急促,黃疸,遠視,可灸五壯。
身交穴位於下腹部橫紋中。
主要治療白帶過多,灸下腹部橫紋當臍孔直下一百壯,以及治療子宮脫垂,需進行三次療程。同時治療大小便不通。對於尿牀問題,可灸七壯。
通關二穴位於中脘穴旁各五分。
主要治療五噎,左捻可以增進飲食,右捻可以調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下針後會感覺脾臟開始運作,再感覺針動爲第一效,然後感覺腹中作聲爲第二效,接着感覺針感流入膀胱爲第三效,最後感覺氣血流動。
直骨穴位於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即是穴位。女性按其乳直向下看乳頭所到之處,正是穴位。
主要治療久咳,灸的大小如小豆,灸三壯,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如果灸錯部位,咳嗽反而會好,否則無法治療。
陰都穴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兩旁相距各三寸,針刺五分。
子宮二穴位於中極穴兩旁各五分。
胞門、子宮口、氣門。
子宮堵塞,無法接受精子,導致無法懷孕,如果流產或見紅,灸胞門五十壯,關元左二寸即是,右二寸名爲子宮口,如果胎盤不排出,或者胎兒死亡在腹中,或者腹中有積聚,都可以針入胞門一寸。對於胎孕不成,灸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各五十壯,如果漏胎出血不止,灸百壯。
位於肚臍下六寸,兩旁各開一寸是穴位,灸三七壯,內關、太沖三壯,獨陰五壯,治療冷氣衝心引起的疼痛。
位於肚臍旁的穴位。
以蠟繩量病人口兩角爲一寸,做成三個摺痕形成三角形,將一個角放在肚臍中心,其餘兩角在肚臍下兩側的盡頭,做標記灸二七壯,治療冷心痛立即見效。同時治療疝氣繞臍上衝,灸二七壯,兩側丸蹇塞也可以灸,左取右,右取左,同時灸氣衝七壯。
經中穴位於肚臍下寸半,兩旁各三寸。
主要治療大小便不通,灸百壯,胞門五十壯,營衝三壯,大腸俞三壯,膀胱俞三壯,丹田二七壯。
腸繞二穴位於挾玉泉兩側,相距各二寸。
主要治療大便閉塞,灸的次數視年齡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