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膺部

龍頷,在鳩尾上一寸半。

主治心痛,冷氣上,灸百壯,勿針。(千金翼)

乳上穴,

治乳癰,妒乳,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二七壯。

通谷,

在乳下二寸。

主心痛,惡氣上,脅痛急,灸五十壯。(千金)

腋下穴,

治噦噫,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神良。(千金翼)

旁廷,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後二寸陷中,俗名注布,與腋取之。

主卒中惡,飛屍遁注,胸脅滿,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肋頭,

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間肉走前亦是灸處。初日三壯,次日五壯,後七壯,周而復始,至十壯止。惟大蒜。

肋罅,

治飛屍諸注,以繩量病人兩乳間中屈之,乃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於繩頭盡處是穴,灸隨年壯。(千金)云三壯或七壯,男左女右。○凡中屍,壯飛屍,遁屍,風屍,屍屍注,其狀皆腹脹,痛急,不得息,氣上衝心胸兩脅,或踝踴起,或攣引腰脊,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如不止,多其壯數愈。

乳下,正居乳下一寸。

主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無乳下一寸,各灸二十壯。

白話文:

[膺部]

  1. "龍頷"穴位位於鳩尾穴上方約一寸半的地方。主要用來治療心痛及寒氣上逆的情況,適合使用灸法一百壯,但不建議針刺。(出處:千金翼)

  2. 乳上穴,能治療乳腺炎、乳房腫脹等問題。以繩子橫向度量,從口到乳頭,沿著繩線在乳頭上方進行灸療,每次灸療十四壯。

  3. "通谷"穴位位於乳頭下方約二寸的位置。主要用於治療心痛、胸口惡氣上沖以及脅痛緊迫的症狀,適合灸療五十壯。(出處:千金)

  4. 腋下穴,可以治療噦氣、打嗝以及膈肌氣滯的問題。在腋下毛髮聚集處,靠近肋骨彎曲部分進行灸療,每次灸療五十壯,效果極佳。(出處:千金翼)

  5. "旁廷"穴位位於腋下第四根肋骨之間,位置大約與乳頭對齊,乳頭後方二寸凹陷中,民間稱為注布穴。主要用於突然中邪、飛屍遁注、胸部脅部飽滿的問題,針刺深度五分,灸療五十壯。

  6. "肋頭"穴位,可用於治療瘕癖。若左側有問題灸左側,右側有問題灸右側。第一根彎曲肋骨的頭部,接近第二根肋骨下方即是灸療位置;第二根肋骨頭部,接近第三根肋骨下方也是灸療位置。第一天灸療三壯,第二天五壯,第三天七壯,循環往復,直到第十壯為止。需搭配大蒜食用。

  7. "肋罅"穴位,可用於治療飛屍遁注等問題。用繩子量度病患兩乳間的中心點,再從乳頭外側量至肋骨間隙,繩頭盡處即為穴位,灸療數量視年齡而定。(出處:千金)也有說法是每次灸療三壯或七壯,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對於中屍、飛屍、遁屍、風屍、屍屍注等情況,其症狀多為腹部脹痛、呼吸困難、氣上衝心胸兩脅、腳踝浮腫或腰脊痙攣等,可灸療乳頭後方三寸處,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每次灸療十四壯。若情況未改善,則可增加灸療數量。

  8. "乳下"穴位,位於乳頭下方約一寸的位置。主要用於治療胃脘痛,配合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等穴位,每個穴位灸療二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