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3)

1.

針灸法一切氣疾取氣海,氣逆取尺澤、商丘、太白、三陰交。噫氣上逆取太淵、神門。短氣取太陵、尺澤。少氣取間使、神門、太陵、少衝、足三里、下廉、行間、然谷、至陰、肝俞、氣海。(神應)

○上氣灸太衝,氣結食不消灸太倉,冷氣臍下痛灸關元百壯,短氣灸大椎隨年壯,肺俞百壯,神關二七壯,又灸第五椎下隨年壯。(得效)

○短氣取天井、大椎、肺俞、肝俞、魚際、尺澤。(甲乙)

○氣亂於心取神門、太陵,氣亂於肺取魚際、太谿,氣亂於陽胃取太白、陷谷、足三里,氣亂於頭取天柱、大杼、通谷、束骨,氣亂於臂脛取二間、三間、內庭、陷谷、腋門、中渚、俠谿、臨泣。(靈樞)

白話文:

對於所有由氣引起的疾病,可使用針灸治療氣海穴。若氣逆,則應選擇尺澤、商丘、太白、三陰交等穴位。若出現打嗝或氣體向上反流的情況,可以針灸太淵和神門穴。對於呼吸短促,可選用太陵和尺澤穴。若感到氣力不足,間使、神門、太陵、少衝、足三里、下廉、行間、然谷、至陰以及肝俞和氣海等穴位都是好的選擇。

對於上氣,可以艾灸太衝穴。若食物不易消化且有氣結,應灸太倉穴。對於位於肚臍下方的冷痛,可灸關元穴一百次。對於呼吸短促,應在大椎穴按照年齡灸相應次數,同樣地,肺俞穴也需灸一百次,神關穴則需灸十四次。此外,還可以在第五椎下按照年齡灸相應次數。

對於呼吸短促,還可以選擇天井、大椎、肺俞、肝俞、魚際、尺澤等穴位進行針灸。

若心臟的氣亂,應針灸神門和太陵穴;若肺部的氣亂,則應針灸魚際和太谿穴;若陽胃的氣亂,可選用太白、陷谷、足三里等穴位;若頭部的氣亂,可以針灸天柱、大杼、通谷、束骨等穴位;若手臂或小腿的氣亂,可以選擇二間、三間、內庭、陷谷、腋門、中渚、俠谿、臨泣等穴位。

2.

針灸法:癲癇晝發治陽蹺(申脈),夜發治陰蹺(照海),各灸二七壯(易老)○又灸百會風池(資生)○癇病取鳩尾後谿湧泉心俞陽交三里大沖間使上脘。凡癇病必先下之乃可灸,不然則氣不通能殺人,針不拘此(綱目)○癲狂取豐隆期門溫留通谷築賓陽谷後谿陰谷(甲乙)○又灸間使三十壯(得效)○又灸天樞百壯(得效)○健忘取列缺心俞神門中脘三里少海又灸百會(綱目)○失志癡騃取神門中衝鬼眼鳩尾百會後溪大鐘(綱目)○善恐心惕惕取然谷內關陰陵泉俠谿行間(綱目)○心澹澹大動取太陵三里(綱目)

白話文:

【神】

針灸療法:對於白天發作的癲癇,治療時應針對陽蹺(申脈);而夜晚發作的癲癇,則應對陰蹺(照海)進行治療,每個穴位應灸二七壯(易老)。

另外,亦可灸百會和風池穴(資生)。

對於癇病,可選取鳩尾、後谿、湧泉、心俞、陽交、三里、大沖、間使、上脘等穴位。對於所有癇病,治療前必須先進行排泄,然後再進行灸療,否則氣脈不通可能危及生命,針刺治療不受此限(綱目)。

對於癲狂,可以選擇豐隆、期門、溫留、通谷、築賓、陽谷、後谿、陰谷等穴位(甲乙)。

另外,間使穴可灸三十壯(得效)。

另外,天樞穴可灸百壯(得效)。

對於健忘,可以選擇列缺、心俞、神門、中脘、三里、少海等穴位,並可灸百會穴(綱目)。

對於失去意志、呆滯,可以選擇神門、中衝、鬼眼、鳩尾、百會、後溪、大鐘等穴位(綱目)。

對於常有恐懼感,心悸不定,可以選擇然谷、內關、陰陵泉、俠谿、行間等穴位(綱目)。

對於心跳劇烈,可以選擇太陵、三里等穴位(綱目)。

3.

針灸法:衄、吐血、下血取隱白、太陵、神門、太谿(易老)○衄血灸囟會、上星(資生)○衄宜灸大椎、啞門即止(丹心)○衄不止,以三稜針於氣衝出血立愈(東垣)○衄血取上星、風府、啞門、合谷、內庭、三里、照海(綱目)○吐血取風府、大椎、膻中、上脘、中脘、氣海、關元、三里(綱目)○吐血灸太陵(得效)○嘔血取上脘、太陵、郄門、神門(東垣)○關脈芤,大便出血數斗者,以膈俞傷故也,宜灸膈俞(脈經)○虛勞吐血灸中脘三百壯,又吐血、唾血灸肺俞隨年壯,又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灸上星五十壯(得效)○下血不止,量臍心與脊骨平於脊骨上灸七壯即止(資生)

白話文:

針灸療法:對於鼻血、吐血、下血的情況,可以選擇刺激隱白、太陵、神門、太谿這些穴位(易老之說);

鼻血的情況,可考慮在囟會、上星這些位置進行灸療(資生之說);

鼻血,如果灸大椎、啞門,通常可以立即止血(丹心之說);

如果鼻血持續不止,可以用三稜針在氣衝部位放血,通常能迅速痊癒(東垣之說);

鼻血,也可以選擇上星、風府、啞門、合谷、內庭、三里、照海這些穴位進行治療(綱目之說);

對於吐血的情況,可以選擇風府、大椎、膻中、上脘、中脘、氣海、關元、三里這些穴位(綱目之說);

吐血,如果在太陵穴進行灸療,效果顯著(得效之說);

嘔血,可以選擇上脘、太陵、郄門、神門這些穴位(東垣之說);

如果關脈處出現芤象,且大便出血多達數鬥,這可能是膈俞受損所致,應當在膈俞穴進行灸療(脈經之說);

虛弱勞累導致的吐血,可以在中脘穴灸療三百次;對於吐血、咯血的情況,可以在肺俞穴灸療,灸療次數依年齡而定;對於口鼻出血不止的情況,這種現象被稱為腦衄,可以在上星穴灸療五十次(得效之說);

對於下血不止的情況,可以在與肚臍中心和脊骨水平線相交的脊骨上,灸療七次,通常能止血(資生之說)。

4.

針灸法:膽寒不得睡臥,取竅陰。○沉困睡多,無名指第三節尖,屈指取之,灸一壯(綱目)。○驚悸不得眠,取陰交;不得臥,取浮郄(甲乙)。

白話文:

[夢]

針灸治療方法:如果因為膽氣虛弱而感到寒冷,導致無法安睡,應針刺"竅陰"穴。

過度昏睡,精神沉悶,應在無名指的第三節指尖位置,當手指彎曲時進行針刺或艾灸一次。(此法出自《綱目》)

若心驚膽戰,焦慮不安,導致失眠,可針刺"陰交"穴;若是難以入眠,則應針刺"浮郄"穴。(此法出自《甲乙經》)

5. 聲音

針灸法:

卒然無音,取天突。(靈樞)

○厥氣走喉,不能言,取照海。(靈樞)

○喉痹卒喑,取豐隆。(靈樞)

○暴喑氣喘,取扶突、廉泉。(靈樞)

暴失音,取神門、湧泉。(綱目)

○暴喑,取合谷、陽交、交通谷、天鼎、期門、支溝、湧泉。(甲乙)

白話文:

針灸療法:

突然間無法出聲,應針灸天突穴。(靈樞)

若因逆氣上衝喉嚨導致無法說話,應針灸照海穴。(靈樞)

喉部突然腫痛而致聲音嘶啞,應針灸豐隆穴。(靈樞)

突然間聲音嘶啞且呼吸困難,應針灸扶突和廉泉穴。(靈樞)

突然失聲,應針灸神門和湧泉穴。(綱目)

突然聲音嘶啞,應針灸合谷、陽交、交通谷、天鼎、期門、支溝和湧泉穴。(甲乙)

6. 言語

針灸法:喑不能言,取合谷、湧泉、陽交、交通谷、天鼎、期門、支溝(甲乙)。○足太陰之脈病,舌本強不能言,又手少陰之別脈,名曰通里,虛則不能言,取此穴(靈樞)。○舌緩不能言,取啞門;舌下腫難言,取廉泉(資生)。

白話文:

針灸治療方法:如果患者無法說話,可以針刺合谷、湧泉、陽交、交通谷、天鼎、期門、支溝這些穴位(根據甲乙經典)。

足太陰脾經的問題可能會導致舌根僵硬,進而無法說話。另外,手少陰心經的分支,稱為通裏,如果出現虛弱的情況也會導致無法說話,這時應針刺上述提到的穴位進行治療(根據靈樞經典)。

如果舌頭鬆弛無法說話,可以針刺啞門穴;若舌頭下方腫脹導致說話困難,則應針刺廉泉穴進行治療(根據資生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