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不欲食」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不欲食

不欲食是中醫學中的一個症狀,指的是患者沒有食慾,不想吃東西。不欲食可以分為兩類:

  • 食欲不振:患者雖然有食慾,但吃一點就飽了,吃不下多少東西。
  • 食欲全無:患者完全沒有食慾,不想吃東西。

不欲食的病因有很多,包括:

  • 外感:例如風寒、暑熱、濕邪等外邪侵襲人體,會導致不欲食。
  • 內傷:例如脾胃虛弱、肝鬱氣滯、痰濕阻滯等,會導致不欲食。
  • 其他:例如癌症、糖尿病等疾病,也會導致不欲食。

不欲食的治療方法,要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如果是外感所致,可以用辛溫解表、清熱解毒等方法治療。如果是內傷所致,可以用健脾益胃、疏肝理氣等方法治療。如果是其他疾病所致,則要根據原發病進行治療。

不欲食的預防方法,包括: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不欲食的症狀,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金匱方歌括》:「(見痙病。),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者。有宿食也。此湯主之。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此湯。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當下之。宜此湯。
  • 2.《傷寒尋源》:「大承氣證非惟不大便腹滿痛者宜之。即下利之證。亦有宜從下奪者。如經文所指下利不欲食。下利心下硬。下利脈反滑。下利脈遲而滑。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皆宜大承氣。此通因通用之法。不可不知。
  • 3.《不知醫必要》:「_大承氣湯_,大寒峻劑,治邪傳入肝經,小腹滿,舌卷囊縮,厥逆,或氣上撞,心飢而不欲食。病至此已危極。
  • 4.《傷寒論類方》:「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傷食、惡食。凡噤口利亦必因宿食之故。當宜下之,宜大承氣湯。
  • 5.《註解傷寒論》:「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趙本無「宜」字)下之,與(趙本作「宜」)大承氣湯。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兒科要略》:「(十八)小柴胡湯,治傷寒惡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而數,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熱,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凡屬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證之宜和解者。
  • 2.《成方切用》:「邪在表,則不煩不嘔,在裡則煩嘔。表方傳裡,故心煩喜嘔也。)默默不欲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在裡則煩而悶亂,邪自表而方傳裡,故默默靜也。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邪在表則能食,入里則不能食。今在表裡之間,故但不欲食,未至於不能食也。)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
  • 3.《傷寒六書》:「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大柴胡湯。心煩發嘔,胸膈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湯。
  • 4.《傷寒總病論》:「_小柴胡湯_,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熱,或咳者。
  • 5.《內科摘要》:「小柴胡湯,治肝膽症,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濕熱身熱,默默不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下作痛,甚者轉側不便,兩祛痞滿;或泄瀉咳嗽,或吐酸食苦水,或因怒而患瘧、痢等症。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本經疏證》:「渴欲得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衇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可與小茈胡湯」、「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發汗期已失,胸脅滿而嘔,頭疼身痛,往來寒熱,累日不愈,心下支撐,飲食不進者,或汗下後,病猶未解,亦不增重,但熱氣纏繞不去,胸滿微惡寒,嘔而不欲食,過數日,若愈,若不愈者,間亦有之。當其發熱期之初,宜用此方,重覆取汗。」

小承氣湯

  • 1.《皇漢醫學》:「《醫學綱目》曰:「順利散(求真按:『即本方也』),治消穀善饑為中消,熱在胃而能食,小便黃赤,微利者,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

烏梅丸

  • 1.《長沙方歌括》:「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厥陰病之提綱也。經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為本。以陰寒為標。而火熱在中也。至厥陰而陰已極。故不從標本而從於中治。沈堯封云。此厥陰證之提綱也。
  • 2.《古今名醫方論》:「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利。
  • 3.《傷寒總病論》:「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烏梅丸主之。
  • 4.《張卿子傷寒論》:「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 5.《中西溫熱串解》:「若傷寒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此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熱邪復盛之故也,以調胃承氣下之。若雜病裡熱見此舌,宜大承氣湯,重加黃連。傷寒證,邪入厥陰,舌中尖見灰色,其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宜烏梅丸。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里證,則宜大承氣與白虎湯合用。
▼ 展開更多

茯苓飲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去甘草,加枳實、陳皮、生薑,治胸中停飲,心下宿水,吐水、氣滿、不欲食。
  • 2.《經方例釋》:「_茯苓飲方_(《金匱要略》附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欲食,消痰氣,令能食。

小建中湯

  • 1.《醫學芻言》:「若腹痛不休,虛煩,飢不欲食,為木剋土,其脈必弦,宜小建中湯;服之不愈,即以小柴胡湯去參,加白芍用之效。

梔子豉湯

  • 1.《醫學綱目》:「若下後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欲食者,宜梔子豉湯。(方論見煩。)

麥門冬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上焦伏熱,腹滿不欲食,食入胃未定,汗出,身背皆熱;或食入,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

四物湯

  • 1.《景岳全書》:「一、痘有毒氣正盛而不食者,當痘瘡正出之時,雖不欲食,但得痘色真正,不為害也。蓋熱毒未解,於將出未出之際,多有不欲食者,待毒氣盡出自能食矣。其有痘已盡出而仍不欲食者,當徐用四物湯加神麯、砂仁、陳皮,一、二劑必能食矣,

桂枝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濕氣在外,因風相搏,流於經絡,骨節煩疼,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桂枝湯微發其汗,令風濕俱去;若惡寒,身體疼痛,四肢不仁,脈浮而細緊,此為寒氣,並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濕氣在外,因風相搏,流於經絡,骨節煩疼,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桂枝湯微發其汗,令風濕俱去;若惡寒,身體疼痛,四肢不仁,脈浮而細緊,此為寒氣,並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甘草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脈時高時卑,時強時弱,宜大黃石膏茯苓白朮枳實甘草湯。大黃石膏茯苓白朮枳實甘草湯方大黃四兩石膏一斤茯苓三兩白朮四兩枳實三兩甘草三兩(炙)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溫分三服。

白虎湯

  • 1.《感症寶筏》:「傷寒證邪入厥陰,舌中尖見灰色,其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宜烏梅丸,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里證,則宜大承氣與白虎湯合用。

白朮散

  • 1.《丹溪手鏡》:「_久嗽不已三焦受之_,腹滿不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令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宜異功白朮散。

瓜蒂散

  • 1.《醫學綱目》:「心下滿似痞,而手足厥冷,若脈乍結乍緊,心煩,飢不欲食者,瓜蒂散。若脈沉細,頭汗惡寒,大便硬者,小柴胡湯。(論見厥。)
  • 2.《醫效秘傳》:「飢不欲食者,由胃氣虛,客熱在胸中所致也,宜吐之。仲景曰:手足冷,脈乍緊,心煩,飢不欲食,病在胸,宜瓜蒂散吐之。

半夏茯苓湯

  • 1.《外臺秘要》:「又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2.《雜病廣要》:「《小品》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淡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3.《集驗方》:「半夏茯苓湯,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4.《外台秘要》:「又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旋覆花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心胸嘈雜,婦人多有之,皆因火動其痰也,或云是血嘈,多用豬心紫血炒食之即愈。此亦血導血歸源耳已。恰如鹽梅下涎之義,不若許學士旋覆花湯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口吐清水或自出,脅肋脹急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遲弦細,是其證也。
  • 2.《濟陽綱目》:「_旋覆花湯_,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 3.《普濟本事方》:「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九味羌活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 2.《古今醫統大全》:「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大羌活湯

  • 1.《醫方考》:「兩感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謂有太陽證之頭疼、身熱、脊強,而又有少陰證之口乾、煩滿而渴也;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謂有陽明證之身熱、譫語,而又有太陰證之腹滿、不欲食也;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謂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而又有厥陰證之囊縮、厥逆也。

槐花散

  • 1.《奇效良方》:「若胃熱齒齦腫痛,妨其嚼食,飢不欲食,煩熱面黃者,宜服甘露飲槐花散。如毒入目者,服淨心散最良。咽喉痛並嗽不已者,麻黃湯加麝香服之。或大便不通,停熱毒攻於臟腑及眼,並咽喉腫塞,口舌壞爛者,以如聖湯紫河車散紫雪之類,可選而用之,皆解餘毒之要藥也。

三黃湯

  • 1.《續名醫類案》:「乃用三黃湯治之,連進四盞,六脈俱現,姜椒湯不欲食矣。又進四盞,身不戰慄,清水減半。服四日,口中熱氣上升,滿口舌尖俱發黃小粟瘡,大便八日不通,以四苓合涼膈散,空心一服。至午不動,又以甘草煎湯,調元明粉五錢熱服。一時許,腹中微鳴,吐出酸水一二碗,大便連去二次。

梔子乾薑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邪在裡。則煩悶亂。內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能食。邪在裡則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

三物黃芩湯

  • 1.《皇漢醫學》:「《金匱》作「但煩者」,今從《千金方》作「但煩熱者」。尾臺氏曰:「小柴胡湯,治四肢煩熱,頭痛,惡風,嘔而不欲食等證。此方治外證已解,但四肢煩熱或心胸苦煩者。」以此分辨之,則可明本條之義矣。

竹葉石膏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三十,傷寒數月,熱不解,脈虛數,舌上黃苔,不欲食,咳嗽甚,痰喘壅盛。姬路加藤善庵療之,無效。余與竹葉石膏湯,二三日,熱稍解,舌上濕潤,小便色不減。因與竹茹溫膽湯,痰退咳安,食大進,不日全快。

甘露飲

  • 1.《成方切用》:「治胸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吐血衄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食飲,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
  • 2.《幼幼新書》:「董汲,甘露飲,方解胃熱及小兒瘡疹已發後,餘熱溫壯,齒齦宣腫,牙痛不能嚼物,飢而不欲食,煩熱,身面黃及病瘡疱,乳母俱可服之。(方見瘡疹攻咽痛門中,錢乙方同。)
  • 3.《專治麻痧初編》:「_甘露飲_,解胃熱及瘡疹已發,餘熱溫壯,齦齒宣腫牙痛,不能嚼物,飢而不欲食,煩熱,身面黃,及病瘡疱,乳母俱可服之方。
  • 4.《奇效良方》:「若胃熱齒齦腫痛,妨其嚼食,飢不欲食,煩熱面黃者,宜服甘露飲槐花散。如毒入目者,服淨心散最良。咽喉痛並嗽不已者,麻黃湯加麝香服之。或大便不通,停熱毒攻於臟腑及眼,並咽喉腫塞,口舌壞爛者,以如聖湯紫河車散紫雪之類,可選而用之,皆解餘毒之要藥也。
  • 5.《六氣感證要義》:「_甘露飲_,治丈夫小兒,胃中客熱,牙宣齒爛,目垂欲閉,飢不欲食,及目赤腫痛,口瘡咽腫,瘡疹已發未發,又療脾胃濕熱,黃疸腹滿,或時身熱,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

六和湯

  • 1.《治痢南針》:「痢疾因夏秋之交,內傷飲食,外傷暑氣,初起有表症,自汗不欲食,或嘔或渴,或小便赤,大便甚瀉,間有紅白,脈浮虛或浮緊者,宜六和湯。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去甘草,加枳實、陳皮、生薑,治胸中停飲,心下宿水,吐水、氣滿、不欲食。

養胃湯

  • 1.《醫寄伏陰論》:「伏陰病,新瘥不欲食,但喜甘飲者,可與養胃湯加芍藥。(二)

五汁飲

  • 1.《溫病條辨》:「三十五、温病愈後,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脈數,暮熱,常思飲不欲食者,五汁飲主之,牛乳飲亦主之。病後肌膚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隂虛也,與益胃、五汁輩。

升陽益胃湯

  • 1.《醫學正傳》:「_升陽益胃湯_,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燥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此藥主之。
  • 2.《萬病回春》:「_升陽益胃湯_,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燥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淅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此藥主之。
  • 3.《濟陽綱目》:「_升陽益胃湯_,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燥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此藥主之。

瀉青丸

  • 1.《錢氏小兒直訣》:「陳附馬子五歲,目直視而不欲食,或以為鬼祟,用符水噴之,反加發搐,此肝經實火之症也,用瀉青丸而愈。

保和丸

  • 1.《不居集》:「胸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保和丸主之。

黃龍湯

  • 1.《傷寒六書》:「妊婦憎寒壯熱,宜發其汗,以芍藥湯。妊婦或中時行,灑淅寒熱,作寒振慄而悸,如噦者,宜蘇木湯。妊婦傷熱,默默欲眠,不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後病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飲熱不解,以黃龍湯。妊婦頭目眩疼,壯熱心躁,以旋覆花湯。妊婦發斑,以梔子大青湯。
  • 2.《婦人大全良方》:「妊婦寒熱頭疼,嘿嘿不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餘熱不解。
  • 3.《仁齋直指方論》:「黃龍湯(《大全良方》),治婦人寒熱頭痛,嘿嘿不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後傷風,熱入胞室,寒熱如瘧,並經水時來時斷,病後勞後餘熱不解。

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咳而遺屎者,屬大腸,用赤石脂湯。咳而腰背痛甚則咳涎者,屬腎經,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咳而遺尿者,屬膀胱,用茯苓甘草湯。咳而腹滿不欲食,面腫氣逆者,屬三焦,用異功散(吐瀉)。
  • 2.《幼科折衷》:「咳而腹滿不欲食,面腫氣逆者,屬三焦,用異功散。若咳嗽流涕,外邪傷肺也,先用參蘇飲。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用人參平肺散及六味地黃丸。嗽而吐青綠水,肝木乘脾也,用異功散加柴胡、桔梗。咳而吐痰乳,脾肺氣傷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若嗽吐膿痰者,熱蘊於肺而成肺癰也,用桔梗湯。
  • 3.《保嬰撮要》:「咳而遺尿者,屬大腸,用赤石脂湯。咳而腰背痛,甚則咳涎者屬腎經,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咳而遺尿者,屬膀胱,用茯苓甘草湯。咳而腹滿,不欲食,面腫氣逆者,屬三焦,用異功散。若咳嗽流涕,外邪傷肺也,先用參蘇飲。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用人參平肺散,及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