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二 (12)
卷二 (12)
1.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又以自能飲食,胸腹別無滿痞,為腹中和無病,知其濕氣微淺,內藥鼻中,以宣泄頭中寒濕。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一身盡疼者,濕也;發熱日晡所劇者,風也。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則先客濕而後感風;若久傷取冷得之者,則先傷風而後中濕。可與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見《金匱要略》中。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見《金匱要略》中方。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趙本作「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身熱脈微弱者,暍也。身體疼重者,水也。夏時暑熱,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主之,見《金匱要略》中方。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病有在表、有在裡者,有表裡俱病者。此則表裡俱病者也。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動其陽,而暍即發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重(醫統本作「里」)有熱也。《內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口開,謂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乾燥。若發汗以去表邪,則外虛陽氣,故惡寒甚;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白話文: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若患者能正常飲食,胸腹沒有脹滿不適,表示體內調和無病,可知濕氣較輕微,可用藥物塞入鼻中,以宣散頭部的寒濕之氣。
若病人全身疼痛、發熱,且症狀在傍晚時加劇,稱為「風濕」。此病因汗出時受風吹,或長期貪涼受寒所致。全身疼痛是濕邪所致;傍晚發熱加劇則是風邪引起。若因汗出當風而得病,是先受濕邪再感風邪;若因長期受寒而得病,則是先傷風邪再中濕邪。治療可用《金匱要略》中的「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太陽中熱」即中暑,患者會汗出、怕冷、身熱且口渴。若汗出怕冷、身熱但不渴,是中風;若汗出怕冷、身熱且口渴,則是中暑,可用《金匱要略》中的「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太陽中暑者,身熱疼痛且沈重,脈搏微弱,這是夏季因接觸冷水,水濕滲入皮膚所致。經典提到:「脈虛身熱,是因傷暑。」身熱脈微弱是中暑,身體疼痛沈重是水濕所致,多因夏季暑熱時以冷水沖洗而得病,可用《金匱要略》中的「一物瓜蒂散」治療。
太陽中暑者,發熱怕冷,身體沈重疼痛,脈象弦細或芤遲,小便後感覺寒毛豎立,手腳冰冷,稍勞動就發熱,張口呼吸,門齒乾燥。若誤用發汗法,怕冷會加重;用溫針則發熱加劇;頻繁攻下則小便淋澀更甚。
疾病有在表、在裡或表裡同病的情況,此屬表裡同病。發熱怕冷、身重疼痛是表證中暑;脈弦細芤遲是中暑脈虛;小便後寒毛豎立、手腳冰冷是太陽經氣不足;稍勞動即發熱,是因陽氣受擾而暑熱發作;張口呼吸、門齒乾燥是裡熱熾盛。《內經》說:「因暑熱而汗出,煩躁則喘息有聲。」張口呼吸即喘息,因喘息不止,故門齒乾燥。若發汗去表邪,會使陽氣外虛,故怕冷加重;若用溫針助陽,火熱內攻會使發熱加劇;若攻下除裡熱,則內虛膀胱乾燥,導致小便淋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