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十 (2)
卷十 (2)
1.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二
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共五兩,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證並在第三卷內。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趙本卷四載此方,服下有「一升」二字)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醫統本有「擘」字)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於黃芩湯方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余依黃芩湯法服。
以上五方,病證並在第四卷內。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趙本卷六載此方,作「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藥湯方:
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醫統本作「通」)前共六兩,余依桂枝湯法。
四(趙本四上有「當歸」二字)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趙本卷六載此方)
當歸(二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生薑(半斤,切),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證並在第六卷內。
四逆加人參湯方:
於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余依四逆湯法服。
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於四逆湯方內,加入豬膽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以上二方,病證並(醫統本作「並」)在第七卷內。
白話文: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二
在第二卷的桂枝湯方中,再加入二兩桂枝,總共五兩,其餘依照之前的用法。
以上六個方劑,相關病症記載於第三卷內。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掰開)、生薑(一兩半,切片)、柴胡(四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以七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汁,過濾藥渣,溫熱服用。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開,另煮取汁)。
將前三味藥材切碎,以兩升沸水浸泡片刻,過濾藥渣後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八味藥材,以十升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汁,過濾後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淨)、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六味藥材,以十升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汁,過濾後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在黃芩湯方中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其餘依照黃芩湯的用法服用。
以上五個方劑,相關病症記載於第四卷內。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六味藥材,以七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汁,過濾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桂枝加芍藥湯方:
在第二卷的桂枝湯方中,再加入三兩芍藥,總共六兩,其餘依照桂枝湯的用法。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當歸(二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生薑(半斤,切片)、大棗(二十五枚,掰開)、吳茱萸(二升)。
將以上九味藥材,以六升水和六升清酒混合煮沸後取五升藥汁,過濾藥渣,分五次溫服。另一種做法是水和酒各用四升。
以上三個方劑,相關病症記載於第六卷內。
四逆加人參湯方:
在四逆湯方中加入人參一兩,其餘依照四逆湯的用法服用。
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在四逆湯方中加入半合豬膽汁,其餘依照之前的用法服用;若無豬膽,可用羊膽代替。
以上兩個方劑,相關病症記載於第七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