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

《註解傷寒論》~ 卷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九 (4)

1.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

若復下之,則太陽之邪,因虛而內陷,故兩目閉。陰邪下行為寒多,必便清穀;陽邪下行為熱多,必便膿血。熏之,則火熱甚,身必發黃。熨之,則火熱輕,必為咽燥。小便利者,為津液未竭,猶可救之;小便難者,津液已絕,則難可制而危殆矣。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趙本無「兩」字)目閉。貪水者,(趙本有「若下之其」四字)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

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躁,(趙本醫統本並作「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傷寒發熱,寒變熱也。口中勃勃氣出,熱客上膈也。頭痛目黃,血(醫統本作「衄」)不可制者,熱蒸於上也。《千金》曰:無陽即厥,無陰即嘔。貪水者必嘔,則陰虛也;惡水者厥,則陽虛也。發熱口中勃勃氣出者,咽中已熱也,若下之亡津液,則咽中生瘡,熱因裡虛而下,若熱氣內結,則手足必厥。設手足溫者,熱氣不結而下行,作協熱利,下重便膿血也。

頭痛目黃者,下之,熱氣內伏,則目閉也。貪水為陰虛,下之又虛其里,陽氣內陷,故脈厥聲嚶,咽喉閉塞。陰虛發汗,又虛其陽,使陰陽俱虛而戰慄也。惡水為陽虛,下之又虛胃氣,虛寒內甚,故里冷不嗜食。陽虛發汗,則上焦虛燥,故口中傷爛,舌上白苔而煩燥(醫統本作「躁」)也。

經曰: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此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熱蓄血於內也。七日之後,邪熱漸解,迫血下行,必便血也。便血發汗,陰陽俱虛,故小便利。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趙本無「其」字)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固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趙本無「主之」二字,有「當歸四逆湯方」詳見卷六)

脈大為虛,以未應下而下之,利因不休也。浮者,按之不足也;革者,實大而長微弦也。浮為虛,革為寒,寒虛相搏,則腸鳴,與當歸四逆湯,補虛散寒。

白話文:

若再次使用下瀉的方法,則太陽經的邪氣,因身體虛弱而內陷,所以眼睛會閉合。陰邪下行多為寒症,必定排泄出稀薄的糞便;陽邪下行多為熱症,必定排泄出膿血。用熏的方法治療,則火熱更甚,身體必定會發黃;用熨的方法治療,則火熱較輕,必定會咽喉乾燥。小便通暢者,表示津液尚未耗竭,尚可治療;小便困難者,津液已經耗盡,則很難治療,病情危急。

傷寒發熱,口中不停地喘息,頭痛,眼睛發黃,鼻出血不止,口渴想喝水卻必將嘔吐,厭惡喝水則會發生厥症。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咽喉會長瘡。假使手腳溫暖,必定會下痢,排泄出膿血。頭痛、眼睛發黃,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則眼睛會閉合。口渴想喝水的人,脈象必定會呈現厥脈,發出嚶嚶的聲音,咽喉阻塞;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則會渾身顫抖,陰陽俱虛。

厭惡喝水的人,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則腹部冰冷,不想吃東西,大便排出稀薄的糞便;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則口中潰爛,舌苔發白,煩躁不安,脈象數而有力,不大便,六七天后,必定會便血;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則小便會自然通暢。

傷寒發熱,是寒邪轉變為熱邪。口中不停地喘息,是熱邪侵犯上焦。頭痛、眼睛發黃,鼻出血不止,是熱邪蒸騰於上。《千金要方》說:沒有陽氣就會發生厥症,沒有陰氣就會嘔吐。口渴想喝水卻必將嘔吐,是陰虛;厭惡喝水則會發生厥症,是陽虛。發熱,口中不停地喘息,是咽喉已經發熱,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損傷津液,則咽喉會長瘡;熱邪因裡虛而下行,如果熱邪內結,則手腳必定會冰冷。假使手腳溫暖,熱邪沒有內結而下行,與體內熱邪相合而導致腹瀉,排泄出膿血。

頭痛、眼睛發黃,使用下瀉的方法,熱邪內伏,則眼睛會閉合。口渴想喝水是陰虛,使用下瀉的方法又損傷了裡面的陰氣,陽氣內陷,所以脈象呈現厥脈,發出嚶嚶的聲音,咽喉阻塞。陰虛的人使用發汗的方法,又損傷了陽氣,導致陰陽俱虛而渾身顫抖。厭惡喝水是陽虛,使用下瀉的方法又損傷了胃氣,虛寒加重,所以腹部冰冷,不想吃東西。陽虛的人使用發汗的方法,則上焦乾燥,所以口中潰爛,舌苔發白而煩躁不安。

經書上說:脈象數而沒有好轉,合併有熱症,則會消化食物,想吃東西。到六七天不大便,這是瘀血,這時脈象數而有力,六七天不大便,是熱邪蓄積於內,形成瘀血。七天之後,邪熱逐漸減輕,迫使瘀血下行,必定會便血。便血後使用發汗的方法,陰陽俱虛,所以小便通暢。

腹瀉,脈象有力,是虛證,是因為過度使用下瀉方法的緣故。如果脈象浮而數,腸鳴不已,應該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脈象有力是虛證,是因為不應該使用下瀉的方法而使用了下瀉的方法,所以腹瀉不止。脈象浮,按之不實;脈象革,是脈象有力而長,略微弦細。浮脈為虛,革脈為寒,寒邪與虛證互相搏結,則腸鳴,所以使用當歸四逆湯,補益虛弱,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