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九 (3)
卷九 (3)
1.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
衛為陽,榮為陰。衛氣強實,陰血虛弱,陽乘陰虛,下至陰部。陰部,下焦也。陽為熱則消津液,當小便赤而難;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者,陰氣內弱也。經曰:陰弱者,汗自出。是以衛家不微而反更實,榮竭血盡,干煩而不眠,血薄則肉消,而成暴液者,津液四射也。醫反下之,又虛其里,是為重虛,孤陽因下而又脫去,氣血皆竭,胃氣內盡,必下如汙泥而死也。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趙本無「則」字)必煩利不止。
數為熱,止則邪氣結於經絡之間,正氣不能(醫統本作「得」)復行於表,則卻結於臟,邪氣獨浮於皮毛。下之虛其里,邪熱乘虛而入,裡虛協熱,必煩利不止。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趙本有「也」字)
浮大屬表,故不可下。病欲吐者,不可下。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為邪猶在胸中也。
太陽病,(趙本有「有」字)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表未解者,雖有里證亦不可下,當先解外為順;若反下之,則為逆也。經曰: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陽熱證多,則津液少,下之雖除熱,復損津液,必便難也。或謂陽多者表熱也,下之則心下硬。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則(趙本無「則」字)必清穀腹滿。
無陽者,亡津液也;陰強者,寒多也。大便硬則為陰結,下之虛胃,陰寒內甚,必清穀腹滿。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傷寒則無汗,發熱,頭痛,微汗出者,寒邪變熱,欲傳於裡也。發汗則亡陽,憎熱,故不識人;若以火熏之,則火熱傷氣,內消津液,結為裡實,故喘,不得小便,心腹滿;若反下之,則內虛津液,邪欲入里,外動經絡,故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若加溫針,益陽增熱,必動其血而為衄也。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趙本下無「漸」字)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趙本有「若」字)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趙本無「者」字)便清穀,熱多者(趙本無「者」字)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趙本有「若」字)小便難者,為危殆。
脈陰陽俱緊,則清邪中上,濁邪中下,太陽少陰俱感邪也。惡寒者少陰,發熱者太陽,脈欲厥者,表邪欲傳裡也。惡寒甚者,則變熱,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故也。熱多者,太陽多也;目赤脈多者,睛不慧,以太陽之脈起於目故也。發汗攻陽,則少陰之熱因發而上行,故咽中傷。
白話文:
衛氣屬陽,營血屬陰。若衛氣過盛而陰血虛弱,陽氣乘虛侵犯陰分,影響到下焦(陰部所在)。陽熱會消耗津液,本應小便短赤困難;但若反而小便通利且大汗淋灕,表示陰氣內虛。經典提到:陰虛者易自汗。此時衛氣不衰反盛,營血枯竭,導致心煩失眠;血液稀薄則肌肉消瘦,津液暴脫而外洩。若誤用瀉下法,更傷內裡,造成雙重虛損,陽氣隨瀉下脫散,氣血耗盡,胃氣衰敗,最終會排出汙泥狀糞便而死亡。
脈象頻數若持續不止,停頓時代表邪氣凝結,正氣無法恢復而鬱積內臟,邪氣浮於體表與皮毛相應。此脈象不可瀉下,否則必引發心煩下利不止。脈數主熱,停頓表示邪結經絡,正氣不能達表而內陷臟腑,邪氣獨留體表。誤下會使裡虛,邪熱乘虛內侵,導致熱利交加、煩躁不止。
脈浮大應發汗解表,誤用瀉下即犯治療大忌。欲嘔吐者不可下;嘔吐頻繁時,即使有陽明證候也不宜攻下,因邪氣仍滯留胸中。太陽病表證未解前不可下,否則逆亂病機。表證未除時,縱有裡證也應先解表;誤下則違反治療順序。經典雲:本應發汗反用下法即為逆治,先汗則合宜。
陽熱證候明顯者,下後易致便硬。陽熱盛則津液少,下法雖退熱卻更傷津,導致排便困難。或謂陽盛指表熱,誤下會引發心下硬滿。若陰寒內盛而大便硬結(陰結),誤下則胃氣更虛,陰寒加劇,導致完穀不化與腹脹。
傷寒發熱頭痛伴微汗,屬寒邪化熱將傳裡。此時發汗會亡陽增熱致神昏;火熏則熱傷氣津,引發喘促、尿閉、心腹脹滿;誤下則津虧邪陷,出現氣短、排尿困難、頭痛背強;溫針會助熱動血而鼻衄。
脈象寸關尺俱緊,伴惡寒發熱,脈搏忽大忽小為「脈厥」徵兆。惡寒劇烈者可能汗出喉痛;熱重者目赤昏花。誤發汗會傷咽;誤下則雙目緊閉——寒盛者下利清穀,熱盛者便膿血;火熏致身黃,熱熨致咽乾。此時若小便通暢尚可救,尿閉則危殆。
此脈象提示清邪犯上、濁邪犯下,太陽少陰同病。惡寒屬少陰,發熱屬太陽,脈厥為邪欲入裡。惡寒甚者化熱汗出喉痛(少陰脈循喉);熱重者太陽為主,目赤昏花(太陽脈起於目)。誤汗助少陰熱邪上攻傷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