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傷寒論》~ 卷二 (11)
卷二 (11)
1.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身黃如橘子色者,陽明瘀熱也。此身色如似熏黃,即非陽明瘀熱。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為表裡有熱,則身不疼痛。此一身盡疼,非傷寒客熱也,知濕邪在經而使之,脾惡濕,濕傷,則脾病而色見,是以身發黃者,為其黃如煙燻,非正黃色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趙本無「則」字)口燥煩也。
濕家,有風濕、有寒濕,此寒濕相搏者也。濕勝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相搏,雖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也。背陽也,腹陰也,太陽之脈,夾脊抵腰,太陽客寒濕,表氣不利,而背強也。里有邪者,外不惡寒,表有邪者,則惡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在表而惡寒也。
若下之早,則傷動胃氣,損其津液,故致噦而胸滿、小便不利。下后里虛,上焦陽氣因虛而陷於下焦,為丹田有熱,表中寒乘而入於胸中,為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苔滑也。臟燥則欲飲水,以胸上客寒濕,故不能飲而但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趙本注:「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家發汗則愈。《金匱要略》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四兩,發其汗為宜;若妄下則大逆。額上汗出而微喘者,乃陽氣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者,陰氣下流也。陰陽相離,故云死矣。《內經》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趙本作「病」)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趙本作「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值天陰雨不止,明其濕勝也。《內經》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風濕相搏,則風在外,而濕在內。汗大出者,其氣暴,暴則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風去而濕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氣緩,緩則內外之邪皆出,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病有淺深,證有中外,此則濕氣淺者也。何以言之?濕家不云關節煩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濕氣不流關節而外客肌表也;不云發熱身似熏黃,復云發熱面黃而喘,是濕不幹於脾而薄於上焦也。陰受濕氣,則濕邪為深,今頭痛,鼻塞而煩,是濕客於陽,而不客於陰也。濕家之脈當沉細,為濕氣內流,脈大者陽也,則濕不內流,而外在表也。
白話文:
濕邪致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像煙燻一樣發黃。
若膚色像橘子一樣黃,那是陽明經瘀熱。但這種煙燻般的黃色,並非陽明瘀熱。身黃發熱者,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因為表裡有熱,所以不會全身疼痛。而這種全身疼痛,並非外感熱邪,而是濕邪停滯經絡所致。脾臟厭惡濕邪,濕邪傷脾,則脾臟功能失調,導致膚色異常,所以發黃,但這種黃色像煙燻過一樣,而非正常的黃色。
濕邪患者,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子靠近火取暖。如果用瀉下法治療,很快就會出現嘔吐,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等症狀。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所以口乾煩躁。
濕邪有風濕和寒濕兩種,這屬於寒濕互結。濕邪盛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互結,雖然出汗但不能遍及全身,所以只頭部出汗。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太陽經脈循行於脊柱兩旁,抵達腰部,太陽經受寒濕侵襲,表氣不暢,所以背部僵硬。內有邪氣,則不惡寒;表有邪氣,則惡寒。想蓋被子靠近火取暖,是寒濕在表而惡寒的表現。
如果瀉下過早,會傷及胃氣,損傷津液,導致嘔吐、胸悶、小便不利。瀉下後,臟腑虛弱,上焦陽氣因虛而下陷,導致丹田有熱;表面的寒邪乘虛而入胸中,導致胸中有寒,舌苔白滑。臟腑乾燥則想喝水,但因為胸部受寒濕之邪侵襲,所以喝不下水,只感到口乾煩躁。
濕邪患者瀉下後,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小便通利或不利者,都會死亡。如果瀉下不止,也會死亡。
濕邪患者發汗則痊癒。《金匱要略》說:濕邪患者身煩疼痛,可以服用麻黃加朮四兩,發汗治療;如果妄加瀉下,則會病情加重。額頭出汗而輕微喘息,是陽氣上逆;小便自利或下利,是陰氣下泄。陰陽分離,所以會死亡。《內經》說:陰陽離決,精氣將盡。
問:風濕互結,全身疼痛,應該發汗解表,但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答:發汗後,大汗淋漓,只是風邪去了,濕邪仍在,所以病情沒有好轉。治療風濕,發汗後,只是微微出汗,則風濕都已去除。
陰雨連綿,說明濕邪盛。《內經》說:陽氣受風邪,陰氣受濕邪。又說:受風邪者,上焦先受之;受濕邪者,下焦先受之。風濕互結,則風邪在外,濕邪在內。大汗淋漓,則氣勢暴烈,暴烈則外邪排出,而內邪不能排出,所以風邪去了,濕邪還在。微微出汗,則氣勢緩和,緩和則內外邪氣都能排出,所以風濕都去了。
濕邪致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躁,脈象洪大,但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無恙,病在頭部的寒濕,所以鼻塞,在鼻腔內用藥,則會痊癒。
疾病有輕重,證候有表裡,這屬於濕邪較輕的類型。為什麼這麼說呢?濕邪患者通常關節疼痛,而這個患者是全身疼痛,說明濕邪沒有侵犯關節,而是停留在肌表;通常是發熱,膚色像煙燻一樣發黃,而這個患者是發熱,面黃而喘,說明濕邪沒有傷及脾臟,而停留在上焦。陰氣受濕邪侵襲,濕邪則較深,而這個患者頭痛,鼻塞而煩躁,說明濕邪侵犯陽氣,而沒有侵犯陰氣。濕邪患者的脈象應該是沉細的,因為濕邪內流,而脈象洪大是陽氣的表現,說明濕邪沒有內流,而停留在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