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二 (10)
卷二 (10)
1.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傷寒所致太陽,(趙本有「病」字)痓、濕、暍(趙本有「此」字)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痓,當作痙,傳寫之誤也。痓者惡也,非強也。《內經》曰: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柔為筋柔而無力,痙謂骨痙而不隨。痙者,強也,千金以強直為痙。經曰:頸項強急,口噤背反張者痙。即是觀之,痓為痙字明矣。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痓。太陽病,發熱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今反惡寒者,則太陽中風,重感於寒,為痓病也。以表實感寒,故名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趙本有「而」字)不惡汗者,(趙本無「者」字)名曰柔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其不惡寒者,為陽明病。今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非陽明證,則是太陽中風,重感於濕,為柔痓也。表虛感濕,故曰柔痓。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
太陽主表,太陽病,發熱為表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細,既不愈,則太陽中風,重感於濕,而為痓也。《金匱要略》曰: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痓,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
太陽病,發汗太多,則亡陽。《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微不能養筋,則筋脈緊急而成痓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趙本注:一本無面字)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太陽中風,為純中風也,太陽傷寒,為純傷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乃變為痓也。身熱足寒者,寒濕傷下也。時頭熱面赤,目脈赤,風傷於上也。頭搖者,風主動也,獨頭搖者,頭為諸陽之會,風傷陽也,若純傷風者,身亦為之動搖,手足為之搐搦,此者內挾寒濕,故頭搖也。
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時而緩,若風寒相摶,則口噤而不時開,此者加之風濕,故卒口噤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下貫臀,以下至足,風寒客於經中,則筋脈拘急,故頸項強急而背反張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趙本注:「一作緩」)者,此名濕痹。(趙本注:「一雲中濕」)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金匱要略》曰:霧傷皮腠,濕流關節,疼痛而煩者,濕氣內流也。濕同水也,脈沉而細者,水性趣下也。痹,痛也。因其關節煩疼,而名曰濕痹,非腳氣之痹也。《內經》曰:濕勝則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氣內勝也。但當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濕氣。古云:治濕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太陽病,包含痙(原誤寫為「痓」)、濕、暍三種證型,應另行區分討論。因與傷寒症狀相似,故在此一併說明。
「痓」應為「痙」的誤寫,是傳抄錯誤所致。痙指筋脈強直,非單純惡寒。《內經》記載:肺熱轉移至腎,會形成柔痙。柔痙表現為筋脈鬆軟無力,而痙則是骨骼僵硬難以活動。《千金方》稱強直為痙,醫經亦雲:頸項強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者即為痙症。由此可證,「痓」實為「痙」之誤。
剛痙:太陽病發熱無汗,卻反惡寒者,稱為剛痙。《千金方》指出,太陽中風後再感寒濕會轉為痙病。此處表實無汗本不應惡寒,若反惡寒,乃因中風後復感寒邪,形成剛痙。
柔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稱為柔痙。表虛汗出本應惡寒,若不惡寒則非陽明病,實為中風後復感濕邪所致,因表虛受濕,故稱柔痙。
痙病脈象:太陽病發熱卻脈沈細者,亦屬痙症。太陽主表,發熱時脈應浮大,若反見沈細,提示中風後兼感濕邪。《金匱要略》提到,太陽病症具備卻脈沈遲,伴身體強直者,可用栝蔞桂枝湯治療。
過汗致痙:太陽病發汗過多會亡陽。《內經》雲陽氣能養神柔筋,陽虛則筋脈拘急成痙。
痙病症狀:患者身熱足冷、頸項強直、惡寒,時有頭面發熱潮紅、眼周泛赤、頭部搖動、突然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純中風或傷寒不會轉痙,唯中風後復感寒濕才會。身熱足寒是寒濕侵下,頭面赤熱為風襲上部,頭搖因風傷陽氣(頭為諸陽之會),口噤由寒性收引所致。足太陽經循行路徑受風寒侵襲,故筋脈拘急而現頸強背反張。
濕痹:太陽病關節疼痛煩悶、脈沈細(或緩)者,稱為濕痹(或中濕)。濕痹特徵為小便不利、大便溏洩,治療關鍵在通利小便。《金匱要略》解釋,濕氣流注關節致痛,脈沈細反映水性趨下。濕勝則腹瀉,故需利小便以祛濕。古語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