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八 (16)
卷八 (16)
1. 痢
王某案:痢疾古稱滯下,乃是濕熱氣薄腸胃,阻閉氣分,故利仍不爽,河間、丹溪僉用清熱導氣者為此。黃芩、川連、草決明、炒黑山楂肉、生白芍、石蓮、丹皮、廣木香汁。
顧某得湯飲腹中漉漉,自痢稀水。平昔酒客留濕,濕熱內蘊,腸胃凝積不爽。東垣清暑益氣,亦為濕熱傷氣而設。但脾胃久病,仍能納食,當苦味堅陰,芳香理脾。生茅朮四兩,炒黑黃柏二兩,炒黑地榆二兩,豬苓一兩半,澤瀉一兩半,水泛丸,服三錢。(徐靈胎曰:此挾飲之痢,方極靈妙。)
治紅白痢,忌用川連,宜用車前草炒研二錢,檳榔、山楂、陳皮、滑石、甘草各一錢,紅曲三錢,枳實炒一錢,澤瀉炒二錢,燈心一撮,廣木香六分煨,共為末,每服三錢,烏藥煎湯沖服。
一人陰虛發熱,下痢赤白,至夜煩渴不寧,或用涼血攻積藥而死。一人陰虛發熱,下痢五色,胸中常覺飢狀,得食則脹,或用補中益氣湯而死。一人陰虛發熱,下痢不食,郭友三用豬苓湯、黃連阿膠湯而痊。張飛疇曰:世患陰虛下痢者頗多,未有不發熱,不煩渴,不畏食,不見紅,不夜甚者。
蓋陰氣內亡,勢必虛陽外擾,故治陰虛之痢,涼血死,攻積死,補氣亦死。惟清解熱毒,兼滋陰血,庶可保全。此用仲景少陰例中,救熱存陰之法。與《金匱》治產後下痢,虛極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不殊也。
《廣筆記》曰:凡治滯下,與大腸滑泄自利不同。滑泄自利不止,有可澀之道。故古人有間用粟殼、訶子以止之者。若夫滯下,本屬濕熱澀滯不行,法宜疏利,藥忌兜澀。大腸者,肺之腑也。大腸既有濕熱留滯,則肺家亦必有熱。肺乃華蓋之臟,經曰: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是肺氣喜通利,惡閉澀,故古人藥性中,每云利肺氣,其意概可見矣。倘誤用澀藥,使濕氣無所宣泄,肺氣不得下降,非惟滯下增劇,而濕熱熏蒸,上干乎肺,則脹悶氣逆,不得眠,不思食,諸證至矣。
外有時行疫痢一症,往往夏末初秋,沿門闔境患此。其症大都發熱頭痛,口渴煩躁,下痢溺澀。甚者,一日夜行百次,或兼發斑疹,勢甚危迫。世醫妄指為漏底,殊不知此是時氣使然。治法當清熱解毒表散為急,如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之類。或熱甚渴甚,前藥中可加寒水石。
更有別證,以意加減。切忌下行破氣收澀,如大黃、芒硝、檳榔、枳實、烏梅、粟殼等。犯此者,多致不救。
治毒痢及發疹時疹毒下痢方:鮮金銀藤數兩,煎濃汁三大碗,入地榆五錢,川黃連槐花濕拌炒四錢,黃柏二錢,黃芩二錢,白芍酒炒三錢,炙甘草二錢,綠升麻醋炒六分。同煎至一碗,調飛過滑石末五錢,不拘時服。
白話文:
痢疾古稱滯下,是因為濕熱之氣阻塞腸胃,導致氣機不通,所以雖有腹瀉卻仍不舒服。河間、丹溪二家都用清熱導氣的方法治療。常用藥物有黃芩、川連、草決明、炒黑山楂、生白芍、石蓮、丹皮、廣木香汁。
某位顧姓患者,服用湯藥後腹部持續咕嚕作響,並瀉下稀水樣大便。他平時嗜酒,導致體內濕熱積聚,腸胃阻塞不通暢。東垣派的清暑益氣法,也是針對濕熱傷氣而設的。但若脾胃久病,還能進食,則應使用苦味藥物以滋陰,並用芳香藥物理氣健脾。藥方為:生白朮四兩、炒黑黃柏二兩、炒黑地榆二兩、豬苓一兩半、澤瀉一兩半,製成水泛丸,每次服三錢。(徐靈胎說:這是治療因飲水過多引起的痢疾,此方非常靈驗。)
治療赤白痢疾,忌用川連,宜用車前草(炒研)二錢、檳榔、山楂、陳皮、滑石、甘草各一錢、紅曲三錢、枳實(炒)一錢、澤瀉(炒)二錢、燈心草少許、廣木香(煨)六分,共研為末,每次服三錢,用烏藥煎湯送服。
曾有患者陰虛發熱,下痢赤白,夜間煩渴不安,服用涼血攻積藥物而亡。也曾有患者陰虛發熱,下痢五色,胸中常感飢餓,進食則腹脹,服用補中益氣湯而亡。還有一位陰虛發熱、下痢且不進食的患者,經郭友三用豬苓湯、黃連阿膠湯治療而痊癒。張飛疇說:陰虛下痢的患者很多,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發熱、煩渴、畏食、見紅、夜間症狀加重。
因為陰氣內虛,必然導致虛陽外擾,所以治療陰虛下痢,涼血法、攻積法、補氣法都會致死。只有清解熱毒,同時滋養陰血,才能保全性命。這應遵循仲景少陰病篇中,救治熱證並存陰的治療方法,與《金匱要略》中治療產後下痢、虛弱者所用的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湯方法相同。
《廣筆記》記載:治療痢疾(滯下)與大腸滑泄自利不同。滑泄自利不止,可以用澀藥止瀉。所以古人有時會用粟殼、訶子等澀藥。但痢疾(滯下)是濕熱阻塞不通暢,應當疏利,忌用收澀藥物。大腸是肺的腑,大腸有濕熱停滯,肺部也必然有熱。肺是華蓋之臟,經書說: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所以肺氣喜通利,惡閉澀,所以古人講利肺氣,其用意在此。如果誤用澀藥,使濕氣無法宣泄,肺氣不能下降,不僅痢疾加重,濕熱上蒸肺部,還會導致胸悶氣逆、失眠、不想吃飯等症狀。
有時流行性痢疾,常發生在夏末秋初,往往一戶人家全都會染病。症狀多為發熱頭痛、口渴煩躁、下痢、小便不利。嚴重者,一天一夜大便一百多次,或伴有皮疹,病情危急。一些醫生誤認為是脫肛,其實是時氣所致。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疏散表邪為急,藥物如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等。如果發熱、口渴嚴重,可在上述藥物中加入寒水石。
其他症狀可根據情況增減藥物。切忌使用下行破氣收澀的藥物,如大黃、芒硝、檳榔、枳實、烏梅、粟殼等。犯此大忌,往往難以挽回。
治療毒痢和伴有皮疹的時行疫痢方:鮮金銀藤數兩,煎濃汁三大碗,加入地榆五錢、川黃連、槐花(濕拌炒)四錢、黃柏二錢、黃芩二錢、白芍(酒炒)三錢、炙甘草二錢、綠升麻(醋炒)六分。同煎至一碗,調入飛過滑石粉五錢,不拘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