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八 (15)
卷八 (15)
1. 痢
故表而出之,以戒後人。
魏玉橫曰:張龍文,年三十來,九月患痢,至十二月未瘥,已無腹痛後重。服補中益氣則不及至圊,且下轉數。延予治,與熟地、杞子、白芍、棗仁、米仁等,初甚逆,膈脹而痢且五色,幸彼能守藥,弗更張,再進而痢遞減矣。洎歲暮,已向愈。脈之,兩關滑大,重按則弦,戒之曰:藥未可停,恐立春後病再發。
已而果然。其鄰醫就余方加補骨脂、砂仁、木香、廣皮之類與之,了不應,且昏睡而多汗。至四月中,再求診,則以前方加沙參、麥冬、蔞仁、黃芩,未二十劑而痊。後環跳穴及趾踵痛,流注無定所,狀如痢後風,仍以前方加知、柏、川連,數劑而安。
濮氏子住湧金門外,甚貧窘,患久痢脫肛,諸治不效,乃入城就予診。雖相去二三里,途中必數登廁,肛既不收,行步殊苦。與補中益氣湯加熟地一兩、炮姜一錢,服二劑竟愈。
範秀才年近七旬,戊子二月,患寒熱。原有痢病,至是胸脅少腹無不痛楚,下痢紅白,一名醫治之有年。其邀余診,蓋乘便耳。其脈弦數,所喜者滑,詢其小便短赤,此純屬肝火下迫,似痢而非痢也。必多服香竄,又值君火司天,少陽當令,於是乘其所勝,而侮其所不勝,所下皆太陰血津,陽明脂膏也。與生女貞、沙參、麥冬、川連、蔞仁,一劑已愈其半。
而名醫曰:七十之年,可服黃連之苦寒,蔞仁之滑泄乎?今下痢而不與調氣健脾,而反用滋陰潤肺,此何治邪?範乃拘儒,復聽之治,又一月,將斃矣。再延診,仍前方加杞子、白芍、甘草,數劑痢止痛除而愈。(痢原有傷燥而致者,魏君所治,皆其證也。)
裴兆期治其母,年七十,時於除夕,忽病痢,痢之頻不可以數計,神昏不語,發熱面赤,氣奔迫而脈洪大。以虛痢下頻而滑,無裡急後重之症,以人參、蓮肉各一兩,砂仁一錢,濃煎頻服。至五日,痢減神清,遂素食矣。自此日用補中益氣湯加桂、附少許,至四十餘劑,始得飲啖,神情俱如故。
一士人,冬月患痢,晝夜百餘次,裡急後重,噁心不能食,腹中按之硬痛,脈細數無倫,手足面鼻俱清冷。投以人參一兩,桂、附、乾薑各一錢,不食頃,已再進,竟不見溫補之驗。後倍加掛、附,二劑手足漸溫,噁心漸止,飲食亦漸進。特痢未減,更以人參為君之大補脾丸,加入桂、附,俾旦晚服之,以扶胃氣而加飲食,此治本之第一要圖也。半月中,約服人參八九兩,附子三枚,脈始洪長有力,口復燥渴而思冷飲。
是陰已化陽,仍用大黃、黃連、檳榔、芍藥之類,滌去腸中宿垢。後以加減參苓散作丸與之,遂愈。
葉天士治徐某,夏季痢症,多是濕熱食積。初起宜分消其邪,但肌柔白嫩,乃氣虛之質,且性情畏藥,只宜少與勿過。檳榔汁、青皮、陳皮、厚朴、川連、黃芩、木香、炒黑山楂。又診濕熱下痢,必用苦辛寒為治。粟殼澀腸,止瀉久痢成方,當此熱邪未清,宣通斯滯可去。因色白氣弱,未敢峻攻耳。厚朴、黃芩、川連、木香汁、山楂肉、炒銀花、麥芽。
白話文:
痢疾案例記錄
魏玉橫記載:張龍文,三十來歲,九月患痢疾,到十二月仍未痊癒,但已沒有腹痛和裡急後重。服用補中益氣湯無效,反而腹瀉次數增加。求診後,我用熟地黃、枸杞子、白芍藥、酸棗仁、薏苡仁等藥治療,初期反應激烈,出現胸膈脹滿、腹瀉且大便顏色多變的情況。幸好病人能堅持服藥,沒有更改藥方,服用幾劑後,腹瀉逐漸減輕。到年底病情好轉,脈象兩關脈滑大,重按則弦,我告誡他藥物不可停服,以免立春後病情復發。
果然,病情復發。鄰居醫生在其原方基礎上加補骨脂、砂仁、木香、廣皮等藥,卻無效,反而昏睡多汗。四月中旬再次求診,我將原方加沙參、麥冬、萆薢、黃芩,服用不到二十劑就痊癒了。之後環跳穴及腳趾、腳跟疼痛,疼痛部位不定,像痢疾後遺症,我又在其原方加入牡蠣、側柏葉、黃連,幾劑藥後痊癒。
濮氏之子住在湧金門外,非常貧困,患久痢脫肛,各種治療無效,於是入城向我求診。即使相距只有兩三里路,途中也要多次上廁所,肛門脫垂不能收縮,走路非常痛苦。我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黃一兩、炮薑一錢,服用兩劑就痊癒了。
範秀才近七十歲,戊子年二月患寒熱,原有痢疾,此時胸脅、少腹都疼痛,下痢紅白,一位名醫治療多年無效。他請我診治,只是順便看看。他的脈象弦數,但喜滑,小便短赤,這是肝火下迫,看似痢疾,卻非真正的痢疾。如果服用大量辛香走竄的藥物,正值君火司天,少陽當令,這樣就會乘勝而攻,損傷脾胃,下瀉的都是太陰之血津和陽明之脂膏。我給他服用女貞子、沙參、麥冬、黃連、萆薢,一劑藥就見效。
那位名醫卻說:七十歲的人,能服用黃連的苦寒和萆薢的滑泄嗎?現在下痢而不調氣健脾,反而滋陰潤肺,這是什麼治療方法?範秀才是個拘泥於儒家思想的人,又聽信了他的治療,一個月後,病情危殆。再次求診,我仍然用之前的方子,加枸杞子、白芍藥、甘草,幾劑藥後,痢疾停止,疼痛消除而痊癒。(痢疾原本是由於傷燥引起的,魏君治療的案例,都是這種證候。)
裴兆期治療他七十歲的母親,除夕那天,突然患痢疾,腹瀉次數頻繁,神志昏迷不語,發熱面赤,氣促,脈洪大。因是虛脫引起的頻繁腹瀉,且脈滑,沒有裡急後重的症狀,我用人參、蓮子肉各一兩,砂仁一錢,濃煎頻服。五天後,腹瀉減少,神志清醒,於是改吃素食。從此每天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附子少量,服用四十多劑後,才能正常飲食,精神也恢復如初。
一位士人,冬天患痢疾,晝夜腹瀉一百多次,裡急後重,噁心不能進食,腹部按壓疼痛,脈細數,手足、面鼻冰冷。我用人參一兩,桂枝、附子、乾薑各一錢,藥物服用後不久,又加服一劑,卻不見溫補效果。後來加倍桂枝、附子,兩劑後手足漸暖,噁心漸止,食慾也漸好。但腹瀉未減,我又用以人參為君的大補脾丸,加入桂枝、附子,讓病人早晚服用,以扶助胃氣,增加飲食,這是治本的第一要務。半個月後,大約服用人參八九兩,附子三個,脈象洪長有力,口乾渴,想喝冷飲。
這是陰虛已轉化為陽虛,我又用大黃、黃連、檳榔、芍藥等藥,清除腸道宿垢。然後用加減參苓散製成丸劑給他服用,於是痊癒。
葉天士治療徐某,夏季痢疾,多是濕熱食積。初期應該分清邪氣,但病人肌膚白嫩,是氣虛體質,而且害怕服藥,只能少用藥,不要過量。用檳榔汁、青皮、陳皮、厚朴、黃連、黃芩、木香、炒黑山楂。又診斷為濕熱下痢,必須用苦辛寒藥治療。粟殼澀腸,止瀉久痢的成方,此時熱邪未清,宣通則可去除積滯。因為病人面色蒼白,氣虛,不敢峻猛攻邪。用厚朴、黃芩、黃連、木香汁、山楂肉、炒金銀花、麥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