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湘

《治痢南針》~ 痢疾之治法 (3)

回本書目錄

痢疾之治法 (3)

1. 熱症

痢疾下利紅白,或鮮紅色,口渴唇焦,舌苔黃黑,小便赤,肛門熱,腹內熱痛,脈沉數有力者,里有熱也謂之熱症。

痢疾有熱症,下利鮮紅血、腹痛者,宜歸芍連枳香菔湯。

傅氏歸芍連枳香菔湯

當歸尾,白芍(各一兩),黃連(三錢),枳殼,木香,萊菔子(二錢)

(按:血痢腹痛,有火無疑。然亦有血痢久不止、腹不痛者,用槐花丸,即青皮、槐花、荊芥煎服。)

白話文:

痢疾拉肚子,糞便顏色紅白或鮮紅色,口渴嘴唇乾燥,舌苔黃黑,小便顏色深紅,肛門灼熱,肚子裡又熱又痛,脈搏沉而有力,這表示體內有熱,叫做熱症。

如果痢疾伴隨熱症,拉肚子帶鮮紅色血、肚子痛,可以使用歸芍連枳香菔湯。

歸芍連枳香菔湯的藥方如下:

當歸尾、白芍各一兩,黃連三錢,枳殼、木香、萊菔子各二錢。

(注:血痢伴隨腹痛,很明顯是有熱。但是也有一些血痢拉了很久卻不痛的,這種情況可以用槐花丸,也就是青皮、槐花、荊芥煎服。)

痢疾有熱症,腹痛、熱利下重、欲飲水者,宜白頭翁湯加甘草、當歸。

仲景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五分),黃連,黃柏,秦皮(錢二),加甘草(二錢),當歸(三錢)

此借仲景《傷寒》方,減輕分量,再加甘草、當歸。唐容川曰:市中白頭翁繁茸曲屈,形如蒿艾,其葉外白內青,又曰白茵陳,實非白頭翁也。蓋白頭翁一莖直上,四面細葉,莖高尺許,通體白芒,其葉上下皆白芒也,花微香而味微苦,川中甚多。

白話文:

仲景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五分),黃連,黃柏(各二錢),秦皮(二錢),加甘草(二錢),當歸(三錢)。

這個藥方是借用仲景《傷寒論》的方子,減輕了用量,並且加入甘草和當歸。唐容川說:市面上賣的白頭翁,形狀彎曲像艾蒿,葉子外面是白色,裡面是青色,又叫做白茵陳,這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白頭翁。真正的白頭翁是一根莖直直地向上生長,四面長著細細的葉子,莖高約一尺,全身都有白色絨毛,葉子上下兩面都有白色絨毛,花帶有淡淡的香味,味道略苦,四川地區很多。

(按:《金匱》治產後下痢虛極,以此湯加甘草、阿膠,此加當歸,亦大致不差耳。且此方多主血痢。)

痢疾熱症,下利膿血稠黏,腹痛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宜芍藥黃芩湯。

東垣芍藥黃芩湯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若膿血利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宜當歸導氣湯,即甘草一錢半,當歸、芍藥各一錢半,木香、檳榔各三錢,青皮、槐花炒,各七分,澤瀉五分,生地黃一錢半或二錢,酒浸,陰乾。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白話文:

(注:根據《金匱要略》的記載,治療產後虛弱導致的腹瀉,可以用這個湯方,再加入甘草和阿膠。也可以加當歸,效果也差不多。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血痢。)

痢疾伴隨發熱,腹瀉排出膿血,稠黏,腹痛且痛感在腹部後方,發熱很久不退,脈象洪大而快速的,應該使用芍藥黃芩湯。

東垣芍藥黃芩湯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水,溫熱服下,沒有時間限制。如果疼痛加劇,可以加少許桂皮。

如果膿血瀉不止,小便不暢,腹部疼痛,應該使用當歸導氣湯。這個湯方包括:甘草一錢半,當歸、芍藥各一錢半,木香、檳榔各三錢,青皮、槐花炒制後各七分,澤瀉五分,生地黃一錢半或二錢,用酒浸泡後陰乾。用清水煎煮,飯前溫熱服用。如果小便通暢,可以去掉澤瀉。

註解

  • 本文主要介紹了兩個治療痢疾的方劑:芍藥黃芩湯和當歸導氣湯。
  • 芍藥黃芩湯適用於發熱伴隨膿血痢、腹痛後重等症狀。
  • 當歸導氣湯適用於膿血痢伴隨小便不通、腹痛等症狀。
  • 方劑中的藥材用量和煎煮方法都有明確的記載。
  • 本文還提到了《金匱要略》中對於產後腹瀉的治療方法。

又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者,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宜《寶鑑》神效越桃散,即大梔子、良薑各三錢,為末,米飲或酒調下三錢。

又止痛如神方,用川黃連一兩、枳殼一兩、槐花二兩,水浸片時,漉起,先將連、槐炒黃,次入枳殼再炒,待燥,揀去槐花不用,取一半用水煎,去渣,調乳香、沒藥末各七分半服之,次日照前再服,腹痛即止,痢亦稀,神效。此方有服之如醉者,乃藥力行也,不妨。

白話文:

如果你拉肚子之後,肚子又絞痛得受不了,而且一直想上廁所,但每次都只拉出一点点,這就是陰陽失衡,身體極度不協調的表現。可以用《本草綱目》裡的神效越桃散治療,就是把梔子、良薑各三錢磨成粉,用米湯或酒送服三錢。

另外還有一個止痛效果非常好的方子,用川黃連一兩、枳殼一兩、槐花二兩,用水浸泡一段時間,撈起來,先把黃連和槐花炒黃,再加入枳殼一起炒,直到乾燥,然後把槐花挑掉不要,取一半用水煎煮,去渣,加入乳香、沒藥各七分半的粉末,服用。第二天按照同樣方法服用一次,肚子就會馬上不痛,拉肚子也會減少,效果非常顯著。這個方子服用後會有一點像喝醉的感覺,這是藥效發揮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痢疾有腹痛甚,諸藥不效者,因肺經之氣鬱在大腸之間,宜用桔梗發之則愈。《金匱》下痢腹痛者用紫參湯,但紫參市中鮮有真者。

(按:痢疾腹痛,不盡有熱,亦有寒症,有寒熱複雜症,並有實有虛,治者宜審脈察症,對病施藥,自無不應。若膠執一方,往往有此效彼不效者。余嘗見時俗治痢,多中此弊。余鄉有馬某,自稱治痢專家,查其秘方,皆系黃連、黃芩、木香、沉香、鴉片、粟殼之類為末與服。若遇熱症,亦有效者。否則,則束手待斃而已。)

白話文:

如果痢疾患者腹痛劇烈,各種藥物都无效,可能是因为肺经之气郁积在大肠之间,这时应该使用桔梗来疏通,就能痊愈。《金匮要略》中治疗下痢腹痛的紫参汤,但是市面上很少有真正的紫参。

2. 實症

痢疾實症與上熱症大略相同,但熱輕而實重,且體氣壯實,所患之症內熱如焚,或日晡潮熱,或狂言亂語,煩燥異常,脈沉大有力而長,謂之實症。

痢疾有實症,嘔不欲食,此係熱毒上衝,謂之噤口痢,宜大黃黃連酒。

《金鑑》大黃黃連酒

大黃,黃連(一錢)

好白酒煎服。

(按: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本書對於此症異嘗重視,有六和湯、人參敗毒散加陳米、連理湯、半夏瀉心湯與此方等法。蓋食入少頃方嘔是寒,隨食隨吐是熱。辨清寒熱,施治自無不靈。唐容川曰:腸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潤澤,是以思食。西洋醫雖滯於跡,亦間有可信處。

白話文:

《金鑑》中記載的大黃黃連酒的配方如下:

  • 大黃
  • 黃連(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白酒煎煮服用。

(按: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本書對於此症異嘗重視,有六和湯、人參敗毒散加陳米、連理湯、半夏瀉心湯與此方等法。蓋食入少頃方嘔是寒,隨食隨吐是熱。辨清寒熱,施治自無不靈。唐容川曰:腸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潤澤,是以思食。西洋醫雖滯於跡,亦間有可信處。

(注解:痢疾患者如果能吃东西,预后较好;如果不能吃东西,预后较差。本书对痢疾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视,除了这个大黄黄连酒方之外,还提到六和汤、人参败毒散(加陈米)、连理汤、半夏泻心汤等方法。因为食物进入体内一段时间后才呕吐,这是寒症;而食物刚吃进去就呕吐,则是热症。只要辨别清楚寒热,用药治疗自然就会奏效。唐容川说:肠胃之所以能够消化食物,是因为胃里含有津液,清和润泽,所以才想吃东西。西医虽然拘泥于表面现象,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總結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痢疾实症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其中,大黄黄连酒是治疗噤口痢的有效方剂。同时,也强调了辨别寒热的重要性,并对西医治疗的观点进行了评价。

言谷入於胃,即有胃津注之,將谷渾化如糜,常探胃津攪飯,頃刻亦化為糜。據此論說,則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試觀犬欲得肉,則涎出於口,此涎則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類乎此。今胃為邪熱濁氣所攻踞,其清和之津盡化而為濁滯,下注於大腸,則為痢,停滯胃中,則拒不納食。丹溪石蓮湯雖知清火補胃,然石蓮是蓮米有黑殼者。

今醫用石蓮子,不知何物,斷不可用。即蓮米性亦帶滯,痢症宜滑以去著,澀乃所忌。且胃中濁滯非洗滌變化不為功。此方雖寒熱未差,然未能洗滌其滯,變化其濁,非起死回生之方也。清瘟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庶可以洗胃變津,為開胃進食之良法。至嘔不食,《金鑑》用二黃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後,胃液就會分泌,將食物消化成糜狀。胃液不斷地攪拌食物,很快就能將其化成糜。由此可見,胃的消化功能完全依賴於胃液。就好像狗想吃肉時,就會流口水,口水就是它想吃東西的表現。人體的胃液也一樣,分泌胃液是胃想吃東西的表現。當胃被邪熱濁氣侵襲時,胃液會被污染而變得濁滯,流入大腸就會引起痢疾,停留在胃中就會導致食欲不振。丹溪的石蓮湯雖然可以清熱補胃,但石蓮指的是帶黑色外殼的蓮米。如今醫家用石蓮子,不知道是何物,絕對不可使用。而且蓮米本身也帶有滯氣,痢疾需要用滑利藥物來清除積滯,澀藥是忌用的。此外,胃中的濁滯需要洗滌和轉化才能去除。石蓮湯雖然寒熱之性沒有問題,但不能洗滌積滯,轉化濁氣,並非起死回生的良方。清瘟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等方劑,適當加減,可以洗滌胃部,改變胃液,有助於恢復食欲。至於嘔吐不食,金鑑中用二黃酒,因為其藥性峻猛,可以攻克逆氣。

然治逆洵為得法,而不知化生津液,終未得進食之本也。吾意以為宜用大柴胡湯加石膏、花粉、人參,則攻逆生津、開胃進食,兩面俱到。治噤口者,從無此論。吾今悟出切實之理,為斯人大聲疾呼,海始欲以文章報國,今已自分不能,庶幾發明此道,稍有補於斯民歟。)

痢疾有實症,裡急後重已極,內熱煩燥,嘗見有投冷水以避之者,或休息痢,時止時發,或痢疾因舊積,宜三一承氣湯。

劉氏三一承氣湯

白話文:

第一段

雖然治療逆證的方法確實有效,但如果不懂得化生津液,最終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進食的問題。我認為應該使用大柴胡湯,再加入石膏、花粉、人參,這樣就能既攻克逆證,又生津開胃,促進進食,一舉兩得。治療噤口症,從來沒有這種論述。我現在才明白這個切實的道理,希望能為眾人大声疾呼,过去我曾想以文章报效国家,现在自知力不從心,希望能發明此道,稍微對百姓有所補益。

第二段

痢疾有實證,裡急後重症狀已經很严重,內熱煩躁,常看到有人用冷水來避暑,或者痢疾時好時壞,或者痢疾是由於舊病積累造成的,这种情况宜用三一承氣湯。

第三段

劉氏三一承氣湯

解释说明

  • **逆證:**指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與正常生理功能相反的症狀,如發熱、腹痛、便秘等。
  • 化生津液: 指中醫理論中,將食物中的營養轉化為津液的過程,津液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能夠滋潤臟腑、濡養肌膚。
  • 噤口症: 指嘴巴閉合,不能說話,常因口舌乾燥、咽喉疼痛等原因導致。
  • 實證: 指疾病是由於體內實邪所致,例如積食、濕熱等。
  • 裡急後重: 指排便時有便意,但排不出或排得很少,且伴有肛門墜脹感。
  • 三一承氣湯: 是中醫常用方劑,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治療痢疾和逆證的經驗,強調了化生津液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針對不同病症的治療方案。同時,也表达了作者希望通過醫學研究來造福百姓的願望。

大黃,芒硝(用湯泡服),枳實(二錢),厚朴(四錢),甘草(二錢)

此係仲景三承氣湯,河間合為一方,分量則較古酌減。按:痢疾實症非用下藥不可。若西醫治痢,無論何症,皆用甘汞、蓖麻子油、瀉鹽、大黃末等,先通下之,俟瀉去積物,腹不脹後,則服健胃藥如苦味酒之類。如此,則世無不可下之痢疾矣。真是豈有此理,治法之粗,不辨自明。至於可下而不下,則又膽識淺小,優容養奸之流耳。

白話文:

方劑

  • 大黃
  • 芒硝(用湯水浸泡後服用)
  • 枳實(二錢)
  • 厚朴(四錢)
  • 甘草(二錢)

說明

這是仲景(張仲景,東漢醫學家)的三承氣湯,河間(醫學家張元素,金代)將其合為一方,藥量則比古方略減。

評論

痢疾實症(實證是指身體內有積滯,需要瀉下)必須用下藥才能治療。西醫治療痢疾,無論何種症狀,都用甘汞、蓖麻子油、瀉鹽、大黃末等藥物,先瀉下,等到瀉去積物,肚子不脹後,再服用健胃藥,例如苦味酒之類。如此一來,世上就沒有不可下藥的痢疾了。真是豈有此理,西醫治法的粗糙,不言而喻。至於能下藥而不下藥,那是膽識淺薄,優柔寡斷,縱容病魔滋生的庸醫罷了。

總結

這段文字批評了西醫治療痢疾的普遍方法,認為其過於粗暴,沒有辨證施治,並且指責西醫在面對實證時,缺乏決斷力。而中醫的三承氣湯則被認為是治療痢疾實證的有效方劑。

(按:後重有實虛之分。若邪壓大腸,墜下而重,其重至圊後不減,用大黃、檳榔等瀉其所壓之邪則愈。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其重至圊後隨減,宜用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則愈。以此辨之,百不失一。)

又下痢積中有紫黑色而又痛甚者,此為死血症,法當用桃仁泥、滑石粉行之。

又凡用下藥之後仍後重者,乃陽氣不升也,不可再下,藥中宜加升麻,升其陽則後重自愈。休息痢愈而復發,因瘀熱留於膜油隱匿之地,宜用此湯下之。又病人有舊積,因而患痢者,宜用此湯下之。王肯堂曰:舊積者,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新積者,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

白話文:

又如果服用瀉藥後仍然出現後重感,這是因為陽氣不能上升的緣故,不可再用瀉藥,藥方中應該加入升麻,提升陽氣,這樣後重感就能痊癒。如果腹瀉好了之後又復發,這是因為瘀熱停留在腸道隱秘處,應該服用這個湯劑來治療。如果患者有舊積(宿食積聚),因此患上腹瀉,也應該服用這個湯劑來治療。王肯堂說:舊積是指停留在體內的宿食、痰濁轉化成的積聚;新積是指舊積清除之後,氣血再次鬱滯而形成的積聚。

蓋腸胃之腐熟水穀、轉輸糟粕者,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邪,則腸胃運行至此,其機為之阻,不能施行,故衛氣鬱而不舒,榮血泣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鬱氣泣血之積相挾,成滯下病矣。如是者必當下之以通壅塞,利榮衛之行。

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初,如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

白話文:

腸胃負責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並將廢物排出體外,這都是由身體的氣血運行所完成的。如果腸胃有病,氣血運行就會受阻,導致食物積聚在胃裡,廢物留在腸道,形成便秘。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瀉藥來通暢腸道,促進氣血運行。

即使瀉藥治好了便秘,如果氣血仍然運行不暢,就會再次形成積聚,導致病情反复。這種情況下,不必再尋找病因,而是要調理氣血,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正常,陰陽平衡,那麼便秘自然就會消失。

但有些積聚是不能用瀉藥去除的,這往往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將食物殘渣轉運出去。這種情況下,需要先補益氣血,使腸胃恢復元氣,然後再使用瀉藥,才能有效治療便秘。

(按:此說論宜下與不宜下甚為妥當。若朱丹溪謂初痢必用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下之,失之遠矣。)

痢疾實症,有喉痛、氣嗆喘逆者,謂之奇恆痢,以其異於常痢也,是火逆攻肺,有立時敗絕之象,其脈反小而沉遲,以三陽並至,三陰莫當,急宜養陰,緩則不救,宜大承氣湯。

仲景大承氣湯,即上方去甘草。

白話文:

(按:這個說法論述是否應該下瀉藥,其實非常合理。如果朱丹溪認為初發痢疾就一定要用調胃承氣湯和大、小承氣湯瀉下,那就大錯特錯了。)

痢疾實症,患者有喉嚨痛、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反胃想吐的症狀,我們稱之為「奇恆痢」,因為它與一般的痢疾不同,屬於比較嚴重的狀況。這是因為火氣逆流向上攻克了肺部,有馬上危及生命的跡象,雖然脈象表現為小而沉遲,這是因為三陽經氣上衝,而三陰經氣無法抵抗,所以急需滋陰,拖延下去就無法挽救了。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仲景的《傷寒論》中所記載的大承氣湯,就是上面的方子去掉了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