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湘

《治痢南針》~ 痢疾之治法 (2)

回本書目錄

痢疾之治法 (2)

1. 里症

痢疾有頭痛、惡寒發熱之表症,經二三日後自止者;有初起並不見有表症者,脈必沉而不浮,病皆在裡,故謂之裡症。

痢疾里症,因濕熱滯太陰,郁久而成,其症胸痞腹痛,下墜窘迫,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脈軟數者,宜銀花荊芥炭湯。

薛氏銀花荊芥炭湯

銀花炭,荊芥炭(三錢),川厚朴,黃芩,神麯(二錢),陳皮,廣木香,檳榔(一錢),北柴胡,煨葛根(錢半)

白話文:

薛氏所創的「銀花荊芥炭湯」藥方,包含以下藥材:

  • 銀花炭、荊芥炭:各三錢
  • 川厚朴、黃芩、神麯:各二錢
  • 陳皮、廣木香、檳榔:各一錢
  • 北柴胡、煨葛根:各一錢半

註解

  • 「裡症」是指病症主要在身體內部,而非表面的症狀。
  • 「濕熱滯太陰」指的是濕熱之邪停滯在脾胃,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功能。
  • 「銀花荊芥炭湯」是一個中藥方劑,用於治療痢疾的裡症,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此係薛生白方,未載分量,亦無方名,余權定之。薛氏自注云:濕熱之邪,內伏太陰,陰遏氣機,以致太陰失健運,少陽失疏達,熱鬱濕蒸,傳導失其常度,蒸為敗濁,膿血下注肛門,故後重氣壅不化,仍數至圊而不能便。傷氣則下白,傷血則下赤;氣血並傷,赤白兼下;濕熱盛極,痢成五色。

故用厚朴除濕而行滯氣,檳榔下逆而破結氣,黃芩清庚金之熱,木香、神麯疏中氣之滯,葛根升下陷之胃氣,柴胡升土中之木氣,熱侵血分而便血,以銀花、荊芥炭入營清血。若熱盛於裡,當用黃連以清熱;大實而痛,宜增大黃以逐邪。

白話文:

這是一個薛生白的方子,沒有記載藥量,也沒有方名,我權衡後才給它定了一個名字。薛氏自己註解說:濕熱之邪入侵脾經(太陰),阻礙了氣機的運行,導致脾經失健運,膽經(少陽)失疏達,熱氣鬱結,濕氣蒸騰,傳導功能失常,蒸發成敗濁之物,膿血下注肛門,所以大便不通,氣滯不化,即使多次上廁所也無法排便。傷氣則排泄白色,傷血則排泄紅色;氣血皆傷,則赤白兼下;濕熱盛極,則痢疾顏色會變成五種顏色。

因此,使用厚朴除濕並通暢氣滯,檳榔下逆破除結氣,黃芩清熱,木香、神麴疏通中氣之滯,葛根升提下陷的胃氣,柴胡升發土中之木氣,熱邪侵犯血分而導致便血,因此加入銀花、荊芥炭入血分清熱解毒。如果熱邪盛於內,應加黃連清熱;如果實證疼痛,則應加大黃瀉熱逐邪。

(按:此方去芥炭、柴胡、神麯,加地榆炭、槐花、生白芍、山楂、貫眾,力量更大。)

痢疾里症,腹不痛者,宜芍歸枳榔萊甘湯。

傅氏芍歸枳榔萊甘湯

白芍,當歸(三錢),枳殼,檳榔,甘草,萊菔子(一錢)

此係傅氏治痢疾腹不痛之方。但以腹不痛為寒,未必然。

白話文:

治療痢疾,肚子不痛的,適合用白芍、當歸、枳殼、檳榔、甘草、萊菔子這幾味藥煎湯服用。

(按:此方痢疾無表症之輕者宜之。)

痢疾里症,紅白兼下,腹內脹滿,脈沉數,無表症者,宜當歸湯。

傅氏當歸湯

當歸(一兩),黃芩(七分,酒炒),蒼朮,厚朴,大腹皮,陳皮(一錢)

此係傅青主方,原無方名,余權定之。

(按:此方重用當歸以調血,黃芩以清熱,蒼朮以除濕,厚朴、大腹皮、陳皮以行氣,極其平穩。)

痢疾里症,感濕熱而成,紅白相見,如膿如血,至危至急,苟用涼藥止血,熱藥攻邪,俱非善法,宜大劑歸芍湯。

白話文:

如果得了痢疾,沒有發燒等表症,只是腹瀉帶血,肚子脹滿,脈搏沉而快,就可以用當歸湯治療。這方子用當歸補血,黃芩清熱,蒼朮除濕,厚朴、大腹皮、陳皮行氣,整體藥性平和。

痢疾通常是由濕熱入侵導致,糞便中混雜著紅色和白色,像是膿血,病情危急,如果只用涼藥止血,或用熱藥攻邪,都不是好的方法,應該服用大劑歸芍湯。

傅氏大劑歸芍湯

當歸,白芍(二兩),枳殼,檳榔(二錢),滑石(三錢),廣木香,萊菔子,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二劑收功。此係傅青主《痢門》所載,《驗方新編》亦載之,但當歸、白芍用三兩,與傅氏稍異耳。原無方名,余權定之。傅氏曰:此方妙在用歸、芍至二兩之多,則肝血有餘,不去克脾,自然大腸有傳送之功,加之枳殼、檳榔俱逐穢去積之品,尤能於補中用攻,而滑石、甘草、木香調達於遲速之間,不疾不徐,使瘀滯盡下也。其餘些小痢疾,減半用之,無不奏之功。

白話文:

傅氏大劑[歸芍湯]

藥方:

  • 當歸、白芍(各二兩)
  • 枳殼、檳榔(各二錢)
  • 滑石(三錢)
  • 廣木香、萊菔子、甘草(各一錢)

用法: 水煎服,一到兩劑即可見效。

出處: 此方出自傅青主《痢門》,《驗方新編》亦有記載,但當歸、白芍用量為三兩,與傅氏略有差異。原方無名,現由我權定名為「歸芍湯」。

方義: 傅氏指出此方妙處在於當歸、白芍用量較多,達二兩之多,能補肝血而不傷脾,使大腸恢復傳送功能。枳殼、檳榔具有逐穢去積之效,能夠在補脾的同時,兼具攻邪作用。滑石、甘草、木香能調和藥性,使藥物緩急相宜,使瘀滯得以順利排出。

應用: 對於一般的痢疾,可減半用藥,皆能收到良好效果。

此方不論紅、白痢疾,痛與不痛,服之皆效。

(按:此方只要無寒熱表症及以後各種原因時,用之無不大奏厥功,真起死回生之第一方也。余用之活人甚眾,其分量並可由症之輕重而定。)

痢疾里症,紅白相間,日久不愈,脈沉緊或嘔者,是胃中有寒,腸中有熱也,宜理中湯加黃連,茯芩。

仲景理中湯

人參(或以黨參代),白朮(三錢),乾薑(二錢),炙甘草(一錢),加黃連,茯苓(二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對無論紅色還是白色的痢疾,不管是疼痛還是沒有疼痛,都能達到治療效果。

(按照:這個方子在不考慮是否有寒熱表徵以及後續各種原因的情況下,使用起來通常都能取得極佳的效果,是真正能讓死人復活的第一神方。我用它救活了很多人,其用量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

痢疾的內部症狀,紅色和白色混雜在一起,如果長時間無法痊癒,脈象沈緊或者伴有嘔吐,這說明胃中有寒氣,腸道中有熱邪,適合使用理中湯加上黃連和茯苓進行治療。

張仲景的理中湯

人參(或者可以用黨參代替),白朮(三錢),乾薑(二錢),炙甘草(一錢),再加上黃連,茯苓(二錢)。

此用仲景《霍亂》方,後賢加黃連、茯苓,謂之連理湯,分量亦由余酌理,乃變通古法也。此症陳修園用理中湯加大黃,余用此湯極效。

痢疾定症,噤口不食,或食入即嘔,胸中痞滿,宜半夏瀉心湯。

仲景半夏瀉心湯

法半夏(四錢),黃芩,乾薑(二錢),甘草(炙),人參(二錢),黃連(一錢),大棗(五枚)

此用仲景《傷寒》方,變通分量。按:痢疾噤口不食,除胃中有寒外,多是熱氣上衝。此方原治熱症,若間於寒熱之間,亦可取用,人參代以黨參。

白話文:

「根據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霍亂》篇中的方子,後世醫者添加了黃連和茯苓,稱為連理湯,藥方的劑量由我斟酌調整,這是對古法的變化應用。此病症,陳修園使用理中湯加上大黃,我使用這湯方時效果極佳。

痢疾確診後,患者會出現不能進食的情況,或者吃進去的食物馬上就吐出來,胸中感到脹滿不適,適合使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張仲景半夏瀉心湯』

配方:生半夏(四錢),黃芩,乾薑(二錢),炙甘草,人參(二錢),黃連(一錢),大棗(五枚)。

此方來自張仲景的《傷寒》篇,並對藥物的劑量進行了變化。參考:對於痢疾患者不能進食的情況,除了胃部有寒氣之外,多半是因為熱氣上沖。此方原本是治療熱症的,如果患者處於寒熱交錯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此方。人參可用黨參代替。」

2. 寒症

痢疾紅白相間,不見有熱氣,或白色如魚腦,身無熱,口不渴,小便清,舌無黃黑苔,或手足寒,脈沉遲者,謂之寒症。

痢疾有寒症,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寒滑而便膿血者,宜桃花湯。

仲景桃花湯

赤石脂(一兩六錢,半完半研),乾薑(一錢),粳米(一合)

水煮米熟,下藥煎服,一服愈,余勿服。此照仲景原方變通分量。

痢疾有寒症,色黯如瘀,或白如鼻涕,服涼藥而下反多者,宜理中加附湯。

白話文:

仲景桃花湯的藥方如下:赤石脂(一兩六錢,一半研磨成粉末,一半直接使用),乾薑(一錢),粳米(一合)。

先用水煮米至熟,再加入藥材煎煮,服用一劑即可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不要再服用了。這個藥方是根據仲景的原方調整了藥量。

如果痢疾患者有寒症,糞便顏色暗沉像瘀血一樣,或者像鼻涕一樣白,服用涼性藥物後腹瀉反而加重,則適合服用理中加附湯。

仲景理中加附湯

人參,白朮(三錢),乾薑(二錢),炙甘草(一錢),附子(二錢,炮)

此用仲景《霍亂》方變通分量,人參以西黨參代之。若再加廣木香、肉桂各一錢更佳。

(按:白痢寒症居多,然間亦有屬熱者。唐容川主在氣分,屬肺,用白虎湯加味及銀菊散等,亦系涼劑。方附白虎湯下。)

白話文:

理中湯加附子,以人參、白朮、乾薑、甘草、附子等藥材组成,其中人參可用黨參代替。若想增效,可再加入木香、肉桂。此外,白痢多屬寒症,但也有屬熱者,可參考白虎湯加味及銀菊散等涼性方劑。

痢疾發於處暑後、秋冬間,腹痛甚,有寒症者,宜厚朴丸。

潔古厚朴丸

川厚朴,蜀椒(去目,微炒),川烏頭(炮,去皮,各一兩五錢),紫菀(去土、苗),吳茱萸(湯洗),菖蒲,北柴胡,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乾薑(炮),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半兩)

白話文:

痢疾如果發生在處暑之後,秋冬季節,腹痛劇烈,並且伴隨寒症,就應該服用厚朴丸。

厚朴丸的配方:

  • 川厚朴:一兩五錢
  • 蜀椒:一兩五錢,去眼睛,微炒
  • 川烏頭:一兩五錢,炮製去皮
  • 紫菀:二兩,去除泥土和莖葉
  • 吳茱萸:二兩,用湯水洗淨
  • 菖蒲:二兩
  • 北柴胡:二兩
  • 桔梗:二兩
  • 茯苓:二兩
  • 官桂:二兩
  • 皂角:二兩,去皮和弦,炙烤
  • 乾薑:二兩,炮製
  • 人參:二兩
  • 黃連:二兩半
  • 巴豆:半兩

  • 此方為古代中醫處方,現代醫學對其療效和安全性尚未有充分研究。
  • 患病請咨詢專業醫師,不要自行用藥。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調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而臥,治處暑後、秋冬間痢疾大效,以秋冬痢疾多因寒積故也。此方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巴豆霜充分調勻,再用煉蜜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三丸,逐漸增加至五至七丸,以通便為度。用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並臥床休息。此方對於處暑之後、秋冬季節的痢疾療效顯著,因為秋冬痢疾多因寒積所致。此方與《局方》中的溫白丸療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