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濕證
論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濕勝則濡泄。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夫濕之為病,所感不同,有從外感而得之者,有從內傷而得之者。若居處卑濕之地,與夫道途沖斥風雨,或動作辛苦人,汗沾衣裳,皆濕從外感者也。
或恣飲酒漿湩酪,多食柑橘瓜果之類,皆濕從內傷者也。大抵宜發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是其治也。經又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丹溪釋曰:濕者,土之濁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腫脹、滿脹的病症,都屬於脾土的範疇。又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的濡泄。地上的濕氣,如果接觸到人體,就會傷害皮膚、肌肉、筋脈,進而引起各種疾病。例如:各種抽筋、僵硬、積聚飲水、胸膈滿悶、霍亂、嘔吐、腹瀉、身體沉重、腳踝腫脹、肉像泥一樣,按壓下去也不彈起來,這些都是濕氣所致。濕氣致病,其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從外部感染而來的,有的是從內部損傷而來的。例如住在潮濕低窪的地方,或者在風雨交加的路途上奔波,或者勞動過度,汗水浸濕衣服,這些都是外感濕氣。如果過度飲酒、喝漿糊、吃乳酪,或者多吃柑橘、瓜果之類,這些都是內傷濕氣。總之,治療濕氣病,應該用發汗和利尿的方法,讓上下體液都能順利排出濕氣,這就是治療濕氣病的原則。《內經》還說,如果因為濕氣導致頭部像裹著東西一樣沉重,濕熱不除,就會導致大筋收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收縮變短會引起拘攣,鬆弛變長會引起痿痺。如果因為氣血不足,就會出現腫脹,四肢交替腫脹,陽氣就會耗竭。丹溪先生解釋說,濕氣是土的濁氣。頭部是諸陽之會,位置高,氣清,體虛,所以聰明才智依賴於頭部。
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故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王注曰:素嘗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邪氣漸盛,正氣漸微,陰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
但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全以為風,治者多誤矣,學者宜詳察之。
脈法
《脈經》曰:濕家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方法
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
白話文:
濕氣鬱結,阻礙氣血流通,讓人感到沉重、身體好像被什麼東西蒙住。如果不及時治療,濕氣會鬱積化熱,熱氣滯留不去,就會損傷血液,無法滋養筋脈,導致肢體拘攣。濕氣還會損傷筋脈,無法束縛骨骼,導致肢體痿弱。古人認為,原本就患有氣疾的人,如果再受到濕熱侵襲,氣、濕、熱三者交爭,就會導致身體腫脹。邪氣逐漸加重,正氣逐漸減弱,陰氣衰少,導致邪氣取代正氣,氣血不暢,就會出現四肢腫脹,因為四肢的陽氣都要靠氣血供應。
但現在很多人看到膝蓋關節腫痛,就認為是風邪作祟,治療方法往往不對,學習者應該仔細觀察。
根據《脈經》,濕邪入侵,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熱,面色發黃。
脈象浮而緩,表示濕邪在表層;脈象沉而緩,表示濕邪在內裡;脈象弦而緩,或緩而浮,表示風濕相搏。
丹溪先生說,六種氣邪之中,濕熱最常見,佔了八九成。
濕在上,宜微汗而解。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也。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乾葛等劑。濕在中下,宜利小便,此淡滲治濕也。一云:濕在下,宜升提之。濕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治,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
蒼朮治濕,上下部都可用。一云:上焦濕,用蒼朮,其功甚烈。
大棗加酒芩、羌活、蒼朮、木通,散風行濕最妙。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
白話文:
濕氣在上,應該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去除。醫書上說,濕氣嚴重上蒸,伴隨熱症,可以用苦味溫性的藥物治療,再佐以甘甜辛辣的藥物,藉由發汗來止住病症。但不可出汗過多,因此不用麻黃、乾葛等藥物。濕氣在中下焦,則要利尿,這是淡滲法治療濕氣。也有人說,濕氣在下焦,應該用升提之法。濕氣有從外而入者,也有從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屬於外感,應該用發汗散濕法。久濕則需疏通滲泄。
蒼朮可以治療上下部的濕氣。也有人說,上焦濕氣,可以用蒼朮,它的功效很強。
大棗加酒芩、羌活、蒼朮、木通,散風行濕效果最好。
防己黃耆湯(金匱),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周身疼痛。
防己(三錢),甘草(一錢五分),白朮(二錢),黃耆(三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耆、炙甘草以實表,防己、白朮以勝濕。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是金匱要略裡的方劑,用來治療風濕,症狀包括脈搏浮弱、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全身疼痛。藥方包括防己三錢、甘草一錢五分、白朮二錢、黃耆三錢五分。將這些藥材切碎,煎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兩杯,煎至一杯,去渣溫服。如果患者喘不過氣,可以加麻黃;如果胃氣不和,可以加芍藥;如果氣往上衝,可以加桂枝;如果下肢有寒,可以加細辛。因為風濕導致身體沉重、陽氣虛弱,容易出汗怕風,所以使用黃耆、炙甘草補益表氣,防己、白朮祛除濕氣。
甘草附子湯(仲景),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而痛者。
甘草(炙,二錢),白朮(二錢),附子(一錢五分),桂枝(四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金匱》方:無桂枝,加生薑、大棗,名曰白朮附子湯。
加味五苓散(元戎),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
本方中,加羌活一倍是也。
除風濕羌活湯(東垣),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是仲景所創,用來治療風濕相互搏擊,導致骨節酸痛、牽引疼痛,難以屈伸,靠近疼痛處就更加劇烈,並且伴隨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脫衣,或者身體略微腫脹疼痛的症狀。
處方為:甘草(炙,二錢)、白朮(二錢)、附子(一錢五分)、桂枝(四錢)。將以上藥材切碎,做成一劑,用水煎服。
《金匱》方中沒有桂枝,而增加了生薑、大棗,名為白朮附子湯。
加味五苓散是元戎所創,用來治療濕邪過盛導致身體疼痛,小便不利,身體沉重口渴的症狀。
此方中,加倍的羌活是其特點。
除風濕羌活湯是東垣所創,用來治療風濕相互搏擊,導致全身疼痛的症狀。
羌活(七分),防風,升麻,柴胡(各五分),藁本,蒼朮(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羌活勝濕湯(東垣),治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此藥主之。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白話文:
將羌活七分、防風、升麻、柴胡各五分、藁本、蒼朮各一錢,全部細切,做成一劑藥方,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溫服。此方名為羌活勝濕湯,出自東垣醫書,用於治療肩背疼痛、無法回頭的症狀。這種病症是因為手太陽經氣鬱滯不通,用風藥散之。若出現脊背疼痛、項部僵硬、腰部如折斷、頭部如被拔起的症狀,則說明足太陽經不通暢,此藥方可治之。此外,也可使用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的藥方。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中有寒濕也,加酒洗漢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茯苓滲濕湯(東垣),治濕鬱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各四分),赤茯苓,澤瀉(各五分),茵蔯(六分),豬苓(去黑皮,一錢)
白話文:
茯苓滲濕湯(東垣)
功效: 治療濕邪鬱結導致的黃疸,症狀包括寒熱交替、嘔吐、口渴、全身及面部發黃、小便不利、食慾不振、難以安睡。
藥方:
- 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各四分)
- 赤茯苓、澤瀉(各五分)
- 茵蔯(六分)
- 豬苓(去黑皮,一錢)
用法: 上述藥材切碎,作為一劑藥方。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溫服,飯前服用。
加减: 若患者感到身體沉重、腰痛、沉沉的,且經期有寒濕,可以加酒洗過的漢防己五分,輕症者加附子五分,重症者加川烏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茵蔯五苓散(局方),治濕熱大勝,黃疸發熱。五苓散內,加茵蔯一倍即是也。
(祖傳方)
白朮酒,治中濕,遍身疼痛,不能轉側,及皮肉痛,難著席。
白朮(一兩)
上細切,作一服,無灰老酒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丹溪活套)云:濕本為土氣,火熱則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夫熱而怫鬱,則生濕也,因濕生痰,故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防風,去風行濕,蓋風藥能勝濕也。大抵治濕宜利小便為上策,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一身盡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羌活、蒼朮以微汗之,不可大汗,恐汗去而虛濕仍在也。若自汗多者,宜白朮甘草湯。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做成一劑藥,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渣後溫熱服用。
針對濕熱過盛,出現黃疸發熱的症狀,可以服用五苓散,並加入茵蔯,劑量為五苓散的兩倍。
針對濕氣入侵導致全身疼痛、難以翻身、皮肉疼痛、難以躺臥的症狀,可以服用白朮酒。取白朮一兩,切碎,用一杯半無灰老酒煎煮至一杯,去渣後溫熱服用。
丹溪先生說,濕氣本質是土氣,火熱可以生濕土,所以夏天炎熱時萬物濕潤,秋天涼爽時萬物乾燥。如果熱氣鬱結就會生濕,濕氣又會生痰,所以可以用二陳湯加入酒芩、羌活、防風,來驅風行濕,因為風藥可以克制濕氣。總之,治療濕氣最重要的是利尿,如果沒有利尿,就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全身疼痛或者沒有汗,說明濕氣流入關節,邪氣在表,可以用五苓散加入羌活、蒼朮,微微出汗,不能出大汗,以免汗液流失,濕氣仍然存在。如果自汗過多,應該服用白朮甘草湯。
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泄瀉,身痛自汗,此為寒濕,宜五苓散加生附、蒼朮、木瓜。如風濕身痛,微腫惡風,宜杏仁湯:官桂五錢,大門冬、芍藥、麻黃各二錢五分,杏仁七個,水三盞,姜十片煎,分二服。又治濕,消腫脹,利小便,健脾胃,葶藶木香散:葶藶子、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木香、澤瀉、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錢,滑石三兩,為末,湯調服。然以上諸方,乃略示其端倪耳,全在活法加減而用之,不可執一論也。
白話文:
若小便排泄順暢,顏色清澈,大便卻稀薄,身體疼痛並且自發出汗,這是寒濕入侵的表現,應該服用五苓散,再加入生附子、蒼朮、木瓜。
如果患有風濕性關節疼痛,伴隨輕微腫脹和怕風,可以服用杏仁湯:官桂五錢,大門冬、芍藥、麻黃各二錢五分,杏仁七個,水三杯,加入薑十片煎煮,分兩次服用。
另外,用於治療濕氣,消腫脹,利尿,健脾胃的葶藶木香散方:葶藶子、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木香、澤瀉、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錢,滑石三兩,研磨成粉末,用湯水調服。
然而,以上這些方劑只是一個大概的指引,實際使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調整,不能一成不變地套用。
夫治濕者,固當以二術為君,以補脾為主治。然亦有濕盛氣滿膨脹者,又當以利水行氣為先,補脾藥又未可遽用。或以二術為君,而利水藥為臣使;或以木通、澤瀉、葶藶、草前子等利水藥為君,而以茯苓、白朮、人參等補脾藥為臣使。有本而標之者,亦有標而本之者。看緩急而施治,則萬舉萬全之功,可立而待也。
白話文:
治療濕氣,首要之法是以二術為君,以補脾為主。但若濕氣過盛,導致氣機壅滯、腹脹膨滿,則應以利水行氣為先,不宜急於使用補脾藥物。
可以二術為君,利水藥為臣使;也可以木通、澤瀉、葶藶、草前子等利水藥為君,茯苓、白朮、人參等補脾藥為臣使。
有時候需要先治本,再治標;有時則需要先治標,再治本。應根據病情輕重緩急,灵活运用治疗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