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一 (9)
卷之一 (9)
1. 醫學或問(凡五十一條)
惟其靜而闔,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夫水者常也,火者變也。若獨指乎右腎為相火,以為三焦之配,尚恐立言之未精也,未知識者以為何如?
或問:《內經》所謂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何謂也?曰:王太僕已有註文,但未甚詳耳,請陳一得如下:夫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者,言造化勝復之理,少而壯,壯而衰,衰而復生,循環無端,生生不息。經雖不言衰而復生,其理實在其中矣。
壯火食氣者,言元氣見食於壯火也。氣食少火者,言元氣見助於少火也。壯火散氣謂耗散元氣,少火生氣謂滋生元氣,此二句申明上文二句之言耳。蓋火不可無,亦可少而不可壯也,少則滋助乎真陰,壯則燒爍乎元氣。陰陽造化之理,無往不復,夫火壯而亢極,則兼水化以制之。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又曰制則生化。故壯火衰而少火復生,是以陰陽調和,萬物生旺,四時生長化收藏之道,即此理也。以人論之,胚胎未成之初,先生二腎以涵養真陰,是故名為元氣,天一生水之義焉,然後肝心脾肺以及五腑相繼而生。五臟五腑之外,又有胞絡相火,遊行於三焦之間,故以三焦為配,二者皆有名無實之腑臟,蓋相火無定位故也。抑考先哲有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言其不可無也,此非少火生氣之意乎。又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言其不可亢也,又非壯火散氣之謂乎。管見如斯,未知是否?
或問:越人《難經》第一難中所謂: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又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夫寸口一脈,何以能決臟腑死生吉凶乎?鰲峰熊氏注為右寸,謂右寸之屬肺也。四明張氏注為兩寸,謂脈會太淵穴也。二說不同,其孰非而孰是歟?請明以告我。
曰:古聖立法,以三部九候決人死生,以六臟六腑分配於六部之中,故可以驗人臟腑之吉凶也,殊不知《內經》言寸口者頗多,悉兼關尺而言也,大槩古人以寸口為六脈之總名耳。不然,《內經》何以言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肩背痛,若此之類,莫能盡述。先哲注謂中手為醫者之中指也,然則非病者之關脈乎。
夫越人之《難經》,因《內經》而作,故有是語。今之注者,皆以己意妄釋,故與經旨不合。學者宜再思之。
或問:《難經》第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源。所謂生氣之源者,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吐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白話文:
只有在靜止閉合時,才能涵養體內陰氣的真水;在活動開啟時,才能鼓動龍雷之相火。水是恆常不變的,火是會變化的。如果單單把右腎的相火,認為是三焦的搭配,恐怕這個說法還不夠精確,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
有人問:《黃帝內經》所說的「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是什麼意思呢?我回答說:王太僕已經有註解,但說得不夠詳細,讓我來發表一下我的見解:所謂「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說的是造化勝負的道理,就像是從少到壯,從壯到衰,衰退後又會復生,循環不已,生生不息。雖然《內經》沒有直接說衰退後又會復生,但這個道理其實就在其中。
「壯火食氣」指的是元氣被壯盛的火所消耗。「氣食少火」指的是元氣被微弱的火所滋養。「壯火散氣」是指耗散元氣,「少火生氣」是指滋生元氣,這兩句話是為了進一步闡明前面兩句話的意思。火是不可或缺的,但應該是微弱而不是強盛,微弱的火可以滋養真陰,強盛的火則會灼燒元氣。陰陽造化的道理,是循環往復的。火過於強盛,就會吸收水氣來制衡它。《內經》說「過於亢盛就會有害,有所承受才能制約」,又說「制約才能產生變化」。所以,壯盛的火衰退,而微弱的火又會復生,陰陽才會調和,萬物才能生長旺盛,四季生長化收藏的道理,就在這裡。以人來說,在胚胎形成之初,首先產生兩個腎臟來涵養真陰,所以叫做元氣,這就是「天一生水」的含義,然後肝、心、脾、肺以及五臟才相繼產生。五臟五腑之外,還有胞絡相火,運行於三焦之間,所以說以三焦為搭配,這兩者都是有名無實的腑臟,因為相火沒有固定的位置。再考量前人的說法:「天沒有這個火,就不能產生萬物;人沒有這個火,就不能有生命。」這是在說火不可或缺,這不就是少火生氣的意思嗎?又說:「火與元氣不能並存,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這是在說火不可以過於強盛,這不就是壯火散氣的意思嗎?我個人的見解是這樣,不知道是否正確?
有人問:扁鵲《難經》第一難中說:「十二經脈都有動脈,卻只取寸口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又說:「寸口是脈搏的匯集之處,是手太陰經脈跳動的地方。」那麼,寸口這一條脈,怎麼能夠判斷臟腑的生死吉凶呢?鰲峰熊氏註解說是右寸,認為右寸是屬於肺的;四明張氏註解說是兩寸,認為脈搏會聚於太淵穴。這兩種說法不同,到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請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
我回答說:古代聖人制定法則,用三部九候來判斷人的生死,把六臟六腑分配在六部之中,所以可以用來驗證人體臟腑的吉凶。但是,不知道《內經》中提到寸口的地方有很多,都是兼顧關和尺來說的,大概古人是把寸口當作六脈的總稱而已。不然,《內經》為什麼會說寸口脈中手短的代表頭痛,寸口脈中手長的代表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的代表肩背痛,像這樣的例子,多得說不完。前人註解認為「中手」是醫者的中指,那麼,這不就是病人的關脈嗎?
扁鵲的《難經》是根據《內經》寫成的,所以有這樣的說法。現在的註解者,都是以自己的意思來隨意解釋,所以與《內經》的宗旨不符合。學者應該再深入思考。
有人問:《難經》第八難說:「寸口的脈搏平穩卻死亡,是什麼意思呢?」是這樣的,所有的十二經脈,都連繫於生氣的來源。所謂生氣的來源,就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指的是腎間的動氣,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門戶,三焦的源頭,又叫做守護邪氣的神。所以,氣是人的根本,根本斷絕,那麼枝葉就會枯萎。寸口脈搏平穩卻死亡,是因為生氣在體內已經完全斷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