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29)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29)

1. 本經疏證第二卷

朮,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椏生。《圖經》

朮,氣溫味甘苦而辛。甘能補中,苦能降洩,辛能升散。於人身脾與胃,皆具稼穡作甘之德。脾主升舉清陽,胃主通降濁陰,皆屬土而畏溼。朮之為物,開花於初夏,結實於伏時。偏於溼氣瀰漫之際,顯其有猷有為。確可知,其入脾胃,能內固中氣,外禦溼侮矣。「風寒溼痹、死肌、痙、疽」,不得盡謂脾病。

而以朮為主劑者,則以溼為脾所主,溼能為患,固屬脾氣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與痙病,在肌肉內。死肌及疽病,在肌肉外。旁病,則當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駐溼之所。惟肌肉間為可駐溼,三也。知此,則凡「痹、死肌、痙、疽」之係乎風寒溼者,皆朮主之矣。

仲景治風寒溼痹,方多有不用朮者,則用朮者,當必有故矣。〈痹論〉「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溼氣勝者,為著痹」。白朮之效,於風勝、溼勝者,為最宜。寒勝者,為差減。何以知之?蓋風勝必煩,溼勝必重,檢《金匱要略》中治痹諸方,其用朮者,非兼煩,必兼重。如麻黃加朮湯下,云「身煩疼」。

防己黃芪湯下,云「身重」。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下,云「身體疼煩」。甘草附子湯下,云「骨節煩疼,掣痛或身微腫」。甘乾苓朮湯下,云「腹重,如帶五千錢」。桂枝芍藥知母湯下,云「肢節疼痛,腳腫如脫」。附《近效方》朮附湯下,云「頭重」。其他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烏頭湯、抵當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等方,何嘗不治痛治痹,絕不用朮。雖然,謂「朮功擅於風與溼」,則可。

謂「於寒有所忌」,則不可。《傷寒論》〈少陰篇〉附子湯,治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不煩不重,亦用白朮。蓋溼流關節,云「骨節痛」,則未有不兼溼者。矧風溼二者,必挾寒,始成痹,不然則否,《素問》之旨可驗也。

或問「理中丸以吐多去朮,乃五苓散、豬苓散、茯苓澤藛湯,偏有吐而用朮。以下多而還用朮,乃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偏以大便鞕而用朮,其義何居」?夫亦當察其所因也。《金匱要略》〈嘔吐篇〉云「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今云「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曰「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藛湯主之」,三證皆有渴,皆欲飲水。而理中丸條,則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白朮這種植物,葉子是兩兩相對生長,葉片上有細毛,莖呈方形,莖的頂端會開花,花色有淡紫、淺藍、粉紅等好幾種。它的根是分叉生長的。《圖經》這樣記載。

白朮的性質是溫和的,味道是甘甜、苦澀又帶點辛辣。甘味能補養脾胃中氣,苦味能使氣往下走,排除體內廢物,辛味能使氣往上升,發散體內寒邪。對於人體的脾和胃,它都具有使五穀生長成熟的功效。脾主管向上升清氣,胃主管向下排濁氣,兩者都屬於土,都怕潮濕。白朮這種植物,在初夏開花,在伏天結果,偏偏在潮濕瀰漫的時候,它能顯現出它的作用。因此可以確定,它進入脾胃,能對內鞏固中氣,對外抵禦潮濕的侵襲。像是「風寒濕痹、死肌、痙攣、癰疽」這些病症,不能都歸咎於脾臟的問題。

然而,以白朮為主要成分的藥方,是因為濕氣是脾所主管的,濕氣會導致疾病,這確實屬於脾氣不調,這是第一點。脾主管肌肉,肌肉夾在皮膚、毛髮、筋骨之間。痹證和痙攣病症,在肌肉內部;死肌和癰疽病症,在肌肉外部。周邊的病症,應該取其中和的部位,這是第二點。筋骨和皮膚毛髮,都不是濕氣容易停留的地方。只有肌肉之間是濕氣容易停留的地方,這是第三點。明白這些,就知道凡是「痹、死肌、痙攣、癰疽」這些病症,如果和風寒濕有關,都可用白朮來治療。

張仲景治療風寒濕痹的方劑中,有很多沒有用到白朮,那麼用到白朮的,肯定有原因。《痹論》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在一起,就會形成痹證。如果風邪佔優勢,就會出現遊走性的痹痛;寒邪佔優勢,就會出現疼痛明顯的痹痛;濕邪佔優勢,就會出現固定不動的痹痛。」白朮的療效,對於風邪和濕邪佔優勢的痹證最為合適。對於寒邪佔優勢的痹證,效果會稍微差一些。怎麼知道的呢?因為風邪盛會讓人煩躁,濕邪盛會讓人身體沉重,查看《金匱要略》中治療痹證的方子,用到白朮的,要麼同時有煩躁,要麼同時有沉重。例如麻黃加朮湯,下面說“身體煩躁疼痛”;防己黃芪湯,下面說“身體沉重”;桂枝附子湯去掉桂枝,加上白朮的方子,下面說“身體疼痛煩躁”;甘草附子湯,下面說“關節煩躁疼痛,抽痛,或者身體輕微腫脹”;甘乾苓朮湯,下面說“腹部沉重,像帶了五千錢一樣”;桂枝芍藥知母湯,下面說“肢體關節疼痛,腳腫得像要脫落”。附錄《近效方》中的朮附湯,下面說“頭重”。其他像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烏頭湯、抵當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這些方子,也都治療疼痛和痹證,卻都沒有用到白朮。雖然如此,說“白朮的功效擅長於治療風邪和濕邪”,是可以的。

但說“對寒邪有所禁忌”,就不對了。《傷寒論》的〈少陰篇〉中,附子湯治療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沒有煩躁也沒有沉重,也用到了白朮。因為濕氣流到關節,就會出現“關節疼痛”,那麼沒有不伴隨濕氣的。何況風和濕兩種邪氣,一定夾帶寒邪,才會形成痹證,不然就不會。《素問》的道理可以驗證。

有人問:「理中丸因為嘔吐多所以去掉白朮,然而五苓散、豬苓散、茯苓澤瀉湯,反而因為有嘔吐而用到白朮。還有,大便次數多反而用白朮,桂枝附子湯去掉桂枝加上白朮的方子,反而因為大便乾硬而用到白朮,這是為什麼呢?」這也應該仔細觀察其中的原因。《金匱要略》〈嘔吐篇〉說:“先嘔吐才覺得口渴,這是病要好的跡象;先覺得口渴才嘔吐,這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證。”

現在說“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反而煩躁,有表證也有裡證,口渴想喝水,喝下去就吐,這種情況叫做水逆,用五苓散治療”;又說“嘔吐而病在膈上,之後想喝水的,病要好了,趕快給他喝水,想喝水的,用豬苓散治療”;又說“胃反,吐了之後想喝水的,用茯苓澤瀉湯治療”。這三種情況都有口渴,都想喝水。而理中丸條文,則說:“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象比較明顯,想喝水的,用五苓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