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3)

1. 和表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難、腹滿而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若傷寒的表證未解除,心窩以下有積水,出現乾嘔、發燒、咳嗽,以及口渴、腹瀉、噎嗝、小便困難、腹脹、喘不過氣等症狀,這時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一兩半),半夏(三分),五味子(半兩),

白話文: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一兩半,半夏三分,五味子半兩。

㕮咀,以水六升,先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一升,去滓,每溫服一盞。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炒赤;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赤茯苓二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一兩一分。無蕘花,以桃花一鴨子大,不炒代之。

白話文:

曲液:用六升水,先將麻黃草煮沸幾次,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一升,過濾掉藥渣,每次溫服一杯。

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一兩半的栝樓根; 如果腹瀉,去掉麻黃,加入一個雞蛋大小的蕘花,炒成紅色; 如果感覺咽喉堵塞,去掉麻黃,加入一顆炮製好的附子; 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二兩赤茯苓; 如果喘息,去掉麻黃,加入一兩一分杏仁。

如果沒有蕘花,可以用一個鴨蛋大小的桃花,不炒代替。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吐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太陽病,生病八九天了,出現像瘧疾的症狀,發熱怕冷,發熱時間長,怕冷時間短,病人沒有嘔吐,大便清稀,發病一天兩三次。脈搏微弱緩慢的,表示快要痊癒了;脈搏微弱而且怕冷的,這是陰陽都虛弱了,不能再發汗或攻下治療了;面色仍然發紅的,表示病沒有好,因為病邪不能夠通過出小汗而排出,病人身體一定會發癢,應該使用等量的桂枝和麻黃來煎湯治療。

桂枝末,麻黃末(各三分),

以水一升半,棗三個,生薑三片,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白話文:

桂枝和麻黃各取等量,用一升半的水,加上三個棗子和三片生薑一起煎煮,直到水分煎煮剩一半時,濾掉藥渣,趁溫暖的時候喝下。如果還沒有微微出汗,就再服用一次。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證候不改者,服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出大汗,脈搏洪大,但症狀沒有好轉,則繼續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桂枝湯;

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並且每天發作兩次,則適合服用由桂枝、麻黃和杏仁組成的湯劑。

桂枝湯末(一兩),麻黃湯末(半兩),

以水一升半,姜三片,棗三個,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白話文:

桂枝湯粉末一兩,麻黃湯粉末半兩,

用一升半的水,加上三片薑,三個棗,煎煮到水量減半,去掉渣滓,溫熱時喝下。如果還沒有微微出汗,就再喝一次。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脈洪大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白話文:

服用了桂枝湯後,出現大量出汗,伴隨極度口渴,脈搏洪大的人,可以使用白虎湯加參來治療。(此方歸屬於厥陰證中)

龐曰:傷寒,已得汗,身和脈弦細,譫語妄見,此為津液不和,與小柴胡去人參加桂枝湯服之,津液和自愈;未瘥,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龐安時說:傷寒病,已經發過汗後,身體舒適,脈搏細而緊,但有神志不清和幻覺的症狀,這是津液不調和導致的。此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入桂枝湯服用,調整津液平衡,使病情自行恢復;如果症狀未痊癒,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柴胡桂枝湯,主之,兼治寒疝腹痛。

白話文:

傷寒持續六七天,發燒、輕微怕冷、四肢痠痛、輕微嘔吐、心窩處脹痛,症狀未完全消除。此時服用柴胡桂枝湯,可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

柴胡(一兩),桂枝,黃芩,人參(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芍藥(半兩),甘草(一錢一字),大棗(九枚),生薑(半兩),

㕮咀,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

白話文:

柴胡(6 克),桂枝、黃芩、人參(各 3 克),半夏(2.5 克),芍藥(3 克),甘草(0.6 克),大棗(9 枚),生薑(3 克)

小柴胡湯,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熱,或咳者。

柴胡(二兩),甘草,黃芩,人參(各三分),半夏(六錢一字),生薑(三分),大棗(三枚),

白話文: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發作五、六天,中風導致的往來寒熱,胸脅滿塞,嘿嘿作響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嘔吐,或胸中煩悶但沒有嘔吐,或者口渴,或腹中疼痛,或脅部下方痞硬,或心腹悸動、小便不暢,或不口渴、身體微熱,或咳嗽。

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作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半個。若渴,去半夏,加人參成二兩二錢半、栝蔞根二兩。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二兩。

白話文:

㕮咀湯

用六升水煮㕮咀,直到剩三升,去掉渣滓,再煎煮至剩一升半,趁溫熱時分成三份服用。

加味

  • 若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 نصف個栝蔞。
  • 若口渴,去掉半夏,加入兩錢半的人參和二兩的栝蔞根。
  • 若腹中疼痛,去掉黃芩,加入一兩半的芍藥。
  • 若脅下痞硬,去掉大棗,加入二兩的牡蠣。
  • 若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二兩的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一兩一分,乾薑一兩。

白話文:

如果不覺得口渴,但外表有些微熱,就去除人參,加入桂枝一兩半。溫熱蓋住身體,微出汗就能治癒。如果有咳嗽,就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一兩一分,乾薑一兩。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不必悉具。凡以柴胡證而下之,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也。

病十日以上,脈浮細嗜臥者,為已安候,小柴胡和之,細而遲者勿與。

白話文:

傷寒中風,出現柴胡證時,只要具備其中一項徵狀,不必全部都有。凡是使用柴胡證治療,但又給予瀉下藥的,一定會導致病情加重發熱,最後纔出汗而解除病症。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自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女性中風已有七八天,持續出現寒熱交加的症狀,發作時間不定,經期才剛結束。這是熱邪入侵血室所致,導致血凝固,因而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作時間不定。治療宜用小柴胡湯。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必自愈。(先宜小柴胡湯,不愈,可刺期門。)

白話文:

女性感染傷寒發燒,剛好遇到月經來潮,白天頭腦清醒,到了晚上卻胡言亂語,而且像看到鬼一樣。這是因為熱邪進入血液,沒有侵犯胃氣,病情會自行痊癒。(一開始適合服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可以針灸期門穴。)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取之。

白話文:

女性中風,發冷發燒,經期剛來,經過七到八天後,發燒消退但脈搏變慢、身體變涼,胸部以下有如胸悶感,胡言亂語,這表示熱氣侵入血液,應針刺期門穴,依具體情況下針。

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如,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又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亦宜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白話文:

陽明經病,出現潮熱、大便稀溏,小便通暢,但是胸脅脹滿一直不消失的症狀,適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沒有大便稀溏的症狀,但是出現嘔吐,舌苔發白的,也適合服用。上焦氣機通暢,津液得以下行,胃氣就會調和,身體會自然出汗而解熱。

陽明中風,脈浮弦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脈象浮而緊大,呼吸短促,腹脹,脅肋和心臟疼痛,按壓許久不通氣,鼻腔乾燥不出汗,喜歡睡覺,全身和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不時有嘔吐感,耳前耳後腫脹。刺絡放血後病情稍有緩解,但病根未除。病情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給予小柴胡湯治療;若不能小便,腹脹加劇且有嘔吐,則難治。

2. 可下證(血證附)

大法秋宜下。

陽明病,發熱不惡寒,汗多者,急下之。

白話文:

大致上,在秋天的時候應該使用下法。

如果患有陽明病,出現發燒但不畏寒,並且汗出較多的情況,應該及時進行攻下治療。

凡脈沉細數,為熱在裡。又兼腹滿咽乾,或口燥舌乾而渴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目中瞳子不明,無外證者,或汗後脈沉實者,或下利,三部脈皆平,心下堅者,或連發汗,已不惡寒者,或已經下,其脈浮沉按之有力者,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脈搏沉細且快,表示熱氣在體內。加上腹脹、咽喉乾燥,或者口乾舌燥、口渴,或者六七天沒有大便,小便卻正常,或者眼睛瞳孔昏暗,沒有其他外在症狀,或者出汗後脈搏沉實,或者腹瀉,三部脈搏都平穩,心窩以下硬,或者連續發汗,不再怕冷,或者已經排便,脈搏浮沉有力,都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大黃(半兩),厚朴(一兩),枳實(一枚),朴硝(半兩),

白話文:

大黃: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一顆 朴硝:半兩

㕮咀,以水四升,先煮厚朴、枳實至三升,下大黃,煮取一升半,去滓,下朴硝烊化。每溫一盞服,利即止。後服如作煮散煎,每服厚朴、枳實末共三錢,水二盞,煎一盞半,下大黃末一錢,煎一盞,絞去滓,下朴硝末一錢,烊化服之。

白話文:

古文: 㕮咀,以水四升,先煮厚朴、枳實至三升,下大黃,煮取一升半,去滓,下朴硝烊化。每溫一盞服,利即止。後服如作煮散煎,每服厚朴、枳實末共三錢,水二盞,煎一盞半,下大黃末一錢,煎一盞,絞去滓,下朴硝末一錢,烊化服之。

藥方名:急止痢疾湯

做法:

  1. 取水四升,先將厚朴、枳實煮至三升。
  2. 加入大黃,繼續煮至一升半。
  3. 去除藥渣,加入溶解的朴硝。
  4. 每溫服一盞,腹瀉就會立即停止。

後續服藥:

  1. 如同製作煮散劑,每次服用厚朴、枳實末共三錢。
  2. 加水二盞,煎煮至一盞半。
  3. 加入大黃末一錢,煎煮至一盞。
  4. 去除藥渣,加入溶解的朴硝末一錢。
  5. 溶化後服用。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土,其脈大,少陽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克,更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為土不負。弦者,為土負,必死。)

白話文:

陽明腑和少陽膽經同時發生病變,導致腹瀉,脈搏沒有力度的,表示病症發展順應規律。脈搏有力度的,表示病症失控,互相剋制導致力度過大。脈搏滑動且頻率高,表示體內有宿食,應該用藥物將其排出體外。(建議使用大承氣湯。陽明屬土,脈搏寬大;少陽屬木,脈搏弦細。如果二者同時發生病變,土被木剋制,腹瀉加劇,表明胃部已經虛弱。如果脈搏不弦細,表示土不剋制木。脈搏弦細,表示土剋制木,必定會死亡。)

脈雙弦而遲,心下堅,或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病者煩熱汗出,如瘧狀,日晡則發潮熱者,屬陽明,其脈必實,當下之而愈。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宜下之。

白話文:

當脈象呈現出雙重細線條,並且跳動緩慢,胸下部還有硬塊,或者脈搏強力而緊繃時,表示陽氣中混雜了陰氣,可以用瀉下法治療。

如果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出汗,類似瘧疾的症狀,到了傍晚就出現潮熱,則屬於陽明經問題,其脈搏必定實大。此時應採用瀉下法,就能夠治癒。

傷寒,若吐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餘日,日晡則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常見有此撮空候,故改之。)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脈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可下之。一服利,止後服。

白話文:

得了傷寒,如果嘔吐、腹瀉後,病情沒有好轉,五六天以上甚至十幾天,每天傍晚就會發燒潮熱。發熱時不畏寒,自言自語,像是看到鬼一樣。病情嚴重的人,發熱後會不認得人,沿著衣服亂摸亂抓(往往會出現這種胡亂抓空的現象,所以將本文修改為此句)。焦躁不安,呼吸微促,眼睛直瞪著。脈搏弦緊的能活,脈搏澀細的會死;病情輕微的,只有發熱和說胡話,可以用瀉藥治療。服用一劑瀉藥後見效,就不要再服用了。

過經譫語者,可下之。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故不大便,可下之。(以上並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對於超過一定時間後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使用下法。

病人如果五到六天不大便,圍繞肚臍疼痛,心情煩躁,且這種情況時有發生,這是由於腸中有燥屎,所以不能排便,可以使用下法。(以上情況都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者,必先振慄汗出而解。陽微者,先汗之而解;陰實者,先下之而解。下之,宜,大柴胡湯,。

白話文:

太陽中暑的病症沒有完全解除,如果病人脈象陰陽俱停,一定會先發抖出汗,之後才會解除。陽氣虛弱者,先發汗後才會解除;陰氣旺盛者,先瀉下後才會解除。瀉下時,適合服用大柴胡湯。

柴胡(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枳實(二枚),生薑(二兩半),半夏(一兩一分),大棗(六個),大黃(一兩),

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每溫一盞服。

白話文:

柴胡(160克),黃芩、芍藥(各60克),枳實(4枚),生薑(100克),半夏(45克),大棗(6枚),大黃(40克)

因下之後,潮熱而微利者,此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而有表證,仍胸膈滿而嘔者,先服小柴胡湯,後服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在和表證中。)

白話文:

如果服用瀉藥後出現潮熱和輕微腹瀉,這時醫生卻用丸藥瀉下,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而如果伴有表證,仍然有胸悶腹脹和嘔吐的症狀,應該先服用小柴胡湯,再服用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屬於治療表證的藥方。)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結熱在裡,往來寒熱者,宜大柴胡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大黃(二兩),厚朴(一兩),枳實(二枚),

白話文:

伤寒发烧,出汗却不解,胸口闷胀硬痛,呕吐腹泻,用大柴胡汤治疗。

伤寒十多天,热邪闭结在里,反复发冷发热,也应该用大柴胡汤。

阳明病,神志不清,发潮热,脉象滑而急速,用小承气汤治疗。

药方:大黄二两,厚朴一两,枳实两个。

㕮咀,水二升半,煎至八合,去滓,放溫時飲一盞,以利為度。凡大便秘悶,恐有表證者,但少少飲之,微下為度,不可飲多,恐大泄利也。虛弱人可作煮散煎服。

太陽病,若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者,與小承氣湯利之則愈。(此太陽陽明證也。)

白話文:

把香附子加水兩升半煎煮,直到水煎至八合,去除雜質,等溫度降低時喝一碗,以感到通暢為度。凡是大便不通暢,擔心有外感症狀的人,只要少量喝,以微微通便為度,不可喝太多,以免腹瀉不止。體質虛弱的人可以把它煮成散劑煎服。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初一服,譫語止;若更衣者,停後服,不爾,盡與之。(更衣即登廁也,非顏師古注《漢書》更衣之義。《集驗方》痔有更衣挺出,頗妨於更衣,更衣出清血,故以知之。)

白話文:

拉肚子並胡言亂語的病人,可能是腸道中有燥熱的糞便,適合服用小承氣湯。第一次服藥後,胡言亂語的症狀會消失;如果病人有便意,先暫停服藥等排便後再服用。如果不暫停服藥,就繼續服用到藥效完全發揮。

(「更衣」在此指上廁所,並不是顏師古注《漢書》中「更衣」的意思。根據《集驗方》記載,痔瘡患者在上廁所時痔瘡會脫出,影響排便。如果痔瘡脫出並排出清血,就可以斷定是痔瘡的症狀。)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中。)

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病人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但是感到心煩,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病人發汗後,如果還怕冷,這是體虛的表現;如果不怕冷,只覺得熱,這是實熱症,應該調和胃氣,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此有熱,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反下利而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為內實也,宜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傷寒持續了十三天,而且患者出現胡言亂語,這說明體內有熱,應該用湯劑下泄治療。如果患者小便量少,說明大便應該乾燥;如果出現腹瀉但是脈象平穩,說明醫生用丸藥下泄治療是不正確的。如果患者自行腹瀉,脈象應該是微弱且虛浮的;現在脈象平穩,說明體內有實證,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此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可與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屬調胃承氣湯。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屬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得了太陽病,已經十多天了,現在心窩暖暖的想吐,但是胸口痛,大便稀稀的,肚子有點脹,心情煩悶。這時候如果想吐又吐不出來,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不然也可以吃這種藥。但是隻感覺想吐,胸口痛,大便有點稀,就不是柴胡證,因為想吐可以知道是吐不出來的,所以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茵陳湯,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而飲水者,以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白話文:

茵陳湯

用於治療陽明經發熱、出汗的病症。

如果患者發熱出汗,卻沒有黃疸,但是隻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出汗,汗水流到頸部又返流回去,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表明瘀熱內停,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

茵陳蒿(三兩),大黃(一兩半),梔子(二十個,大者七枚),

白話文:

茵陳蒿(18克),大黃(9克),梔子(14個,大的7個)

㕮咀,水二升半,先煮茵陳至一升,內二味,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沫,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

白話文:

茵陳蒿湯:

加入水兩升半,先將茵陳煮至一升,再放入其他兩味藥材,繼續煮沸,直到液體剩餘一升二合半,然後過濾掉渣滓。

溫熱後服用一盞,一天服用三次。

服用後將會小便通暢,尿液像皁角沫一樣,一晚後肚子會變小,黃疸會隨小便排出。

十棗湯,治太陽病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和里未和也。

白話文:

十棗湯

用途: 治療太陽病中風,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表證已解的患者。

症狀: 患者出汗較多,發作時間不固定,頭痛,心下痞硬滿脹,兩肋疼痛,乾嘔,氣短,出汗後不畏寒。表明體表證狀已解,但內裏證狀尚未平復。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異杵篩,秤末合之,入臼再杵二三百下。)

白話文:

芫花、甘遂、大戟(分成相等的分量,用不同的研缽研磨成粉,然後秤重混合在一起,放入研缽中再研磨兩三百次。)

先以水一升,煮肥棗十枚,擘碎,煮取半升,去棗,用煎湯少半,調末一錢匕,羸人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之,平旦服。若下少而病不除,明旦加藥一錢半,如前服之。服之必利,利後糜粥自養。

咳而脅下痛,此為有飲,宜十棗湯。

白話文:

首先,用一升水煮十顆紅棗;煮爛後壓碎,繼續煮到剩半升水;撈出紅棗,取少許煮好的藥湯,與一錢匙的藥粉調和,虛弱者用半錢匙;再單獨喝剩下的紅棗湯,於清晨服用。如果大便次數較少且病情未改善,隔天可增加藥量到一錢半,照前述方法服用。服用後一定會通便,通便後可以用稀粥調理身體。

調中湯,治夏月及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數宜下之。久年腸風,下之亦瘥。

白話文:

調中湯

主治: 夏季和初秋,突然出現劇烈寒冷,並伴隨強烈的暑熱,導致熱氣鬱結在四肢,出現發高燒、頭痛;寒氣損傷胃部,導致腹瀉(可能是血便、水便或赤帶下);發高燒且胸悶,脈搏快速,適合用瀉法治療。長期的腸風(下痢)症狀,用瀉法也可以治癒。

大黃(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大黃(15克),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各7.5克)

㕮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大黃,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溫飲一盞,移時勿膈食再服之,得快下,壯熱便歇,其下利亦止。凡秋夏早熱積日,或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所折故也,虛人亦不發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不宜用此。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

白話文:

用半夏三升水煎煮,煎至剩二升時,加入大黃,再煮取一升二合,去除渣滓。趁溫熱喝一杯,相隔一段時間,不要進食再喝一杯。這樣很快就能瀉下,壯熱就會消退,腹瀉也會停止。

每逢春秋夏季,如果積熱多日,或突然受寒,熱氣無法散發,聚集在肌肉中,形成壯熱。胃是六腑中的外層,最容易受到突然受寒的影響,所以虛弱的人不會發燒,但可能會腹瀉或霍亂,不宜使用此方。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了五石散等補品後容易發燒,

與別藥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是以宜以此下,和其胃氣。(調中湯又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而自利,表不解,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加葛根成一兩煎服之,殊驗也。)

茵陳丸,療瘴氣及黃病㾬瘧。

白話文:

如果與其他瀉下的藥物一起服用,就會導致身體發熱,患者會喜愛捂著的感覺,最後會因此而死亡。因此,宜以這種藥物(調中湯)來治療,調和胃中的氣。

(調中湯還適用於以下情況:陽病因瀉下導致協熱利(熱性腹瀉)不止,以及傷寒不因瀉下而自利,表證未解,脈浮數者,都可以去除大黃,加入葛根一兩煎服,效果顯著。)

茵陳,梔子,鱉甲,芒硝(各一兩),大黃(二兩半),豉(二合半),常山,杏仁(各一兩半),巴豆(半兩),

白話文:

茵陳、梔子、鱉甲、芒硝(各 60 克),大黃(150 克),黃豆(150 克),常山、杏仁(各 90 克),巴豆(30 克)。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米飲服二丸,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出,不爾,更服一丸,以熱粥投之,老少以意加減丸數服。若黃病痰癖,時氣傷食㾬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瘥者。療瘴神驗,赤白痢服之亦效。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有性殺藥者,每服七丸、五丸。)

白話文:

將藥粉研磨成細末,做成小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第一次服用時,症狀初起,在清晨空腹喝米湯服用兩丸。服用後若有十里步行般的疲勞感,出現嘔吐、腹瀉或出汗等症狀,則不必再服用。若無上述症狀,再服用一丸,用熱粥送服。服藥時依個人情況調整丸數。

此藥方對黃疸、痰癖、傷食、瘧疾、小兒驚熱欲發癇等病症都有效,服用後無人不見效。對於瘴氣、痢疾也有奇效。春天初有內熱,可依上述方法服用,促其吐瀉,可預防當年熱病。(服用時有殺蟲作用的藥物時,每服七丸、五丸。)

抵黨湯,治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乃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反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血在裡故也。(小腹滿而小便不利者,非血證。)

白話文:

抵黨湯可以治療太陽病發病六七天,表面症狀還沒有消失,脈象微弱而沉,但沒有出現胸悶,患者卻發狂,這是因為熱邪已經深入下焦,導致小腹脹滿,雖然小便通暢,但卻出現下血,這就是病症要好的表現。這是因為太陽病隨著經絡向下走,瘀血停留在內部的緣故。不過,如果小腹脹滿但小便不利,就不是血證。

水蛭,虻蟲(各十枚),桃仁(七枚),大黃(一兩),

白話文:

水蛭、虻蟲(各10個),桃仁(7個),大黃(50克)

㕮咀,以水二升半,煮至一升二合半,去滓,溫溫分四服。未下,再服。虛人只可作半料服之,如作煮散,每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服之。

白話文:

把「㕮咀」用二升半的水煮到剩一升二合半,過濾掉渣滓,溫熱後分四次服用。服用完還沒效果,再服用一次。體質虛弱的人只需要服用一半的劑量,如果要煎服,每五錢的藥材用一盞半水煎煮到剩一盞,過濾掉渣滓服用。

桃仁承氣湯,治太陽病不解,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乃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隨證行湯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不惡寒為外解。)

桃仁(二十四個),大黃(二兩),甘草,桂枝,芒硝(各一兩),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

用於治療太陽病沒有痊癒,熱邪積結在膀胱,病人發狂,血從下方排出才會好。

如果病人外證沒有解除,還不能使用此湯攻下,應該先根據症狀使用其他湯藥來解除外證。

外證已經解除,但小腹急結的,才能使用此湯攻下。(不惡寒是外證已經解除的徵兆。)

㕮咀,以水三升半,煎取一升半,去滓,內芒硝烊化,溫服一盞。虛人減作半料,亦可作煮散。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錢半,烊化服之。

桃仁承氣湯又治產後惡露不下,喘脹欲死,服之十瘥十。

白話文:

用三升半的水煎煮葛根,取煎液一升半,去除渣滓,加入芒硝融化後,溫服一盞。體質虛弱的人可以減半用量,也可以煮成散劑。每次用葛根五錢,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去除渣滓,加入芒硝一錢半,融化後服用。

龐曰:脈朝夕快者,實癖也,可下之。朝平夕快者,非癖也,不可下。快謂數脈,六七至者也。若脈數一息八九至,慎不可下,若下之則煩躁,下利不止而死。凡數脈與皮毛相得,亦不可下也。合下不下,令病人腹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白話文:

龐安時說:脈搏一天之內時快時慢的,是實熱鬱積,可以瀉下。早上平穩,晚上快速的,不是鬱積,不可瀉下。快速的脈搏是指數脈,六七次一息。如果脈搏一息跳動八九次,切記不能瀉下,否則會煩躁不安,腹瀉不止而死亡。凡是數脈與皮毛相應的,也不可以瀉下。該瀉不瀉,會導致病人腹部脹滿,全身水腫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