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7)

1. 少陽證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上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足少陽膽屬木,弦者,細長如琴絃狀。仲景云:脈浮而緊曰弦。非謂此弦脈也,凡傷寒脈浮緊相載,皆屬弦之類也。有屬太陽,有屬陽明者。少陽正得弦脈,體是小弦長大脈也,多宜和表,鮮有汗證。)

少陽之證,口苦,咽乾,目眩也。

此三陽經皆病,未入於臟,可汗而解。(仲景少陽證,唯小柴胡乃和表藥耳。)

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此屬少陽、陽明證也。(方在太陽證中。)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可吐下,脈緊者,小柴胡湯主之。(少加牡蠣。)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知犯何逆者,犯四種溫病,壞候也。)

少陽中風,兩耳微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驚悸,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和表證中。)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不言弦者,隱於長大也。)

三陽合病,面垢譫語,腹滿身重,不能轉側,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宜白虎湯。(方在厥陰證中。)

傷寒四五日,或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悶,此為陽去入陰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病到陰必吐利。)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愈也。(小而平勻者也。)

白話文:

少陽證

脈象中寸脈和尺脈都呈現弦脈時,表示少陽經受病。通常在發病二至三日出現,由於少陽經脈向上循行於脅部,並連絡於耳,因此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的症狀。(足少陽膽經屬木,弦脈的特徵是細長如琴弦。張仲景說:「脈浮而緊稱為弦脈。」但這裡的弦脈並非指此類,凡是傷寒脈象浮緊相兼的,都屬於弦脈的範疇。有些屬於太陽病,有些屬於陽明病。少陽病特有的弦脈,是小而細長的脈象,治療多宜和解表裡,少有發汗的證候。)

少陽病的症狀包括口苦、咽乾、目眩。

這三陽經的病證尚未深入臟腑,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張仲景認為少陽證中,唯有小柴胡湯是和解表裡的藥物。)

脈象弦細,伴有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宜用小柴胡湯。不可發汗,若誤發汗會導致譫語,這是病邪影響胃的表現,胃氣調和則病癒;若不調和則會煩躁,宜用調胃承氣湯。這屬於少陽與陽明合病的情況。(相關方劑記載於太陽證中。)

原本是太陽病未癒,轉入少陽的症狀,表現為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飲食、寒熱往來,此時還不可用吐法或下法。若脈緊,則以小柴胡湯為主。(可稍加牡蠣。)

若已經誤用吐法、下法、發汗或溫針治療,導致譫語,且小柴胡湯證已消失,這屬於「壞病」,需辨明誤治的性質,再依相應法治療。(所謂「知犯何逆」,是指誤治導致四種溫病的壞證。)

少陽中風的症狀為兩耳聽力減退、眼睛發紅、胸中脹滿而煩躁,不可用吐法或下法,誤用會導致驚悸,應以小柴胡湯為主。(相關方劑記載於和解表裡證中。)

三陽經同時發病,脈象浮大,脈位偏上,患者只想睡覺,閉眼時會出汗。(此處未提弦脈,是因弦脈隱含於浮大脈中。)

三陽合病的症狀還包括面色晦暗、譫語、腹脹、身體沈重、無法翻身、遺尿。若誤發汗會加重譫語,誤下則額頭出汗、手腳冰冷。若患者自汗,宜用白虎湯。(相關方劑記載於厥陰證中。)

傷寒病四、五日,或六、七日,患者無明顯高熱,但煩躁悶亂,表示病邪由陽轉入陰分。

傷寒三日,三陽經病期已過,理應邪傳三陰,但患者反而能進食且不嘔吐,表示三陰經未受邪。(若病邪傳入陰經,必定會出現嘔吐或腹瀉。)

傷寒三日,少陽脈象轉小,表示病情將癒。(小而平穩均勻的脈象。)

2. 太陰證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其經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以四逆輩。)

傷寒三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脈大而胸滿多痰者,宜吐之;無此證者,宜汗之。)傷寒脈浮緩,(亦大之類。)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主之。)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橘皮湯主之。

五苓茵陳湯

以茵陳濃煎,湯調五苓散二錢服之,日三四,黃從小便下,以小便清為度。

橘皮湯

橘皮(一兩),生薑(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分二服,稍熱呷,未瘥再作服。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

桂枝(一兩半),芍藥(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

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注云:小建中湯不用飴糖,故芍藥為君,止痛複利邪故也。)

白話文:

太陰證

如果脈象沈細,表示太陰經受病,通常在發病後四五天出現症狀。太陰經分布於胃部,連絡咽喉,因此會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的症狀,適合用大承氣湯瀉下(藥方見「可下證」部分)。

太陰病的症狀包括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腹瀉加重,有時會自行腹痛。如果誤用瀉下法,可能會導致胸腹以下結硬。腹瀉但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臟腑有寒的緣故(應當溫補,可用四逆湯一類的方劑)。

傷寒病第三天,太陽經脈象弱,到第四天,太陰經脈象變大(脈大且胸悶多痰的,適合用吐法;沒有這些症狀的,適合用發汗法)。傷寒脈象浮緩(也屬於脈大的類型),手腳溫暖的,屬於太陰病。如果小便不通暢,可能會發黃疸(可用五苓散加茵陳治療);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疸。到了七八天,即使突然煩躁、一天腹瀉十幾次,也會自行停止,因為脾氣充實,腐穢之物排出後自然恢復,可用橘皮湯治療。

五苓茵陳湯
將茵陳濃煎,用湯調和五苓散二錢服用,一天三四次,黃疸會隨小便排出,直到小便清澈為止。

橘皮湯
橘皮(一兩)、生薑(二兩),切細後加水一升半,煎至七合,去渣,分兩次服用,溫熱時慢慢喝,若未痊癒可再服。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誤用瀉下法,導致腹部脹滿、時常疼痛的,屬於太陰病,可用桂枝芍藥湯治療。

桂枝芍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