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8)
卷第一 (8)
1. 少陰證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經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欲寐也。
少陰中風,陽微陰浮,為欲愈也。
凡少陰病四逆者,宜溫之。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㕮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二三日無陽證,故微發汗也。(謂初得病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者,鬚髮小汗也。)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
㕮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龐曰:少陰病脈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緊發汗則動經,沉數為病在裡,不可發汗。詳此脈或沉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里不消,脈應里而發熱在表,故以小辛之藥,溫散而微微取汗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太谿穴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言發熱者,謂其身發熱也。)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煩躁者,內煩躁也。與茱萸湯證,宜細審其生死也。)
少陰病,惡寒而倦(居員切。)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宜大柴胡湯。(方在可下證中。)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自倦,脈不至而吐利,煩躁者,死。(重詳定此。)
少陰病下利,利止而眩,時自冒者,死。(此合是少陽冒昧汗濈出,脈勻小浮者生。少陰無眩冒之證。)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一兩),黃芩(一分),芍藥(一分),雞子黃(半枚),阿膠(炙,三分,為末),
以水二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內阿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溫一盞,日三四服。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一兩半,湯洗三遍),人參(三分),生薑(一兩半),大棗(三個),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溫一盞,日三服。
少陰病,咽痛者,,桔梗甘草湯,主之。
桔梗(半兩),甘草(一兩),
細銼,水一升,煎半升,去滓,作三服,細呷之。
又,半夏散,亦主之。
半夏(湯洗七遍),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各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冷少少咽之。
白話文:
少陰證
若寸脈與尺脈都沈,表示少陰經受病。通常在發病後五、六日顯現,因少陰經貫穿腎臟,連絡肺臟,繫於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而渴,可用大承氣湯瀉下(方劑見「可下證」)。
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細,精神疲倦想睡。
少陰中風時,若陽脈微弱而陰脈浮,表示將要痊癒。
凡是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的,宜用溫法治療。
少陰病初起時,反而發熱,脈沈者,可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將藥材切碎,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餘沸,去除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煮至一升,去渣。每次溫服一杯,一日三次。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後,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二、三日內無陽證,故只需輕微發汗(指初病二、三日,常見少陰證而無陽證者,需發小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
將藥材切碎,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十餘沸,去除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煮至一升半,去渣。每次溫服一杯,一日三次。
龐安時說:少陰病脈沈,需辨別是何種沈脈。若沈緊而發汗會傷及經脈;沈數表示病在裡,不可發汗。詳察此脈,若沈而濡或沈而微,是表有寒而裡未消,脈象應在裡卻發熱在表,故以小辛之藥溫散,微微發汗。
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但手足不冰冷且發熱者,不會死亡;若脈搏微弱不至,可灸少陰經七壯(太谿穴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發熱指全身發熱)。
少陰病嘔吐、腹瀉,煩躁且四肢冰冷者,預後不良(煩躁指內在煩躁。與茱萸湯證需仔細辨別生死)。
少陰病惡寒而倦怠,時常自覺煩躁,不願穿厚衣,宜用大柴胡湯(方劑見「可下證」)。
少陰病四肢冰冷,惡寒倦怠,脈搏不至且嘔吐、腹瀉、煩躁者,預後不良(需慎重判斷)。
少陰病腹瀉,若腹瀉停止卻頭暈目眩,時常昏沈者,預後不良(此症狀應屬少陽冒昧汗出,脈勻小浮者可生。少陰病無眩冒之證)。
少陰病六、七日後,呼吸急促者,預後不良。
少陰病脈微細沈,只想躺臥,汗出不煩躁,自覺想吐,至五、六日後腹瀉,又煩躁無法安睡者,預後不良。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躁無法安睡者,可用黃連阿膠湯主治。
黃連阿膠湯:
黃連(一兩)、黃芩(一分)、芍藥(一分)、雞子黃(半枚)、阿膠(炙,三分,研末)。
以水二升,先煮前三味至一升,去渣,加入阿膠融化,稍冷後加入雞子黃攪勻,溫服一杯,一日三至四次。
少陰病腹瀉清水,顏色純青,心下疼痛且口乾燥者,可用大承氣湯瀉下(方劑見「可下證」)。
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足冰冷,煩躁欲死者,可用茱萸湯主治。
茱萸湯:
茱萸(一兩半,熱水洗三遍)、人參(三分)、生薑(一兩半)、大棗(三枚)。
以水三升半,煮至一升半,去渣。每次溫服一杯,一日三次。
少陰病咽喉痛者,可用桔梗甘草湯主治。
桔梗甘草湯:
桔梗(半兩)、甘草(一兩)。
切細,水一升煎至半升,去渣,分三次服,緩緩含咽。
另可用半夏散治療。
半夏散:
半夏(熱水洗七遍)、桂枝(去皮)、甘草(炙)。
以上等分,分別搗碎過篩後混合。每次三錢,水一杯半煎至八分,溫涼後少量含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