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1)
卷第一 (1)
1. 敘論
龐曰:《素問》云:冬三月是謂閉藏,水冰地裂,無擾乎陽。又云: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是以嚴寒冬令,為殺厲之氣也。故君子善知攝生,當嚴寒之時,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馳荷重,勞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氣閉藏,反擾動之,令郁發腠理,津液強漬,為寒所搏,膚腠反密,寒毒與榮衛相渾。
白話文:
龐安時說:《素問》中提到:冬季是收藏閉藏的季節,水結冰,大地龜裂,不要擾動陽氣。又說:春天的溫暖是為了夏天的炎熱做準備;秋天的收斂是為了冬天的寒氣做準備。所以,嚴寒的冬天藏匿著兇猛的寒邪之氣。因此,有智慧的人善於養生,在嚴寒的季節裡,嚴密關閉門窗,避免寒氣侵襲。那些奔波勞碌、負重勞心的人,都是過於辛苦的人。當陽氣收藏閉藏時,反而擾動它,會導致寒邪鬱結在皮膚腠理中,津液凝滯,被寒氣所擊,皮膚腠理收縮,寒邪與氣血混雜在一起。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其即時成病者,頭痛身疼,肌膚熱而惡寒,名曰傷寒。其不即時成病,則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與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患與冬時即病候無異。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也。因夏暑氣而變,名曰熱病也。
白話文:
那時候,勇敢的人氣血運行暢通,膽小的人會被寒氣侵襲,形成疾病。
立刻發病的,會出現頭痛、身體疼痛、肌膚發熱、怕冷的症狀,稱為「傷寒」。
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寒毒會潛藏在肌膚之間。等到春天、夏天陽氣生發的時候,寒毒會與陽氣在經絡血脈中交戰,發生的症狀與冬天發病時相同。由於受到春天溫暖的影響,變稱為「溫病」。由於受到夏天炎熱的影響,變稱為「熱病」。
因八節虛風而變,名曰中風也。因暑濕而變,名曰濕病也。因氣運風熱相搏而變,名曰風溫也。其病本因冬時中寒,隨時有變病之形態爾,故大醫通謂之傷寒焉。其暑病、濕溫、風溫死生不同,形狀各異,治別有法。
白話文:
由於八節風氣虛弱而變化的疾病稱為中風。由於暑氣濕熱而變化的疾病稱為濕病。由於氣運導致風熱相互搏擊而變化的疾病稱為風溫。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冬天的寒氣侵襲,而會隨著時間而出現不同的變異形式。因此,大醫家們都稱之為傷寒。而暑病、濕溫、風溫的生死結果各不相同,症狀也不同,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龐曰:天寒之所折,則折陽氣。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其經夾脊膂,貫五臟六腑之腧,上入腦,故始則太陽受病也。以其經貫五臟六腑之腧,故病有臟腑傳變之候。以其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足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以陰主殺,故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
白話文:
龐宏說:天氣寒冷所折損的,就是折損了陽氣。足太陽膀胱經是諸陽經的領導氣,它的經脈沿著脊椎旁,貫通五臟六腑的穴位,上面進入腦部,所以病邪一開始就會侵犯足太陽膀胱經。由於足太陽膀胱經貫穿五臟六腑的穴位,所以疾病會有臟腑傳變的徵兆。由於陽經最先受病,所以會依次傳入陰經。陽氣主生長,所以足太陽膀胱經的水邪傳入足陽明胃經的土,土邪傳入足少陽膽經的木,這是微弱的邪氣。陰氣主收藏,所以足少陽膽經的木邪傳入足太陰脾經的土,土邪傳入足少陰腎經的水,水邪傳入足厥陰肝經的木。
至第六七日,當傳足厥陰肝,木必移氣克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危殆矣。榮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則死,速用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則可保五死一生。勿從容拯溺,病人水漿不入,湯液不下,無可奈何也。《素問》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賊則死。
白話文:
到了第六、七天,將會傳染到肝臟,肝氣會剋制脾胃,脾胃再次受到邪氣侵害,那麼五臟六腑都將會面臨危險。氣血不通,耳朵失聰,眼睛縮小,神志不清就會死亡,必須趕緊用承氣湯灌腸治療(配方請見可以灌腸治療的證狀)。這樣才能保住五分之一的生機。不要猶豫不決,如果病人不能進食和喝水,湯藥也灌不下去,那就無可奈何了。《素問》說:脾胃發熱的疾病會讓五臟陷入危險。又說:脾胃被剋制,肝氣會發作,就會死亡。
若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其證寒熱似瘧,此為必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和之。(方在可汗證中。)微緩、微浮為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榮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人將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將時雨,六合皆至昏昧。
雨降之後,草木皆蘇,庶物明淨,《玉冊》所謂換陽之吉證也。
白話文:
如果在發病後第12-14天出現厥陰經傳變,脈象細弱緩和、略浮,症狀類似瘧疾般發冷發熱,這種情況表示一定會痊癒。此時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處方詳見可汗證)。
細弱緩和、略浮的脈象是脾胃的脈象。從這裡可以推斷脾氣已經完全恢復,不再受到剋制,邪氣無處容身,否極泰來,氣血運行將恢復正常,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就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現象,並伴有大汗而痊癒。
人將要出大汗時,必定會出現昏沉的現象,就像久旱遇到大雨,天地間都會變得昏暗一樣。
王叔和云: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以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立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兩審之。
白話文:
王叔和說:土地的溫度和氣候有冷暖之別,高低也有差異,植物的性質剛柔不同,人們居住的環境也不一樣。因此,黃帝提出四方的問題,岐伯制定了四種治病的方法,用來教導後代的醫生,啟發他們尚未領悟的知識。對待病人的醫生,應該仔細考察和辨別這些因素的影響。
龐曰:叔和非醫之圓機,孰能臻此也。如桂枝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黃、青龍內宜黃芩也。自夏至以後,桂枝內又須隨證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輩取汗也。若時行寒疫及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矣。
白話文:
龐安時說:叔和先生不是醫術的通才,誰能達到如此境界?像桂枝這個藥,在西北地區一年四季使用都有療效。但到了江淮地區這種溫暖的地帶,只有在冬天和春天適合使用。從春末到夏至之前,使用桂枝、麻黃、青龍湯時,應加入黃芩。到了夏至之後,使用桂枝時,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增加知母、大青、石膏、升麻等藥物,以發汗。如果遇到流行性寒疫或者患者本身陽氣虛弱,則按照古方使用,不用加減藥物。
夏至以後,雖宜白虎,詳白虎湯自非新中暍而變暑病所宜,乃汗後解表藥耳,以白虎未能驅逐表邪故也。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時,人患斯疾,因汗下偶變狂躁不解,須當作內熱治之,不拘於時令也。南方無霜雪之地,不因寒氣中人,地氣不藏,蟲類泄毒,嵐瘴間作,不在此法,治別有方也。
白話文:
夏至之後,雖然適合使用白虎湯,但詳細探討白虎湯的適用範圍,它並非是新近中暑而轉變成暑病才適用的藥方,只是用於發汗後解表而已,因為白虎湯並不能驅除表邪。或者在冬天或早春天氣寒冷的時候,有人患了這種疾病,由於汗下後偶爾出現神志錯亂不解的情況,需要當作內熱來治療,不拘泥於時令。在南方沒有霜雪的地方,不是因為人體受到寒氣入侵,而是地氣不藏,蟲類釋放毒素,霧氣和瘴氣時常出現,不屬於這種治療方法,還有其他不同的治療方法。
又一州之內,有山居者為居積陰之所,盛夏冰雪,其氣寒,腠理閉,難傷於邪,其人壽,其有病者多中風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為居積陽之所,嚴冬生草,其氣溫,腠理疏,易傷於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濕中暑之疾也。凡人稟氣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熱。因傷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異氣而變者。
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
白話文:
在一個地區,有人住在陰氣聚集的地方。夏天時有冰雪,氣候寒冷,毛孔閉合,不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因此壽命較長。但如果生病了,大多是中風和寒症。而有些人住在陽氣聚集的地方,冬天也能長出青草,氣候溫暖,毛孔疏鬆,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因此壽命較短。如果生病了,大多是濕氣和暑症。每個人所稟受的天氣都有旺盛和衰弱的時候,體內潛伏的疾病也有寒性和熱性之分。由於外感風寒而引發潛伏疾病,並非因為接觸了不同的外邪而發生變化。
龐曰: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濕風火相搏,喜變諸疾,須預察之。其飲食五味禽魚蟲菜果實之屬,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藥素嘗有餌者;人五臟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六腑亦有大小、長短、厚薄、緩急,令人終身長有一病者。貴者後賤,富者乍貧,有常貴,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貧,有暴樂,有暴苦,有始樂後苦,有離絕蘊結,憂恐喜怒者。夫常貴後賤,名曰脫營;常富後貧,名曰失精。
白話文:
龐醫生說:一年四季之中,寒氣、暑氣、燥氣、濕氣、風氣、火氣互相搏鬥,容易變化成各種疾病,必須事先觀察預防。飲食中各種味道的肉類、魚類、蟲類、菜餚、水果等,都會偏好其中一種;有些人長期食用金屬、石頭、草木、藥材等特別的食物;人的五臟六腑有大小、高低、堅固脆弱、端正偏傾的差異,六腑也有大小、長短、厚薄、緩急的差異,這讓人們一生中總會有一種疾病存在。地位尊貴的人後來變得低賤,富有的人突然變得貧窮,有的人一直尊貴,有的人一直富有,有的人突然變得富有,有的人突然變得貧窮,有的人突然得到快樂,有的人突然遭受痛苦,有的人一開始快樂後來痛苦,有的人被離間結怨,心生憂慮恐懼喜怒。經常尊貴地位後來變得低賤,叫做「脫營」;經常富有後來變得貧窮,叫做「失精」。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精竭體沮,脫勢侯王,精神內傷,情慕尊貴,妄為喪志。始富後貧,焦皮攣筋,常富惡勞,驕墮精消。離間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所慮者神勞,結怨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蕩憚而不收,喜樂者撣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於內也。良工必預審問其由,先知臟腑經絡受病之所,可舉萬全。
粗工不思曉,令五臟六腑血氣離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白話文:
過度沉迷於享樂或遭遇到嚴重的苦難,一開始會感到快樂,後來卻會痛苦不堪,耗盡精神,損傷身體,脫離王侯的權勢,精神受到內傷。過度追求尊貴的地位,妄自尊大而喪失志氣。起初富裕,後來貧窮,皮膚焦枯,筋骨攣縮。長久富裕的人厭惡勞苦,驕傲懶惰,精神耗竭。離間親愛的人會魂遊四方,消散絕望;懷唸的事物會意志消沉;擔憂的事物會精神勞累;結怨憎恨的人會志氣消沉;憂愁的人會閉塞不通;盛怒的人會困惑不清;恐懼的人會驚慌失措;喜樂的人會心神散漫。這些都是由於內心的因素造成的,而非外在邪氣所致。高明的醫生必須仔細詢問病因,先了解臟腑經絡受損的部位,才能對症下藥,保全性命。
龐曰:陰陽虛盛者,非謂分尺寸也。榮衛者,表陽也。腸胃者,里陰也。寒毒爭於榮衛之中,必發熱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必不甚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謂陽虛陰盛也,可汗之則愈,若誤下則死也。若寒毒相搏於榮衛之內,而陽盛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熱氣盛而入里,熱毒居腸胃之中,水液為之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必蒸蒸發熱而躁,甚則譫語。
白話文:
龐安時說:陰陽虛盛,不是指表面的尺寸浮大。榮衛之氣,是表面的陽氣;腸胃之氣,是裡面的陰氣。寒毒在榮衛之氣中爭鬥,必定會發燒惡寒,表面尺寸脈象都浮大,但是內在未必很煩躁。如果稍微有一點煩躁,患者喜歡吃溫熱的食物而厭惡生冷食物,說明是陽虛陰盛,這時可以發汗治療就會好,如果誤用瀉下藥就會死。如果寒毒在榮衛之氣中交戰,陽氣強盛陰氣衰弱,極端的陰氣轉化為陽氣,寒氣旺盛而產生熱,熱氣旺盛而進入內臟,熱毒停留在腸胃之中,水液被蒸乾,糞便乾燥結聚。這種患者表面上不惡寒,必定蒸蒸發熱而煩躁,嚴重時還會說胡話。
其脈浮滑而數,或洪實,或汗後脈雖遲,按之有力,外證已不惡寒,腹滿而喘,此皆為陽盛陰虛,當下之則愈,若誤汗則死也。仲景載三等陽明,是陽盛陰虛證矣。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以此別之。若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必四肢逆冷,臍築腠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脈細欲絕,名曰陰毒也。須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復生,濈然汗出而解。
白話文:
病人的脈象浮滑而跳動得快,或者脈象洪大有力,或者出汗後脈象雖然緩慢,按上去卻有力。外在症狀不再畏寒,但腹脹喘息。這些都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表現,此時應該瀉下,就會好轉。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仲景記載了三種陽明熱盛的證候,都是陽盛陰虛的證據。
《調經論》說:陽虛就會怕冷,陰虛就會內熱;陽盛就會發熱,陰盛就會內寒。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區分。
如果陰氣過度旺盛,而陽氣突然消失,就會出現四肢發冷、臍部緊縮、全身疼痛像被打了一樣、面色青紫、嘔吐或腹瀉、脈象細弱欲絕。這種情況叫做「陰毒症」。需要緊急灸臍下,服用辛熱的藥物,讓陽氣恢復,大汗淋漓就能解除症狀。
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文。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名曰陽毒也。宜用針泄熱,服以苦酢之藥,令陰氣復生,濈然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度旺盛,而陰氣突然枯竭,就會導致躁動不安、跑來跑去亂說話、臉紅喉嚨痛、身上出現像錦緞花紋一樣的斑點。或者出現赤黃色腹瀉,脈搏洪大有力或滑促,這種情況稱為陽毒。應當用針灸瀉熱,服苦味的藥物,讓陰氣再次生長,自然發出汗水而解除症狀。
龐曰:夫邪逆陰陽之氣,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謂桂枝、甘草、細辛、薑棗、附子之類,能復陽氣也。酸苦湧泄為陰,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艾之類,能復陰氣也。酸苦之藥,既折熱復陰亦當小汗而後利者。經云:身汗得而後利,則實者可活是也。
白話文:
龐安時說:邪氣違反了陰陽之氣,如果不發汗就不能保持自身的天賦本性。《素問》中說:辛味甘味發散陽氣,指桂枝、甘草、細辛、薑棗、附子之類的藥物,能恢復陽氣。酸味苦味湧泄陰氣,指苦參、大青、葶藶、苦酒、艾之類的藥物,能恢復陰氣。酸苦藥物,既能降熱補陰,也應先發汗後瀉下。經上說:身體出汗後再瀉下,這樣才能讓實證得到救治。
華佗治法云:傷寒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痞膈,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身熱,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隨證發汗則愈。
白話文:
華佗的治療方法認為:傷寒病是由風寒進入皮膚組織引起的,與人體精氣相互對抗,導致氣血運作不暢,周身不通。發病後一兩天內,邪氣停留在皮毛之間,所以患者會出現頭痛、惡寒、發燒、腰背痠痛等症狀。此時邪氣在體表,只要根據症狀發汗治療即可痊癒。
龐曰:凡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難取汗故也。半身無汗,病終不解。凡發汗後,病證仍存,於三日內,可二三發汗,令腰腳周遍為度。若病不解,便可下之。設令下後不解,表裡邪亦衰矣,足觀脈證調治,七日內可期正汗為善也。發汗後不可再行汗者,始發熱惡寒,今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脈浮大,今洪實,或沉細數;始惺靜,今狂語;此胃實陽盛,再行汗藥即死,須當下之。有人始得病變陽盛之證,須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淺次第也。
病三日以上,氣浮上部,填塞胸膈,故頭痛胸中滿,或多痰涎,當吐之則愈。
白話文:
龐安時說:凡是發汗療法,都要像平常一樣,蓋住腰部以上,用厚衣服蓋住腰部以下,因為腰部和腳不容易發汗。如果身體一半沒有出汗,病情就無法完全解除。凡是發汗療法後,病情仍然存在,在三天內,可以發汗兩三次,讓腰腳都遍佈汗液即可。如果病情沒有解除,就可以用瀉下療法。假設瀉下後病情沒有解除,那麼表裡邪氣也已經衰弱了,可以根據脈象和病情進行調理,七天內可以期待出現正常的出汗。發汗療法後不能再用發汗藥物,因為一開始發熱惡寒,現在不惡寒,但發熱加劇並且煩躁;一開始脈搏浮大,現在洪實,或者沉細數;一開始神志清醒,現在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胃中陽氣過剩,如果再用發汗藥物會導致死亡,必須用瀉下療法。有些人一開始發病就表現出陽氣過剩的症狀,必須立即用瀉下療法,不能拘泥於發病時間的長短和順序。
龐曰:若虛損及新產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實散。(枳實細末,米飲調二錢,日可三四服。)若有虛寒,手足冷及脈微弱者,枳實二兩加桂枝一兩,同末之,如前服。
白話文:
龐安時說:對於身體虛弱,以及剛生產完不能吐痰的人,可以服用枳實散來治療。(將枳實研磨成細粉,用米湯調和二錢服用,每天可以服用三四次。)如果出現身體虛寒,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情況,可以將枳實二兩與桂枝一兩同研成細粉,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服用。
病五六日以上,氣結在臟腑,故腹滿身重,骨節煩疼,當下則愈。若小便少,手足心並腋下不滋潤,尚未可攻之,當消息其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以上解華佗治法。)
白話文:
如果生病超過五、六天,氣滯積在臟腑,就會導致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骨節疼痛,只要治療就能痊癒。但是如果小便量很少,手心、腳心和腋下都沒有潤澤感,還不能用藥攻治。應該先觀察病情變化,不要亂用藥物,以免傷了胃氣。(以上說明華佗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