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5)

1. 兩感證

龐曰:《素問》載兩感於寒,其脈應與其病形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言其六日死者,是臟腑榮衛或有所通行,故四日少陰與太陽俱病,五日太陰與陽明俱病,六日厥陰與少陽俱病,是重傳得六日死矣。

白話文:

龐安時說:《素問》記載了兩種感受風寒的病症,其脈象應與疾病表現相應:

第一種情況:少陽膽經和太陽膀胱經同時發病,出現頭痛、口乾、煩躁、腹脹等症狀。

第二種情況: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同時發病,出現腹脹、發熱、厭食、胡言亂語等症狀。

第三種情況: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同時發病,出現耳聾、頸部腫脹、昏厥、不能進食、神志不清等症狀。

六天後死亡。之所以說六天後死亡,是因為臟腑氣血可能存在某種通暢之處,所以:

第四天:少陰心經和太陽膀胱經同時發病。

第五天: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同時發病。

第六天: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同時發病。

這是病情反覆發作,拖延到第六天才死亡的原因。

其有三日死者,《素問》謂陽明為五臟十二經脈之長,其邪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絕,故死矣。夫邪氣盛則實,表裡邪實,並領血氣入胃,不通於榮衛氣血,故氣血隨邪而盡,則三日死矣。其脈候《素問》已脫,今詳之。凡沉者,皆屬陰也。一日脈當沉而大,沉者,少陰也,大者,太陽也;二日脈當沉而長;三日脈當沉而弦,乃以合表裡之脈也。沉長、沉弦皆隱於沉大。

凡陰不當合病,唯三陽可以合病,今三陰與三陽合病,故其脈似沉緊而大,似沉實而長,亦類革至之死脈也。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有的人會在三日內死亡,這是因為陽明經脈是五臟十二經脈中的主脈。當陽明經脈上的邪氣旺盛時,就會導致患者神志不清;等到三日後邪氣完全消失,患者就會死亡。

邪氣旺盛會導致實邪,實邪會堵塞人體的表裡,導致血氣流入胃中,無法運化為榮衛氣血。氣血隨著邪氣消耗殆盡,患者就會在三日內死亡。

《素問》中已經簡略地記載了這些患者的脈象,現在進一步詳細說明。沉脈都屬於陰脈。第一日,脈象應沉且大,沉脈屬少陰經,大脈屬太陽經;第二日,脈象應沉且長;第三日,脈象應沉且弦,這是因為表裡兩經的脈象已經合在一起。沉長脈、沉弦脈都隱藏在沉大脈中。

2. 三陰三陽傳病證

龐曰:傷寒一日,巨陽受病,前所說膀胱詳矣。《病源》云小腸,雖則誤其標本,其手足陰陽自有並病者。故《素問》云:六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是表裡次第傳,不必兩感,亦有至六日傳遍五臟六腑而死者也。《素問》云: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白話文:

龐安時說:傷寒病起於第一日,巨陽經受邪侵犯。先前所說的膀胱是受邪的具體部位。雖然《病源》一書把膀胱看成標,而小腸看成本,但有時候手足陰陽經同時發病的情況。所以《素問》說:到了第六天,三陰三陽經、五臟六腑都會受邪侵犯。這時,榮衛之氣運行不暢,五臟失去聯絡,就會死亡。這是邪氣傳變的順序,不一定同時受到兩次外邪侵襲。也有到第六天邪氣傳遍五臟六腑而死亡的。另外,《素問》還說:凡是浮脈但沒有躁動的,邪氣在陽經,就會發熱;如果浮脈有躁動的,邪氣在手陽明經。

假令第一日脈不躁,是足太陽膀胱脈先病;脈加躁者,又兼手太陽小腸也。又云: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假令第四日脈靜者,足太陰始傳病也。脈加數,又兼手太陰病也。故六日亦能傳遍臟腑也。躁謂脈數,靜謂脈不數,用藥則同,若用針,須取足與手之經也。

白話文:

如果第一天脈搏不急促,表示足太陽膀胱經先發病;脈搏加速者,還兼帶手太陽小腸經。另外提到:所有細而深的脈象,都屬於陰脈,那會引起骨痛,而靜穩的脈象在足部。如果第四天脈搏靜穩,表示足太陰經開始傳病;脈搏加速,還兼帶手太陰經。所以到了第六天就能傳遍所有臟腑。躁表示脈搏快速,靜表示脈搏不快,用藥時是一樣的,但如果用針灸,必須取手足經脈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