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4)
卷第一 (4)
1. 太陽證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而腰脊強。(此是太陽膀胱經,屬水,《病源》云:小腸者,非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其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病發熱而惡寒,邪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邪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發於陽者,隨證用汗藥攻其外;發於陰者,用四逆輩溫其內。)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補足陽明土,三里穴也。)
風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謂之瘥,或謂之了。)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自汗,四肢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與陽旦湯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同煎服之。(陽旦即桂枝湯異名。)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行此湯,宜用芍藥甘草湯。若誤行桂枝附子湯攻表,則咽乾、煩躁、厥逆、嘔吐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陽氣;若厥愈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則譫語止。
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而自汗,小便數,寸口脈浮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湯,宜補虛退熱,通治誤服湯後病證仍存者。(按古之三兩,准今之一兩。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則銖兩升合之分毫難以從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減半為一劑,稍增其枚粒,乃便於俗爾。且仲景方云,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減半之劑,此古方一劑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盡而服之也。有不禁大湯劑者,再減半亦得。《肘後》所謂或以一分為兩,或以二銖為兩,以盞當升可也。貧家難辦,或臨時抄撮皆可。粗末每抄五錢,水二平盞,煎八分服之。有薑棗者,每服入姜三片,棗三枚,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勢大,宜依古方行之。凡湯一劑,有附子一枚,增半之劑,合用附子一枚半。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半兩以上大附子,可當一枚半;四錢以上者,可用一枚為準。枚傷多不妨,仲景云強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
芍藥,甘草(各一兩半),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溫溫分再服。
甘草乾薑湯
甘草(二兩),乾薑(一兩),
白話文:
太陽證
脈象浮而長者,是太陽經受邪發病。通常在發病一兩日內顯現,由於此經脈上行連接風府穴,因此會出現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的症狀。(此屬太陽膀胱經,五行屬水。《病源》中誤稱小腸經,實為錯誤。)
太陽病若出現發熱、出汗、怕風,且脈象緩慢者,稱為「中風」。太陽病無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定伴隨怕冷、身體疼痛,且寸關尺脈皆緊繃者,稱為「傷寒」。
傷寒初期,邪氣侵犯太陽經,若脈象平穩,表示病未傳變;若出現頻繁嘔吐、煩躁不安、脈象急促,則為病邪傳遞的徵兆。
傷寒發病二三日後,若未出現陽明或少陽經症狀,表示病邪未繼續傳變。發熱且怕冷者,是邪在陽經;不發熱僅怕冷者,是邪在陰經。陽經發病約七日可癒,陰經則約六日,因七屬陽數、六屬陰數。(陽經病可用發汗法解表;陰經病需以四逆湯等溫裡方劑調治。)
太陽病頭痛若超過七日自行緩解,表示經氣循環已盡。若病勢可能傳變,可針刺足陽明經(如足三里穴)以阻斷傳遞。
風邪所致表證未完全解除者,約十二日可癒。(《方言》記載:南方楚地稱病癒為「瘥」或「了」。)
太陽病初次服用桂枝湯後反增煩悶未解者,應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桂枝湯即可痊癒。
太陽病自發汗出、四肢屈伸困難,若兼小便不暢,可用陽旦湯(即桂枝湯)加炮附子一枚(去皮尖,切八塊同煎)。若小便頻繁則禁用此方,宜改用芍藥甘草湯。誤用桂枝附子湯發汗,可能導致咽乾、煩躁、四肢冰冷、嘔吐,此時改服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若四肢轉暖,再予芍藥甘草湯緩解腳部攣急;若胃氣失和而譫語,可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至輕瀉即止。
芍藥甘草湯
組成:芍藥、甘草各一兩半。
製法:切細,以水一升半煎至七合半,去渣後分兩次溫服。
甘草乾薑湯
組成:甘草二兩、乾薑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