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5)
卷第一 (5)
1. 太陽證
煎如前方。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一大合),
細銼,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盞,微溏為度。如難利者,再與一劑。
太陽病汗證,反下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湯,主之。
黃芩(三錢),黃連(三兩),甘草(半兩),乾葛(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
白話文:
太陽證
煎煮方式如同前方調胃承氣湯所述。
調胃承氣湯
使用大黃(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一大合)。將藥材切碎,加入一升水,先煎煮大黃、甘草至剩五合,濾去藥渣,再加入芒硝使其融化,溫熱服用一小碗,以微微腹瀉為度。如果難以產生腹瀉,可以再服用一劑。
太陽病出現汗證,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這是表證還沒解除的狀況。如果出現喘氣且流汗的狀況,則使用葛根黃芩湯來治療。
葛根黃芩湯
使用黃芩(三錢)、黃連(三兩)、甘草(半兩)、乾葛(二兩)。將藥材切碎,加入一升半的水,煎煮至剩七合半,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小碗,一天服用三次。
2. 陽明證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此證惡寒可發汗,若惡寒罷,反自汗惡熱者,為胃家實,屬正陽明,宜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下。)
龐曰:有三陽陽明者,其太陽陽明,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津液消鑠,或始惡寒,汗出多,寒罷而反發熱,或始得病便發熱狂言也。
凡陽明證俱宜下,唯中寒惡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
二陽合病,脈必浮大而長,外證必頭痛腰疼,肌熱目疼鼻乾也。浮大者,太陽受病也;長者,陽明也。頭腰太陽也,肌目鼻陽明也。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方在可下證中。)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自微汗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徹,當短息,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宜麻黃湯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徹,其脈澀故知也。
(方在可汗證中。古本字多差誤,以從來所見病人證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方在可汗證中。)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方在可汗證中。)若不惡寒,為外欲解,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氣湯。(方在可下證中。)
陽明病有不可攻者,謂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或發汗,或自汗,大便雖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還入胃,必先硬後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其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此證必無汗,與後證相似,且惡寒無汗為異,以咽乾腹滿,亦不宜正與汗藥,別與消詳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煩躁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苔生舌上者,,梔子香豉湯,主之。
肥梔子(十枚),香豉(二合),
水二升,煮梔子減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溫服一盞。得快吐者,止後服。
脈浮緊,必無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滿,惡熱,法當下之;而又脈浮緊,不當下,此恐變風溫,宜細詳。
白話文:
陽明證
身體長度都增長了,就是陽明經受病邪侵襲。通常發病二三日後,由於脈氣循行鼻旁,絡於眼睛,所以會出現發熱、眼痛、鼻乾、無法平臥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惡寒可以發汗治療,但如果惡寒消失後反而自汗、惡熱,則屬於胃家實熱,屬於正陽明證,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處方見太陽證部分)
龐氏說:有三種陽明證,分別是:太陽陽明證,本為太陽病,如果經過發汗、下瀉或利尿治療,導致津液喪失,胃中乾燥,因而轉化為陽明證;少陽陽明證,本為病邪傳至少陽經,因發汗、利尿後,胃中乾燥,大便秘結;正陽明證,病人本就風盛氣實,津液消耗殆盡,或者一開始惡寒,汗出很多,寒邪退去後反而發熱,或者一開始得病就發熱、說胡話。
所有陽明證都適合使用下法治療,只有因感受寒邪而惡寒,病邪仍在經絡中運行,與太陽病合並屬於表證的,才可以發汗治療。
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脈象必然浮大而長,外在症狀必然頭痛、腰痛、肌膚發熱、眼痛、鼻乾。脈象浮大者,是太陽病;脈象長者,是陽明病。頭痛腰痛屬太陽經,肌肉、眼睛、鼻子痛屬陽明經。
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太陽病症狀消失後,僅出現潮熱,手足微微出汗,大便秘結並出現譫語,此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治療,即可痊癒。(處方見可下證部分)
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太陽病初期,可以發汗治療,但汗出後又沒有完全退去,就會轉化為陽明證,表現為微微出汗而不惡寒。如果太陽病症狀未消失,則不可以使用下法治療,這樣做是逆治,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如果面色紅赤,是陽氣鬱結於表,應該解表散熱。如果汗出不透,會呼吸短促、語音低弱,這是因為陽氣鬱結不能透達,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病人呼吸短促只能坐著,都是因為汗出不透所致,應該服用麻黃湯再次發汗即可痊癒。如何判斷汗出是否透徹?脈象澀滯就是判斷的依據。(處方見可汗證部分。古籍記載文字多有錯誤,根據以往診治病人的臨床經驗,對此進行了修正。)
陽明病,能吃東西是中風證,不能吃東西是中寒證。
陽明病中寒證,脈象浮而無汗,病人必然氣喘,發汗則可痊癒,應該服用麻黃湯。(處方見可汗證部分)
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很多,微微惡寒,說明表證未解,發汗則可痊癒,應該服用桂枝湯。(處方見可汗證部分)如果沒有惡寒,說明表證將要痊癒,手足微微出汗,大便秘結,應該服用大承氣湯。(處方見可下證部分)
陽明病有些情況不可攻邪,比如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邪,如果攻邪導致下利不止則會死亡,下利停止則痊癒。
陽明病,或者發汗,或者自汗,大便雖然堅硬,小便量少,則不可以攻邪,因為津液可能又回到胃中,必然先硬後溏。小便通暢後,才可以攻邪。
陽明中風證,口苦咽乾,腹部脹滿略微氣喘,發熱惡寒,脈象浮緊。如果使用下法,則腹部脹滿,小便不利。(這種情況必然無汗,與後面的證狀相似,但惡寒無汗是不同之處,因為咽乾腹滿,也不適合使用發汗藥,需要另行處方治療。)
陽明病,脈象浮緊,咽乾口苦,腹部脹滿氣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煩躁不安,反而胡言亂語;如果使用溫針療法,必然驚恐不安,煩躁難眠;如果使用下法,則胃中空虛,客氣衝擊膈肌,心中懊惱,舌苔生長,則應該服用梔子香豉湯治療。
肥梔子(十枚),香豉(二合),水二升,煮梔子至減半,加入香豉再煮至八合,去渣,溫服一盞。如果很快嘔吐,則停止後服。
脈象浮緊,必然無汗,反而有汗,咽喉乾燥,腹部脹滿,惡熱,應該使用下法治療;但如果脈象浮緊,又不應該下法治療,這可能是要轉化為風溫病,需要仔細辨別。
陽明病,口鼻乾燥,只漱口而不願意咽下,必然會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