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1)
卷第二 (1)
1. 可發汗證
大法春宜發汗。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自發熱,陰弱者自汗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上熱中風,陽氣浮於體表而陰氣虛弱,陽氣浮盛就會自發性發燒,陰氣虛弱就會自發性出汗,感覺怕冷還怕風,好像身を包覆起來一樣發熱,鼻塞乾嘔的,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
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大棗(六個),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各 30 克),甘草(20 克),大棗(6 枚)
㕮咀,水三升半,微火煎取一升七合半,生布絞去滓,溫服一盞。須臾,啜熱粥一碗,令助藥力。周覆一時,遍身濈濈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止後服,不必盡劑也。若不汗,如前法更服,半日許令三服。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可盡一劑。病證猶存者,更作服。若汗未出,乃至二三劑。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白話文:
使用㕮咀藥材,加水三升半,用小火煎熬,煎取一升七合半的藥液。用生布過濾去除渣滓,趁溫熱服用一杯。稍後,喝一碗熱粥,以幫助藥效發揮。一小時後,全身微微出汗越好,但不要像水流淌一樣出汗,否則疾病無法根除。如果服藥後出汗,症狀減輕,就停止服藥,不必用完所有藥方。如果沒有出汗,可以按照之前的做法繼續服藥,半日內服用三次。如果病情嚴重,一天一夜可以服用完一劑藥。如果症狀仍然存在,可以繼續服藥。如果沒有出汗,可以服用二到三劑。服用期間,忌食生冷、黏滑、肉類、五辛(大蒜、大蔥、韭菜、洋蔥、生薑) 、酒、乳酪和有異味的食品。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按風池是少陽之經,陽維之會,不針天柱而取風池者,陽維維諸陽,巨陽與諸陽主氣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剛服用桂枝湯後,仍然煩躁不適的,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註:風池穴屬於少陽經,陽維經與陽維經相交匯。之所以不針天柱穴而取風池穴,是因為陽維經貫穿所有陽經,經氣大於諸陽經,因此選擇陽維經的風池穴。
龐曰: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慎不可行桂枝湯也。(脈緊必無汗,設有汗,不可誤作桂枝證。)
白話文:
龐安時說:凡是用桂枝湯來治療的證候,病人常常自發出汗,小便不多,手腳溫和,或者手腳指尖稍露在外就會微微發冷,蓋上之後,全身就會發熱,感覺輕微煩躁,同時又怕冷,這時纔可以用桂枝湯。如果病人沒有出汗,小便多,或者手腳冰冷,不畏寒反而怕熱,或者喝了酒之後,都不能使用桂枝湯。(脈象緊的話肯定不會出汗,如果有汗,不能誤以為是桂枝湯證。)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切片同煎,如前。小便難,為有津液,可作汗;若小便數,不可誤認陽旦證也,陽旦即桂枝湯異名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了汗卻一直流不止,病人怕冷,小便困難,四肢有點緊張抽搐,難以彎曲伸展,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在桂枝湯內,加入一顆附子,經過炮製,去除皮和尖端,切成片狀一起煎煮,方法如前。小便困難,是因為體內有津液,可以變成汗液;如果小便次數多,不要誤認是陽旦證,陽旦就是桂枝湯的別名。)
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桂枝湯內去芍藥,只用四味也。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恐成結胸,故去芍藥之佐,全用辛甘,發散其毒氣也。)
白話文:
患者服藥後,脈搏急促,胸悶,可以用去除芍藥的桂枝湯來治療。(桂枝湯中去掉芍藥,只使用四種藥材。芍藥味道酸,脈搏急促、胸悶,擔心會形成結胸,所以去除芍藥的輔助作用,全部使用辛甘的藥材,來發散其毒氣。)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各一兩半主之。(不用桂,加水成四升,煎取二升。)
白話文:
服用了桂枝湯後,病情或瀉下或仍有頭痛、發熱、無汗、胃中隱隱作痛、小便不通的症狀,這是因為桂枝用量過多,應將桂枝除去,加入白朮、茯苓各一兩半作為主藥。(不加桂枝,加水煎成四碗,再煎成兩碗。)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二兩,添水成四升,煎取二升。通治柔痓。
白話文:
對於太陽病症狀,包括後頸和背部肌肉僵硬痠痛、出汗且怕吹風的情況,可以採用桂枝湯加葛根兩兩的配方,加水煎煮成四升藥液,煎取二升藥液服用。這個方劑對於治療柔痙等疾病有明顯療效。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杏仁厚朴湯主之。(桂枝內加厚朴一兩,杏仁四十枚。)此則中風自汗,用桂枝湯證也。
白話文:
患有外感病,在發汗治療過程中出現輕微喘息的症狀,表明體表的病邪尚未完全消除。此時應使用桂枝加杏仁厚朴湯來治療。(在桂枝湯中加入厚朴一兩,杏仁四十枚。)此證狀類似於中風導致的自汗症狀,所以可以使用桂枝湯的證據來輔助診斷。
龐曰:惡寒者,不當風而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皆屬表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痛,骨節煩疼,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
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半兩),杏仁(三十五個),
白話文:
龐(醫師)說:怕冷但沒有接觸風就覺得冷的是「惡寒」,接觸風才覺得冷的是「惡風」,這些都屬於表證。太陽病會頭痛發燒、全身痠痛、骨節疼痛難耐、怕風、沒有汗卻喘氣,這種情況可以用麻黃來治療。
㕮咀,水二升半,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每飲一盞,續次服盡,不用粥投。溫覆,如桂枝法將息,未汗,可再作二三劑。
白話文:
將麻黃放入約兩公升半的水中煮沸幾次,去掉表面的泡沫,加入其他藥材,再次煮沸後取出一升二合半的藥液,過濾掉藥渣。每次飲用一碗,陸續服完所有藥液,不需要加入稀飯中。待藥液服用完畢後,按照桂枝法的原則溫暖覆蓋身體休息。如果還沒有出汗,可以再煎煮兩到三次。
龐曰:傷寒之脈,緊盛而按之澀是也。脈浮而緊,浮為風,緊為寒,風傷衛,寒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外證必發熱,無汗,或喘,其人但憎寒,手足指末必微厥,久而復溫,掌心不厥,此傷寒無汗,用麻黃證。
凡脈浮數,或浮緊,無汗,小便不數,病雖十餘日,尚宜麻黃湯也。
白話文:
龐安時說:傷寒的脈象,脈絡緊繃有力,按壓時有澀滯感。脈搏浮沉而緊繃,浮脈代表風邪,緊脈代表寒邪。風邪損傷衛氣,寒邪損傷營血,衛氣和營血都受到侵襲,就會出現骨節痠痛。外在證狀一定會發熱,不出汗,或有氣喘,病人只覺得畏寒,手腳末梢可能已經稍微冰涼,過一陣子又會回溫,手掌心不會冰涼,這是傷寒不發汗,需要使用麻黃的證據。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自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
白話文:
如果中了「太陽風」,脈搏浮且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沒出汗卻煩躁不安,就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但是,如果脈搏微弱,自發性出汗,怕風,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貿然服用,就會出現「厥逆」的症狀,表現為四肢冰冷、筋骨痙攣、肌肉抽搐,這是因為「逆」證所致。
麻黃(三兩),桂枝,甘草,石膏(各一兩),杏仁(二十個),棗(五枚),生薑(一兩半),
白話文:
麻黃(9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石膏(30克),杏仁(20顆),大棗(5枚),生薑(45克)
㕮咀,水五升,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每溫飲一盞,微汗為度。若汗周身潤則止服;未周身潤,可停待少時服盡。不欲汗多,亡陽故也。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用五升水煎煮麻黃,煮到冒出幾次沸騰,去除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直到剩兩升。每次溫熱後喝一小杯,出微汗即可。如果全身都出汗了,就停止服用;如果全身還沒出汗,可以停一下再繼續喝完。不要出太多汗,因為會消耗陽氣。陽氣耗盡就會虛弱,怕風、煩躁、失眠。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少陰當言太陰。按太陰證內有脈浮緩,手足溫者,系太陰。太陰當發汗,證屬青龍湯;似桂枝證,反無汗而脈緊;似麻黃證,反身不疼而脈浮緩。)
太陽病,項背𠘧𠘧,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時,脈象浮大而緩和,身體不痛,但感覺沉重,偶爾會感覺輕鬆。如果沒有太陰經證狀的話,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此處的「少陰」應為「太陰」。註解:太陰經證狀中,有脈象浮大而緩和,手腳溫暖,這是太陰經證狀。太陰經證狀應發汗治療,對應的方劑是大青龍湯;而桂枝湯證狀類似,但沒有發汗而脈搏緊促;麻黃湯證狀類似,但身體不痛而脈象浮大而緩和。)
葛根(二兩),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一兩),芍藥(一兩),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
白話文:
葛根(120 克),麻黃(90 克),桂枝(60 克),甘草(60 克),芍藥(60 克),大棗(6 枚),生薑(90 克)
㕮咀,水四升,先煮麻黃、葛根數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每溫飲一盞,日三服,如桂枝湯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麻黃湯:
使用四碗水,先將麻黃和葛根煮沸幾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兩碗半的水,過濾掉藥渣。
每次溫飲一碗,每天喝三次。就像桂枝湯一樣,服用時要休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用前葛根湯內加半夏一兩一分,湯洗十遍,每個作四破。
白話文: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出現病症,情況不妙。但如果出現嘔吐的症狀,可以使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
具體做法是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一兩一分,用湯水清洗十遍,並將每個半夏切成四瓣。
龐曰:脈浮緊,無汗,服湯未中病。其人發煩,目瞑,極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麻黃湯;衄後脈已微者,不可再行也。凡脈浮自汗,服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痛甚而致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再與桂枝湯;衄後脈已微者,不可再行也。
白話文:
龐安時說:脈象浮而緊,沒有出汗,服用的湯藥沒有對症。此時患者發熱煩躁,眼睛閉著,情況嚴重的話必定會流鼻血。流少量鼻血但脈象仍然浮起的,應該服用麻黃湯;流鼻血之後脈象已經微弱的,不能再用麻黃湯。
凡是脈象浮而自汗的,服用的湯藥沒有對症,桂枝證的症狀還在,必定頭痛得很厲害而導致流鼻血。流少量鼻血但脈象仍然浮起的,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流鼻血之後脈象已經微弱的,不能再用桂枝湯。
傷寒三日後,與諸湯不差,脈勢如數,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宜,桂枝石膏湯,。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證用之;若加麻黃一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之。
白話文:
傷寒發病三天後,服用各種湯藥症狀都未見好轉,脈象仍然規律,表示陽氣仍在經絡中運行,尚未進入臟腑。此時應使用桂枝石膏湯。這個方子也可以在夏至後用來替代桂枝證的治療;如果再加入一兩麻黃,則可以替代麻黃、青龍湯。
石膏(三兩),梔子(二十四個),生薑(一兩半),桂枝,黃芩,甘草(各一兩),升麻,葛根(各一兩半),
㕮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食頃再服。若得汗,即止後服。
白話文:
石膏(180 克),梔子(24 粒),生薑(90 克),桂枝,黃芩,甘草(各 60 克),升麻,葛根(各 90 克)
龐曰:凡發汗,以辛甘為主,復用此苦藥者,何也?然辛甘者,折陰氣而助陽氣也。今熱盛於表,故加苦以發之。《素問》云: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故也。
葛根龍膽湯,療病四五日不瘥,身體毒熱,面赤,兼治陽毒風溫。
白話文:
龐安常說:每一次發汗,都以辛味和甘味的中藥為主,為什麼還要再用這種苦味的中藥呢?辛甘的中藥,可以折斷陰氣,幫助陽氣。現在表證發熱很盛,所以加入苦味中藥來發汗。《素問》上說:熱邪淫盛於體內,就要用苦味中藥來發汗。
葛根(生者四兩,乾者二兩代),生薑,升麻,大青,龍膽,桂枝,甘草,麻黃,芍藥(各半兩),葳蕤(一兩),石膏(一兩半),
白話文:
葛根(新鮮四兩,乾的兩兩代替),生薑,升麻,大青,龍膽草,桂枝,甘草,麻黃,芍藥(各半兩),葳蕤(一兩),石膏(一兩半),
㕮咀,水四升半,下麻黃,煮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煎二升,去滓。溫飲一湯盞,日三夜二。(凡葛根,須用家園味甘多白粉者為佳,若誤用味苦野葛多吐,人轉增病。)
白話文:
㕮咀方:水四升半,加入麻黃,煮沸幾次,去掉浮沫,放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二升,去渣。溫熱服用一碗,白天三次,晚上兩次。(注意:葛根須使用味甘、白粉多的家種葛根。若誤用味苦的野葛粉,會導致嘔吐,加重病情。)
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目赤,身體大熱,煩躁狂語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胃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如死人,或精魂已竭,心下才暖,發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麥奴丸,。
白話文:
流行的熱病,過六七天仍然沒有出汗,脈搏又大又快,面部發紅,身體發熱嚴重,煩躁不安,胡言亂語,想逃走,非常口渴。如果再過五六天仍未退燒,熱氣進入胃中,口不能言,稱之為「壞傷寒」,醫生也難以醫治。像死人一樣,或精氣神已竭,而心下才感到溫暖,打開嘴巴,灌藥下喉就可救活。同時治療陽熱毒,(可使用)麥奴丸。
麻黃(三分),釜底煤,黃芩,灶底墨,梁上塵,小麥奴,灶中黃土(各一分),芒硝,大黃(各半兩),
白話文:
麻黃三份,釜底煤、黃芩、灶底墨、梁上塵、小麥奴、灶中黃土各一份,芒硝、大黃各半兩。
細末,蜜丸彈子大,新汲水三合,和一丸研服之。渴者但令冷水足意飲之,須臾當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依前法再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叢中黑麥捻之成黑勃者是也,無,即以小麥炒黑焦,地上出火毒用之亦得。此藥須是病人大渴,倍常躁盛,若小渴者強與之為禍耳,強人每服半雞子大。(亦治溫瘧。)
白話文:
把藥粉磨得細緻,做成彈丸大小的藥丸。用三碗新打來的水,混合一顆藥丸研磨服用。如果口渴,只需要喝足夠的冷水,一會兒就會全身發寒,出汗後就會痊癒。如果超過五小時還不出汗,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服用一顆藥丸。痊癒後就停止服用,可能會有輕微的腹瀉。小麥奴是小麥還沒有成熟時,從叢生麥子中捻出的黑色麥穗。如果沒有小麥奴,可以用小麥炒焦,在泥土上引出毒火使用也可以。這個藥方適合口渴嚴重、煩躁不安的病人。如果口渴不嚴重,勉強服用可能會出問題。體格強壯的人每次服用半個雞蛋大小。(也可用於治療溫症瘧疾。)
傷寒,連服發汗湯七八劑,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使溫熱之氣外迎,無不得汗也,古今用效。薪火燒地,良久去火,掃地以水灑之。取蠶沙、桃柏、荊葉、糠及麥麩皆可。同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臥席上,溫覆之。熱月只可夾被覆,其汗立出。後周身至腳心皆汗濈濈,乃用溫粉撲止,移之上床即愈。
白話文:
得了傷寒,連續服用發汗湯七、八劑後,如果還不出汗,就會死。像中風的治療方法一樣,蒸一蒸,讓溫熱的氣息外散,沒有不出汗的。古今都用這個方法,很有效。
燒一盆火在地上,過一會兒把火滅掉,用水灑灑地。取來蠶沙、桃樹皮、柏樹皮、荊樹葉、米糠或麥麩,都可以。全部放在一起攪拌均勻,鋪在火盆地上,厚度大概有一掌寬,上面再鋪一層席子,讓病人躺上去,蓋上被子保暖。在炎熱的夏天,只能蓋一層薄被,汗水就會立刻冒出來。等全身都出汗,包括腳心,用溫粉擦拭止汗,移到牀上就可以了。
無蠶沙即用麩糠之類,鋪燒地上亦得。(溫粉法,白朮、藁本、白芷各二兩,末之,入英粉十二兩,和勻用之。無英粉以蜯粉代之。)
白話文:
如果沒有蠶沙,可以用麩皮等鋪在地上燒烤也行。(溫粉方法:白朮、藁本、白芷各 2 兩,研成細末,加入英粉 12 兩,均勻混合使用。如果沒有英粉,可以用蜯粉代替。)
傷寒瘥後,有不了了證者,謂至十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以失精神,言語錯謬,或無寒熱,有似鬼祟,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如瘧狀,此乃發汗不盡,餘毒氣在心胞絡間所致也,宜,知母麻黃湯,。
知母(一兩半),麻黃(一兩),芍藥,黃芩,甘草,桂枝(各半兩),
白話文:
傷寒病癒後,有些人會出現「不了了證」的症狀,就是過了十天、半個月甚至二十天,仍然昏昏沉沉,精神不振。說話錯亂,有的沒有發熱,好像被鬼附身,有的早晚潮熱,臉頰泛紅,有的發寒發熱像瘧疾一樣。這是因為發汗沒有徹底,餘毒留在心臟和經絡之間造成的。治療時,可以選用知母麻黃湯。
㕮咀,水二升半,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取一升三合,去滓。每溫飲一大盞,半日可相次三服,溫覆令微汗。若心煩欲水,當稍與之,令胃中和則愈。未汗盡劑。
白話文:
藥方:㕮咀,用水二升半煮沸。將麻黃加入煮滾幾次,撈去泡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一升三合的藥汁,濾去藥渣。
用法:每次溫熱飲用一大盞,半日內可連續服用三次。喝完藥後蓋上棉被,使身體微出汗。如果心煩口渴,可以稍微喝點水。當胃中平和後,病情就會好轉。藥物沒有服用完之前,不要出汗。
太陽病,下之後,氣上衝,其脈必浮,可依證發汗,不與汗則成結胸也。凡發汗,脈浮大,雖大便秘,小便少者,可發汗而解也。合汗不汗,諸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白話文:
太陽病(指外感風寒發燒),下痢後,氣往上衝,脈搏一定浮起,可以根據症狀發汗治療。若不發汗,就會形成胸悶(結胸)。
凡是發汗的,脈搏都浮大,即使大便不通,小便少,也可以發汗治療。
如果發汗後又出不來,所有毛孔閉塞,就會悶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