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5)
卷第一 (5)
1. 太陽證
煎如前方。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一大合),
細銼,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盞,微溏為度。如難利者,再與一劑。
太陽病汗證,反下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湯,主之。
黃芩(三錢),黃連(三兩),甘草(半兩),乾葛(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
白話文:
太陽證
調胃承氣湯
配方:大黃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一大合。
製法:將大黃和甘草切碎,加入一升水煎煮至剩五合,過濾藥渣後加入芒硝溶解。溫熱服用一杯,以輕微腹瀉為標準。若排便仍困難,可再服用一劑。
適用症狀:太陽病症狀本應發汗,卻誤用瀉下法,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此時表症仍未解除。若伴隨氣喘與出汗,則使用以下葛根黃芩湯。
葛根黃芩湯
配方:黃芩三錢、黃連三兩、甘草半兩、乾葛二兩。
製法:將藥材切碎,加入一升半水煎煮至剩七合半,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一杯,每日三次。
2. 陽明證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此證惡寒可發汗,若惡寒罷,反自汗惡熱者,為胃家實,屬正陽明,宜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下。)
龐曰:有三陽陽明者,其太陽陽明,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津液消鑠,或始惡寒,汗出多,寒罷而反發熱,或始得病便發熱狂言也。
凡陽明證俱宜下,唯中寒惡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
二陽合病,脈必浮大而長,外證必頭痛腰疼,肌熱目疼鼻乾也。浮大者,太陽受病也;長者,陽明也。頭腰太陽也,肌目鼻陽明也。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方在可下證中。)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自微汗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徹,當短息,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宜麻黃湯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徹,其脈澀故知也。
(方在可汗證中。古本字多差誤,以從來所見病人證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方在可汗證中。)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方在可汗證中。)若不惡寒,為外欲解,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氣湯。(方在可下證中。)
陽明病有不可攻者,謂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或發汗,或自汗,大便雖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還入胃,必先硬後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其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此證必無汗,與後證相似,且惡寒無汗為異,以咽乾腹滿,亦不宜正與汗藥,別與消詳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煩躁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苔生舌上者,,梔子香豉湯,主之。
肥梔子(十枚),香豉(二合),
水二升,煮梔子減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溫服一盞。得快吐者,止後服。
脈浮緊,必無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滿,惡熱,法當下之;而又脈浮緊,不當下,此恐變風溫,宜細詳。
白話文:
陽明證
若脈象尺寸皆長,表示陽明經受病。通常在發病二至三日時顯現,因陽明經脈循行鼻旁並連絡於眼,故會出現發熱、眼睛痛、鼻乾、無法安臥等症狀。(此證若怕冷可發汗;若怕冷消退,反而自汗、怕熱,則屬胃腑實熱,為正陽明證,宜用調胃承氣湯,方劑列於太陽證下。)
龐氏說:陽明證有三種來源。
- 太陽陽明:原為太陽病,因發汗、攻下或利小便過度,導致津液耗損,胃中乾燥,因而轉屬陽明。
- 少陽陽明:原病傳至少陽,因發汗或利小便後,胃中乾燥,大便困難。
- 正陽陽明:病人本身體質風熱氣盛,津液消耗,可能初起怕冷,後汗多、寒退轉為發熱,或發病即見發熱狂言。
陽明證多宜用下法,唯獨中寒怕冷者屬經證,若與太陽證合併為表證,可發汗。
二陽合病(太陽與陽明同病)時,脈象必浮大而長,外證有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痛、鼻乾。浮大脈屬太陽病,長脈屬陽明病;頭腰症狀屬太陽,肌肉、眼、鼻症狀屬陽明。
二陽並病(太陽證未罷而轉陽明)時,若太陽證已退,僅剩潮熱、手足微汗、大便困難且譫語,可用大承氣湯攻下即癒。若太陽證未退,不可攻下,誤下則病情惡化,此時宜輕微發汗。若面色潮紅,為陽氣鬱滯在表,應解表發汗;若汗出不透,會氣短不暢,此因陽氣鬱滯不得宣散,宜再用麻黃湯發汗。
陽明病中,能進食者為中風證,不能進食者為中寒證。
陽明病中寒,脈浮無汗而喘者,宜麻黃湯發汗。若脈遲、汗多、微惡寒,表證未解,宜桂枝湯發汗;若不怕冷且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不可攻下的情況:
- 心下硬滿者,攻下後若腹瀉不止則危殆,若腹瀉停止可癒。
- 大便雖硬,但小便少者,不可攻下,因津液可能回流入胃,導致大便先硬後溏;須待小便正常才可攻下。
陽明中風證見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若誤下會加重腹滿與小便困難。(此證無汗,與其他證相似,但以惡寒無汗為區別,因咽乾腹滿亦不宜直接發汗,需謹慎辨治。)
陽明病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怕熱身重者:
- 誤發汗會致煩躁譫語;
- 誤用溫針會驚悸失眠;
- 誤下則胃虛邪擾胸膈,出現心中煩悶、舌生苔,宜用梔子香豉湯。
梔子香豉湯方:
肥梔子十枚、香豉二合,加水二升,先煮梔子至半量,再下香豉煮至八合,去渣溫服一杯。若服後嘔吐即停藥。
脈浮緊本應無汗,若反有汗、咽燥、腹滿、惡熱,按理當攻下;但脈浮緊又不宜下,需警惕轉為風溫證,應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