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2)

1. 不可發汗證

脈浮緊,法當身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為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前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宜桂枝湯,不責榮不足,蓋尺脈長大而遲也。此若軟緊而遲,不可汗,宜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

桂枝(三分),生薑(三分),芍藥(一兩半),甘草(半兩),棗(六枚),飴糖(二合半),

㕮咀,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方下飴糖,煎令化。每溫飲一湯盞,日進二三服。尺尚遲,再作一劑,入人參加半兩同煎最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糖也。兼治傷寒一二日,胸中悸而煩,及汗後身疼,脈沉遲。又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小建中湯;不瘥,與柴胡湯。(方在和表證中。),

龐曰:凡脈緊,病必無汗,唯濡而緊,病必自汗。勿誤行桂枝,宜建中湯也。

脈濡弱,不可發汗,汗則厥而煩躁,不得眠。

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發汗。

龐曰:諸脈動數微弱,不可發汗。(以上並宜建中湯。若煩躁者,宜竹葉湯。)

竹葉湯,治虛煩,病似傷寒,身亦熱而煩躁,頭不痛,身不疼,脈不數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脈滑數者,及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並宜服之。

淡竹葉(半把),石膏(四兩),半夏(三分),人參(半兩),甘草(半兩),麥門冬(二兩),粳米(一合,淘過)

細銼,以水五升,煎二升半,米熟去滓。溫飲一盞,日進三服,夜二服。嘔者,加生薑一兩半,不嘔不用。

虛煩或嘔吐,脈弦細芤遲,手足微寒,胸滿者,橘皮湯主之,兼治暴煩下利。(方在太陰證中。)

四逆不可發汗,發汗則聲嘶,舌萎不得前,言亂睛眩者,命將難全。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不能自溫者,乾薑甘草湯主之。(方在太陰證中。)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以癰瘡家膿血過多。)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出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動者,謂心腹中虛氣動,若誤汗有此證,先宜五苓散三服,方在可水證中。次服竹葉湯,方在前。)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則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但先服防風白朮散,次服建中湯,方在前。),防風白朮散

防風(一兩),牡蠣粉(半兩),白朮(三分),

細末,溫米飲調下二錢,日二三服,汗出續與建中湯。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李根湯主之。

半夏(半兩),桂枝,當歸,芍藥,黃芩,甘草,人參(各一分),茯苓(三分),

粗末,每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甘李根白皮一團,如雞子黃大,煎八分,通口,日三五服。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苦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先服大橘皮湯;得吐止,後服建中湯。

大橘皮湯(亦主手足冷嘔噦。)

橘皮(一兩半),生薑(二兩),棗(二十四個),甘草(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兩),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服一盞,食頃再服。不當汗而強汗之,則津液枯槁而死。

白話文:

不可發汗證

脈象浮緊,按理來說應該身痛,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是如果寸口脈(尺脈)遲緩,表示營氣不足,血虛。之前陽明病脈象遲緩但汗出很多,輕微惡寒,應該服用桂枝湯,不必擔心營氣不足,因為尺脈雖然遲緩,但脈象有力。但如果脈象軟弱而遲緩,則不能發汗,應該服用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

桂枝(三分)、生薑(三分)、芍藥(一兩半)、甘草(半兩)、大棗(六枚)、飴糖(二合半)。將藥材切碎,加水二升半,煎煮至九合,過濾去渣,再加入飴糖,煎煮至溶化。溫服一湯盞,每日服用二到三次。如果寸口脈仍然遲緩,可以再煎一劑,加入人參半兩同煎效果最佳。若原本就有輕微腹瀉或嘔吐,則不需加飴糖。小建中湯也可治療傷寒一二日,胸部悸動煩悶,或汗後身痛,脈象沉遲的症狀。也可治療傷寒陽脈澀滯,陰脈弦緊,按理應腹痛的症狀,先服用小建中湯,若不見效,再服用柴胡湯。

龐氏曰:凡是脈象緊,疾病一定沒有汗出,只有脈象濡而緊,疾病才會自汗。不要誤用桂枝湯,應該服用建中湯。

脈象濡弱,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厥逆煩躁,睡不安寧。

心腹上下左右任何部位有氣機活動,都不可發汗。

龐氏曰:所有脈象搏動微弱的,都不可發汗。(以上情況都宜服用建中湯。如果煩躁,則宜服用竹葉湯。)

竹葉湯

治療虛煩,症狀類似傷寒,身體發熱煩躁,但頭痛不痛,身痛不痛,脈象不數的症狀。也可治療中暑,口渴嘔吐,脈象滑數的症狀,以及傷寒痊癒後,虛弱少氣,氣逆欲吐的症狀,都宜服用。

淡竹葉(半把)、石膏(四兩)、半夏(三分)、人參(半兩)、甘草(半兩)、麥門冬(二兩)、粳米(一合,洗淨)。將藥材切碎,加水五升,煎煮至二升半,米熟後過濾去渣。溫服一盞,每日服用三次,夜間服用二次。嘔吐者,加生薑一兩半,不嘔吐者則不用。

虛煩或嘔吐,脈象弦細虛弱遲緩,手足微寒,胸悶者,橘皮湯主之,也可治療暴發性腹瀉。(方劑在太陰證中。)

四逆證不可發汗,發汗則會聲音嘶啞,舌頭萎縮不能伸出,言語不清,眼花眩暈,性命堪虞。

咽喉阻塞,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嘔吐。血氣將盡,手足不能自行溫暖者,乾薑甘草湯主之。(方劑在太陰證中。)

尿路感染,不可發汗,發汗則會便血。

瘡瘍疾病,即使身痛,也不可發汗,汗出則會抽搐。(因癰瘡膿血過多。)

氣機活動在右側,不可發汗,發汗則會鼻出血口渴,心煩意亂,飲水則嘔吐。(氣機活動,指心腹中虛氣活動,若誤用發汗法出現此症狀,應先服用五苓散三劑,方劑在可水證中。之後服用竹葉湯,方劑在前。)

氣機活動在左側,不可發汗,發汗則會頭暈,汗出則肌肉抽搐,此為逆證,難以治療。(應先服用防風白朮散,之後服用建中湯,方劑在前。)

防風白朮散

防風(一兩)、牡蠣粉(半兩)、白朮(三分)。研磨成細末,用溫米飲調服二錢,每日服用二到三次,汗出後繼續服用建中湯。

氣機活動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往上衝,直衝心臟,李根湯主之。

氣機活動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心中極度煩躁,骨節疼痛,畏寒,進食則嘔吐,食物無法下咽,先服用大橘皮湯;嘔吐停止後,再服用建中湯。

大橘皮湯(也可治療手足冰冷、嘔吐)

橘皮(一兩半)、生薑(二兩)、大棗(二十四個)、甘草(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兩)。將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過濾去渣。溫服一盞,飯後片刻再服用。不當發汗而強行發汗,則津液枯竭而死。

2. 四逆證

四逆湯治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汗出熱不去,內拘急,支節疼,四逆者;下利厥逆,惡寒者;下利腹脹滿,身疼脈浮者。先用四逆溫里,得利止,乃可隨證用藥攻表也。

甘草(一兩),附子(半個),乾薑(三分),

㕮咀,以水一升半,煮取六合,去滓,溫分作二服。

手足厥,脈微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一兩半),棗(三十六個),甘草,木通(各一兩),

㕮咀,以水四升半,煮二升二合,去滓,每溫一盞服。

白話文:

四逆證

四逆湯用於治療發燒頭痛、脈象沉弱,症狀未癒、身體疼痛;脈象浮而遲緩,表現為表熱裡寒,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出汗但熱度不退,身體拘緊,四肢關節疼痛,手腳冰冷;腹瀉伴隨厥逆(氣血逆亂)、惡寒;腹瀉伴隨腹部脹滿、身體疼痛、脈象浮的症狀。 治療時應先使用四逆湯溫暖裡寒,待腹瀉停止後,才能根據具體症狀使用其他藥物治療表證。

四逆湯的組成:甘草一兩,附子半個,乾薑三分。 將藥材研磨後,用水一升半煎煮至六合,過濾藥渣,溫熱分二次服用。

若出現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幾乎危及生命的情況,則應使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當歸四逆湯的組成: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一兩半,大棗三十六個,甘草、木通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後,用水四升半煎煮至二升二合,過濾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