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4)
卷第一 (4)
1. 厥陰證
黃柏俱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微緩者,囊必不縮。若外證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候,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也。若尺寸俱沉短者,囊必縮,宜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白話文:
如果黃柏的藥性顯得很微弱,表示厥陰經受了病邪的侵襲。這種情況下,通常會在六到七天後發作。因為厥陰脈循行於陰側,並且和肝經相絡屬,所以會出現煩躁、腹脹,以及陰囊收縮的症狀。(如果脈象微弱而緩和,就不會出現陰囊收縮。如果出現外感發熱,惡寒似瘧疾,表示病情有望好轉,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沉細而短促,陰囊一定會收縮,應該用承氣湯瀉下,這是在適應證下使用瀉藥的適當時機。)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烏梅丸主之。
白話文:
厥陰經有病時,會出現口渴、氣往上衝胸口、胸口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蛔蟲、拉肚子不止。這時候可以使用烏梅丸來治療。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者,此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煩也,此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即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治久痢。(臟厥宜四逆輩,極冷服之。)
白話文:
得了傷寒,脈搏微弱而四肢冰冷,到了七、八天,皮膚更加冰冷,病人煩躁不安,這是內臟受寒所致,不是蛔蟲引起的發作。蛔蟲發作時,病人會吐出蛔蟲,然後安靜一會兒又開始躁動,這是由於內臟受涼所致。蛔蟲爬到膈肌部位,所以感到煩躁,一會兒又會停止。進食後嘔吐,然後又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出來了,病人經常會自行吐出蛔蟲。蛔蟲發作時,可服用烏梅丸治療。也可以治療久痢。(內臟受寒者宜服用四逆輩藥物,極度寒冷時服用。)
烏梅(一百五十個),乾薑(五兩),黃連(八兩),當歸(二兩),川椒,桂枝,附子,人參,黃柏,細辛(各三兩),
白話文:
烏梅(150 個) 乾薑(250 公克) 黃連(400 公克) 當歸(100 公克) 川椒、桂枝、附子、人參、黃柏、細辛(各 150 公克)
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二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再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食物等。
厥陰中風,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者為未愈。
白話文:
將不同的藥材搗碎過篩,再混合起來使用。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個晚上,去掉果核,加入兩鬥煮熟的米飯中,搗成泥狀,與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再用蜂蜜搗兩千下。將藥泥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服藥前先吃一點東西,每日三餐服用十粒。逐漸增加用量至二十粒。忌食生冷、滑膩、有異味的飲食。
脈遲,反以黃芩湯得徹其熱,腹中應冷,當不得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白話文:
脈象遲緩,服用黃芩湯反而能徹底消除熱症,腹部應該感到寒冷,不應進食。但現在反而能進食,這是因為熱症已經清除到中臟,必定會死亡。
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其利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白話文:
- 先發冷後發燒,腹瀉就會自然停止,但卻汗出咽喉痛,這是喉嚨有熱毒阻塞。
- 發燒不出汗,腹瀉自己停止,如果一直不停止,一定會拉出膿血,這是喉嚨沒有熱毒阻塞。
龐曰: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自如,此熱除也。宜乾薑甘草湯。(方在太陽證中。)
白話文:
龐醫生說:熱邪漸退,厥陰寒證輕微,手指冰涼,呻吟不欲飲食,煩躁數日,小便正常。這是熱邪已除的表現。應該使用乾薑甘草湯。(此方的詳細內容在太陽病證的篇章中)
龐曰: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須下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也。
白話文:
龐安常說:手腳冰冷,都屬於厥陰的證候,不能用瀉法,也不能發汗。有必須用瀉法治療的證候,指的是手腳雖然冰冷,但偶爾會有溫熱的時候,手腳雖然冰冷但手掌和腳掌一定溫暖,這不是真正的厥證,所以可以酌情發汗或瀉法治療。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發厥者,後必發熱,厥甚熱亦甚,厥微熱亦微。厥不過五日,六日不厥者必愈。若六日厥者,必發熱愈甚,仍下利也。
白話文:
傷寒後的一到二天,到了四到五天,發冷的人必定會發熱。先發冷的人,之後一定會發熱。發冷越嚴重,發熱也越嚴重;發冷輕微,發熱也輕微。發冷不會超過五天,如果到了六天還不發冷,就一定會痊癒。如果到了第六天才發冷,那麼發熱一定會更加嚴重,還會繼續腹瀉。
龐曰: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者,當用綿衣包手足,令溫暖,必大汗而解也。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或一手無脈,謂之單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輩溫之,時有汗便安。脈終不出者,死。
下利,先厥後發熱,利必自止。不爾,咽中痛,或喉痹;若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白話文:
龐安時說:四肢冰冷、昏厥、臉色暗淡無光、受風寒所致,應當用棉被包裹手腳,使之溫暖,必定會大汗淋漓而解除。有不因大汗而退燒,而雙手突然沒有脈搏,稱為「雙伏」;或是一隻手沒有脈搏,稱為「單伏」。或腹瀉停止,出現上述情況,必定有真正的汗要發出來,應立即使用四逆湯等溫熱藥方溫暖身體,只要出汗便會安穩。脈象始終不出者,預後不佳。
厥而下利者,當不能食;反能食者,為除中,必死。能食反發熱,脈數者,必發癰膿;厥而嘔,胸脅煩滿,後必便膿血。
病者手足冷,小腹按之痛,此結冷在膀胱關元也。(當關元灸之。)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突然昏厥並拉肚子的人,應當吃不下東西;如果反而能進食,表示邪氣已經排除體內,一定會死。昏厥後還能進食,又發燒、脈搏快速,一定會生出膿腫;昏厥後嘔吐,胸脅部位感到煩悶脹滿,以後一定會大便排出膿血。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胃中,心下滿而煩,不能飲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
瓜蒂,赤小豆(等分),
白話文: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促,是邪氣堵塞在胃中。心窩處滿悶煩躁,不能進食,是疾病在胸中。此時應考慮催吐治療,可用瓜蒂散。凡是適合催吐治療的疾病都適用此方。
細末,別以香豉一合,熱湯三盞,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錢,溫溫頓服。不吐者,少少加藥再服,得吐快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服。(有用丁香者吐之,多霍燥人。)
白話文:
把細末的藥粉,分別用一合香豉(約 50 克)和三盞熱湯(約 150 毫升),煮成稀薄的粥,過濾去除渣滓。取過濾後的湯汁,調和一錢(約 3 克)的藥粉,溫熱後慢慢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就逐漸增加藥量再次服用,直到產生明顯的嘔吐反應才停止。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此藥方。(有人使用丁香,容易導致嘔吐、上火。)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次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湯
白話文:
得了傷寒,四肢冰冷而心臟悸動,應該先治療水分過多的問題。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寒厥。如果不這樣做,水分會積聚在胃裡,一定會導致腹瀉。
茯苓,桂(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半兩),
細銼,水二升,煎一升,溫飲一盞,悸止為度。
白話文:
茯苓和桂枝各用一兩,生薑用一兩半,甘草用半兩。
將這些藥材細切,加兩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溫熱時服用一杯,直到心悸停止為止。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宜,麻黃升麻湯,。(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亦宜此方。)
白話文:
傷寒發病六、七天後,大便溏瀉後,寸脈沉、遲,手腳冰涼,下肢脈搏摸不到,咽喉不舒服,咳出膿血,腹瀉不止的人,病情難治,應使用麻黃升麻湯。(有些人並不是因為瀉下而自發性腹瀉,加上鼻出血,也應使用這個方子。)
麻黃(一兩),升麻,當歸(各半兩),知母,黃芩,葳蕤(各三錢),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朮,乾薑(各一錢半),
白話文:
麻黃(60 克),升麻、當歸(各 30 克),知母、黃芩、葳蕤(各 18 克),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朮、乾薑(各 9 克)。
細銼,水二升半,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沫,內諸藥,煮一升二合,去滓,溫服一盞,如人行七八里久,進一服,以汗出即住服。
白話文:
將細緻研磨的藥材,放入兩升半的水中,先煮沸麻黃一兩次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沸去掉藥渣後取一升二合的藥液,趁溫熱喝一碗。如果感覺像走了七八里路那樣疲倦,就再喝一碗,出汗後就停止服用。
本自寒,醫復吐下之,寒格愈逆,食入口即吐,宜,乾薑黃芩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一兩半),
細銼,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一盞。
下利,微熱而渴,脈弱者自愈。脈數汗出亦然,緊為未解,發熱而厥,七日下利,為難治。
白話文:
本因體寒而病,醫生用吐下法治療,卻導致寒邪更加逆上,食物入口就吐,應該服用乾薑芩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一兩半,
細細切碎,加水三升,煮至剩下一升半,去掉藥渣。溫溫的喝一盞。
如果拉肚子,稍微發熱並且口渴,脈搏微弱,就會自行痊癒。脈搏數而汗出也是如此,脈搏緊澀則表示病未痊癒,發熱且昏厥,七天拉肚子,就比較難治。
凡厥,通用四逆湯,方在四逆證中。謂其脈浮遲,或微,或細,或沉,皆屬裡有寒也。
白話文:
所有症狀都適用的四逆湯,在四逆證的中醫理論中說明。這個證型脈象時快時慢、時明時弱、時沉,都屬於身體內部有寒氣。
厥而脈滑者,為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知母,石膏(八兩),甘草(半兩),粳米(三合),
以水五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盞,日三服,有渴加人參半兩。
龐曰:三陽皆有合病。凡合病者,有十四證,唯三陰無合病。
白話文:
病人四肢厥冷,脈象滑數,說明體內有內熱,可以服用白虎湯治療。白虎湯由知母、石膏(八兩)、甘草(半兩)、粳米(三合)組成,用水五升煮米至湯熟,去渣服用。每次溫服一盞,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口渴可以加人參半兩。龐安時說,三陽經脈都有合病,合病共有十四種症狀,唯獨三陰經脈沒有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