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2)

1. 敘論

又一州之內,有山居者為居積陰之所,盛夏冰雪,其氣寒,腠理閉,難傷於邪,其人壽,其有病者多中風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為居積陽之所,嚴冬生草,其氣溫,腠理疏,易傷於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濕中暑之疾也。凡人稟氣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熱。因傷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異氣而變者。

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

龐曰: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濕風火相搏,喜變諸疾,須預察之。其飲食五味禽魚蟲菜果實之屬,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藥素嘗有餌者;人五臟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六腑亦有大小、長短、厚薄、緩急,令人終身長有一病者。貴者後賤,富者乍貧,有常貴,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貧,有暴樂,有暴苦,有始樂後苦,有離絕蘊結,憂恐喜怒者。夫常貴後賤,名曰脫營;常富後貧,名曰失精。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精竭體沮,脫勢侯王,精神內傷,情慕尊貴,妄為喪志。始富後貧,焦皮攣筋,常富惡勞,驕墮精消。離間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所慮者神勞,結怨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蕩憚而不收,喜樂者撣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於內也。良工必預審問其由,先知臟腑經絡受病之所,可舉萬全。

粗工不思曉,令五臟六腑血氣離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龐曰:陰陽虛盛者,非謂分尺寸也。榮衛者,表陽也。腸胃者,里陰也。寒毒爭於榮衛之中,必發熱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必不甚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謂陽虛陰盛也,可汗之則愈,若誤下則死也。若寒毒相搏於榮衛之內,而陽盛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熱氣盛而入里,熱毒居腸胃之中,水液為之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必蒸蒸發熱而躁,甚則譫語。

其脈浮滑而數,或洪實,或汗後脈雖遲,按之有力,外證已不惡寒,腹滿而喘,此皆為陽盛陰虛,當下之則愈,若誤汗則死也。仲景載三等陽明,是陽盛陰虛證矣。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以此別之。若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必四肢逆冷,臍築腠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脈細欲絕,名曰陰毒也。須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復生,濈然汗出而解。

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文。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名曰陽毒也。宜用針泄熱,服以苦酢之藥,令陰氣復生,濈然汗出而解也。

龐曰:夫邪逆陰陽之氣,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謂桂枝、甘草、細辛、薑棗、附子之類,能復陽氣也。酸苦湧泄為陰,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艾之類,能復陰氣也。酸苦之藥,既折熱復陰亦當小汗而後利者。經云:身汗得而後利,則實者可活是也。

白話文:

有的地方,住在山裡的人,因為地處陰氣聚集的地方,即使在盛夏也會有冰雪,氣候寒冷,導致皮膚毛孔緊閉,不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所以他們大多長壽。但是一旦生病,大多是中風或中寒之類的疾病。而住在平原地區的人,因為地處陽氣聚集的地方,即使在嚴冬也會有草木生長,氣候溫暖,皮膚毛孔疏鬆,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所以他們大多短命。而一旦生病,大多是中濕或中暑之類的疾病。

一般來說,每個人的體質各有強弱,舊病也各有寒熱的屬性。如果因為外感風寒而引發舊疾,那病情的變化,就不會是因為外感不同的邪氣所導致的。

舉例來說,如果原本體質就偏寒的人,多半會轉變成陽虛陰盛的疾病,或者變成陰毒的病症。而原本體質就偏熱的人,多半會轉變成陽盛陰虛的疾病,或者變成陽毒的病症。

龐醫師說:四季之中,有寒、暑、燥、濕、風、火互相搏鬥,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必須事先觀察。飲食方面,無論是五味、禽、魚、蟲、菜、水果,如果偏好某種味道;或是長期服用金石、草木之類的藥物;人的五臟有大小、高低、堅硬脆弱、端正偏斜之分,六腑也有大小、長短、厚薄、緩急之別,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人終身患有某種疾病。

有的人從尊貴變為卑賤,有的人從富有變為貧窮。有一直富貴的,有一直貧窮的,有突然富有的,有突然貧窮的,有突然快樂的,有突然痛苦的,有先快樂後痛苦的,也有因為離別而憂愁鬱結、恐懼、喜悅或憤怒的。

從尊貴變為卑賤,叫做「脫營」;從富有變為貧窮,叫做「失精」。突然快樂或痛苦,或是先快樂後痛苦,都會導致精氣耗盡,身體衰弱。原本地位高貴的人,會因為精神內傷,過度追求名利而喪失意志。原本富有的人,會因為皮膚乾枯、筋脈攣縮,加上貪圖安逸、驕縱墮落,導致精氣耗竭。

離間親愛的人,會魂魄遊離;心懷牽掛的人,會意志喪失;心有顧慮的人,會精神勞損;結下怨恨的人,會意志痛苦;憂愁的人,會氣機閉塞不通;盛怒的人,會迷惑而不知所措;恐懼的人,會心神不定而無法收斂;喜樂過度的人,會精神渙散而無法收藏。這些病症都不是因為外邪侵襲而得,而是源於自身內部。

高明的醫生一定要事先詳細詢問病因,先了解五臟六腑和經絡的病變部位,這樣才能達到萬全的效果。而庸醫不思考明白這些道理,導致五臟六腑的血氣失去正常的運行,直到病情無法挽回,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龐醫師說:陰陽虛盛,不是指脈搏的尺寸。榮衛是體表的陽氣,腸胃是體內的陰氣。如果寒毒侵犯榮衛,一定會發熱怕冷,脈搏寸關尺都浮大,但體內不會過於煩躁。即使有輕微煩躁,病人也喜歡喝溫熱的食物,厭惡寒冷的食物,這就是陽虛陰盛的表現,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

如果寒毒侵犯榮衛,導致陽氣旺盛而陰氣衰弱,極陰會轉化為陽,寒邪盛極會產生熱,熱氣盛極會進入體內,熱毒停留在腸胃中,導致體內津液乾涸,大便乾燥結塊。病人不會怕冷,反而會發熱煩躁,嚴重時會說胡話。脈搏浮滑而快,或者洪大有力。即使發汗後脈搏變慢,但按下去仍然有力。病人的外在表現是不怕冷,但腹部脹滿,呼吸急促,這些都是陽盛陰虛的表現,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張仲景《傷寒論》中提到的三種陽明病,就是陽盛陰虛的證型。《調經論》中說:陽虛則體表寒冷,陰虛則體內發熱,陽盛則體表發熱,陰盛則體內寒冷,可以此來區分。

如果陰氣獨自旺盛而陽氣突然衰竭,一定會四肢冰冷,肚臍周圍疼痛,身體疼痛如同被打,面色青紫,或者嘔吐,或者腹瀉,脈搏細微將要消失,這叫做陰毒。必須立即艾灸肚臍下方,服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使陽氣恢復,微微出汗後就能痊癒。

如果陽氣獨自旺盛而陰氣突然衰竭,一定會發狂躁、胡言亂語、面色赤紅、咽喉腫痛,身上出現像錦繡一樣的斑點,或者腹瀉赤黃色的糞便,脈搏洪大有力或滑數而快,這叫做陽毒。應該用針刺泄熱,服用苦酸的藥物,使陰氣恢復,微微出汗後就能痊癒。

龐醫師說:邪氣侵犯,導致陰陽之氣逆亂,只有用發汗的方法,才能使人恢復天生的健康。《素問》中說:辛甘發散的藥物屬於陽性,例如桂枝、甘草、細辛、生薑、大棗、附子之類,可以恢復陽氣。酸苦湧泄的藥物屬於陰性,例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艾草之類,可以恢復陰氣。酸苦的藥物,既能泄熱恢復陰氣,也應當微微發汗後再利小便。正如《內經》所說:身體發汗之後,再利小便,那麼身體虛弱的人也能夠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