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2)
卷第一 (2)
1. 太陽證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而腰脊強。(此是太陽膀胱經,屬水,《病源》云:小腸者,非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其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病發熱而惡寒,邪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邪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發於陽者,隨證用汗藥攻其外;發於陰者,用四逆輩溫其內。)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補足陽明土,三里穴也。)
風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謂之瘥,或謂之了。)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自汗,四肢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與陽旦湯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同煎服之。(陽旦即桂枝湯異名。)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行此湯,宜用芍藥甘草湯。若誤行桂枝附子湯攻表,則咽乾、煩躁、厥逆、嘔吐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陽氣;若厥愈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則譫語止。
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而自汗,小便數,寸口脈浮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湯,宜補虛退熱,通治誤服湯後病證仍存者。(按古之三兩,准今之一兩。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則銖兩升合之分毫難以從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減半為一劑,稍增其枚粒,乃便於俗爾。且仲景方云,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減半之劑,此古方一劑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盡而服之也。有不禁大湯劑者,再減半亦得。《肘後》所謂或以一分為兩,或以二銖為兩,以盞當升可也。貧家難辦,或臨時抄撮皆可。粗末每抄五錢,水二平盞,煎八分服之。有薑棗者,每服入姜三片,棗三枚,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勢大,宜依古方行之。凡湯一劑,有附子一枚,增半之劑,合用附子一枚半。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半兩以上大附子,可當一枚半;四錢以上者,可用一枚為準。枚傷多不妨,仲景云強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
芍藥,甘草(各一兩半),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溫溫分再服。
甘草乾薑湯
甘草(二兩),乾薑(一兩),
煎如前方。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一大合),
細銼,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盞,微溏為度。如難利者,再與一劑。
太陽病汗證,反下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湯,主之。
黃芩(三錢),黃連(三兩),甘草(半兩),乾葛(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
白話文:
太陽證
身體浮腫,是太陽經受病邪侵犯的表現。通常在一兩天內發病,因為太陽經脈向上連接風府穴,所以會出現頭痛、項強和腰脊僵硬。(這是太陽膀胱經,屬水,而不是《病源》中所說的屬小腸。)
太陽病,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慢的,稱為中風。太陽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發熱,但都會怕冷、渾身疼痛,脈象浮緊的,稱為傷寒。
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病邪侵犯,脈象平靜的,表示病邪不會傳變;如果想吐、煩躁,脈象數而急促的,表示病邪會傳變。
傷寒二三天,陽明、少陽的症狀沒有出現的,表示病邪不會傳變。發熱又怕冷,是邪氣侵犯陽經;不發熱但怕冷,是邪氣侵犯陰經。邪氣侵犯陽經的,七天痊癒;邪氣侵犯陰經的,六天痊癒,這是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邪氣侵犯陽經的,根據症狀用發汗藥從體表驅邪;邪氣侵犯陰經的,用溫經散寒的藥物從內溫通。)
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以上自行痊癒的,是經絡氣血已經恢復正常。如果想要再次發作,就用針刺足陽明經,阻止病邪傳變。(補足陽明經的土氣,就是三里穴。)
風寒感冒,解表藥物治療後症狀未能痊癒的,十二天痊癒。(《方言》說:南方楚地,疾病痊癒,有的稱為“瘥”,有的稱為“了”。)
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反而煩躁不安,症狀沒有好轉,先針刺風池穴、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
太陽病,自汗,四肢難以屈伸,小便困難的,可以在陽旦湯中加附子一 枚,炮製後去皮尖,切成八片,一同煎服。(陽旦湯就是桂枝湯的別名。)如果小便次數多,就不要用這個方子,應該用芍藥甘草湯。如果錯誤地使用桂枝附子湯攻表,出現咽喉乾燥、煩躁、厥逆、嘔吐的,就用甘草乾薑湯來溫補陽氣;如果厥逆症狀減輕,腳也暖和了,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腳就能伸直;如果胃氣不和,出現神志不清的,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大便稍微溏瀉,神志不清的症狀就能停止。
芍藥甘草湯,主治脈象浮大而自汗,小便次數多,寸口脈浮大。脈象浮屬風,脈象大屬虛,風邪會引起微熱,虛弱則兩腿抽筋。小便次數多,還出汗,是津液不足,不能用桂枝湯,應該滋陰清熱,也可用於治療誤服其他藥物後症狀依然存在的病人。(按:古代的三兩相當於現代的一兩。古代的三升相當於現代的一升。如果按古方加減藥量,要符合現代的升秤,那麼銖兩升合的毫釐難以遵循現代習慣。不如按照古今升秤均等,將藥量減半作為一劑,稍微增加藥物的數量,這樣比較方便。而且仲景方說,一劑服用後,病症還在的,再減半服用,這古方一劑又加其半,這樣可以防止病邪未盡而停藥。如果能承受大劑量藥物的,再減半也可以。《肘後方》說,可以以一分為兩,或以二銖為兩,用茶盞代替升也可以。窮人家難以準備齊全,可以臨時湊合著用。粗末每次取五錢,水二平盞,煎至八分服。有薑棗的,每次服用加薑三片,棗三枚,一天三次,未見效可以服用六七次。有不可以用煎藥的,是病情嚴重,應該按照古方服用。凡湯藥一劑,有附子一枚的,減半劑量,就用附子半枚。古方不分枚數的,是藥效要完整。半兩以上的大附子,可以當作一枚半;四錢以上的,可以用一枚為準。藥量多一些無妨,仲景說強壯的人可以增加附子到一枚。)
芍藥、甘草(各一兩半) 細銼,水一升半,煎至七合半,去渣,溫溫分二次服用。
甘草乾薑湯 甘草(二兩),乾薑(一兩) 煎法如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一大合) 細銼,水一升,先煎大黃、甘草至五合,去渣,加入芒硝溶化,溫服一盞,大便微溏為度。如果大便不通,再服用一劑。
太陽病汗症,反而使用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脈象促數,表證未解;呼吸困難還出汗的,用葛根黃芩湯治療。
黃芩(三錢),黃連(三兩),甘草(半兩),葛根(二兩) 細銼,水一升半,煎至七合半,去渣,溫服一盞,一天三次。
2. 陽明證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此證惡寒可發汗,若惡寒罷,反自汗惡熱者,為胃家實,屬正陽明,宜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下。)
龐曰:有三陽陽明者,其太陽陽明,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津液消鑠,或始惡寒,汗出多,寒罷而反發熱,或始得病便發熱狂言也。
凡陽明證俱宜下,唯中寒惡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
二陽合病,脈必浮大而長,外證必頭痛腰疼,肌熱目疼鼻乾也。浮大者,太陽受病也;長者,陽明也。頭腰太陽也,肌目鼻陽明也。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方在可下證中。)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自微汗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徹,當短息,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宜麻黃湯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徹,其脈澀故知也。
(方在可汗證中。古本字多差誤,以從來所見病人證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方在可汗證中。)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方在可汗證中。)若不惡寒,為外欲解,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氣湯。(方在可下證中。)
陽明病有不可攻者,謂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或發汗,或自汗,大便雖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還入胃,必先硬後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其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此證必無汗,與後證相似,且惡寒無汗為異,以咽乾腹滿,亦不宜正與汗藥,別與消詳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煩躁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苔生舌上者,,梔子香豉湯,主之。
肥梔子(十枚),香豉(二合),
水二升,煮梔子減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溫服一盞。得快吐者,止後服。
脈浮緊,必無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滿,惡熱,法當下之;而又脈浮緊,不當下,此恐變風溫,宜細詳。
陽明病,口鼻燥,但漱水而不欲咽者,必衄。
白話文:
陽明證
身體長度都增長了,就是陽明經受病邪侵襲。通常發病二三日後,由於脈氣循行鼻旁,絡於眼睛,所以會出現發熱、眼痛、鼻乾、無法平臥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惡寒可以發汗治療,但如果惡寒消失後反而自汗、惡熱,則屬於胃家實熱,屬於正陽明證,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處方見太陽證部分)
龐氏說:有三種陽明證,分別是:太陽陽明證,本為太陽病,如果經過發汗、下瀉或利尿治療,導致津液喪失,胃中乾燥,因而轉化為陽明證;少陽陽明證,本為病邪傳至少陽經,因發汗、利尿後,胃中乾燥,大便秘結;正陽明證,病人本就風盛氣實,津液消耗殆盡,或者一開始惡寒,汗出很多,寒邪退去後反而發熱,或者一開始得病就發熱、說胡話。
所有陽明證都適合使用下法治療,只有因感受寒邪而惡寒,病邪仍在經絡中運行,與太陽病合並屬於表證的,才可以發汗治療。
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脈象必然浮大而長,外在症狀必然頭痛、腰痛、肌膚發熱、眼痛、鼻乾。脈象浮大者,是太陽病;脈象長者,是陽明病。頭痛腰痛屬太陽經,肌肉、眼睛、鼻子痛屬陽明經。
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太陽病症狀消失後,僅出現潮熱,手足微微出汗,大便秘結並出現譫語,此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治療,即可痊癒。(處方見可下證部分)
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太陽病初期,可以發汗治療,但汗出後又沒有完全退去,就會轉化為陽明證,表現為微微出汗而不惡寒。如果太陽病症狀未消失,則不可以使用下法治療,這樣做是逆治,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如果面色紅赤,是陽氣鬱結於表,應該解表散熱。如果汗出不透,會呼吸短促、語音低弱,這是因為陽氣鬱結不能透達,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病人呼吸短促只能坐著,都是因為汗出不透所致,應該服用麻黃湯再次發汗即可痊癒。如何判斷汗出是否透徹?脈象澀滯就是判斷的依據。(處方見可汗證部分。古籍記載文字多有錯誤,根據以往診治病人的臨床經驗,對此進行了修正。)
陽明病,能吃東西是中風證,不能吃東西是中寒證。
陽明病中寒證,脈象浮而無汗,病人必然氣喘,發汗則可痊癒,應該服用麻黃湯。(處方見可汗證部分)
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很多,微微惡寒,說明表證未解,發汗則可痊癒,應該服用桂枝湯。(處方見可汗證部分)如果沒有惡寒,說明表證將要痊癒,手足微微出汗,大便秘結,應該服用大承氣湯。(處方見可下證部分)
陽明病有些情況不可攻邪,比如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邪,如果攻邪導致下利不止則會死亡,下利停止則痊癒。
陽明病,或者發汗,或者自汗,大便雖然堅硬,小便量少,則不可以攻邪,因為津液可能又回到胃中,必然先硬後溏。小便通暢後,才可以攻邪。
陽明中風證,口苦咽乾,腹部脹滿略微氣喘,發熱惡寒,脈象浮緊。如果使用下法,則腹部脹滿,小便不利。(這種情況必然無汗,與後面的證狀相似,但惡寒無汗是不同之處,因為咽乾腹滿,也不適合使用發汗藥,需要另行處方治療。)
陽明病,脈象浮緊,咽乾口苦,腹部脹滿氣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煩躁不安,反而胡言亂語;如果使用溫針療法,必然驚恐不安,煩躁難眠;如果使用下法,則胃中空虛,客氣衝擊膈肌,心中懊惱,舌苔生長,則應該服用梔子香豉湯治療。
肥梔子(十枚),香豉(二合),水二升,煮梔子至減半,加入香豉再煮至八合,去渣,溫服一盞。如果很快嘔吐,則停止後服。
脈象浮緊,必然無汗,反而有汗,咽喉乾燥,腹部脹滿,惡熱,應該使用下法治療;但如果脈象浮緊,又不應該下法治療,這可能是要轉化為風溫病,需要仔細辨別。
陽明病,口鼻乾燥,只漱口而不願意咽下,必然會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