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1)
卷第一 (1)
1. 敘論
龐曰:《素問》云:冬三月是謂閉藏,水冰地裂,無擾乎陽。又云: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是以嚴寒冬令,為殺厲之氣也。故君子善知攝生,當嚴寒之時,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馳荷重,勞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氣閉藏,反擾動之,令郁發腠理,津液強漬,為寒所搏,膚腠反密,寒毒與榮衛相渾。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其即時成病者,頭痛身疼,肌膚熱而惡寒,名曰傷寒。其不即時成病,則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與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患與冬時即病候無異。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也。因夏暑氣而變,名曰熱病也。
因八節虛風而變,名曰中風也。因暑濕而變,名曰濕病也。因氣運風熱相搏而變,名曰風溫也。其病本因冬時中寒,隨時有變病之形態爾,故大醫通謂之傷寒焉。其暑病、濕溫、風溫死生不同,形狀各異,治別有法。
龐曰:天寒之所折,則折陽氣。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其經夾脊膂,貫五臟六腑之腧,上入腦,故始則太陽受病也。以其經貫五臟六腑之腧,故病有臟腑傳變之候。以其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足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以陰主殺,故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
至第六七日,當傳足厥陰肝,木必移氣克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危殆矣。榮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則死,速用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則可保五死一生。勿從容拯溺,病人水漿不入,湯液不下,無可奈何也。《素問》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賊則死。
若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其證寒熱似瘧,此為必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和之。(方在可汗證中。)微緩、微浮為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榮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人將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將時雨,六合皆至昏昧。
雨降之後,草木皆蘇,庶物明淨,《玉冊》所謂換陽之吉證也。
王叔和云: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以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立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兩審之。
龐曰:叔和非醫之圓機,孰能臻此也。如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黃、青龍內宜黃芩也。自夏至以後,桂枝內又須隨證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輩取汗也。若時行寒疫及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矣。
夏至以後,雖宜白虎,詳白虎湯自非新中暍而變暑病所宜,乃汗後解表藥耳,以白虎未能驅逐表邪故也。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時,人患斯疾,因汗下偶變狂躁不解,須當作內熱治之,不拘於時令也。南方無霜雪之地,不因寒氣中人,地氣不藏,蟲類泄毒,嵐瘴間作,不在此法,治別有方也。
白話文:
[敘論]
龐氏說:《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冬季三個月稱為閉藏,水結成冰,地凍裂開,不要擾動陽氣。又說:春季的溫暖,會導致夏季的炎熱;秋季的肅殺之氣,會導致冬季的寒冷,所以嚴寒的冬季,是殺傷之氣盛行的季節。因此,聰明的人懂得養生之道,在嚴寒的季節,應該居住在溫暖的住所,避免受寒邪侵襲。那些奔走勞碌,負重搬運,以及從事辛苦工作的人,更容易受寒邪侵害。當陽氣閉藏之時,卻反而擾動身體,導致寒邪侵入肌膚腠理,津液被寒邪阻滯,身體的毛孔收縮,寒邪與人體的衛氣相混雜。
此時,體質強壯的人,氣血運行暢通,很快就能恢復;體質虛弱的人,則會因此而生病。立即發病者,症狀是頭痛身痛,皮膚發熱但怕冷,稱為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寒邪就會潛伏在肌膚之間,等到春夏陽氣生發時,寒邪就會與陽氣在人體的榮衛之間相互搏鬥,其症狀與冬季立即發病的症狀沒有區別。因春季溫暖的氣候而變化發展的疾病,稱為溫病;因夏季暑熱的氣候而變化發展的疾病,稱為熱病;因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期間的虛風而導致的疾病,稱為中風;因暑濕之邪而導致的疾病,稱為濕病;因風熱之邪相互搏鬥而導致的疾病,稱為風溫。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是冬季受寒,只是在不同的季節展現出不同的症狀而已,因此,醫學大家把這些疾病都歸類為傷寒。暑病、濕溫、風溫等疾病,其病死率和症狀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
龐氏說:寒冷的天氣損傷人體,就會損傷陽氣。足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主氣,其經脈循行於脊柱兩側,貫穿五臟六腑的腧穴,上達腦部,因此,疾病首先侵犯足太陽經。由於足太陽經貫穿五臟六腑的腧穴,所以疾病會出現臟腑之間相互傳變的症狀。由於陽經先受病邪侵犯,所以病邪會依次傳入陰經。陽氣主生,所以足太陽經(水)傳至足陽明經(土),土傳至足少陽經(木),這是邪氣輕微的階段。陰氣主殺,所以木傳至足太陰經(土),土傳至足少陰經(水),水傳至足厥陰經(木)。
到第六七天,病邪傳至足厥陰肝經(木),肝氣必然會克伐脾土,脾再次受到邪氣侵犯,則五臟六腑都將危急。榮衛不通,耳聾,面部肌肉萎縮,神志不清,就會死亡。應該迅速使用承氣湯瀉下(方劑在可下證中),可以保住五條命救活一條。不要猶豫不決,等到病人情況危急才施救,因為此時病人已經不能飲食,湯藥也無法服用,就無能為力了。《黃帝內經‧素問》記載:脾胃有熱邪,則五臟都會受到危脅。又說:脾土敗壞,木氣侵犯,則會導致死亡。
如果第六七天病邪傳至厥陰經,脈象微緩、微浮,症狀是寒熱如瘧疾一樣,這是必將痊癒的徵兆,應該用桂枝湯與麻黃湯等量混合服用(方劑在可汗證中)。微緩、微浮是脾胃的脈象,因此知道脾氣已經恢復,不再受克伐,邪氣無處容身,否極泰來,榮衛將要恢復正常,水升火降,就會出現寒熱交替,並伴隨大汗而痊癒。人將要出大汗時,必然會感到昏昏沉沉的,如同久旱逢雨,天地昏暗一樣。
雨水降下之後,草木都復甦,萬物都清新明淨,《玉冊》中稱之為轉陽的吉利徵兆。
王叔和說:土地的溫暖和寒冷,高低不同,物性也有剛柔之分,飲食起居也應有所區別。所以黃帝詢問四方醫生的意見,歧伯建立了四診的治療方法,用來教育後輩,使他們明白以前沒有領悟到的道理。臨證治療的醫生,應該仔細考慮這兩個方面。
龐氏說:如果不是像王叔和這樣精通醫理的人,誰能達到這個境界呢?例如桂枝湯,對於西北地區的人,四季都可以使用,都有效驗;對於江淮地區這樣氣候較溫暖的地方,只有冬季和春季可以使用。從春末到夏至以前,桂枝湯、麻黃湯、青龍湯中,應該加入黃芩。從夏至以後,桂枝湯中還需要根據病情增減知母、大青葉、石膏、升麻等藥物,以達到發汗的目的。如果流行寒邪引起的疫病,或者病人本身就體虛怕冷,就應該使用古方,不應該增減藥物。
夏至以後,雖然可以使用白虎湯,但是白虎湯並不是治療中暑後轉變為暑熱病所宜用的藥方,而是在發汗之後解表藥物,因為白虎湯不能驅逐表邪。或者在冬季和初春寒冷的季節,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因為發汗後反而出現狂躁不安,不能痊癒,應該把其當作內熱來治療,不必拘泥於時令。南方沒有霜雪的地方,不會因為寒邪而致病,因為地氣不藏,蟲類會散播毒氣,瘴氣流行,這就不適用這種方法,治療方法另有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