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一 (9)
卷第一 (9)
1. 少陰證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甘草(一兩),附子(大者半個,強人加半個。),乾薑(三分,強人加一兩半),
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每溫服一盞,日三四服。未瘥,急更作一劑,不可作煮散。其脈續續出者愈,暴出者死。面赤者,加連須蔥四莖,去青;腹痛,去蔥加芍藥一兩;嘔者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半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半兩。病與方皆相應者,乃與服之。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宜,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半兩),
㕮咀,以水二升,先煮四物取一升,去滓,內阿膠末烊盡,每溫一盞服。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豬膚(半斤),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白蜜半升,白粉二合半,熬香和令相得,每溫服一盞,日三四服。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五分),
搗篩為細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炮),各二分半,並主下利;悸者,加桂二分半;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二分半;腹痛者,加附子一個,炮,去皮臍;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三升,薤白一升半,煮取二升,去滓,以散方寸匕,用薤白湯一盞,煎八分,日三四服。
白話文:
少陰證
病情表現為腹瀉並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體內寒而體表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身體卻不感覺怕冷,面色發紅,可能有腹痛、乾嘔、咽喉痛,或是腹瀉停止但脈搏仍摸不到的情況,此時應使用「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 甘草(一兩)
- 附子(大的半個,體質強壯者可多加半個)
- 乾薑(三分,體質強壯者可加一兩半)
將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過濾藥渣後,每次溫服一杯,一天服用三到四次。若病情未改善,應盡快再準備一劑,不可改用煮散的方式。服用後脈搏逐漸恢復者表示好轉,若脈搏突然強勁反而危險。
加減法:
- 面色發紅者,加四根連鬚蔥(去除青色部分)。
- 腹痛者,去除蔥,加芍藥一兩。
- 嘔吐者,加生薑一兩。
- 咽喉痛者,去除芍藥,加桔梗半兩。
- 腹瀉停止但脈搏仍摸不到者,去除桔梗,加人參半兩。
必須症狀與藥方完全吻合,才可服用。
若少陰病腹瀉持續六七天,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則應使用「豬苓湯」。
豬苓湯
-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半兩)
將藥材切碎,加水二升,先煮前四味藥至一升,過濾藥渣後,加入阿膠溶解,每次溫服一杯。
若少陰病伴隨腹瀉、咽喉痛、胸悶心煩,則使用「豬膚湯」。
豬膚湯
- 豬皮(半斤)
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過濾後加入半升白蜜、二合半白粉,熬至香氣融合,每次溫服一杯,一天三到四次。
若少陰病手腳冰冷,並有咳嗽、心悸、小便不順、腹痛或腹瀉伴隨下墜感,則使用「四逆散」。
四逆散
-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五分)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以溫水送服一小匙,一天三次。
加減法:
- 咳嗽者,加五味子、炮乾薑各二分半,此方也適用於腹瀉。
- 心悸者,加桂枝二分半。
- 小便不順者,加赤茯苓二分半。
- 腹痛者,加一個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及臍部)。
- 腹瀉伴隨下墜感者,先用三升水煮一升半薤白,煮至二升後過濾,取薤白湯一杯加入一小匙藥粉,煎煮至八分滿,一天服用三到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