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5)
卷第二 (5)
1. 可溫證
大法冬宜溫熱藥。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宜四逆湯溫之。(方在四逆證中。)
白話文:
少陰病發作時,病人吃東西後會嘔吐,感到心中溫熱有嘔吐感,但又吐不出來,病情剛發作時,手腳冰冷,脈搏微弱而慢。如果膈上寒氣引起乾嘔,不可催吐,應該服用四逆湯溫暖身體。(四逆湯的方子請參考四逆證。)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大,因爾腹鳴,宜當歸四逆湯溫之。(方在四逆證中。)
白話文:
腹瀉,脈浮大,這是虛症,是過度瀉下的緣故。如果脈浮大,伴有腹鳴,宜用當歸四逆湯溫煦治療。(方劑見四逆證治療中。)
2. 火邪證
(醫以火臥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或熨、或誤灸,皆屬火邪也。)
白話文:
(醫生讓病人在牀上用火加溫,或者全身用火強迫發汗,或者熱敷、或者錯誤地使用艾灸,這些都屬於火邪的範疇。)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或狂,起臥不安者,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白話文:
如果傷寒患者的脈象浮而無力,醫生使用火熱刺激的方法治療,導致陽氣耗損,出現抽搐或狂躁,經常起身坐臥不安的情況,適合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進行治療。
桂枝(一兩半),蜀漆(一兩半),甘草(一兩),龍骨(二兩),牡蠣(二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
白話文:
桂枝(75克),烏漆(75克),甘草(50克),龍骨(100克),牡蠣(125克),生薑(75克),大棗(6顆)
以水六升,先煮蜀漆減一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盞。無蜀漆以恆山代之。火劫後脈浮,當汗出而愈。
白話文:
取六升水,先煮沸蜀漆,(水)減一升,再放入所有藥物,煮沸取二升藥液,過濾掉渣滓,趁溫熱喝下一杯。沒有蜀漆可以用恆山代之。發燒後脈象浮,出汗後會好轉。
火邪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半兩),甘草,牡蠣,龍骨(各一兩),
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取一盞,可代救逆湯使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熱邪往下走,導致病人針刺時感到煩躁不安,可以用桂枝甘草湯來治療。方劑包含桂枝半兩、甘草、牡蠣、龍骨各一兩,用水二升煮至一升,去渣,溫溫地取一盞服用,可以代替救逆湯使用。
龐曰:灸及燒針後,證似火劫者,並宜火劫治之。煩躁驚及狂,用六石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亦通用。
白話文:
龐醫生說:灸針和燒針後,症狀好像被火燒過一樣,都應該用治療火傷的方法來治療。煩躁不安、驚恐和發狂,可以用六石風引湯,效果尤其好,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也可以通用。
病人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後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而陰濡弱,陽浮為風,濡弱為虛,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以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甚,客熱因火而發,怫鬱蒸於肌膚,自為黃,小便微難,短氣,鼻中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蓄結成積,狀如豚肝。
當下不下,心亂迷憒,狂走赴水,必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所為,輕者得愈,極者不治。
白話文:
病人因為火災而受傷,過了十五、十六天後,身體發黃、腹瀉,神志不清並想逃跑。醫生為他把脈,告訴他必須排出渾濁的血液,就像豬肝一樣,纔可以痊癒。後來果然如醫生所言。醫生怎麼知道的呢?醫生說:寸口脈陽氣浮而虛,陰氣濡弱。陽氣浮代表颳風,濡弱代表虛弱。浮虛之人受風後容易缺血,故發熱惡寒,脖子僵硬、頭暈。這個病人因火災而受到薰鬱,身體出汗,導致惡寒加重。客熱因火而發作,鬱積的熱氣蒸發到皮膚上,變成黃色。小便有點困難,呼吸急促,鼻中出血。又因為腹瀉,胃液不足,腹瀉不止。熱氣鬱積在膀胱,形成腫塊,狀如豬肝。